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52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王教授讲)读<论语><孟子>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5: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论语孟子法

——季谦先生2009年8月27日

一、开篇: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各位晚上好!
本来要我来这里跟各位讲一些课程,我也不晓得要讲些什么,所以就只定了两个题目,其它的题目我说到了以后再说。那么这几天呢我也感觉到了我们所有学员好学的精神。大家在课外的时候,都还来找我私下的谈论,而且所提出来的问题都很有深度,而且对整个时代,也都能够有相当的精确的反映,也就是说,这是这个时代普遍的问题。所以假如是我们各位学员有意思想要谈什么题目的话,其实也可以跟我建议。那么等一下大家也可以建议一下,或是来找我,或是写条子给我,我才更能知道各位需要听什么样的内容。要不然的话,由我来选择讲的内容,不一定能符合大家的希望。如果大家没有特别的想法,那就照我的预定;如果有的话,那请告诉我。

那么原来所定的主题是讲论语,这个论语也不知从何讲起;那么今天就开个头,就讲一个题目叫做论语的读书法,或说怎么读论语。

那么怎么读论语,我是借用古人的,犹其是朱熹引用程子的话来讲。所谓程子就是程氏二兄弟,程明道、程伊川,统称程子。不过依照朱熹的性格,他的学术的特色,他所引用到的,大部分都是程伊川的言论。

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论语孟子的读书法。因为讲到论语顺便讲到孟子,两本书一起看。朱熹所引用程子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的人,其实也有相当的启发。甚至象我自己也感觉得到,我们并不一定能够读书。也就是说读书的方法,或者说用什么心态去读书,有些时候啊并不一定有正确的心态,或者是能够有正确的方法去读书。或许也可以说,我所读的书如果性质不同,可能要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去读。

那么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其实也是缘于我自己读书的经验。我是曾经受到了这几段文章的启发。我当时读到这些句子,我自己很感动。我也希望能够提供出来供各位共勉。因为我们一般人都在读书,是不是能够读得有效,读得对路,这个是不一定的,很可疑的。

最近几年呢,美国有一个学者,出了一本书,题目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怎么去读书的意思。这个作者在序言上这样说,他以为这本书,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这本书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很快地就再版。而且台湾也翻译这本书,也成为畅销书。这本书的部头很大,有些读者就反映,能不能写得精简一点,让更多人能够看。也有一些老师一些教授,就介绍学生去看这本书,所以就希望作者写得精简一点,所以作者就另外写了一部精简本,也大受欢迎,而且台湾也把这本精简本翻译出来。你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子的题目居然大受欢迎,居然还要出两本书,而且象台湾居然都把两本书都翻译出来。那么可见全世界的人都在读书,但是读书的方法,是不是能够把握,如果不能够把握读书的方法,那么读书的效用就可能减低了,就达不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所以《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变成受欢迎的一部著作了。

那么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如何读论语,或者说如何读论语跟孟子。有些人或许是他已经有相当高度的学问,今天这个主题对他来讲可能比较浅近;如果大家象我一样,最先读书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把握读书的要领,那么我们今天这几段文章应该有相当意义的。

讲到读书这个话题,我想到当代的一位国学大师,叫做钱穆,钱宾四先生。钱宾四先生曾经这样说——因为他主要是学历史的,他主要的成就是历史学——他有一本有关历史名著的导读的书。在书的开头他就告诉读者说,我们去读一本书,其实最重要的是,从书里面读出一个生命。因为一本书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动人,不是这些文句,乃是它背后有一个生命在支撑着这本书。所以读书的人不是只读这些文句,要从文句里面去体会到,去看见这一本书背后的精神,其实就是这本书作者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表现在这本书当中。他举例说,如果我们读史记,我们应该从史记的文章里面,能够看到能够体会到司马迁的生命特质,或者说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见解,乃至于他对于人间的期待。

扩而充之,我们读论语,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体会到孔子的精神;也可以说,让孔子从论语这本书里走出来,你当下能够面对孔子。读孟子当然也是一样。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学术成就的人,他写作一本书,这一本书就是记载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其实就是他的智慧的表现,他的智慧其实就是他的生命的结晶。这本书是文字,文字是死的,白纸黑字,但是文字当中的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智慧是活的。智慧如果是活的,这个生命就活在当下。所以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那么今天我们讲读论语孟子的方法,是引用于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其实淳淳地教诲。他在跟弟子言谈的时候,常常教导弟子怎么去读圣人之书。我们今天所选的这一部分文章就是从朱熹的语录当中节录出来的。凡是朱熹谈到读论语的方法,都在这里了。那么我们以下一条一条地看。其实这不需要讲解的,每一个人看一看,都应该有相当的体会了。昨天我交代陈师兄去影印这段文章的时候,陈师兄后来跟我说,他就偷偷地先看了两遍,他自己感觉大受启发。他其实自己看就好了,不需要我再讲。但是,既然我坐在这里,能够发挥的地方就发挥一下。

二、分说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通一经就不用读其它经了吗?

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一条一条地说。那么为了尊重古人起见,我们先念它一遍,就是请跟我念,我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这样子我们也将有大略的心得。我们先看第一条。从下面,从中间这里,读论语孟子法,从这里讲,把前面这三段放在最后讲。来,请跟我念(大家跟读)。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这个谁不明白呢,谁都知道。不过,经过这样一提醒,我们会更加地熟记于胸,因为有些时候读书确实没有这么用心。那么第一段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我们最近几天讲读经,那么也把论语孟子首先提出来。这里是指成人读书,现在我们连儿童读经都还是以论语孟子为本。

后面那一句话很重要: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这一句话可不要误会说,我们就真的可以不治六经了,这是一种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是一种强调,一种夸张。当然也是事实,不过,这种夸张就是来反映论语孟子的重要性。说它夸张是反映重要性,而也说它是事实,道理本来就如此。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读书犹其是读圣贤书,不把它当做是知识的追求,而是一种智慧的开启。那么,只要智慧开启就达到读书的目的。所谓“见道”,要能够见道。那么道是一个道,假如能够见道,如果四书中有道,或者论语孟子中有道,读论语孟子可以见道;而六经中有道,读六经也可以见道。所以所见的是同一个道,如果读书的目的在这里,那么,读论语孟子比读六经更容易见道。因为,如果读论语孟子能够见道,所以“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就是不必再深切地追求,你就能够明白六经的道理。为什么?六经的道理只不过也是四书的道理,只不过也是论语孟子的道理。所以从求道,见道的立场来讲,可以说,论语孟子既治,你已经“治理”好了,那么六经不治而明。但是,如果从知识的立场来讲,一个儒者,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啊,儒者的学问当然越丰富越好。那么象这样子,你就不能够说,那我只读论孟就好了,六经都都可以不必读。所以不要误会“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例如说读经就是万能吗

就好象我们讲读经,我们有些时候会说,读经就是了,只要读经,一切的功课不在话下。那么有的人就会质疑:难道说读经就是万能吗?所以有人就质疑说我们是读经万能论。读经就是万能嘛。我说这里有两个了解的方式。所以我一直——这一句话已经讲过好多次了——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而两种回答的方式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比如说读经是万能的吗?我们也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么两种回答既然是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这怎么可能呢,这岂不是矛盾吗?如果是平面地看,它是矛盾的,是与不是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观点,或者说不同的层次来看,它就可以不矛盾。就是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当然读经不是万能的,你只有读经,那么其它的知识怎么办?犹其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其它知识,难道是只有经典就够了吗?所以我们说,不是,读经不是万能的。但是也可以说是。从哪个观点说是呢?说读经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核心的教育,笼罩性的教育,所以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能。如果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慧,智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叫做聪明,一方面叫做兴趣,所以一个孩子如果有读书的聪明,又有读书的兴趣,学习的能力提升了,那么他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学习其它的功课,这叫做笼罩性的教育,或者说这叫做核心性的教育,从这个地方说读经是万能的。

那么,那么刚才说,论语、孟子都已经有透彻的了解了,六经之道只不过如此。所以论语孟子是万能的吗?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那借用刚才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解答。问题 的解答方法并不是单一的。那么对于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可以左右取之逢其源,左右逢源。所以,论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切己有用的读经心态:读经是在读我们自己

下面更重要,“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圣人之所以用心所在”。那么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我之所以未至者。所以读经、读论语孟子,读圣贤之书,最最重要的还不是了解圣贤在说什么,而是要切己,要返身思考,要能够把自己与圣贤相比较。这里面的意义是说,圣人为什么他是圣人,那我为什么不是圣人,其实在于读书的每一句话当中,都可以作这种参照。如果能够作这种参照,那就不是在读圣贤之书而已,是在读我们自己。那么这样子才是切己有用。所以这种提示,一般人本来应该都知道,而常常忘记了。如果以这种心态来读书,一个人的进步是非常快速的。乃至于你只要读懂一句,也就可以了。

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所以整部论语既然都是圣人生命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就好象是地下水,你在任何一个地方挖井,都可以引出所有的地下水。所以读论语并不一定每一句都要有体会,其实只要体会一句,你就体会了圣贤之心;体会了圣贤之心,所有每一句,也都可以了解,所以不是“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而应该也可以这样说,懂了一句,其它都可以不读而明白——也可以这样说。那么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说法,一定要贡献给高明的人。普通人不可以这样说的,就是你的心智这么清明,你的领悟这么深刻,这一种人可以这样说。当这一种人这样说的时候,他说我只要读懂一句,我就可以懂得全部的论语,读懂论语,我就可以懂得孟子,论懂论孟,我就读懂六经,这是一个高明的人才可以说的话。当高明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并不会障碍自己说,那我就不要读书了。所以一般人如果是误解了,他真的是孤陋寡闻,然后自己限制自己。当高明的人说,我懂一句,就等于懂了一切。这一个人,我想相信,他更能够句句而求之,每一部经都会老老实实去读它。因为道固然是一,但是,它的用是多。所以朱子说,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这个用在读书上,你就可以说,所有的经典,只不过表现一个道,同体一太极;但是呢,经典有那么多部,有那么多的语言,它每一部,每一句话,也都是道,所以,物物一太极。那么一个真正的儒者,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既能够了悟同体一太极,他又能够关切,物物一太极。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了悟同体一太极的人,他必定不会疏忽了物物一太极。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知识。更进一步讲,一个真正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他必定不会排斥西方文化,一个真正受传统良好的教导的人,或者说领悟传统的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于现代化。所以这是本末之言,在这里强调一个本,但是这个本,不可以拒绝末,不可以排斥末,这才是真正的本。但是,本末还是要有清楚的区别,不可以舍本逐末,不可以因小失大,所以话要两头说。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两边全部明白,他随机运用;一个不了解的人,就死于句下。讲高的就偏于高,他就两脚就悬空,都是浮华之言;那么如果偏于比较低的呢,庸俗的呢?那他就没有高明的境界,他不想追寻同体的道理。所以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凡圣同体,只是工夫不同:东西方见解之不同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11 21: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文章!
shifachenn + 2 + 2 精品文章!
secretgarden114 + 1 + 1 三楼合一,节省论坛空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2-5 17:21: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7 09:15:02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反复学习的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1 20:30:10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讲)读<论语><孟子>法(二)


-
所以说,我们读书,求圣贤之心;而求圣贤之心的同时,最好能够了悟:原来圣贤之心就是我的心。只是圣贤把他的内在的心灵,全部展现,如如地朗现,他毫不委曲地,把他的光明,能够落实在他的真实生命当中。而一般人,他也应该有如此如此的光明的本质,光明的可能,只是自我障碍。所以,假如读圣贤书,其实以圣贤之言,圣贤之心,来引导我的心灵,来启发我内在的光明,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为什么圣人是圣人,而我不是圣人。假如我们认为圣人是天生的,他是天纵英明,我们不是,圣人是另外一种人,如果这样叫做“定性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这句话的背后是说,众生的阶位是不定的。不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象佛教讲,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但是为什么不是佛呢?是不是因为本性上不同呢?不是,是一种工夫上不同。在这句话里面就表现了,我的心,就是圣贤之心;圣贤之心,就是我的心,只是工夫的不同。圣贤把他光明的心性,完全在他现实生命之中展现出来。而我们不能如此的展现,是我们工夫不到,而不是心性不同。当这样想的时候,一个人就可以用功了。如果我们认为,圣人与我们不一样,圣人天生是圣人,这样子我们就不能用功。

在东方的学术当中,至少我们看到佛教,它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在《涅盘经》上明文这样说,而这种的认定,在儒家更是明白。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怵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孔孟之教,就是如此。不过,如果比照西方的学问,就不是这样说。比如耶稣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西方的神学这样说,上帝是圣父,耶稣是圣子,他们的共同点叫做圣灵,所以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如果只有圣子才能够跟圣父一体,那么请问怎么办?所以,这样的一种理论,它必定会引申这种教的特色,所以这种教的特色,就是信徒只能够崇拜,只能够祈祷,而最后只能够等待审判,众生是不可能与上帝同在的。也就是说,众生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圣,但是,西方说,众生不可能与上帝合一,不可能成为耶稣。你看,这有很大的不同啊。所以西方的宗教,不注重所谓的“工夫”。而东方的学问,至少佛家跟儒家,非常注重工夫,当然道家也注重工夫。什么是工夫?工夫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要有一个理想,所谓的道。虽然,各种的学术系统所说的道不一样,但是必定有一个道,所谓止于至善的那个至善。而这个道,比照于现实生命,现实生命往往是不合于道的,那么这个不合于道的距离,就是要做工夫的所在了。所以,工夫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日渐净化,而能够接近于道,到最后是与道合一。这叫做工夫。

那么我们现在如果能够从书中读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其中必定有一个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道,只是圣人把圣人之道完全实现了,而我们之所以不是圣人,不至于圣人的阶段,所以未得圣人之名,未得圣人之意,在这里就是工夫的不足,不是道的不足。所以道在天下,道虽然在天下,但是道不能够弘人,是人能弘道。所以要靠人去弘这个道。人去弘这个道,这个道在哪里呢,你只有在自已的生命中表现出来,就是弘你的道。所以这个提示是非常重要的,背后有一种很深厚的见解。假如我们读西方宗教的经典,耶稣的圣经,这一句话就不能用了。不能够说,耶稣之所以成为耶稣,而我不是耶稣,那我们想这个道理,我想办法成为耶稣,那你是叛徒,你是外道,你不行。但是在这里就一定要这样做才行,可见,东方人跟西方人对于人生的见解,或者说智慧是不同的。

那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读出圣人的用心,还有要让自己的生命,往圣人的生命的层次上升进;再说一句,不是自己的生命往圣人的层次升进,而是人生本质如此。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你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要不然,都是自己障碍自己,自己委曲自己。你可以成圣贤,为什么不成圣贤?可以成佛,为什么不成佛?常常以这样子的高标准,来砥砺自己,那么自己的进步就更快了。而且呢,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总之,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思,夕于思,时时刻刻念兹在兹。而且最后再交代一句,要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

平其心,易其气,不要激烈:中国近代的两种心态激烈

阙其疑这一点,我认为更重要。平其心,易其气,就是不要激烈。激烈有两种,一种就象义和团这样激烈。所以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有两种激烈的心态,一种是义和团心态。义和团心态就是什么呢?义和团心态就是,中国是完美的,西方有的一切我们都有,所以中国是华夏之邦,西方是蛮夷之邦;从古以来,只有改变蛮夷变成中国,哪有中国象蛮夷学习的?这一种心态叫做义和团心态。义和团很快就失败了。后来又出现五四。五四也是一种激烈的态度。什么态度?这两天一直讲,五四就是打倒东方,全盘西化。所以义和团跟五四刚好是钟摆的两边,这叫不能平其心,不能易其气。那易也是平的意思,我们心气要平和,不能够急切。所以不能够一读到圣贤之书,满口都是圣贤之言,太过的焦燥。当然,也不能够抓住几句话,然后就说,圣贤只不过如此,所以不可以焦燥。但是,你也不可以庸俗。我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如果是真的有疑惑的地方,想圣人怎么会讲这些话呢,这个有疑惑了,千万先要阙。所谓阙的意思就是先摆在一边,阙疑。这个地方我有疑问,我现在还不能够完全的了解,在我不能完全了解之前,我先把它放着,这叫做阙其疑。

阙其疑,以不解解之: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来回应诸如“经典有糟粕”的话题

最近几十年来不是有许多人说,经典有糟粕,有的人劝告我们给孩子们读的经典,要慎重地选择,象论语、孟子,你也不能够整本都给孩子读吧。为什么?因为这里有糟粕。我就说,请问糟粕在哪里?你能够指出来哪一句是糟粕吗?他就哑口无言了。所以各位,以后如果遇到有人跟你说,经典有糟粕。你就考考他说,老兄,请问糟粕在哪里?你能不能举几句糟粕让我听听?大部分人都是闭嘴,他只是用庸俗人的眼光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的。他就想,圣人也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任何事情一定有它的缺陷,所以圣人之言一定有糟粕,他就用这样子的推理推过去了。我们也不敢直接说,圣人必定没有差错的时候,也不敢这样说,但是如果请问他糟粕在哪里,可能他也举不出来。这是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此而已。那么如果真的有人举出,这几句是糟粕,请问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这样处理,阙其疑。它难道真的是糟粕吗?你真的是了解这本经典了吗?比如说读论语,论语中有糟粕,这句话是糟粕,你难道真的了解孔子之意了吗?那么怎么了解孔子之意呢?有人说,我就是认为这一句话是有毛病,我们应该更谨慎一点。

近代西方有所谓的诠释学,就是解释学,解释学就是来解释比较深刻的文章的一种学问,犹其是解释经典。一般的语言容易了解,犹其是科学论文,只要你一步一步地去了解,那总是步步都是实在的,步步都是明白的,那就真的没有解释学的必要。但是有些文章,象诗词,这个表达者他所表达的文章非常地简略,说不定它背后蕴含有深远的情感,有深远的志向,用这种简略的表达,他又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你怎么可以用他表面的文章,然后就判定他是在讲这些话呢?犹其是西方人认为,神话和经典,象他们的圣经里面也有很多的神话,请问神话就是无稽的吗?讲这些神话的背后有没有道理呢?那么既然神话没有把它背后的道理讲出来,它只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又是很玄妙的,好象不可靠。不过讲这些神话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它如果有意义,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这些神话的不可靠,而就直接否定它呢?而是我们要去领会这些神话背后的意义呢?而这个神话既然没有把意义直接讲,它隐含在背后,你怎么可能去真实地把握说我这样把握是对的,因为对神话的解释有各种的方法嘛,众说纷纭嘛,那你怎么可以把握,你怎么可以知道谁讲的是比较真实的?能够把握到这个原创者的用心?所以这里就须有一种学问,叫做解释学。解释学里面有两个解释的方法,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承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你要了解全体,必先了解部分。就是说你要了解这个整个的学者,或者说整个的学派,或者说这本书整体的意义,你必须了解部分,从部分了解起,就是你每一句都要了解了,你要一句一句一章一章了解了,你到时候才可以了解全部了。所以你要读论语,你要了解论语的意义,你要了解孔子的生命,你要怎么了解呢,你当然要从论语一句一句读去嘛。你不了解一句一句的论语,你怎么可以了解全部的论语呢?要了解全体必定要了解部分。有道理,但是道理不只有一个。它第二个方法就是,要了解部分,必先了解全体了,你对于这一部分,对于这一句话,这一章,你要能够有真切的了解,你必须了解全体之后,用全体整个的意义,来解释这一章了。这一章才真正地表现出原作者的意义了。所以要了解孔子的每一句话,必须以孔子整个生命作背景,这样才能了解一句话,这样叫做解释学。

那么阙其疑,大部分对于所谓经典有糟粕的这些顾虑,或者是有些人举出这句话就是糟粕,这一句话不符合时代精神,这一句话对于现代的法制有不良的影响,这一句是孔子在歧视女性,有好多这种说法了,这就是所谓的论语的“糟粕”啦。那么孟子的“糟粕”可能更多,孟子为什么要骂人,要骂杨朱,骂墨翟,杨朱墨翟不都是好人吗?要骂,而且骂得这么凶。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把他们骂成禽兽。那么这样骂得太过份了,糟粕。各位,我建议以后读圣贤书,不要随便拿哪一句话说,这是糟粕,我们也应该运用解释学的原理,来想一想,也要用全体来解释部分,要了解孔孟的用心之后,才来判定这一句话,到底它是不是糟粕,它是不是不合时代,它是不是违反人性,等等,所以要阙其疑。不要随便抓圣人的小辫子啦,不要以为你抓住一句圣人讲的不大合理的话,你就认为你自己已经超越圣贤了,要阙其疑。我们现在不是说,要维护圣人,然后说,圣人是一无过错,我们不是要定于一尊,但是也要有谦卑的态度,所以要阙其疑。所以读到不懂的地方,甚至读到有意见的地方,把它放着,为什么?有人对我说,论语有糟粕。他既然能够举几句确实有问题的话,如果能够解我们就解,不能够解我就用这样子的方式,就能解之。不能解,我们就用不解解之。什么叫不解解之?我们就问他说,请问论语总共几章?四百九十八章,你举出几章的糟粕?三章。那意思就是四百九十五章就不是糟粕对不对?对。那么你为了四百九十八章里面的三章,而就认定了论语就没有价值,我们不要读论语,或者说,我们要剔掉这三章, 你四百九十八章里面只是剔掉这三章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首先我们要说意义不大,第二点,再说,如果它不是糟粕呢?它也是精华呢?只是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呢?所以首先要阙其疑,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态度。其实四百九十八章里面我们把四百九十五章我们认为是精华的都体贴了,都去实践了,那三章纵然是糟粕,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德业,你怕什么呢?那么小朋友背了四百九十八章其中有三章是糟粕,难道这三章就把其它四百九十五章都全部打垮了吗?所以,不管怎么看,都不必这么紧张。这叫阙其疑。

晓其意,求其义

如果能够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这是我们讲的第一段。再来我们看第二段,跟我念(大家跟念):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意,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意,而见义者也。这是当然的,这是指初步而言,读书的第一步而言,要先晓其文意。前几天我们就讲,现代的中国人,连晓文意这一关都度不过,这就太可怜了。那么晓文意之后,还有第二关,求其义。求其义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个方法。所以这一句比较容易了解,所以晓其意是第一步,求其义是第二步,当然,再做工夫是第三步,那么期待自己成圣成贤应该是第四步了。

善读书者,从事见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先生念,众跟读),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甚生就是什么,怎么样的气质,就是多么好的气质的意思。这是宋朝洛阳一带的白话。那将来涵养成什么样的气质呢,也就是说将来涵养成多么好的气质。这一条我认为很重要,也就是说,经典还是活的,活在我们面前;圣人还是活着,活在我们面前;圣人诸弟子还是活着,活在我们面前。因为圣人与诸弟子所讨论的只不过人性,虽然远在两千多年前,地点是在山东曲阜,或者说孔子周游列国的哪一个国家的一个定点上,所以时间地点都不是现在,都不是我们这个地方,他们所讨论的事情或许已经过去了,比如他们讨论管仲,他们讨论王孙贾,他们讨论春秋时代,或者以前尧舜人物,他们讨论的是这类人物,他们没有讨论现代人物,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是事,事件。不过他们在谈论事件,处理事件的时候,他们背后有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读书,是从事件中看出道理。事件是会过时的,道理是永恒的。所以善读书者,从事见理。因此,有人会说,那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合现代,我们现代应该有现代的学问,这一句话讲的也没有错,但是,这一句话讲的太肤浅。因为,我们读书不是只读那些事,我们读书是从事中见那些理,见所以如此处事的理。事会变,理不会变。那么既然理不会变,理是永恒的,而这个理,就可以来处理现代的事,所以由古代的事见出永恒的理,运用永恒的理来处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事,这样岂不是古可以为今所用吗?那么所以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读到这个弟子所问,都当做自己在问,为什么?因为弟子当时为什么会提出问题,弟子所提的问题虽然会有他的主观性,但是他的主观里面,就带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弟子所问的事件当中,其中就含有了永恒之理,至少孔子所回答的,虽然也是就事而回答,但是孔子的心灵中,有一种永恒的智慧在,所以他所回答的话,都是所谓——“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所以,都有圣人之意在其中。那么,我们看看弟子问了哪些问题呢?弟子所问的不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自己修身养性的问题,所以弟子常常问仁,这个弟子问仁,现在我们也一样,还要问,什么是仁?所以弟子问人其实就是我们在问仁;第二个,他问仁是问一个为人之礼,这是普遍的礼,但是孔子对于仁的回答呢?是针对每个人气质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而回答,那么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是因弟子的程度不一样,弟子的需求不一样,而答得不一样。不过在这个不一样当中,有一样者在。也就是说不同的回答中有相同的义理在。那个义理我们也可以说是孔子心中的道。所以吾道一以贯之。那么弟子如果问的是仁,可见弟子是原来心中也是求道,也是要求人生之道,那么孔子呢就按照他心中深远的人生之道,天地之理而面对不同的弟子的需求而作回答,所以假如弟子问的是天地人生之理,那么这是永恒的问题,我们现在当然还要问,所以弟子的问当作自己的问,孔子的回答当然就可以当作是对自己的回答,假如弟子所问的是事,事情,历史上的事情。刚才说过,这个事情提出来问,其实弟子所提出来问的应该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对这件事情作一个批判的了解。那么如果弟子是这种心情,我们也应该重新的对这个历史事件再作反省,这个历史事件背后含有什么人生道理在,所以,它最后还是一个道理。孔子对于弟子所问的事情的回答,当然也都是根于最深切的人生之道而提出来对这件历史事件的判断,所以对于孔子的判断,我们可以追寻他背后的道理,总之,最后的道理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统称为仁德。假如再往上推,可统称为天理、天德。所以不管事情怎么变,问题怎么问,回答怎么答,到最后都统归于人生天地宇宙之道。那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些问答,到现在都还是活生生的。所以如果能够读论语,读活了孔子与诸弟子,那真的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在了。所以我们要把论语中诸弟子问当作自己问,圣人之答当作圣人对你回答,这样子自然有所心得。还有说,虽孔孟复生,这是孔孟真的在你眼前,不过以此教人,你就是站在真正的孔孟面前提出问题,孔孟永远是这样回答,所以这里就指出,刚才所说的,历史会变,而道理不变,如果这样子我们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一个非常好的气质。

熟读玩味,切己体察

好,第三段这样解释,我们看第四段。跟我念。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这一句话也是跟刚才同样的意思,也是要切已,切已之前,要“熟读玩味”,这四个字很重要,有些时候我们读书虽然读过了虽然了解了,但是这个了解,或许是并不深刻,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读书,我们或者在走路或者在做事,或者在听人讲话,我们忽然间会想到,哦,这个就是圣人所说的那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啊。你有一种灵感,你随机会体会。你为什么会随机体会呢?就在你平时的熟读,当然有时在读书的时候,你熟读,你反复地读,第一遍读过去,好象没有什么感受,读过两三遍没有什么感受,或者读到十遍二十遍一百遍的时候,这个忽然有感受,如人饮水,冷暧自知。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熟读或许当时就有体会的机会,增多体会的机会,而熟读,熟记于心,所谓念兹在兹,它在平常的时候,它或许忽然有灵感,所以熟读是增加我们体会圣贤之意的机缘,所以要熟读。接下去要“玩味”。要品味了,要玩索了,玩索品味了。时常拿上心来想一想,或者在事情上印证印证。甚至读历史的时候,你看到历史人物,他们的言行,或者是国家兴亡的气数,或许在读这些历史书的时候,你也能够跟经典互相印证,这都必须要先熟读,熟读以后,才有可能随时玩味。所以,熟读玩味,就是能够深入经藏的一个重要法门,所以要熟读玩味。而且,刚才讲“须将圣人言语切己”,切己省察,切己的意思就是,切,就是关切,跟自己的生命关切,叫切己。刚才所说的,这不是圣人跟他的弟子的问答而已,它是关切到自己的生命,“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又是一个切己,切己两个字非常重要。“终身尽多也”,这也是一种,刚才说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之辞,终身尽多就是说已经够了,已经太多了,这个意思。当然看得二书切己的时候,这一个人啊,已经象孔子所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啊,一定是子夏说的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哪。好学了,看得二书切己,必定好学。所以不会说,只看这两本书就够了,但是在某个意义上说,这两本书切实是一个基本,一个核心,所以终身尽多也。

只剩读着,便自意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1 20:31:01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讲)读<论语><孟子>法(三)


-
好,我们再看下一句。跟我念。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这一句话很有趣,很奇特。这个跟我们读经非常的类似,简直可以当作读经的宣言。论孟只剩读着,只剩就是只有,你只有读着读着啦,就是去读原文啦,论孟就只有去读原文哪,读着读着,便自意足,这个意义啊就从里面产生出来。那么学者须是玩味,你将原文读着读着,去思考它,去玩索它,你只是这样子读书。若以语言解着,这是比照着说,有人是以语言来解经,也就是说,以知识来解经,意便不足。这不是说不能够去解经啊,不是说不能够去看注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只偏重在这个注解,你只偏重在想要了解它的怎么翻译,意便不足。这个意思就是指出,读圣贤书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圣贤之意,而不是只是道听途说了。所以论孟只剩读着,你就这样读这样读,自然会有所领会,犹其是如果你再加强切己玩味的话,那更是有自己的领悟,有自己的领悟才是真正的了解,如果只看别人的注解,能言善道,这个对于自己的心性,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句话,不是叫我们不要看注解,是强调,不可以只以文意,不可以只以语言来解圣人之意,假如只有语言来解,圣人之意是不可得的,所意便不足。所以我们看这些文章啊,要领悟古代这个儒者的用心所在,他讲这些话,我们千万不要死于句下。那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要看翻译了,不要看注解了。其实纵使看翻译,注解,也是要追求圣人之意。所以跟前面一句就相合了,只剩读着,便自意足,也是在玩味,也就是说,古人曾经玩味过了,古人把他的心得告诉我们,我们读古人的心得是要启发自己的心得,而不是拿古人的心得来作茶余饭后之谈,或者来展示自己的博学多文。是这个意思。

那么,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这个确实也有它的真理所在。因为我们前一天不是这样讲,所以有人说,经典很难读,经典很难,我们说经典很难,也有两种认定方法。是的,经典很难,也可以说不难。很难,就是说,你要句句去了解是很难,你要完全去领会是很难。但是我们也可以说,经典并不难。刚才说过,能够懂得一句,从这一句深入进去,整个圣贤之意都在里面,所以经典并不难,只要懂得一句,只要实践一句,就够了。还有第二个理由,经典不难的理由是,很多非常重要,深刻的义理,其实都以非常浅近的文章表达。所以一个纵使没有很高深的,这个语文素养的人,他来读圣贤之书,读论语孟子,甚至读易经,诗经,他也能够有所得。而且所得的那几句话,也应该说是这一部经最重要的话。那么有很多文章都是很浅近的啊,所以不要故意去追求那些深奥的,自己不懂得的,因为不懂得而苦恼,而要去领会自己现在能懂得的,能懂到多少就领悟多少,能领悟多少那就尽量实践多少,从这样子一步一步前进,这才是真实地读圣贤书,才对自己的生命是真有帮助。所以读书也可以说难,也可以说容易。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说,读书是容易的。纵使只读原文,你也可以领会,而且这个意思是已经是很完足。

宋儒陆象山有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你常常叫我们读中庸,请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中庸哪一句是要语,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话,你把中庸最重要的话告诉我们好不好?陆象山沉默了一阵子,不回答。这个弟子一直在那边等,是不是老师在搜索中庸的那些话,然后想来拿出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我呢?最后陆象山告诉他说,句句是要语啊!弟子问中庸哪一句最重要的你告诉我,陆象山说,每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什么意思,刚才不是讲吗?这个圣人的智慧,表现在每一句话里面,每一句话都通于圣人之心。如果这样来看,你懂了一句话,就懂了全部经典,你懂了一句话,就懂了圣贤之意,这样子读书岂不简单吗?所以两面都要说才完足。一个读书人,当然也要博闻广识。刚才说,了解部分才能了解全体,你必须把句句都了解了,你才能够真正地把握到,经典的全部的意涵,或者说你才能够,归纳总结,或者领悟出它的真正的,原始的道理,所谓一以贯之,但是也可说容易。所以说难,你必须博闻广识,说容易,是每一句话,都可以直接透入。所以难易两边都要说。

这个程明道曾经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原无二语。居处,就是平常,平常的言语行动,要很恭敬;执事敬,你对于为人处事要有恭敬之心;与人忠,对于人际的往来,你要能够信守忠实之道。这岂不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吗?但是程明道说,孔子这三个做人的要领,是彻上彻下语。彻下就是下学,彻上就是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德。这几句就是彻上彻下。圣人原无二语,圣人原来就没有第二句话,圣人只有这句话,也就是说圣人教人只有这三句话,你也可以说,整部论语只有这三句话。请问,论语简单不简单?当然简单。所以论语就是这样读着,谁不晓得这三句话的意义呢?所以这里就是自然有得,只是读着自然有得,只要能够玩味,就是要切己体察,要躬行实践。

选经典也可以,但最好是全书通读

好,我们看下一句,跟我念。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这个很类似刚才所说的陆象山的故事。我们将紧要处看,所以有人将论语孟子啊四书啊选一些章节来读,当然也可以,刚才说,一句话就好嘛,所以选一些名言名句岂不好吗?所以程子说,固是好,程子也并没有那么样的固执,说这样也好啊,只是有一点可惜,不能够浃洽。什么叫浃洽?融会贯通。你认为不紧要的,那是什么意思啊,不紧要的地方,假如现在不紧要,不紧要是小事也要用心哪,所以你大小事都要照顾,这叫浃洽。还有刚才说的,你认为不紧要,难道真的不紧要吗?不紧要处说不定更能够体现大智慧。处理事情处理起来,好象不大合理,说不定背后就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在处难处之事,他有变通的手段,这当然是更难以学习的地方,所谓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权。圣人的权变之道,就在这个时候,应该这样处理,虽然这样处理好象不合于正常之道,但是这个变道,变化的地方,说不定是圣人更大的手段,所以你怎么说这些就不要读了呢?所以固是好,终不浃洽。所以选经典也可以,那我们最好是全书通读。只要不了解的地方阙其疑就好。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再来,下一段,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诶,这个体会得很好。这个我们就不需要再解释了。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但是这里对孔孟的境界啊就有一点分判了,孔子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孟子呢就实话实说,这样。

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

 好,再来我们看,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所以论语孟子,从浅处说,就是讲为人处事之道,从深处说,是天地宇宙之心,所以不管大、小,都可以用论语孟子的道理去衡量,就好象权、衡、尺、度一样,所以儒者的学问,是追求完全的理性,以理性面对事事物物,这个理性就是判断事事物物的标准,所以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主观的,这个标准如果是主观的,它同时又是客观的。那么主观客观的同时又是绝对的,以这种标准去权衡事物,当然得到它的长短轻重,所以,该怎么看就怎么看,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到最后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这个意思。

读论语孟子最后是要领悟圣贤之心

再来,最后一段。(大家跟读)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这个知道不是我们现在知不知道的知道,而是去领悟道。那刚才我们讲了很多了,读论语孟子最后是领悟圣贤之心,那么圣贤之心是通于天德天道,所以我们要读论语孟子而去领悟道,要不然读那么多你又有什么用,你要做什么?虽多,亦奚以为。

三、结语:切己体察,躬行实践

好,我们讲到这里,剩下最前面的那三句,那大概是,意义也都相通,了解了这几句,也能够了解前面那三句,所以,前面那三句就放给各位自己研读,自己去领悟了。其实我们从头讲到现在,其实每一句话都一样。都是切己体察,躬行实践。切己体察,躬行实践,用这八个字与各位共勉。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附:程子《读论语孟子法》原文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又演讲中所言前面三段不知是否是以下三段: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8 09:38:57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好久 有领悟 谢谢

写的很好 读了很久才读完 想必 读论语的好处 是太多了 才有这样的辅导读物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5 , Processed in 0.11724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