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第一次在这个论坛上发帖,其实已经潜水很久了……呵呵……我国内读的本科,然后在北京的一家国际幼儿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去了剑桥大学读“教育研究”硕士。最近在国内,前几天在我父母开办的小学——南京苏杰学校——给那里的部分爸爸妈妈开办了一个讲座,主题如题。想放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希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苏杰学校“关爱孩子健康成长家校联合会”教育研讨会上张晓扬的发言 (2010-3-18)
3月24日补记:那次的讲座看来真的挺有效果的,那次参会的家长之一已经主动请缨,要给孩子们做“海洋生物讲座”,配合最近要组织的一次南京海洋馆参观啦!真开心~
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以下这两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为何活动课程与课堂外的阅历对孩子成长是重要的?我们家长和学校如何精心策划这样的经历,帮助孩子更健康、更有效率的成长?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觉得有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明确了方向之后,才能开始讨论方法。当然这个话题具有它的复杂性和根本性,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中更是如此。设计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的方法,所服务的大目标是:培养有着一个健康人格、乐观进取、智能比较全面的人。根据我在国内和海外的经历、观察,与思考,符合这个描述的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与社会环境,都会比较快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舞台,最大程度的发挥智慧, 打造一个比较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价值。
如何定义“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种常见学习方法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得一手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外阅历”不是指课外班,它指孩子可以主动探索真实社会,在比课堂与家庭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可以是自助旅行,参加夏令营,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童子军(香港就有童子军),去外地甚至是外国做义工……
为何它们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的?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西方有个流行词汇叫做gap year,中文有时翻译为“空挡年”。欧美的很多青年在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工作或进入大学之前,先用一年或者半年时间去世界各处旅行——当然很多时候还需要一边打工赚旅费(教英语是一个Gap Year Taker的常见工种,呵呵)。这其实是二战之后兴起的概念,发源于英国。当时的英国政府倡导青年人走出国门的初衷,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能够在早期就开始互相了解,学会彼此宽容、和谐相处,从而避免像世界大战这样的全球性悲剧再次爆发。那些年轻人出去之后感觉非常好,发现从前不能理解的现象现在可以解释了,从前无法忍受的异类现在可以理解了,从前混沌的自己突然变得更加清晰了——至少对于他/她自己而言。这种经历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更加了解,也更加懂得为自己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生活。所以Gap Year也就越来越流行,就算有的人没来得及在大学之前出去,也会想方设法在开始新的生活阶段之前要出去好好儿走一趟。
但是,是不是只有孩子大了,阅历才重要呢?我觉得其实从小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成长很重要。在英国,越是好学校,就越是组织很多的外出,博物馆、研究所、实验室,都成了他们的课堂;越是条件良好的家庭,度假就越多,异域文化和那些有着各式生活方式的人们,成了孩子最有趣的良师益友。在美国,更是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大量的孩子到世界各地参加夏令营,我在剑桥两次的夏令营工作中,就教过好些这样的孩子。我发现阅历广泛的孩子会比较自信,而且做事效率高,因为他们知道效率高,就意味着能做更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他们也会比较快的适应社会。这是英国和美国的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方法——给他们很多机会出去旅行增长见识。咱们经常会用到“走向社会”这个词,比如“大学毕业之后你就要走向社会啦!”,我认为这个词是有问题的——走向社会之前,我们在哪里?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在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的那一刹那,两人是第一次见面,但不管他们互相之前是否满意(我们假定一见钟情实属幸事),都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人和社会的互动,有点像是婚姻中两个人之间的互动,真正“订立契约”之前的准备工作越是充分,就越有可能打造一个良好的“姻缘”——孩子的成长需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样无论是社会被他们吓到,还是他们被社会吓到的几率都会低一些。
下面来看看我总结的一个“剑桥地区儿童成长生态环境图”(见文章最后)。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的可能性是比较多的。无论是大学各种科系的开放日,还是当地超市组织的社区体育比赛。当然,剑桥、牛津和伦敦地区都是英国很好的儿童成长土壤。不过我相信,向最优秀的榜样学习,是各位家长的心愿,也是苏杰学校的办学原则之一。
那么,剑桥也好,欧美的家庭也好,他们为何花力气带孩子参加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呢?对此我的解释是:孩子需要有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的机会。他们需要有机会亲自找到自己在社会的复杂坐标中的位置。他们需要亲眼看,亲手摸,亲自走,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不然全部都是二手信息。每个人生来都有着千差万别,没有哪两个人应该成为同样的一种人。能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并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如果说生命是“陷入困惑”和“揭开谜底”之间的螺旋上升状态,我认为每个人最需要尽早揭开的一个谜,就是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在各个阶段去客观的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去不断地改善自己。清楚了这一点,他自己就会选择最适合的大学和城市,最擅长的工作,最适合的生活方式,与他人与社会友善相处,最有意义的度过这一生。
课外活动和丰富的阅历,可以让孩子从小锻炼好几种帮助了解自己和世界所需的能力,它们是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前者是对信息的接受、筛选,和吸收能力,而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现代社会信息极其丰富,除非人为因素不能访问的网站之外,获取信息、为某个问题寻找答案,对于会用互联网的城市孩子来说,早已不是难事。于是我想,知识存有量应该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思考,学会在一堆新鲜信息中寻找自己最需要、并且能很好驾驭它的学习能力,才是让人无往不胜的法宝。
对其他生命——尤其是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一开始不能理解的事——的尊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团队协作也是现在很多公司考察新人的重要标准。关于尊重,我有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有一次我和一个英国同事及其6岁的女儿一起去一个农场玩儿。那里有个动物农庄,很多动物住在那里,小朋友们可以和他们零距离接触。那天去的很巧,正好有一只猪正在生小猪,已经生出来了2只,第三只好像还不愿意出来,猪妈妈正在休息。我和那个小女孩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自然都是激动异常。我是大人,懂得控制自己的声音,因为管理员已经告诉我们猪妈妈需要安静。但是小女孩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一个劲儿的问这问那。她的妈妈于是把她带到了一边,蹲下来,轻声对她说:“你现在情绪比较激动,我觉得咱们还是先走开一会儿,因为猪妈妈现在需要安静,让我们尊重她的隐私。”这句话看似平淡,6岁的小孩儿也居然有所思的点点头,对我的震动确实很大的。英国人对动物的尊重,和对各色人种的尊重,一直都很让我敬佩的。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表面文章,但我觉得表面文章做多了,也成了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