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26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完《14岁都能上大学》校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5 00:3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早教起步  智商情商并重  既长知识又增能力
          学习快乐  书本生活相联  先做学生后当老师
(横批:)袁小逸模式


四月一日收到出版社寄来《14岁都能上大学——袁小逸模式》一书的校样。尽管最近琐事甚多,但我还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包括熬夜,尽快地读完了一校,并在书稿的正文末尾添加了上述一联。


后记

本书的写法,几经变化,最终还是倾向于大量引用网上的原样文字,体现出网上多年交流的实际情景:往往是当时所思所作的即兴式如实记录。对此,我很珍视,也有理由珍视。从作者的角度看,这实际上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颇为真实,没有文饰,也无意文饰。希望被引用的网友能在回味以往的真实东西而开心,也希望其他的读者能感受这份心情。读一些孩子成才之后的父母所撰写的书籍、文章,我总觉得有太多的事后补记、乃至发挥的成份在内,因而有意无意地有所失真。比较起来,本书的真实性就要高得多,尽管我的女儿小逸现在只有十岁,将来是否真能成才,实在还不一定;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没有包袱和负担,尽可保留一些真话,也藉此存留一份真情。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最需要真情付出。就此而言,读者无须后悔上当;不过,却要敢冒另外一种风险,即也许会有不合理、甚至十分谬误的东西,因为尚未经过充分的时间检验。这是我一定要提醒读者自己预防和鉴别的。有些方面,对当时的看法、做法,本人后来已改变观念,但所涉引文一仍其旧。比如,我现在已主张有必要对0-3岁的孩子实施数感的教学,而且要很认真地施教。原来认为在孩子稍大后(如6周岁后)再认真教数学的想法,已太陈旧了。而且,说不准有些看法以后还会改变。教育不仅需要激情,也更需要理性,理性的思想和理性的实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爱心、激情遇上理性才会产生智慧。

网上本好争论,而我的“个案角色”和所思所言所作,又易引起争议,这就构成了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争议性强,“笔仗”也多,但也因此反映了主要是网上所特有的那种互动。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恰恰是在争议中逐步展开的,很多讨论和争议确实对我很有促动和启发,对此我要向很多网友(包括反对者)表示由衷感谢!为了较为完整地保持争辩的本来面貌,我在书中所附、所录的帖子较多。而且,为了尊重辩论一方和所有网友,辩论文字均不作修改——除了删订一些不伤本意的错字、标点和衍文。当然,不雅之处也只好请读者和争辩方多予谅解了,毕竟只是对事不对人。由于书中所引英文较多,如一一附上中文翻译,所占篇幅过大,只好放弃一些中译,可能会对不熟悉英文的读者带来不便,就此致歉了。原文稿中的一些引文,如有与小逸《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相重,为省篇幅计,则一概删去。因此,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最好同时能与小逸的书一并阅读。而且,还建议读者参阅何德耀老师的著作《13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密诀》,因为何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本人相似,而且他在理科基础教学方面的功底和方法,乃当代一绝。

我想,本书所反映的一种探索,一切都需要时间的验证。这仅仅是一个开头,我有信心和毅力继续做下去和写下去。我希望能同更多的家长、孩子们一起完成更多的探索。因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于当今中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我要十分感谢《中国思维》、《成长论坛》、《儿童教育论坛》、《在家上学》和《新浪》等网站,那几处地方是我和小逸最爱去的虚拟世界,留下了我们父女俩多年的足迹和情感。写作此书时,我会常去查贴并带回当时写帖、发博文的真切情感。还要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特别是编辑章宗裕,若没有她的慧眼识珠和辛勤付出,也许就不会有这本书,至少不会那么快就付榟。

                                                                               袁鸿林
                                                      2010年2月18日于浙江义乌市春华路566号大可秀楼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10-4-5 15:0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09:21:56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前言  不惑的选择——父而师



第一章  早期教育——提高人生起点



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

我对女儿实施的早期教育

媒体形象:普通五岁女孩被称为“神童”

给孩子一个人生高起点



第二章  培养情商——奠定发展基础



情商培养好氛围——混龄教养

智商、情商的高度结合——当小老师

超级情商课——应对媒体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的报道



第三章  跳跃式教学——启发悟识能力



打破学校教学体系,语言、思维领先

我的教学特点

跳跃式教学的教学日记

跳跃式教学——与家长讨论



第四章  思维引领——探究式学习开道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引领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案例一:阅读凡尔纳

探究式学习案例二:学习文言诗文

探究式学习案例三:品评三国历史



第五章          袁小逸模式——呼之欲出



坦然面对争议

让小逸尝试学校教育

“袁小逸模式班”的酝酿

袁小逸模式的教学建构与培养目标

永康办学——建立袁小逸模式样板



第六章          袁小逸模式——14岁都能上大学



  纵向结构——潜能开发、早期教育和后续教育

  横向结构——文本与生活相连、理论与实践结合

  交叉结构——智商与情商并重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5:26:51 | 只看该作者
文理联手 强强结合

——记“义乌市袁鸿林何德耀教育辅导中心”诞生



因为自己是学文的,自办私塾以来,我一直期盼着能有一位理科高手与本人联手,改变整个的教学模式。在我心目中,不仅文史哲相通,而且文理科完全可以相互打通,数理化应该与文史哲紧密联系、综合起来施教。而现行中小学教材那种把各学科都切割成琐碎的知识点的做法,我就很不赞同。这种孤立、死板的教法,显然不利于孩子主动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转化成强大的实际能力。同时,任何学科都应该可以采用高屋建瓴的方式,串起来直插核心。如:把各学科现有的年级制教材全部打乱,按学科本身固有的整体性联系和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简洁方式,重新编织知识教学的链条,再加上跳跃式教学方式,那么,我相信,学制完全不用那么长,学习也完全不用那么累。尤其是,经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充分注意潜能开发和心理调谐,倡导快乐学习,那么,孩子们的学习一定会创造奇迹。一个普通的孩子,也会做出超常孩子所能做到的一切。换句话说,一个普通孩子也可以在14岁时,学完应该学习的基础课程,轻轻松松地上大学。



我一直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孤独地摸索着……去年金秋十月,何德耀老师在永康与我相会,没有冗繁的客套,无须复杂的表述,三言两语,彼此已经心领神会。我们的经历有太多的相同之处,1978年他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次年我进入北大读研究生,各自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体制,并最终钟情于教育,也都坚信早期教育的重要,致力于学习方法的探索……甚至作着同样的梦——创办一所从早期教育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的学校,把一批普通孩子变成“神童”。颇为巧合的是,何老师也有一个女儿,现在五岁多,很像当年的小逸……我只有一种异常强烈的感觉:我们无需沟通,只是相见恨晚,我们只有联手合作!



半年不到,我们一起做了两件事:第一,我们各自写了一本书,而且交给了同一家出版社;第二,我们成立了一家民办教学机构——义乌市袁鸿林何德耀教育辅导中心。我们还在策划第三件事——如何融汇我们各自的强项,实现文理结合,展开高级别的集训和常规的教学,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教程书,在我们有生之年为改变中国的教育、为培养一批人才、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做点什么……



这是一种挡不住的命运的安排,我们将文理联手、强强结合!



义乌市袁鸿林何德耀教育辅导中心

地址:义乌市北苑春华路566号大可秀楼

电话:0579-85851313  85262736

邮编:32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4-5 21:11:2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想拜读一下,也实践在我家孩子身上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8:50: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早教的闲聊(2010-06-20 19:35:35)[编辑][删除]
标签:早期教育超前教育杂谈 分类:杂谈、教育与媒体

袁鸿林 16:56:08
http://www.56.com/u50/v_NTI0ODEzMDM.html
看看这个
KiKi 16:56:30

KiKi 16:56:32
在看
袁鸿林 16:56:41
关于早教的争论
KiKi 17:01:33
其实....过尤不及.我更倾向于先从理论上改变家长.
KiKi 17:02:08
如果家长的观念不好,就是送到您那里,过不了多久,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袁鸿林 17:09:45
这个我们很无奈,我们没法改变成人
KiKi 17:10:27
但是成人的观念跟不上,你做的很多事情就变得很无效了.
KiKi 17:11:09
几个孩子来我这,我们跟他们父母,交流跟和孩子交流,几乎差不多一样多.
袁鸿林 17:11:12
我曾一度失望,不想再收孩子,但后来我又想通了,万事顺其自然吧
KiKi 17:14:59
也不是办法
KiKi 17:27:44
父母的观念如果不好,与我们的不同,我们是宁愿不收
KiKi 18:40:03
视频看完了.
KiKi 18:40:27
这些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他们的基础概念,相互都不相同.
KiKi 18:41:25
反对方的"教"是传统的体制教育的"教"...
早教的教,根本不是这一会事.
KiKi 19:12:46
您觉得如何?
袁鸿林 19:20:23
反对方——假大空,很虚伪
KiKi 19:24:35
对.
看了珠心算,反对方问的问题很莫名其妙.
不过妈妈答得很好:妈妈都关心孩子能力的发展了,会不首先关心孩子的身体吗?会不关心孩子常识吗?
袁鸿林 19:28:37
他们反对A,往往会说B应该被关注。难道A一定是不能与B并存吗?他们又不能证明。最荒唐的是说,长牙之前是发展身体,好像心智是无须发展的
KiKi 19:30:46
这些人,还有教育专家的头衔.
KiKi 19:32:32
可见,教育,还是要靠自己的.
刚才和老婆一起看的.她的直观是:正方,言谈都很从容,反方,语言则差远了
KiKi 19:33:07
关于语言学习,我认为是学习的第一要点.第一个重点.
袁鸿林 19:33:50
专家=砖家
KiKi 19:33:50
李祥齐,李晓东,您有联系吗?
袁鸿林 19:34:37
认识李祥齐,交流不多。后者不认识。
KiKi  19:36:20
有一个共同点.中文的学习,上层次的例子,都从古文开始.
还真没有发现成功,而且不是文言文的例子.
袁鸿林  19:37:11
这点是肯定的,中文的根在文言。
KiKi  19:37:27
冯老师说得太好了.他的研究很全面.尽管他说得不多,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

袁鸿林  19:46:35
冯先生能够再上央视,多少是一种央视对错误打假冯先生的道歉
KiKi  19:46:53


KiKi  19:47:37
我觉得,在中国,掌握真理的人,都难名正言顺地开展.
KiKi  19:48:17
真理在这里成为个人品.而不是公众的财富.
袁鸿林  19:48:24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ygf666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9-10 23:3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ge57 于 2010-6-22 10:50 发表
关于早教的闲聊(2010-06-20 19:35:35)[编辑][删除]
标签:早期教育超前教育杂谈 分类:杂谈、教育与媒体

袁鸿林 16:56:08
http://www.56.com/u50/v_NTI0ODEzMDM.html
看看这个
KiKi 16:56:30

Ki ...



点评得十分到位,精辟!

本来看这个节目我是指望反对方能真正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论据.结果着实失望,一点不出我的意料,反对方更象是为辩论而辩论,!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赏正方的表现,冯老先生的气质,风度,丰富的阅历,谈吐都令人敬佩.那位妈妈的应答出色,思路清晰!坦率的说,做为有一个孩子,关心早教的家长,我愿意和这样的妈妈进行交流.杜曼老师则很平静的阐明了杜曼的观点,我想每一个选择杜曼的家长都应该有一份这样的平静心.

[ 本帖最后由 ygf666 于 2010-9-13 13: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8:38:45 | 只看该作者
喜迎新生命(2010-09-12 06:55:39)[编辑][删除]
标签: 袁小逸模式早期教育杂谈 分类: 袁鸿林0-3岁早早教  
人近暮年,却有机会再度看到自己的生命得到新的延续,不能不说是莫大的喜事。



孩子即将诞生,我想好了两个名字:如果是个女孩,就叫她小寅,因为今年是虎年;如果是个男娃,就叫他三虎,因为是排行第三,也希望三虎成彪。



今年正月初一,我写《虎年说“彪”迎新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gnii.html),暗含着对新生命的期待。



写完《14岁都能上大学》,总觉得对0-3岁的早教未作充分阐述,而对9岁以后的后续教育也语焉不详。未作充分阐述或语焉不详,既有一本书篇幅所限的理由,也有认识实践不够、火候不到的原因。新生命的到来,将使我有机会再次实践多元模式——“袁小逸模式”的早教法,而且真正从零岁开始、全方位展开、高境界要求。



对女儿小逸的早教,毕竟起步稍晚,当时等我搞清楚一些问题,孩子已经不小,留下不少的遗憾。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机构对0-3岁孩子的早教实施,取得很多进展,更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充分体现。进一步期望的是,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详加记录与分析,以形成一本0-3岁实用性早教专著,从体系上完善“袁小逸模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ygf666 + 2 + 2 年长得子,更珍爱生命.祝愿宝宝平安降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12:12: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早教的聊天(2010-09-16 10:42:38)[编辑][删除]
标签: 袁小逸模式早期教育杜曼 分类: 袁鸿林0-3岁早早教  
simpley 10:00:20
你好
袁鸿林 10:01:22
你好
simpley 10:03:31
我记得你认为孩子13岁以前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数学可以大一些再学,现在的观点是不是改变了?
袁鸿林 10:07:51
是的,有所改变,目前的课程设计,已从0-3岁开始感受数学
simpley 10:12:21
我原来在孩子没上学时教了他一点数学,现在看来效果不大.所以我更认同你以前的观点
袁鸿林 10:18:36
但也有部分孩子在婴幼儿(1-5时)对数非常敏感,特别是采用了杜曼闪卡教学,很多孩子都能做四则运算
袁鸿林 10:20:06
他们的运算方式非常奇特,具有很特别的数感,不同于常人的逻辑推理方式
袁鸿林 10:20:35
这一块,我正在实践和研究
simpley 10:20:40
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适用这种方式?
simpley 10:20:58
还是某些孩子?
袁鸿林 10:22:52
至少我认为大部分孩子可适应,而且还能同时得到其他的能力,如照相摄入能力与直觉能力、图像记忆能力等
simpley 10:24:52
也许可以真的唤醒人的某些潜能.
袁鸿林 10:25:20
确实是潜能,而且很奇特
simpley 10:25:48
但如果确实有普遍意义的话,是不是早就应该流行了,至少在国外
袁鸿林 10:26:04
通常在0-3岁很有效
袁鸿林 10:27:55
但有一个在理论和实践都未能搞清楚的问题:这种能力后来是怎样转化为其他能力的(比如逻辑能力),或者如何有效保持与提升
simpley 10:29:25
我认为照相摄入能力至少在理论上和逻辑无关,虽然很多天才可能都有这种能力.
simpley 10:30:21
但如果一个儿童能把这种能力保持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
袁鸿林 10:31:22
但从直觉上,我们感到进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接受能力特强,因此不排除转化为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逻辑能力(推理和概括)
simpley 10:33:12
这种能力应该说为逻辑等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比如在立体几何中,能够在脑子中清晰地构建模型的人,自然可以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但不等于推理
袁鸿林 10:34:43
即便不是直接等同于推理,也是非常有利于得出好的推理的一种能力
simpley 10:34:58
那是当然
simpley 10:35:49
关键是这种能力是否通过训练能保持下来
袁鸿林 10:36:55
理论上有可能,特别是考虑到一定或不同程度转化的话
袁鸿林 10:40:44
但是否能流行,还要取决于其他的原因,教学的技巧和难度还是挺高的
simpley 10:41:20
我正在看百度中的杜曼闪卡一条,介绍得还好
袁鸿林 10:41:44
成本也是很高的。光这两条,就决定了难以推广和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12:26 , Processed in 0.08112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