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47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4: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56号教室”,是什么?
见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时,大概所有的读者首先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56号教室,它其实只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五年级的一间普通教室。霍巴特小学,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而第56号这间教室又小又破,据说有时还会漏雨。
但就是在这间教室里,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和他的学生们却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雷夫•艾斯奎斯本人被评为“全美最佳教师”,多年来获得了众多国内外大奖(如: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纽约时报》尊称他为 “天才与圣徒”。而学生们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且在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雷夫•艾斯奎斯2008年的作品,它详细记叙了雷夫二十多年来当老师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关于这本书,我早有耳闻,选择读它最大的原因也是想知道:一个小学老师是如何把一批资质普通甚至顽劣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全书18万字,共236页。我于2010-1-10起花三个早晨看完,花一天做读书摘录,于113日晚完成。

看完全书,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1、天才都是10%的天赋加上90%的努力。
不要相信捷径,不要相信速成,不要相信不劳而获,这个世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正如书中雷夫•艾斯奎斯的原话所说:“天才都是10%的天赋加上90%的努力”,
不管是雷夫本人,还是他培养的学生们,其成就和成功其实都来之不易。
以雷夫为例:他在过去的26年里,几乎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第56号教室里,其中许多是工作之外的私人时间。他说:“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他和学生们每天630就会提早一小时到校,进行课外的一些学习、研究、活动。每天下午放学之后,他也会安排许多节目(如看电影,排演戏剧,玩乐器),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参加。
对于许多的活动,雷夫和他的学生们都要花许多的时间进行事前准备和具体实施。
比如:每年,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排演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为此,雷夫会在实际演出的一两年前就选定剧本,在每年7月新学年开课之时起,他和学生们就开始研读第二年4月要演出的剧本。孩子们每周聚会四次、每次一小时,全是利用的课外时间。
再比如:他们为无家可归的游民服务、表演、提供衣物的“喂饱世界计划”一年只执行一次,但是“学生们和我却每天都在努力使计划得以落实”,他们从四月份开始整年都在排演50首圣诞歌曲,以便圣诞节时表演给游民们看。
雷夫说:“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2、得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书中第二部分“方法”用九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雷夫在教育孩子们阅读、写作、数学、品德、历史、体育、自然、艺术、经济学等九大方面的种种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孩子们才能在学业的各方面得到长足进步与发展。非常有参考价值。我认为值得所有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学习。


3、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更重要。
书中第一部分“家最温暖”,虽然只有两章,但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雷夫在这一章告诉我们:家最温暖,要给孩子爱,给孩子们支持,要以得到孩子的信任为第一要任,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这里提到了雷夫用26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信念:“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非常凑巧,这与我看过的韩国妈妈全惠星写作的《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原文请见《如何培养孩子成为大人物:养育了6个博士儿女的韩国妈妈总结的经验之谈》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83568)。他由此创立了一种叫“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在每一年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它教给学生们,并鼓励他们终其一生去为之努力和修炼。

这六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具体内容请见原书)。

4、如果没有爱和热情,哪会有什么奇迹?
所有的故事之所以精彩,所有的奇迹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有爱和热情。
如果,你仔细看这本书,你会惊讶并感叹雷夫是个多么用心的老师。比如,每年,他都要在十月带全班学生从洛杉矶赶到首都华盛顿进行参观,他细致到会看着地图推测参观某景点当时太阳的位置并据此安排活动,只为了拍出光线最好的相片。
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所说的那样:“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

雷夫在书中说了一句可能许多读者都不会注意的话:“因为我并不特别有创造力,所以只能尽我所能给他们最宝贵的东西——时间”。(见原书P138
只为这句话,我都要说:这绝对是个好老师。
因为,有时,评价一个人是否爱你,不是看他为你花了多少钱,而要看他肯花多少时间在你身上。因为,时间最宝贵,时间直接代表着用心与否和在乎与否。
如果没有爱和热情,他不会26年如一日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如果没有对学生们的爱,如果没有对教师工作的热情,雷夫不会在早年自掏腰包支付学生们旅行的所有费用,为此,他甚至愿意做任何可以找到的兼职工作,哪怕只为为班上学生多筹到一块钱也好。
如果没有爱和热情,他不会在功成名就之后仍坚守在那间破教室里。

看完这本书,我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呀。
同时,我也在想,自己,也应该见贤思齐,努力当个好妈妈吧。


[ 本帖最后由 prana2009 于 2010-1-15 22:53 编辑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11.jpg (150.4 KB, 下载次数: 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1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昕昕妈咪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07:18:47 | 只看该作者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原书目录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目录
联合推荐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自序 教室里的火
第一部分 家最温暖
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
以信任取代恐惧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你就是榜样

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二部分 方法
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另一种焦点
大人的指导
善用图书馆
挑选文学作品
不会阅读的学生
初高中老师
阅读评估
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
笑声和泪水

第四章 写作
步骤一 写作之始——语法
步骤二 每周作文
步骤三 每月读书心得
步骤四 平装书作者:少年创作计划

第五章 加加看
BUZZ
玛西•库克(Mercy Cook)

第六章 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
如何学习
结果
应试技巧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

第七章 世界真美好
遨游世界
学习的延伸
给家长的好主意
第56号教室最喜爱的历史作业

第八章 火箭人
敬请触摸
捐款
我没有时间上自然课
失败是好事
实验室小白鼠

第九章 艺术爱好者
注意:让他们演奏
五项不容错过的美术作业

第十章 教练,让我参加
体育的正道
棒球:史上最神圣的运动
独立练习
记录数据
终极记录:世界大赛之夜
去看比赛:教学的大好良机

第十一章 经济学的天空
组织与规划
所有权
节省每一分钱
延迟享乐
一项终身受用的技能

第三部分 疯狂之举
第十二章 独立思考
圣经
去哪里找题目
雪箭霜刀

第十三章 电影英雄
周末电影俱乐部
星期二放学后
什么电影以及如何获得它们
传统

第十四章 行万里路
万里路,为何故
行前准备是关键
钱从哪里来
华盛顿特区:不只是美国历史
在旅途中改变生活

第十五章 不过是摇滚乐而已(但是我喜欢)
开始学音乐
吉他长在树上吗
莺声相应
配乐和网络的危险
键盘和鼓
演唱会上
摇滚之囚

第十六章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
一通电话
四月的圣诞颂歌
事前准备
衣物和生活用品
以前的学生也来帮忙
更高,更远

第十七章 意志力
目标
选戏
启动
用心倾听诚恳评判我们的演出吧
哪个版本的剧本
电影帮助大
莎剧台词怎么记
好戏上演
没有比家更温暖的地方
使用音乐和舞蹈
中场休息
明年再见
后记:宁静的港湾

Q&A:与雷夫老师有约
附录A 好莱坞的喝彩
附录B 华盛顿旅行安排范例
附录C 莎士比亚摇滚版
附录D 一天生活纪事
致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6 16:04:05 | 只看该作者
诚妈读的书好多。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7 13:15:1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好书大家分享,知道在哪可以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3:3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888gigi 的帖子

哪下载不知道,但当当网和腾讯网有连载。都不全。
当当地址:http://read.dangdang.com/book_4732

腾讯网 http://book.qq.com/s/book/0/17/177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08:44:35 | 只看该作者

原书P11起《作者自序:教室里的火》

写这本书时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努力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我几乎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这间教室又小又破。因为有一点点天赋,还有一点幸运,我的工作受到了一些认可,每天我都生活在大家关注的目光里。
       我怀疑……。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每年其余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旅行。我的妻子只是认为我偏执。但好朋友们对我却没有这么客气,好听点的,说我是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难听点的,说我是精神有问题。
  我并未断言自己无所不知,有时会感觉自己似乎没有教出这么多成功的学生。我在这里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有用的方法,其中有一些是简单的常识,而其他一些则有点疯狂,但是疯狂中也蕴涵着方法。我们的文化是一场灾难,我希望曾经有所感悟的家长和老师都能赞同这一点。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却在第56号教室里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在这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受人尊敬,谦逊得以发扬,而且大家无条件地互相支持。也许当家长和老师们看到这些,并认为我和我的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他们会收获一些方法并恢复信心。
  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家长向慢慢侵蚀他们卓越潜能的势力屈服时,我深感悲哀。魔鬼无处不在。对于那些麻木不仁且毫无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政客,过度在意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毫无还手之力。同时,对孩子们的期待又常常是低得令人可笑。种族主义、贫穷和无知经常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再加上毫不领情的学生和教师队伍里素质低的人,即使是最坚强的灵魂也可能被碾碎。每一次失败通常都意味着孩子的真正潜力得不到开发。
  我有幸在课堂上遇到一次“荒谬”的机会,它真正照亮了我走出黑暗的路。多年前,因为疲倦和挫败感,我花了几周时间苦苦思索,并做了一件我平时极少做的事——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前面提到的那些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
  但是,当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时,出于某种原因,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留心教室里的一个孩子。我非常喜欢她。在那些最后才被团队青睐的孩子里,她总是其中之一。她是个安静的女孩,看上去好像已经接受了自己永远也不会出人头地。我下定决心让她相信,她这样想是错误的。
  当时我在上化学课,学生们因为使用酒精灯变得很兴奋。但是那个女孩找不到灯芯点燃酒精灯。班里其他人想继续做实验,但我让大家等一下。我不想把她落在后面,即使她让我和其他人继续做实验,不要担心她。
  一般情况下我不干涉科学项目,因为失败可以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但这只是一个设备故障的问题,和那天上午我们探索的化学原理无关。看来我需要介入一下。女孩的眼里噙着泪,我也为自己想要放弃深感羞愧。突然间,化解她的忧伤成了惟一重要的事情。

  运动员常常谈到,在“进场”时,他们忘记了观众,忘记了压力,眼里只有球。同样,在其他领域也会发生这样的事。那一刻,对我来说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女孩应该有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她回家时脸上会带着微笑。我弯下腰来,靠近她的酒精灯灯芯。不知是什么原因,灯芯没有它原本应该的那样长——几乎都看不到了。我尽可能地靠近灯芯,试图用一根长长的火柴杆触到它。我距离火柴太近了,甚至都能感受到在试着点燃酒精灯时产生的火焰。我下决心一定要把灯点着。它真的点着了!灯芯着了,我胜利地抬起头,想看看女孩脸上我期待的笑容。
  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看了我一眼,突然害怕地尖叫起来。其他孩子也跟着大叫。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指着我,后来我才意识到,在点灯时、
  火焰烧到了我的头发。现在头发正在冒烟,孩子们都吓坏了。他们好几个人朝我奔过来,抡起胳膊使劲地打我的头。这真是梦想成真——他们终于打了自己老师的头,嘴里还说他们在试图帮助他。
  几分钟后,一切处理妥当,实验继续进行。我感觉(并且看上去)自己像个白痴,可是我觉着当老师棒极了。这可是数周以来的第一次。对于所有一线老师面对的不愉快的事,我不能够置之不理。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去帮助别人。虽然我做得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我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骗子,他们教上两三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讲座。在这个快餐型社会,对复杂问题用简单办法解决,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雷夫•艾斯奎斯


[ 本帖最后由 prana2009 于 2010-1-18 00: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9 13:40: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3:17:15 | 只看该作者

原书摘录: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

在原书《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中,雷夫详细说明了他创立的一种叫“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他和他的学生们将之视为人生准则,不断修炼。
以下是原文:

  你可以通过经验、耐心,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孩子们知道你公平待人,可以依靠。孩子们知道只要身边有你,就很安全,而且还能学到事情。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
  话虽如此,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事我们看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们手上全都乖乖听话。最近我听到一位老师这么吹嘘:“我的学生只跟我看电影。他们说,要是我不在,电影就没意思了。”他忘了一件事: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我在过去这些年来尝试过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个苛求。要在一个孩子们把厕所地板尿得到处都是尿、在课桌上乱写,甚至根本不想上学的环境里找到培育品德的共同语言,确实很困难。
  但是我找到了。我在教学方面得到的胜利,绝大部分都是长年累月披荆斩棘、痛苦劳动的结果。脑袋像电灯泡一样,突然一道灵光乍现,让我当下就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情况,可说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灵光竟然就在某个美好的夜晚从我的脑袋里一闪而过。
  那段时间我在规划课程,题材用的是我最喜欢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当天夜里,我正读着从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分析书中各角色的研读指南。这篇指南写得太好了。“六阶段”不但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教我要孩子们学习的东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
我在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六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他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六阶段”和那些号称“照这二十七条规则做,你也可以培养出成功孩子”的过度简化方法不同,它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这6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而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总令我惊讶不已。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在上课的第一天,孩子们很快就承认他们过去多半生活在第一阶段。当然,有些孩子已经进入更高阶段,但每个人都承认“不惹麻烦”仍是引导行为的一大力量。回想童年,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为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尤其是很无聊的那种)做完的?我们通常只是不想惹麻烦才做完功课的,不是吗?

  教书第一年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某日,我外出参加一场数学训练会议,我带的班在我外出开会时秩序大乱。第二次我因故无法上课时,我想确定孩子们不会再次“让我难堪”。我用很凶的口气说,要是有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没有做好分内工作,等我回来时他一定会很惨。这么做很有效,但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
  经过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就和许多资深教师一样,我很不好意思去回想早年的种种愚行。现在,我会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我会先请孩子们信任我,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接着要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做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班称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我猜,很多人都曾在大学期间读过行为分析大师斯金纳(B.F.Skinner)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我们学到,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我曾到中学参观过,看到教室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历史老师还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将得到奖品。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我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以后发现,尽管他们在完成方面和交作业方面做得很好,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如果我因故无法上课,又很怕班上学生让代课老师不好过,那么我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代课老师说你们很乖,星期五就可以办匹萨派对。”第二天回到学校的时候,代课老师会留给我一张赞美的纸条,我也骗自己相信自己对学生做的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总比吓唬好,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我”。好啦,别对我那么严格,当时的我太年轻,欠缺经验。现在我不会再这么做了。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得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第二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其突出。他帮忙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或是帮他加分,或是送他糖果之类。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了。他那么做不是为了奖赏。他的思维层次更高。他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而老师也很自豪,因为这个小家伙这么崇拜他。两个人都非常骄傲,感觉也相当良好。
  罗伯特表现良好,当然是件好事,他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我们可以来一点音乐,或许是由露露(Lulu)所演唱的那首《吾爱吾师》(To Sir with Love)。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最近很流行第四阶段的思维。鉴于行为不当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大多数教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上课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我见过墙上贴有这类班规的教室。有些图表是由工作量过大的老师草率完成的,有些却是精美到足以让《财富》五百强的董事眼睛一亮。我见过有意义的规则(不可打架)和没什么道理的规则(不可大笑),形形色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规其实是好的——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适应不同的环境。
  我对规则没有异议,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线和期待。我当然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开了一天教职员发展会议后回到办公室时,我会不会因为罗伯特在代课老师面前表现良好感到开心呢?我会很感动。这样的表现已经把罗伯特带上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遥遥领先多数同学。这告诉我罗伯特知道规则(并非所有孩子都如此)、接受规则(这样的孩子更少),而且愿意身体力行。如果罗伯特和他班上的同学是从第四阶段来思考的,那就已经比大部分的小孩好太多了。你大可以主张这些好的目的足以让手段合理化,但如果我们要孩子接受有意义的教育,我们真的想要罗伯特只因为“第二十七条规则”说他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做吗?

  我曾遇到一位采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说“谢谢你”的老师。他制定的规则之一是,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东西——计算机、棒球或糖果,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对老师的善意表示感谢并说声“谢谢你”。要是做不到,礼物就会马上收回去。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这个“教育”也未扩展到孩子的其他生活领域。某天晚上,我带着这群孩子去看戏,和戏院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感激之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没有向给他们节目表和帮他们找座位的接待人员道谢,也没有向在中场休息时帮他们上饮料的人道谢。他们的班规只限于在某间教室对某位老师该有的行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思维上从未超越第四阶段,那么当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我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为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Gandhi)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也没有遵守规则。英勇的劳工领袖们打破了规则,帮助其他劳工。感谢上天,梭罗(Thoreau)、麦尔坎X(Malcolm X)、凯撒?查维斯(Cesar Chavez)等人够鲁莽,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车上对着手机胡扯个没完;开车或买电影票时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2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那样的世界多么美好呀!
  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学生,通过带领他们认识阿坦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和《杀死一只知更鸟》,我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在小说中,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各特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因为有阿坦克斯?芬奇作为他们的向导。我发现有句俗语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这些年来,帮我代过课的老师们给了我一些不寻常的感谢纸条。他们对班上的学生能自行调节说话音量感到惊讶。代课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轻声细语,孩子们告诉他说,他们不想干扰隔壁班的学生。当这位老师说他觉得很热的时候,好几个小家伙自动拿出放在教室小冰箱的瓶装水给他喝。
  饭店员工也表示,我的学生是他们见过的最和善、举止最得当的。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乘飞机时,机长通过机上广播表达对他们的谢意,而机上的乘客总是用掌声赞许他们安静的态度和礼貌的举止。这让身为他们老师的我,觉得既快乐,又骄傲。
  但是你猜对了:我还是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虽说没有什么事情比遇见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更让我开心的,但我还是想要我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尝试。我们做得到的。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薪资。
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见过成功的实例。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我用好几个方法来教第六阶段。因为我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我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对于父母和师长而言,寻找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是饶富趣味的——一旦你开始注意,就会发现这种人并不少。让我与各位分享我最喜欢的几个吧。
  每年,我带的五年级学生都会阅读约翰?诺斯(John Knowles)的杰作——《独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我班上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也可以以伯纳德为例,在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他是住在威利?罗曼隔壁的男孩。伯纳德老是纠缠着威利的孩子,要他们上学、读书,因此被视为讨厌鬼。随着剧情发展,当威利迫切地想找出他和孩子们失败的原因时,伯纳德出现了,但是行色匆匆。他现在是一名律师,手上有个案子在办。他疾行而过时,伯纳德的父亲提到那个案子正在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当中。当威利对伯纳德竟然从没提起这么惊人的事情表示惊讶时,伯纳德的父亲对威利说:“没必要说啊,他已经在做了。”
  通过这些例子,我奋力和ESPN与MTV频道,以及这些频道视为理所当然的矫情卖弄、辱骂攻击,以及“世界惟我独尊”式思考搏斗。我试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不同的观点。
  我也会播映主角为第六阶段思维者的电影给孩子们看。其中的一个角色是电影《正午》(High Noon),由演技精湛的贾利?古柏(Gary Cooper)饰演的警长威尔?凯恩。枪手要杀凯恩,镇上每个人都要凯恩逃命去,理由各异。有人想让枪手控制小镇,以求生意兴隆。副警长要他离开,因为他觊觎凯恩的职位。凯恩的妻子魁克出于宗教理由要他躲避正面冲突。但凯恩选择留下来。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即使被所有人遗弃,即使命在旦夕,他仍忠于自己的原则。要孩子们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但我还是这么要求他们。
  最物超所值的第六阶段思维范例,是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所饰演的瑞德。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小学生看不太懂这部寓意深远的电影,但是第56号教室是个特别的地方,所以我每年都会有一天在放学后播放这部电影给班上的学生看。瑞德是监狱里的囚犯,因为谋杀被判终身监禁。每10年他都有假释出狱的机会。片中,他和假释审查委员会面好几次,每次都对委员会说他已经洗心革面了,但申请总是遭到驳回。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场景中,在狱中度过大半辈子的瑞德说出了他的心声。他告诉一位假释审查委员,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改过向善,至少不知道审查委员们说的改过向善是什么意思。当被问道他是否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时,他说他很后悔。他说,这不是因为委员们想要听到他这么说,也不是因为他在坐牢,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后悔。由此看来,他已经蜕变成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思维者了。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于是,他假释出狱了。
  如果你对于引导孩子达到这种境界的思考持怀疑的态度,我不怪你。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会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不久前,我教过的两个学生回到学校来,做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详见《第56号教室的奇迹》)

[ 本帖最后由 prana2009 于 2010-1-20 05: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5-11 16:33:3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写得太好了!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投入的过程,投入得我,收获得就多,投入少,收获当然就少。
再次感谢楼主的心得!这本书已经买了很久了,苦于太忙一直没时间看,看来我真得好好看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5-11 16:42:0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这么好的帖子一定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8:33 , Processed in 0.090580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