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3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王财贵教授说:孩子的天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07:5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喜欢玩是天性,孩子喜欢静下来学习,也是天性。但,「玩」的欲望,在人性之浅处,所以很容易激动起来,但如果人生只表现这一层,则近于动物。

而「静」下来学习的愿望是在人类心性的深处,所以需要开发才可以出现。可见教育工作之重点,不在助长他的顽心,乃是在启发他的静性。

玩了以后,一个人的满足感也浅,或许永不满足,于是空虚内发,躁动随之。而静下来学习以后,尽了真正的天性,一个人的满足感是很深沉的,我称为幸福感,那是人生很难得的意境。

空虚与幸福的感觉,儿童只是说不出来,他内在的心灵应是懂得的。但大部份的家长和老师完全没有这种见识,只见孩子的动物性,只激发他的玩性,如何让孩子有深度幸福的感受呢?没有幸福感的孩子,或许就是中学大学生心灵空虚的初始缘由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27 09:15:15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早阅读,印刻美好和传承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27 09:52:08 | 只看该作者

动与静

孩子的动是天性,但是静是否天性,我慧根太浅,实在是不太了解,我是第一次听说,收益了。可是既然静下来学习,激发孩子的静性,是如何做呢?能够指点一二呢!
这个帖子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5:45:55 | 只看该作者
静不但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虽然不是人性的究竟处,却是人提升心灵境界的必由之路,人如果总也静不下来,一辈子何谈那种深度的幸福感。您可以静下心里自己体会一下。

这也是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共法。

我体会一个孩子能动能静是最完美的,玩得时候尽兴,玩得好,其实也是一种静定,学习的时候可以瞬间入定,也就是说很专注,这样的孩子是不多见的,大部分都需要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功效了。

方法有很多,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多放经典音乐、经典诵读给孩子听,多给孩子创造温馨平静而又内涵丰富的环境,多诵读经典,让孩子在经典的浸润中久久陶冶熏习,形成孩子生命的背景,成为一生性情的基础,让孩子有优雅的性情,自然就静得下来了,静下来了,心灵会更活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石心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8 01:09:49 | 只看该作者
您再多多谈体会吧,真好看,真爱看。
我想起来了,那本儿童静定的书会很有帮助。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71610&extra=page%3D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8 03:19:26 | 只看该作者
如此说来,“生生不息”就不知道是个什么性了。

扬高“静”的价值,贬低“动”的价值,这恐怕是新学的概念尚未消化造成的。照这么讲肯定是讲不下去的。静下来学习不也是个“动中静”么?动起来玩的时候不也能学习么?

若说儒释道三教的共法是静,那么,不也可以说“动”也是三教共法么?“共法”是这么个意思么?比如说“般若”是蔵通别圆的“共法”,这个“共法”跟春花同学所说的“共法”是不是一个概念?——明显不是嘛。

宣扬王先生的理论没什么不好,但首先是要正确理解。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28 03: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0:53: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是王财贵教授在读经网上回复关于童真的文章,请花儿般灿烂看一看
================================================

听到有人呼吁关照孩子的童真,每每令人有一种春风迎面而来的舒輰。我想,何只儿童要天真,成人也不可失了这天真呀!
  以我所知,古今之中,最能关照人间天真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孟子,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孟子心目中的大人要是个 ”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老子也认为一个有德者必须 ”专气致柔”得像一个婴儿;而庄子讲的最后一个寓言(庄子内七篇之最后一篇之最后一个故事),希望人生常保 ”浑沌”,这个寓言,遥遥与其第一篇第一个寓言(大鹏起飞)相呼应,庄子之意,盖以为死了浑沌,即无逍遥呀。
  而古今之间,最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此 ”童真”的,则莫过于孔子了。当时世乱道微,大家要嘛都世故了,要嘛就隐居去了--人人都很聪明哪--只有俺那孔子也不懂世故,也不知自保,兴来还周游列国,结果没有一国愿意起用,厄于陈蔡,连子路都看不下去了,他还像一个小孩一样,兴致勃勃,知其不可而为之,直到老死。当时周文已疲罢,王官失其学问,文武之道坠地,所谓礼坏乐崩,天下纷纷,人人都苦累了,都失望了,只有俺那孔子蒙眬两眼,删订五经,著作春秋,杏林树下,弦歌透天,教育后生,来者不拒,还像小孩子一样乐观无限,以为后世必有王者兴!他以手当枕,天天乐来就歌唱(除非那天曾去吊丧),时时弹琴(竟然也教会子路弹琴),见流水,有感觉,说:逝者如斯乎!听童谣,有感觉,说:人各自取之也!见庄稼,有感觉,说:苖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此老真是天趣恁地横生,浑然一片童真!
  请看今日天下,我们社会的这些老年人,童真么?这些年轻人,童真么?这些少年,犹有童真否?甚至小学生,真个是童真吗?有的人已经看出来,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已不童真了!为什么?谁教的?怎么教出来的?
  小孩子要看卡通,不要看名画吗?小孩子要听流行歌,不要听古典乐吗?小孩子喜欢学数学自然,不喜欢读经吗?小孩子喜欢过圣诞,不喜欢过春节吗?
  小孩子要什么?不要什么?谁知道呢!什么是童真,谁知道呢!怎样教才能保持童真,又谁知道呢!是不是他所喜欢的,即是童真所在?还是正是破坏他童真的杀手?会不会他现在所沉迷欢乐的,正是他以后所引为后悔的,谁知道呢!
  庄子的寓言,最表面的意思,是在讽剌教育,否定人为,--一切教育人为,即是破坏天真。但庄子是要人都回归野蛮吗?庄子何至于那么肤浅?
  我以为如要教育,又要保住童真,要在教材教法两方面去注意。在教材上,要尽量用纯良的,少用污秽的。在教法上,多用开放引导商量鼓励的态度,尽量不要用责求规定禁止打骂的方式。
  经典是最最纯良的好教材,请多选用。
  十几年来,吾人推广读经,多偏重于教材之引介,而较少注意于教学之态度,今后请大家努力,共同提醒--像这篇文章即是一种提醒。
  但,不管教法态度如何,不管许不许孩子放烟火玩泥巴,读经是不可放弃的大方向,偏此一度,即无去路了!
  再说,如父母管教的态度或有偏差,在大量的读经教育陶冶下,这孩子或许较能保持其纯真性情呢。
  总之,不管父母头脑老顽或激进,不管教法严格或放任,其教育核心都要放在读经上。经典可以化顽固为谨慎,化激进为奋发,化严峻为刚正,化放浪为洒脱。
  关心孩子的家长呀,要觉悟了!任你有三头六臂,千手千眼,不如经典一部!

自然主义者鲁索曾说过:「人们总是对儿童说他们应尽的义务,从不对他们说他们应得的权利,这是错的」,又说:「我们把小孩当作未来的成人,忘了他在未成人之前是什么?」其爱弥儿一书开宗明义即说:「无论何物,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但一经人手就弄坏了。」

的确,对儿童的教育理应顺应其自然生长过程而因势利导,以免戕害其天生自然的童真本性,而检视现行教育机制,多是矫造人为,对儿童的天真浪漫而言,正如鲁索所批判的"一经人手就弄坏了",非但未能达成教育目标,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害怕上课,排斥受教.

故知要办好儿童教育,首要在了解人性,顺人性而为,无往不利,能涵养其童真纯良,若悖理逆性而行,必处处不通,抹杀掉天性中美好的一切.读经教育正是通过对现行教育体制不顾人性发展,强施人为规制作痛切反省而提出者,在儿童记忆力好大量吸收的时候,本应顺势发展其记忆力,给他最美好的文化资财,而非强迫其去理解超乎其龄方能理解的数学或科学﹔而儿童天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即和科学学习能力有迥然不同的运作方式,理应顺性施与两套不同教法,而非只有科学认知之一套,而弄坏儿童学习的胃口.

依鲁索之意推之,也不是说为了保持童真,就不可以有一切教育,只是不可以有戕害天真的教育。而 ”天真”有几个层次,一是生理本能上的,一是心理智能上的,一是心性智慧上的。如果善于引导开发,这些层次--亲近自然,游戏运动,爱的满足,艺能学习,才华品德--都可逐次或同时完成。
读经是属心性涵养层次,与其它层次的学习,不仅不互相排斥,且是辅成善化一切其它的学习的基点。
经典,生机无限,如春风之化雨,正是浪漫之所以成其浪漫,天真之所以永保天真的护身符。似不宜将读经与其它坊间以功利为取向的各种补习相提并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1:20: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石心及鸟儿的回复。

静定是我们现代教育比较忽视的一个大问题,大部份家长连这个概念都没有。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是指身体外形的动与静,是精神的、心灵的,当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身体的动与静与心灵的动与静是相互影响的。

中医养生里面有一句话:常动身脑不动心,也就是说,身体与脑力的动对身体基本上是没害处的,但是心的动是有害处的,比如说,你愿意做的事,不会觉着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那件事上,心与事合一,是静定,就不觉着累,如果不愿意做的事,还没做就开始发愁,这就是心动了,就会觉着很累,因为心灵的贫弱,力量不够,会觉着压力很大,人就容易生病,大概就会造成现在常说的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时时保持平静的心情,不是我们常说的话吗?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保持这种平静、淡定呢,说简单也很简单,道理上是很简单的,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在做事上是需要功夫、需要涵养、需要历事练心的,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做童蒙养正的教育,至少要有这种意识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8 15:5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0/1/28 11:20 发表

时时保持平静的心情,不是我们常说的话吗?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保持这种平静、淡定呢,说简单也很简单,道理上是很简单的,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在做事上是需要功夫、需要涵养、需要历事练心的,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做童蒙养正的教育,至少要有这种意识才行。
...



真“淡定”谈何容易,能将这中间的道理讲清楚的,也少之又少呵~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这中间的道理就是:

常保赤子之心,当你的心灵不再贫弱,当你心灵力量足够时,岂不是就能做到“用行舍藏”、可上可下、得意失意都不忘形、居易以俟命、无入而不自得,这是不是“真淡定”呢?这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呢?

这些道理都在四书五经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27 , Processed in 0.07921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