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表哥家的孩子来我们家玩。他家孩子刚上幼儿园,这下两个孩子在一起马上就有了比较。
那孩子在我家画了几幅画,那种随笔画的,却非常的好,画的时候能看出很有自己的想法。小笨到目前都没那个绘画水平。然后刚上了三天幼儿园,按说还是在适应期,可是每天回家都能说出学了些什么,还表演了两个儿歌。 这些都是输出、表现的能力,孩子在13岁前,主要的能力是吸收,而不是表现,但生命是一个综合体,是活的,不是机器,说在13岁之前主要是吸收的年龄,当然不是一点也不表现,正因为也能表现,所以父母比较的都是孩子表现的能力,有的孩子表现的好,有的孩子表现的不好,有的孩子吸收一点即能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却需要长久酝酿才行,吸收浅度的内容表现的快,吸收深度的内容表现的慢,这与其理解能力有关,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而成长的,当然这也可以体现出来一些孩子的聪明程度,究其原因,或许是宿慧?或许是胎教做的好?或许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您怎么能断定人家的父母就不那么用心呢?看到了这些比较来的结果,您要怎么样呢?是怨老天爷不公平吗?这些都是我们力不能及的地方,我们生养小孩子,能做的只是问自己:是否尽了自己最大的力了,如果已经尽了人事了,剩下的就只能听天命了,也就是孟子说的,求之在内者与求之在外者,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小朋友,跟我念、听、看”而不可能是“小朋友,跟我想”,“念、听、看”的多了,才有基础去“想”,也才有内容去想,而不是炉灶底下架起火,锅里没米,使劲烧,那样非烧干锅不可,小孩子在吸收的年龄,就让他好好吸收好的内容,好好酝酿,至于什么时候输出,那是管不了的,也是不能管的。比如说一个孩子要画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情境,首先孩子的脑子里要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手握笔的能力又成长得很好,又有一些绘画的技术能力,平常在心里涂了很多遍鸦了,才会画出完整的画,这里我们也可以试想: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名画、经典诵读、经典音乐,一时可以不能输出,因为这些内容不像小马过活那样好输出呀,但是长大了他是否会表现呢,或已溶化在生命中了呢?谁知道呢?而长大了后,小马过河的故事对人能有多少用处呢?
小笨永远不会回来告诉我学到了什么,永远是画乱七八糟的画。平时幼儿园上课时,也总是很容易分心。现在他学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在家里盯着教的。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他会的不少,可其实我真正担心的是他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上课不认真听讲,以后上小学可怎么办呢。
这些我想您不必太担心,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形成的原因,是他脑子里有内容,有东西,有强大的生命之体,他现在的年龄还没有到讨论综合创造的年龄。上课是不是认真听讲也不是很主要的,我觉得最好的素质是该听的听,不该听就不听。
我真的是沮丧得要死,说实话,那孩子父母的学历都不高,平时也不管孩子都是奶奶带着的。而我对小笨我却付出了太多太多,想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哭了出来。 呵呵,我想,为孩子付出,也是乐趣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诚付出,往往自己受益最大了。所以请妹妹不要沮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