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博成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名家名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0:17 | 只看该作者
11、刘海粟《黄山一线天奇峰》
刘海粟从中国画讲究“写”、反对“描”出发,吸收后印象主义画家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写画”法。他还喜好层层重涂、重重积染的画法, 白谓为“积墨”法。这幅作品描绘黄山的奇峰险壑和行云岚气,突出了黄山集“险”与“美”于一体的特点。刘海粟热情奔放的笔调,将峰壑表现得充满动荡、变幻的活力。黄山的峰谷、云海、古松在作者的着色渲染下流光溢彩,表现出一种雄浑奔放。瑰丽沉厚的风格。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0:49 | 只看该作者
12、潘天寿《雨霁图》
潘天寿作画气势雄阔,常有破常规,创新格之举,《雨霁图》中可见一斑。《雨霁图》不采用常见的平远小景,而以近景表现,在布局上可谓构思奇巧,不拘一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虬曲盘节的松树偃仰而起,松针繁茂清润。下方石间青草、苇叶生机勃发,清灵婉秀。偃石之旁流水潺潺,在狭口处汇为一泓飞瀑。远方树木葱葱,如沐新装,种种景象意会着雨过天晴,确是一幅传神之作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1:37 | 只看该作者
13、齐白石《不肯伤廉图》、《虾册》
什么是天才?表现在绘画上是一笔不废,增之嫌多,减之嫌少,移之便死。在本画中, 白石老人以其惊人的天赋,善于削去繁冗的气魄,几笔钩出一个旷达请正、弘通济世,汗青永驻的高风亮节之士的形象,这是几千年中国儒道文化浸淫下士人们矢志追求不渝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读此画,心小自会浮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贫贱不能移”等铸造中华民族宏大精神的基本理念。是的, “宁肯为盗, 不肯伤廉”,天下之官吏,倘若都能如是,则大道焉能不行?由画而现人,作者那纯洁高尚的心态性格不言自明矣!
此画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自识: “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借山老人画吾自画改稿。”钤印四方。《虾册》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于。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水分的渗透干湿,而又表现出一种动感。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3-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2:10 | 只看该作者
14、吴昌硕《墨梅图》
吴昌硕擅长篆刻、诗文、书画,其画取法赵之谦,上追八大山人、石清、陈涛、徐渭,并以金石、书法的笔法入画,落笔豪放深厚,别具风格。《墨梅图》构图奇特,几条重墨线条,作为梅花主干,小枝旁出。右上侧又伸出数干梅枝,穿插于主干之间。梅花以浅墨勾勒,生机灵动。梅干梅枝的处理,粗看似不合常规,然而细细品味,枝干横坚交叉,杂而不乱,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家以书法入画。笔墨苍劲,透着几分金石趣味。此画可谓是吴昌硕花卉画的奇绝之作,苍劲俊朗而洒脱随意。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2:57 | 只看该作者
15、徐悲鸿《群马图》、《泰戈尔像》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此幅《群马图》作于一九四O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写下这幅逸兴遄飞的佳作。在图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借这幅奔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以反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画上钤印两方, —为“东海王孙” (白文);一为“恨鸿鸣而不惑” (朱文)。《泰戈尔像》读悲鸿的画,能感觉到类似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般的震撼力度。那是用生命和鲜血凝炼而成的融汇中西、博大精深的艺术绝唱。是为了民族艺术的发展、创新、繁荣、昌盛而勇于创造、执著追求的心灵之史。其作品中既有两方艺术的浪漫激情,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凝炼动人,意境深远。本图是先生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期间在十多幅素描速写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画。伟大的诗人正在凝神构思一首美丽的诗歌,宁静而神秘的花园有着无穷的诗意。绚丽多彩的背景反衬出诗人深邃奥妙的思维空间,东方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在此毕现无遗。这幅画也正是先生之汇通中西、方正圆融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5-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4:22 | 只看该作者
16、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庐山全景》
南宋的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长卷(点击放大),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传。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令绘画家们激动不已的题材,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 《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该画作于一九六八年,张大千时年七十岁,当时正移居巴西。长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连绵数千里,横贯中华大地。张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义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庐山全景》此图从华山腰开始画庐山全景。天空只留一线之宽。深不可测的巨壑被苍苍莽莽的松林和杂木丛覆盖着。坚实的山岗叠累成峰、密林深处,房屋纵横交错,云气弥漫于远处的山峦,直至消失在天边。在坚实具象的山石林木之间,大而积的泼彩使视觉上产生虚实相生的效应,同时使画面呈现苍茫幽深的意境。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6.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b016-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17、白雪石 (b.1915)
斋号何须斋。
北京人,中学时期受教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习山水画 。
1937年至1948年间,曾举行个人画展和联展多次,并加入湖社画会和中国画学研究会 。
1958年起任教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山水画 。 作品有《早春图》、《黄山松》、《漓江一曲千峰秀》等 。
自1972年以来,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外事部门绘制巨幅国画数十幅 。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 。
日本为之出版《白雪石匠作展》、《白雪石画展》等专集,有《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行世 。
并出版有专著《中国画技法》,与孙其峰、黄均合著的《国画技法》。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00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5:35 | 只看该作者
18、吴冠中 (b.1919)
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 。
1946年,与重庆大学附小教员朱碧琴结婚。通过教育部留欧考试 。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
1950年,为寻根毅然回国 。
1951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
1953年,因教学观点不同而被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从此以画风景画为主 。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 。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
1978年,中央工艺美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
1979年,中国美术馆主办"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
1981年,出访西非三国并至巴黎访旧友 。
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吴冠中新作展"。任全国政协委员。参加香港艺术节"认识现代中国画"画展及研讨会。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作品于开幕40分钟内全部售完 。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
1990年,赴香港、新加坡、泰国展画讲学并写生。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吴冠中师生展"在北京举行。墨彩《交河故城》以225万港币售出 。
1992年,大英博物馆首次破例举办"吴冠中-20世纪的中国画家"画展 。
1993年,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接受"巴黎市金勋章" 。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出访北欧五国。访问印尼并写生 。
1995年,接受法国轩尼诗公司" 。
1996年,参加李政道博士主持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作抽象画 。
1997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吴冠中画展",巡回高雄市山美术馆 。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00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6:19 | 只看该作者
19、黄 胄 (1925-1997)
原名梁黄胄。 河北蠡县人 。
1940年从赵望云学国画,1945年随赵望云到敦煌写生。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到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美术记者和编辑。1950年兼任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后在部队从事专业创作。
1955年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 。 1959年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任创作员 。
1975年调至轻工业部艺术美术公司任顾问。
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集资和捐款筹建炎黄艺术馆,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
擅人物、动物画,长于运用速写表现人物,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阔笔纵横,线条流畅而有力,特别注重刻划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整体效果生动,风格奔放而隽永,生活气息浓郁。善画毛驴、骆驼、鸡、猫、狗等,造型准确,意态生动,简括传神。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影响较大。
主要作品有《苹果花开的时候》、《打马球》、《帐篷小学》、《祖国的眼睛》、《金色的道路》、《洪荒风雪》、《载歌行》、《奔腾急》、《丰收图》、《巡逻图》、《赶集》、《亲人》、《谈心》、《欢腾的草原》、《百驴图》等。其中《苹果花开的时候》获1952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打马球》获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爹去打老蒋》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获一等奖;1956年创作《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展览会金质奖章,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赶集》于1959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章。
出版有《黄胄作品选集》、《黄胄速写集》、《动物写生》、《黄胄》(画册)、《喀什噶尔速写集》、《载歌行--黄胄天山南北作品集》、《百驴图》等。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00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9-3 22:16:54 | 只看该作者
20、沈 鹏 (b.1931)
江苏江阴人。
五十年代初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曾任宣传科科长、编辑室主任,现任副总编辑,编审,《中国书画》丛刊主编 。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长期从事美术理论和编辑工作 。
出版有论文集《书画评论》,书法《沈鹏书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等 。
书法作吕入选国外书展,尤以行草见长 。
编辑出版有多种大型画册和书法选集,如《米芾的书法艺术》等 。
<img src="http://ccd.zjonline.com.cn/mjmh/mjmh00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6 05:18 , Processed in 0.07995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