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4 20:40:42
|
只看该作者
在论语中,其实就有隐的例子,现翻译如下:
陈国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不知礼。孔子说:“知礼。”孔子说过就跑了,陈司败看孔子的学生巫马期没跑,就对他(巫马期)作揖行礼,进一步靠近低声说,据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的,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孔子,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太太,取名吴孟子——古代是同姓不结婚的。吴国与鲁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你老师说他知礼,假如鲁昭公是知礼,各个都知礼了,还有哪一个不知礼?你们老师还是有私心啊!
巫马期听了陈司败这样批评老师,回来就向孔子报告了。孔子说,我实在非常幸运,我只要有一点错误,别人就会指出来。
第一段: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这就是个两难选择。如果回答不知礼,那麻烦就大了:1-1陈司败肯定问:你谏了没有?谏不成又怎么办的等等他难以回答的问题。1-2如果陈司败再进一步问:“你谏的方法是什么?正好以此做个例子,我回去学习一下做个讲义好不好?”那就更栽了。2、对此孔子只能选择“知礼”。 “子为父隐”嘛,昭公做错事他隐都来不及,还能公开地去说。3、孔子退是一种必然。如果他不快跑,陈司败把对巫马期说的话说给他听,那他怎么回答?还不要他的命!4、孔子对巫马期的回话则是避重就轻,转移话题。用自己的过错转移了人们对“鲁昭公不知礼”的注意力。5、结果呢?他还是没说出“鲁昭公不知礼”这句话。6、我想,孔子肯定因为这事谏过鲁昭公。所以陈司败刚开个头,他就知道下面是什么话,赶快跑了。7而本段直到最后,他都未谈“君取于吴为同姓”这件事、也没说“昭公不知礼”。http://yc.sohu.com/bookzt-20556-108627828-20526.html第31楼。
以上是臣为君隐
我想不通:隐怎么变成了隐瞒?成为亲人之间相互包庇!
做父亲刚刚三年,看着自己可爱的孩子,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做坏事,我该怎么办?
孩子做坏事,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弥补他的过失:找到受害者、该道歉道歉,该赔偿赔偿。希望他不追究、希望他别到处讲、希望他原谅…… 回来就找孩子:该打打、……反正是让他知道:这是坏事,下次不能做。
我替他瞒着,既不去解决问题、又去不管他,这是哪门子隐?各们君子,你们对你家的孩子是这样隐的?
隐是一种回避,错事是一泡臭屎,你去不了它的臭味,你能做到的就是——不去搅和
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论语中,当朋友犯错时,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种:隐其事、直其人。所谓隐其事,就是把错事的后果最小化;直其人就是直接告诉他其后果(可能的后果)。
我当他是朋友,那么,除非是法定义务,否则我是不会去告发或扭送的,我也不会到处宣扬。我会做且一定做的,就是先告诉他错事的后果,再建议他现在该怎么做。至于我和他的感情,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如果他因此而德我,那他对我的德是君子之德,我接受!如果他因此而恨我,那他对我的恨就好像是小人之恨了,我也接受!
在我眼中,隐应该理解如上。
所谓直在其中,就是外隐内直——在公众场合回避、在私下里劝谏。
原帖出处:http://tieba.baidu.com/f?kz=1986362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