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季谦先生讲课录------断章取义读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 09:4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谦先生讲课录---断章取义读书法

(木木案:本文是从教授《易经》讲课中复制而出,原文仍保留)

......你以后去看人家讨论《易经》,你要用这种心情去看,那你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他如果讲不到这一点,你要存疑,他是不是对《易经》不了解?或对孔子的心灵不了解,因为近代的中国学者,不一定能够了解这种心情,了解孔子过种态度,不一定能够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中国自己的文化,所以,现在中国文化是中国人自己把他打败了,那么你要让西方人来发扬自己的文化,是非常困难的,西方人怎么会承认这样子的学问呢?「元亨利贞」怎么可以这样讲呢?在技术上不能够这样子嘛,对不对?但是孔子是超越技术层面上的,懂吗?所以,你要对照起来看你才知道这个力量之大,孔子不只是在《易经》是这样子转换,后来我再去思考,我发觉孔子对于五经通通有这样子的意思,通通是什么样呢?通通借他们酒杯浇自己筷垒,就好像是转换了他的意思,其实不是,而是能够发古人的潜德幽光,古人内在还没有展现出来的德性跟光辉,孔子给他展现出来,每一个经典都这样,我举例给你听,《易经》是如此啊,《尚书》呢,孔子引《尚书》的地方不多,在《论语》里面只有一条,「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像这个他对于《尚书》他也有某方面的转换,而且呢?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从读《尚书》里面读出尧舜文武之德,我们自己如果去看《尚书》,不一定能够像孔子体会这么深刻,这是对于《尚书》,「施于有政」是尚书原来的句子,是说一个人他能够有孝悌之道在家庭中,他也能够处理人生的问题,这叫「施于有政」,有人问孔子说,你学问这么好,你理想这么高,你为什么不去为政呢?他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三句话是《书经》里的句子,他说《书经》里不是有这样的句子吗?说「孝乎惟孝」,在该孝的地方你能够孝,「友于兄弟」,对于兄弟能够友,友爱兄弟,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就是你的人生该做的,那孔子说我们任何时候都做我们人生该做的,这就等于为政啊,这跟为政一样啊,意思也就是说,我去为政也是做我为政应该做的事,所以我现在不为政,我做我没有为政应该做的事,这样我也是为政啊,这样当然是有一点强辞夺理,强辨,但是这里面有真意,「奚其为为政」,为什么一定要为政呢?这个句子都很美啊,很好啊,你们当初一定没读过这一章,因为这一章没什么意思,对不对?其实这一章很有意思,啊,「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为政呢?「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文章很好哈,(笑)啊,你们不知道这个文章之好,我自己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文章读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思,其实他很美,《论语》实在很厉害,所以这个《书经》,在孔子这里,他就这样子活泼地运用,随便拿出一句来活泼运用,然后呢,他发现这个尧舜垂拱而治,发现尧呢,「荡荡乎,为天为大,为尧则之,」尧呢,是「荡荡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样赞叹尧,赞叹大禹赞叹舜,都是有他的亲身的一种体帖,这是对于《书经》,对于《诗经》呢,更有资料可寻了,在《论语》当中,有三个地方,跟弟子讨论到《诗经》,这三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孔子怎么样讲《诗经》,所以假如现在有人教《诗经》如果能够像孔子这样教,那真是学生的福气,但是呢,这个学生也要非常有底子,这个学生也不是普通学生,孔子才能够这样教,第一个例子是子贡,子贡问曰:你们有读过这一章,「贫而无谄,富而无娇,何如?」有没有?子曰什么?「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子贡说,因为孔子教弟子读《诗》,那弟子是真读,读到什么地步呢?读到《诗经》三百多首,全部都放在脑子里面,所以子贡马上就反应:「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以前没有人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在这个地方的,子贡忽然想:这一句话可以用在这个地方,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子曰:赐也,可以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所以,第一个是子贡可以和他谈诗,其他的不足谈,我解释给你听,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啊,「桃之夭夭,其叶榛榛,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就这样,其实不是这样,他也可以断章取义,你要知道这个断章取义,以前好像跟你们讲过这个断章取义,有没有讲过?没有,以前讲过读书的方法的一种叫做:不求甚解,现在再讲读书的第二种方法叫做:断章取义,你如果不会这样子的读书法,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你就要死于句下,你读书是死的,所以断章取义代表读书的活泼,文章这么多,他只拿一句话出来,然后这句话呢,为我所用,跟这文章没有关系,可见他对文章是熟悉、熟练,所以《诗经》的文章最美,文句最美,有学问的人最喜欢拿《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诗经》有他原来的意思,原本的唱歌的意思,现在,我把这几句话拿出来,我就不用那个意思了,我用一个象征的意思,或者借用他的文章来表达我的意思,这叫断章取义,所以断章取义是最高明的读书法,现在我们把断章取义用来骂一个孩子,骂一个学生,其实你都不了解,你如果是断章取义,你就真的断章取义,孔子断章取义是他的发明创作,懂吗?懂不懂这个意思?因为他是真懂之后再断章取义,你是不懂啊,糊里糊涂,随便讲,所以不行的啊,断章取义就是读书自己的创作,自己的一种寄托,所以,你能够断章取义,你将来也能够做诗人,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看到天地万事万物,他有不同的感受,他就借用天地的一些事物来寄托他的感受,所以,虽然「叶落乌啼霜满天」,大家都已经听过了,但是你就不能够把这个文章这样写出来,然后寄托你那一种寂寞、宁静之感,你就寄托不出来,所以,用一些文章寄托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诗,这就是把这些文章当成象征的意义,所以,象征感越强的人他越有文学的特质,你看什么就是什么只会写记叙文,那一种人没有文学特质,记叙文有你的心情含在里面,情景交融,这种人就是一个有文学才华的人,OK,要断章取义啊,孔子是一个文学才华很高的人,子贡也是,第二个地方呢?孔子跟学生讨论诗,是跟子夏,「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一讲绘事后素,子夏就另外再讲一个意思,「礼后乎」,这里跟前面那一段不一样,前面那一段是子贡讲了一层人生的道理,孔子说还有一层更深的人生道理,子贡就说:《诗经》有一句话这样讲,是不是可以用在这里?孔子说:哎呀,子贡,真的是可以和你讨论诗了,我们讲的别的道理,你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你能够变换,告诉你以前啊,你能够知道新的意思,温故而知新的意思,这是子贡跟孔子的对答,先从义理讲到诗,然后孔子说子贡可以谈诗,现在是子夏拿《诗》来问,说《诗经》曾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子夏不是问老师这一句话怎么解释,他是问:老师,这一句话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吗?当然孔子就说:「绘事后素」,他就用绘画来做比喻,就是像绘画一样,那么子夏他其实心里边先有个底案,所以他就问老师,说:「礼后乎」,如果这样子的话,礼是不是也是呢?也是可以用呢?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个人巧笑,他的笑起来有两个酒窝,非常地美,美目盼兮,他的眼珠子啊很明亮,他的眼珠子一动就流盼风声,啊,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个白色的画布,你才能够画出灿烂的彩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事后素,对呀,就是画画一定要在干净的布上画啊,孔子就这样讲,其实没有讲出新的意思,但是子夏就说:礼后乎?那我们一般人做人,行礼也是外在的表现呐,我们外在的表现是不是在后面呢?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先要有本质呢?先要有你的本质,才有你的表现呢?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用呢?孔子说:启予者商也,哎呀,你启发我了,真好啊,你启发我了,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诗了,你看孔子,说「启予者商也」,所以,孔子是很谦虚的,学生对他有帮助,他就非常赞叹,启予者商也,这是孔子跟子夏谈诗,懂吗?那孔子自己也曾经吟诗,孔子自己也曾经唱歌,孔子自己也常常听歌,甚至听到儿歌他也有感受,有童子歌曰,孔子出游的时候,弟子跟在旁边,听到小孩子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樱,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子曰:小子志之,小子志之」,不是叫那个孩子,是你们这些弟子啊,要记得啊,这一首歌,沧浪之水,沧浪或者是他的清澈,或者是他的波,这个水波荡漾,荡漾的水呀,如果是清的时候,可以濯我樱,可以拿来洗我的帽子的带子,沧浪之水如果浊了我们就不能够洗帽带子了,就来洗我的脚了,那么孔子说:弟子啊,你们听听这首歌,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各自取之也,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所以国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一个国家一定是自己欺侮自己人家才欺侮他,一个家庭的命运,自己毁坏自己,人家才毁坏他,因为你的水,你为什么不清呢?为什么不让人家洗帽带子呢?为什么要让人家在你的水里面洗脚呢?为什么要让人在你的生命中践踏你呢?因为你自己不清嘛,懂吗?好了,像这样子,这首歌谁知道有这个意思呢?谁能够感受这个意思呢?这是孔子的敏锐,乃至于对天地万物的敏锐,你看孔子,子在川止曰,孔子看着流水,流个不停,他就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大家不是都看到流水吗?孔子就有这个感受,所以读没有字的书,天地间的书都是可以令你有新的感受的,那孔子因为心灵活泼,看到水,他有感叹,而这个感叹一出来,宋明理学家注解说:此是夫子见道之文也,这是见道之言,好像体悟到天道的真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要爱惜你的生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天地之间,万物变动不息,就这个意思,等等很多,都包含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里面,他把没有文章的水流变成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直流传到现在,不只是看到水流,孔子看到农作物的成长,他也感叹:「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所以你要常念这句话,你不要让你苗了而不秀,你的苗已经长出来了,你已经考上大学了,你已经比别人有一点成就了,苗了,但是你能不能开花?不一定的啊,所以几年之后你白读了大学了,所以苗而不秀是有的啊,而且你开花了,你有一点表现了,你能不能够使他真的有所成就,使你的贡献流传在人间,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啊,是有的啊,这个有矣夫是很多啊,大部份人都这样子啊,他有一点表现的机会了,他没有坚持下去,没有把握了,他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啊,孔子是看到农人在种田,他这样感受,所以,他现在不是在讲农夫,他是在讲人生,懂吗?这就厉害,这叫断章取义,不是吗?《诗经》是这样解的,然后对于「礼」,孔子当然也有他的看法,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却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孔子的创造,周公没有把他心里的意思讲出来,他只有把他认为人生应该如此过生活,这一点的仁德放在他心中,但是他做出仁德的表现,礼乐,传下来礼乐,礼崩乐坏之后,孔子还能够从礼崩乐坏之中发现周公的本心本意,是仁,所以,一个人行礼如果不仁,那么他行礼就没有意义,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孔子发明这个「仁」这是孔子的创造,一般人只能够遵守周公的礼乐,道教甚至非常地厌恶周公的礼乐,因为繁文缛节,但是孔子发现,这不是繁文缛节,这是一个人的仁德应当有的表现,所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行礼不是拿着礼物就是行礼啊,乐不是去演奏一下钟鼓就是乐了,所以,礼乐别有所在,礼乐的精神是比礼乐的形式还重要,所以,你说儒家怎么是一种只重形式的人呢?孔子就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这是属于心灵的成就,而心灵的成就必须表现在生活的实践当中,这也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这个时候就是你心灵的一种仁德,一种仁心,而你的礼乐呢,就是各正性命,你的生活当中表现出各种的行为,而使仁德可以通达到你的日常生活里面去,这样子也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所以是内外合一的,内圣而外王,这是儒家的学问的本意,都可以从孔子读书、孔子对于古时候对于文献的解释看出孔子的理想所在,诗书易礼乐春秋,那就更不用说了,孔子去读鲁国的历史,他为什么读鲁国历史?一方面孔子是鲁国人,但是孔子曾经周游列国,他为什么不去读别国的历史呢?因为鲁国历史就是周王室的历史,就是天子的历史,因为周公功劳很大,所以成王赐给周公天子礼乐,周公可以跳八佾舞,而且周公的所在之国鲁国他可以保有跟天子之地一样的礼乐,甚至连历史都一样,所以,各国的文书报导,一方面要存在周王室,一方面要存在鲁国,所以鲁国有整套周朝的完整历史,各国也有各国的历史,只有鲁国有全天下的历史,所以,你要读书,你要选对地方读书啊,告诉你,所以,孔子读历史当然要到鲁国的这种国家图书馆去读,他这样读历史,而孔子读历史呢,他跟别人读的不一样,他不是为了考试,孔子读历史是要了解人类如何在历史中表现他的仁德,表现人生之道,或是表现天地之道,所以,春秋跟易经最难读,因为都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易经还比春秋容易一点,因为易经比较抽象,纯粹地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春秋呢,是人这种感应必须又实践在社会历史当中,所以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在春秋,所以春秋是最难读的一本书,那么孔子读鲁国的春秋,他自己就抄录鲁国所记载的历史,就是天下的历史,孔子在抄录的时候,不是依照原来的原文抄录,而乃是孔子读到某一条记录的时候,孔子心中有感受,他就直接把感受又放在他的笔记当中,所以孔子所抄的历史是他自己心得的历史,是他的心史,是他心中的历史,这心史不是他心灵的发展历史,乃是以心来熔入历史当中,或是他读到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感受到这件事情是是非,于是他就褒贬,所以一褒贬是非善恶,在非常惊险的文章里面,改动几个字,就可以知道孔子是用什么心情来看这件事情,那这个文学要有非常高度的表现能力,而且对于每一件事情,他的判断成为千秋万世的标准,你要知道,这是不得了的一个心灵,所以,你读书不读到《春秋》,你不了解《春秋》,那真是人生大不幸,因为你没这个福气嘛......





记录:木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4-3 09:59:36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慢慢口味,值得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53 , Processed in 0.33353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