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3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孩子和你不在家庭中受伤:推荐阅读《为何家会伤人》一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04:0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是个温暖的字眼,是个安全的地方,是个充满了爱和关怀、快乐和甜蜜的空间。
这是一般人的理解,或说是大多数人的期待。

但事实上呢?
有多少人,与家人关系紧张,隔阂重重?
有多少人,觉得婚姻不幸福,生活不愉快?
有多少人,觉得孩子顽劣,难教难管?

我们在家庭里,感受到的并不都是愉快和幸福,我们常常会为家事烦恼,为家人所伤。
那么,如何让孩子和自己不在家庭中受伤呢?如何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呢?

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刚看完的《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一书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这本书是经一个朋友强烈推荐才看的。她自己买了,很喜欢,还特意给外地的妹妹买了寄去,又反复在相识的朋友中推荐,首先就借给我看了。

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的一位记者。书的内容是32篇曾刊登于《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中的文章。所有文章都围绕着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这一主题,包括夫妻关系、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全是一些案例,配上一些心理学的点评、背景知识的拓展阅读,能让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读起来很轻松(但不一定很愉快,因为有些故事是灰色阴暗的)。

我看这本书,在感觉上经历了两个转变过程:
看完1/3时,觉得不怎么样,没有想像的好。但想到朋友那么强力推荐必有理由,也不好意思不看完,所以逼着自己看下去。看到2/3时,觉得有很多地方还是很有道理的,很自然地想看完。看完之后,总体评价是还不错,虽然其中的心理学知识不算深刻,但足以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不要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重演。因此看完书之后还是做了些笔记,也想推荐给大家看看。

那么这本书适合什么人看呢?
我认为如果你是居于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可以去读一下:
1、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者;
2、关注家庭伦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或在这方面有问题、有困惑者;
3、童年经历不太愉快或感觉不幸福者;
4、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者;
5、喜欢看故事、案例者;(我估计爱看《知音》之类杂志的人都会爱看这本书)。

怎么读这本书?
1、一定要重视作者的《自序》,因为其中说明了此书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概述。
2、就全书而言,可挑着看感兴趣的章节:这本书讲的全是婚姻和家庭中的一些案例,涉及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方面,看章节标题,你就能先大致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完它们,再决定是否看完全书,这样比较省时间。
3、单就每章内容而言,它基本的体例是题记,案例,然后是分析、点评,最后有拓展阅读。嫌案例啰嗦的,可先看题记、点评,对内容很感兴趣的可继续读“拓展阅读”。

哪些人不必看此书?
我觉得开卷有益大部分时间还是对的。整体来说,虽然这本书中的案例都不算太让人愉快,但读后确实可以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不过,如果你属于以下类型,则大可不必看这本书,免得如我最初读时一样的感觉:实在不明白朋友为什么那么强力推荐?!
1、生活很幸福者:实在应该恭喜你,你完全没有必要看它;
2、工作繁忙,时间紧迫者:你可能会认为费时看这么一本书,不够值得;
3、自认心理非常健康,对各种关系处理得当者;
4、对心理学知识很了解的人:你会认为这本书太浅显。
5、就是不感兴趣者。

书籍信息:《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武志红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出版。312页,22万字。当当网有部分内容连载: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96397


全书目录:
自序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
密不透风的源于自私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无意捣蛋可能有内情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妈妈的苦恼:我有个女儿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苦难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幼年管教狠,长大爱自欺
嫁祸责任:邪恶的诞生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保护神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分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你的恋爱,是不是为父母而谈?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四年没性爱,究竟错在谁
慎防亲密关系中的洗脑
小心!冲喜冲出精神疾病

2006
年的6个爱的谎言




[ 本帖最后由 prana2009 于 2010-1-26 00:02 编辑 ]

为何家会伤人.jpg (101.9 KB, 下载次数: 1)

为何家会伤人.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7:59:45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武志红自序原文摘录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一书,武志红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312页,22万字。
我于2010年1月23日晨读完,2010年1月25日做完笔记。
因为觉得作者的《自序》对理解全书非常重要,所以把它几乎全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摘录下来了。
其中省略号之处为省略之处,不太重要,对理解全文没有影响。标黑处为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

P1自序:
真相,是永远的NO.1。
一个社会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演绎出一幕又一幕荒诞剧。一个人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心理疾病。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恰恰很容易无视一个真相: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庭中受了伤。
家,常被我们用最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成玫瑰色的港湾甚至天堂。但实际上,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主要传递者。
家,分两个,一个是我们与父母的原生家庭,一个是我们与配偶和孩子的新家。
那么,爱和恨是怎样在这两个家中传递的呢?
途径就是关系,即我们与父母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传递到了我们与配偶和孩子的新家的关系模式中。
要打断恨的传递的链条,就必须了解这个传递链条的规律。
心理学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形成。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父母通过大棒教训出来的,还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都不是,而是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形成的。
我们常讲教育方法。但其实,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按照我的说法就是,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所谓的人格,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模式。因为,我们会将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
……(省略三段)
这本书中,讲的全是婚姻和家庭,其中的所有故事,基本上都可以有这个道理去诠释。
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一点:如果父母真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内心里种下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让孩子的“内在的小孩”的“内在的父母”这个关系模式和谐而健康。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最基本的原则有两个:爱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自由。
……(省略三段)
自由不容易,爱也不简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称,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授受。相反,强加自己意志给别人,那么不管那个意志看起来多么好,都不是爱,而是“假爱”。
假爱具有极大杀伤力。许多人称,他们被爱伤透了心,不敢再爱。其实,伤害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假爱”。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不计其数的“假爱”的例子。
爱,令关系亲近;自由,令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
不过,即便明白了这一道理,甚至衷心想接受这个道理,也仍然不容易掌握真爱的艺术。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从家庭的链条上接受的这个关系模式中大有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才能把自己从这个链条上拉出来,从而更好地去爱自己的配偶和孩子。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不是令人快乐的那种案例,但却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故事类型,希望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述和分析,能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爱的真谛。
……
武志红
2007年4月9日

[ 本帖最后由 prana2009 于 2010-1-26 00: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3-5 20:50:1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也看了,当初是和老公打架后买的这本书 ,后来发现其实是本不错的早教书呢,喜欢,同样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06:3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可爱的瑶瑶 的帖子

不算早教书吧?呵呵。
作者武志红还是两本书:《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5-10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刚拿到《家庭会伤人》,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本,还没来得及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5-11 13:21: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介。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4:41 , Processed in 0.087459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