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zann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没兴趣来谈谈左脑?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4-9-5 02:32:10 | 只看该作者
19世纪末以来,以灵学为代表的伪科学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1848年近代唯灵论运动发源于美国,到1882年心灵研究会在伦敦成立,一般称为唯灵论时期。这一时期的灵学的特点是,江湖术士利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精神与信仰出现危机的现实,通过招亡会和降神会欺骗民众。1882年心灵研究会成立,由克鲁克斯等一批知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用心灵研究取代臭名昭著的唯灵论,灵学被披上了漂亮的科学外衣。但心灵研究仍然没有摆脱降神会和神媒活动,骗术仍然一再被人们揭露,在当时的心灵研究会会长麦独孤(W.McDougall, 1871-1938)的鼓动下,灵学在1927年出现重大转折,伪科学家们"出降神室,进实验室",以为基地,以(J.B.Rhine, 1895-1980)为首的第二代灵学家登场,把心灵研究的招牌换成了更有科学味道的(parapsychology)。从1927-1965年称超心理学的莱因时期,1965年到20世纪末称后莱因时期。这期间伪科学也不断演化出伪技术,走出实验室,为有关人员和政府服务,灵学进一步社会化和商业化,女巫的"心灵阅读"开始被搬上电视节目,超心理家也展开公关活动,游说政府官员利用心灵传感、遥视等声称的特异功能为"心灵战"服务。不过,灵学一类伪科学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虽然1969年美国超心理学协会以集体会员的方式加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但也受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等科学家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从未能够拿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经得起挑剔的结果。1987年美国国家理事会的报告全盘否定了130年来的灵学研究,199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也终止了几十年的利用超心理学技术的"星门计划"。

http://www.shc2000.com/article3/smswk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4-9-5 03:05:11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o 还什么ESP,搞那么复杂做什么,不就是特异功能么,我们国家也很多年前就有了,还能穿药瓶呢,电视都拍过。要不是什么司马大师捣乱,现在就更不得了了
就是他,老是和人捣乱。

人老人家在风景点表演辟谷,点名不要他多说,你想,老人家一人闷在玻璃房子里那么多天心里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啊,挣点钱容易嘛,他偏偏说,哎。

http://fangtan.tom.com/1001/2004/3/29-79508.html

中国文字中,“小姐”“气功大师”已经被毁了,下一个就是“老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4-9-5 07:16: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伪科学的十个问题  

摘自:中国公众科技网      


     一、伪科学的历史比科学更久远
    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对宇宙作出解释,这种愿望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在遥远的古代,它导致了神话的产生,认为自然界是被一些看不见的神管理和支配着,这些非凡的神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喜怒哀乐,和人间差不多,人类只要对他们恭顺虔诚,大自然就会善待众生,赐福人间。这是人类关于自然现象最早的解释,是在地球许多地方都曾经被普遍接受过的观念。在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它们的影响。
    二、伪科学曾经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一种古老的观念认为,天象和人间的事有某种对应关系,帝王的命运,国运的兴衰,可以事先从星宿的变化窥测出来。因此在很多国家,观天成了君王直接关注的活动,要求时时刻刻观测记录星象的细微变化,从而为天文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炼丹也是古代宫廷热心的一件事,人们企盼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炼出取之不尽的黄金。对永生和财富的渴望,使人们百折不回地进行各种试验,为化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发明出了许多有用的新材料、新物质,例如中国的黑火药最早就是道士在炼丹炉里炼出来的。在欧洲,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狂热地追求永动机,永动机没有成功,却促使人们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
    三、近代科学诞生之后,伪科学以另一种方式活动
    由于人们对科学的信赖,伪科学一般不直截了当地攻击科学,而是以科学的面目出现,以科学的词句作包装,或生造一些谁都不明白的词汇,对自然现象给以荒诞的解释,并做出荒诞的承诺。他们一般出现在以下四种场合:1.在科学暂还无能为力的地方(例如面对灾害和死亡),他们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2.在科学探索感到困难的地方(如涉及生命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它们以新学说的创立者出现。3.对于具有随机性的复杂系统,在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地方,他们以预测未来的大师身分出现。4.在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的地方,他们以神奇药物和神奇食物的提供者出现,有时还扮演为公众进行心理咨询的角色。
    四、伪科学的社会基础
    伪科学是一种与科学针锋相对的,对自然界的另一种解释及其继发的相关活动,人们相信伪科学,主要是由于对科学的陌生,同时也是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科学普及工作的缺陷和疏漏。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应该引起格外的关注,这是由于历史上两个方面的原因: 1.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当代自然科学技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由国外传播引进到中国,近代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2.由于有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习俗,人们偏重感性认识和悟性认识,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性认识和严密的逻辑性,缺乏科学的基本常识,轻信超越科学可知性的说教。
    五、用想象力代替科学,常常人走入伪科学的误区
    科学探索是绝对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种想象力必须时时经受科学实验的检验,必须以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为基础。否则,想象力越丰富,就离开科学越远,好象盲人骑着一匹瞎马,扬鞭奋蹄。伏尔泰曾经忧心忡忡地谈到笛卡尔抛弃他精心研究的几何学,全凭空想思考天体理论,他说:“用想象力代替科学的时候,就由一团混沌掉入了另一团混沌。”
    六、价值观的错位也会导致伪科学
    科学家在被卷入名利场的时候,科学的价值观会受到无情的冲击,如果没有保持高度的警惕,市侩价值观有可能悄悄取代(或部分取代)科学价值观,容易把不完善的东西说成尽善尽美,把尚在探索之中的努力说成已达目标的成就,把只有一定条件之下对某些特定现象有效的技术说成无所不能,渲染、夸大、排他,不仅导致科学的异化,有时还导致人格的异化。
    七、伪科学惧怕实验
    科学和伪科学都在努力传播自己的观念,科学面向公众,使用着非常朴素的语言,它呼唤实验,热忱地期待公众的检验,实验是科学家的节日。伪科学使用最华丽的语言,千方百计逃避实验,无路可走的时候,就用精心筹划的表演代替实验,真正的实验是伪科学的末日。
    八、“名人效应”有时会助长和保护伪科学
    公众出于对科学家的崇敬,在判断科学是非的时候,往往想听科学家怎么说,这是一种有利于文明进程的社会心理。有时候公众会把信赖科学和依赖科学家等同起来,当科学家对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轻易表态时,就会被伪科学利用,好些伪科学的始作俑者自己不出来直接说话,而是讲“某某科学家”是怎样说的,有时候可能是真说过,有时候是被曲解了,有时候则完全是被杜撰出来的。
    九、科学和伪科学的战争打起来格外别扭
    伪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从来不敢面对实验,不敢与科学正面交锋。它蒙骗舆论,继而利用舆论。伪科学常常比科学更加具有创造性,制造出无中生有的东西,常常使正直的科学家目瞪口呆。伪科学还经常给自己戴上发现和发明的桂冠,以探索和创新为幌子,有时装扮成大师,有时装扮成无辜的受害者。
    十、科学和伪科学的斗争永远不会止息
    与自然界的历史相比,人类的历史只不过是飞鸿一瞥。在人类的历史中,近代科学出现,也才不过三四百年。无论是宇宙万象以及人类自身,今天的科学还知道得很少,面对浩瀚的未知世界,人类探索的路还很长。这是一种艰难的探索,一方面是由于大自然从不肯轻易泄露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是这种探索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伪科学所做的破坏就是其中之一。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经过痛苦的摸索,人们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这就是科学的方法。人们遵循这种规范从事科学活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但是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许多人对这种规范是十分陌生的,公众不仅需要了解科学的结论,还需要了解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在科学之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伪科学就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使人们回归愚昧和迷信,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伪科学现象无不带着人类启蒙时期的特征。
    科学的进步,表现为科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人的理性精神与规律与意识的成熟。和伪科学作斗争的过程,是科学本身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成熟的过程。 摘自:中国公众科技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4-9-5 07:32:33 | 只看该作者
 论科学与伪科学

           于光远

什么是科学

  指出一个事物属于某一类,但又同属于这类中的其他事物有相
区别之处,是给它下定义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因此我想在回答
“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时,可以而且应该这么做。
  科学属于知识。它属于“知识”这个“类”。它包括在“知识”
的外延之中。然而“科学”不等于“知识一般”。
  可以从多方面作出“科学”不等于“知识一般”的判断。
  第一、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知识远比科学为早。不论从整个人
类认识发展或是从人的个体认识发展来看,都是这样。
  知识也是有起源的,不必说无机物,就是生物中的植物也根本
没有任何心理活动,在这里也不必提到它。就是动物有没有心理活
动,也是在发展到有了神经的高等动物之后,我们才去探讨动物有
没有程度不同的“心理活动”的问题。最低级的动物连有感觉都说
不上。在更高等的动物那里,我们才可以看出它们已经有了感觉。
“感觉”不等于“感知”。如果我们把汉语方块字中的“觉”字赋
以与“知”字相同的,或相似的涵义,那么严格推敲起来,在心理
学和认识论中使用“感觉”这两个字,就未必完全妥贴。不过我不
想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沿用“感觉”这两个字,来
说明它与“感知”不同。有“感觉”并没有说认识主体一定“知道
了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只有当认识主体一定“知道了我有这样一
种感觉”的时候“感觉”才发展为“感知”——一种很原始的“知
识”。动物发展到了人,“感觉”才有可能发展成为“感知”。
“感觉”只要有“感觉器官”就可以,“感知”则是“人脑”的功
能,当动物发展到了人,人才渐渐有了知识。当然最原始的人的感
知,也不是很发达的,但是从人类的历史来说,知识早在蒙昧时期
已经产生,这是无可置疑的。当然即便是当代人类,有的也只是对
外界某种事物具有感觉而未感知的情况。
  至于人体的历史,在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是谈不到“知识”的。
不过用不了多久,从小孩的嘴里也可以听到“知道”这两个字了。
  至于科学,它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并不很古老。确定科学究竟出
现在哪个世纪、哪个地区,这是历史学家,特别是科学史研究工作
者的任务。但是人们公认,到了公元后14、15世纪,比较完整意义
的科学才在欧洲产生,而它发展起来还是更迟一些时候的事情。而
在人的个体历史上,儿童开始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知识,也比开始
有知识、学知识要迟几年。科学从发生时间来看,区别于知识这一
点可以说是不应该怀疑的。
  第二,知识这个词的出现也比科学要早。“科学”一词在我国
古时是没有的,不只是没有这个词,而且没有近代意义下的科学这
个东西。在中国古代只有学问这个词。学问一词当然不等于知识,
但也还不是近代意义下的科学。“科学”这个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
过来的。不是我们中国人先翻译的,而是日本人翻译的。我国学者
认为翻译得好,便采用了这个译名。科学这个词在欧洲的原文是什
么呢?五四时代不是说“赛先生”吗?“赛先生”在英文中就是science。
法文同英文一模一样。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也是一样,只是这两个
国家拼写这个字的字母有些区别。欧洲这几个国家的科学一词之所
以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拉丁文的来源。欧洲这儿个国家中
这个字的本来的含义就是“知识”。至今英语中science有一义就是
knowledge的同义语。德语中科学这个词从结构上看同英语中的knowledge
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德语中的知识用另外一个词wissen罢了。可以
这样来分析问题,自从欧洲近代意义下的科学发展起来后,没有另
造新词,就利用原来当作知识解的老词:science。而日文和中文的翻
译才在字面上使科学和知识区分开来了。
  科学属于知识,又区别于“知识一般”,它与“知识一般”的区
别便是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而在“知识一般”中除了科学之外还
包括零零碎碎的知识。“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这个定义便是从科学
区别于“知识一般”中的零碎知识这一点来下的定义。
  科学属于知识,技术也属于知识,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技术
中当然有一些是比较零碎的、不成系统的,但是如果要下一个与技术
相区别的科学的定义,就不能只讲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因为
科学固然一定是系统化了的,而技术也有系统化了的。在技术中存在
“系统化了的技术”。我有一个区别科学和技术的说法,那就是把科
学定义为旨在研究客观状况、客观规律性的系统化了的知识。即在第
一个定义的基础上缩小范围。把旨在研究主观上如何去做的计划、方
案、办法、措施、手段、技巧等等,排除在“科学”这个范围之外,
归入与科学并列的技术之中。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把科学的范围大大
缩小了。可以把前一个关于科学的定义视作广义的科学的定义,把这
个科学的定义视作狭义的科学的定义。
  我之所以提出这种划分科学与技术的方法,主要出自这样一个考
虑,那就是不但有与自然科学相并列的技术(我把它称之为自然技术),
也有与社会科学相并列的技术(我把它称之为社会技术)。
  按照这样来区分科学与技术,就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在科学
上的创造是发现,在技术上的创造则是发明。
  把技术作为一个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按照科学的定义则应该属于
科学,即以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采用广义的科学的定义。


科学与伪科学

  还有一个需要把科学和伪科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当我们给科学下
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时,是否能够把这种区
别表示了出来?现在我想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伪科学在古代是不存在的。真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迷信就
是迷信,行骗就是行骗,没有装扮成科学的必要与可能。
  伪科学不同于宗教。宗教总的说来不理睬科学,漠视科学,它曾
经激烈地反对科学。在科学终于不断取得胜利之后,宗教就不一般地、
公开地反对科学,而是争取与科学共存,有时也利用一下某些科学成
果。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反科学的,常常反对对它不利的科学成果。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有许多复杂的情况,但是它并不把自己冒充为科
学。
  伪科学也不同于明目张胆置科学于不顾的迷信活动。迷信靠制造
谣言来惑众,靠行骗来取得钱财,有一些江湖骗术并没有打科学的旗
帜,也会有人去相信。在科学不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科学不发达国家
中的落后地区,这种不打科学旗帜的迷信活动和江湖骗术很流行。伪
科学本质上也是骗术,但是打着科学的旗帜,披着科学的外衣来行骗。
本来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伪科学硬说有道理;本来是乌七八糟、杂乱
无章的东西,伪科学把它们拼凑在一起,使它们变成似乎是有系统的
东西;本来是某些与近代科学成果毫不相干的东西,伪科学硬把它们
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同近代科学原理拉扯在一起,去唬那些听说过那
些科学成果然而不可能真懂的人。伪科学在把那些反科学的东西打扮
了一番之后,还拼命往科学队伍里挤,甚至成立专门的伪科学“研究
机构”,成立“科学团体”,企图挤进真正科学团体的行列。在今天
科学昌明的时代,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科学的威望当然是一种掩护
自己行骗的,对行骗者有利的手段。
  有不少人,包括一部分科学工作者,就容易受到迷惑。科学与伪
科学之间的区别,对于不少人来说的确是不那么容易弄清楚的。
  一眼看过去“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这个定义似乎没有能把真
科学和伪科学区别开来。
  不过,我觉得科学这个定义还是可以区分真科学与伪科学的,不
过需要再多做些解释罢了。
  关键是在对“知识”的认识上。“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中的
“知识”二字是“真知”,当然不是“伪知”。比如,世界上并没有
什么飞碟,所有关于飞碟的“目击者”的报导不是故意制造出来的谣
言,便是错误观察的结果。有关存在飞碟的一切所谓“知识”都是
“伪知识”。作为“系统化了的(真)知识”的科学中当然不包括以
飞碟存在为前提的伪科学,真伪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定义。我们说“科
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当然就是“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真知识”,这个
“真”加不加都是一样的。问题是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伪知
识”,这个问题只有对具体问题经过具体研究来解决。仍以飞碟为例,
对这么多的“目击者”作了报导,在实践上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科学
报告,在道理上根本说不通报导中的那样的飞行器可以通过这么遥远
的距离到达地球。国际上有一个“声称异常现象科学调查研究机构”
曾对飞碟这种伪科学的宣传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证明纯属子虚。
  ……
  总之,我认为,在对知识和系统化有了清楚的说明时,“科学是
系统化的知识”这个定义是可以把科学同伪科学区别开来的。
  不久前我在新版的美国百科全书“科学史”这个条目中看到一个
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积极知识”。我认为这个定义
在“知识”前加上“积极”这样一个限制词同在“知识”前加上“真
的”这个限制词一样,可以更使人注意到要同伪科学划清界线的问题,
同时积极的含义比真的要狭一些。有一些是真的知识,但是把它作为
科学,要使之系统化是没有必要的、无益的。因此我认为这个定义是
可以接受的。但是我认为这个定义与不加上“积极”这个限制词的定
义又并非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与不加都可以。不加“积极的”,这个
意思也可以视作已经包括在内了。


科学在前进中的斗争

  科学在前进中遇到各式各样的斗争。首先,要不断克服研究本身
中的困难问题,况且,发现和发明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使自己
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课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也不是一件轻巧的事
情。我有一个座右铭:不要让自己取得的研究成果成为一种异己的力
量来统治自己,而要把它作为自己斗争的对象,去战胜它,使得自己
的认识不断前进。这也是一种斗争(请读者注意,我在这里讲的斗争
是哲学意义上的斗争——辩证唯物论上讲的斗争,不只是人与人之间
的斗争,更不只是阶级斗争)。进行这种斗争的形式就是反思,就是
自己批判自己,就是自己作更投入的研究工作。
  在科学的前进过程中,会发现原先人们的认识是不完善的,甚至
是很不完善的。从哲学上说,在这里有一个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
题。


同伪科学斗争的长期性

  伪科学虽然是很低级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而且遭到
社会上许许多多人的反对,它的行骗的本质不断地被揭露,不断遭受
失败,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并不那么容易被彻底粉碎,此起彼伏,
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因为伪科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基础。
不反对伪科学,听凭伪科学的传播是不对的,但是把反对伪科学的事
情看得太容易,那也是不对的。伪科学之所以不容易彻底解决,并不
是因为它真的有什么道理,而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它的社会基础,
社会上有那样一批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使得伪科学有它的市场。容易
上当受骗同文化水平低当然有关。在一个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里,
伪科学很容易流行。但是也有一些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甚至在科学
研究上作出过重大发明的人也热衷于宣传伪科学。在科学和伪科学斗
争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要不受任何伪科学的欺骗,有一定的科
学知识水平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只有科学知识(甚至拥有丰富的科学
知识),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上当受骗,还要真正具有严格的科学态
度,坚持严密的科学方法,才可以有把握地不受任何伪科学的影响。
如果某个时期在某个地区伪科学特别流行,往往还有这个地区特殊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把反对伪科学的斗争看得太容
易了,就会放松对伪科学的斗争。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对伪科学的力量
估计过高。
  为了同伪科学作斗争就要对伪科学作科学研究。对伪科学的研究
是一个真正属于科学研究的课题。这种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
研究,也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即当某一伪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的
面貌出现时,我们就需要对它作自然科学的研究。同时我们应该承认,
伪科学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我认为必须对伪科学作社会科学
的研究。甚至我认为可以说,对伪科学作社会科学的研究比对它作自
然科学的研究更加重要。反对伪科学斗争的长期性就是从这种研究中
得出的结论。某一个时期在某一个国家,某种伪科学特别流行也有特
殊的社会原因可寻。同时对伪科学现象作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告诉
我们长期同伪科学斗争的方法,告诉我们从治本的角度来看,应该做
些什么事,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又应该做些什么事。还有,反对伪科
学的斗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通过对伪科学的斗争能够使
更多的人更加懂得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怎么一回事,这对于各方面工作
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觉得科学与伪科学这个题目是值得一写的。
我希望在今天中国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

摘自《伪科学曝光》  何祚庥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4-9-5 08:00:24 | 只看该作者
进化论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设


进化论被写进很多书里,不少学校也在课堂上宣讲进化论。人们自然会认为进化已是事实(the fact of evolution),认为进化论是科学定律。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进化论并不是科学规律,它只是达尔文基于他视察到的一些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假说。

这个假说并没有被证实,目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

很多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种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正常发挥功能。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眼睛由眼睑、睫毛、眼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精细的结构组成,有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电讯号并将它们迅速传到脑部,在脑的指挥下使眼能迅速和准确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眼睛的功能是任何最高级的照相机无法企及的。

但按进化论的观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也是一点点地进化来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大脑的联系等怎么都那么凑巧地同时进化到这样准确的程度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其中任何一部分配合稍差一点,眼睛就无法起作用。试想,在进化过程中,10%,50%,甚至99%进化程度的眼睛如何发挥功能呢?眼睛的形成,是很难用进化来解释的。

达尔文本人对此也相当困惑。在他的著名的《物种起源》(Originof Species)一书的第六章<理论的难题>(Difficulties of the Theory)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Organs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Complication)这一节中,他直言不讳地写到,“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
( 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seems,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

在《物种起源》发表以后,他坦诚道,“到目前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骇。”其实何止是眼睛呢,脑部、心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也都是非常精密、复杂的,也是一点差错也不允许的,同样也很难用自然选择来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4-9-5 08:02:56 | 只看该作者
一般人都以为,化石为进化论提供了充分依据。其实,达尔文主义的最大困难正是化石的证据。

进化论最大的敌人不是宗教领袖而是研究化石的专家们。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不久,在德国的一个石灰岩层发现一个动物化石,被取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兼具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被认为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类型。进化论者为之雀跃,以为进化论已找到充分的证据。

然而达尔文本人十分清楚,化石的证据显明中间类型的缺失,对他的理论是致命伤。

但他推诿于化石记录的不完全。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学家们已发现许多保存相当完整的地层,对其中所保存的化石也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中间类型的化石仍难寻觅。“始祖鸟”化石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两例,这是很难解释的。

如果动物真是从无脊椎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然后再到鸟类和哺乳类这样进化来的,那么中间类型的活物或化石应该随处可见,俯首皆拾才对。

如果说达尔文当年尚有借口,那么今天的进化论者面对化石的难题再不能自圆其说了。

虽说这些极为罕见的中间类型的化石,如始祖鸟和介于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总鳍鱼”,有很多可疑之处,但总还可以被当作是进化的中间环节。骨骼在外、肉质部分在内的软体动物(如蜗牛、蛤蚌等)如何翻个个儿变成骨骼在内、肉质部分在外的脊椎动物的,一点线索都没有。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软体动物的证据也找不到,连借口也难寻。

按自然选择理论,适者生存。因此,始祖鸟应该比爬行类更进化,而鸟类又较始祖鸟的适应力强。可为什么比始祖鸟原始的爬行类和比始祖鸟更进化的鸟类现在都存活于世而唯独始祖鸟被淘汰了呢?

推而广之,在现今的地球,从最原始的病毒到最高级的人类,各种类型的动、植物都共存着,恰恰中间类型都没有了。在生存的物种中没有,在化石中也找不到。这是进化论违反常理之处。符合逻辑的解释是,这些中间类型的生物根本没有出现过。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假说与事实之间有很多矛盾。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这些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而不可调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4-9-5 08:0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4-9-5 08:06:49 | 只看该作者
进化论被写入教科书并不一定表明进化论是真理。

我们一般人所持的进化论观点主要是从老师那里听来、教科书上看来的,并不是基于对进化论的立论依据的深入考证。

试问,在今天仍相信进化论的人中,有多少人读过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原文版呢?

就我所知,认真把《物种起源》的中译本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人也不多。

一般人是如此,研究进化论的专业人士的状况又如何呢?彼得逊(Colin Patterson)是英国自然博物馆的资深古生物学家。该馆出版的进化论简介就是他的手笔。

1981年他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作了一次演讲。他详细地比较了创造论与进化论。演讲中他向在座的专家们严肃地提出问题。他说:‘你们能告诉我进化论里面有哪一条、任何一条……是你确实知道、完全无误的真理呢?我曾问过自然博物馆地质部的人员,我所得到的唯一答案是完全的静默。我又问芝加哥大学进化形态学讲座的听众,内中有一群著名的进化论学者。等了很久还是一片沉寂。最后有一个人说:‘我确知的只有一件——就是在高中课程中不应该教进化论。”’(转引自詹腓力《审判达尔文》 P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4-9-5 08:20:46 | 只看该作者
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学又超越科学


基督教信仰与科学研究是和谐一致的,它不仅符合科学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学。

《圣经》中确有许多关于科学的预见,远远地超前于人类的认知,日益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令人惊叹、折服。莫琴博士(Jean SloatMorton)在《〈圣经〉中的科学》余国亮博士在《物理学家看〈圣经〉》等书中对此都有集中的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4-9-5 08:23:44 | 只看该作者
地球的形状、浮动和转动

《圣经》清楚地启示了地球的形状。以赛亚书写成于公元前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先于毕达哥拉斯的假说二百年,早于哥伦布斯的航行两千多年。

地球静止不动的“地心说”观点直到哥白尼于公元 1549年提出“日心说”后才被打破。十七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方可解释地球之所以能悬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相互平衡的缘故。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地球的悬浮和转动,《圣经》早就指明了。

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之分,这是几百年前人们才懂得的事情。而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新约《圣经》对此早有暗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5:11 , Processed in 0.12163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