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wynnzh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女贝贝开始读经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17:04 | 只看该作者
以「反复多读」为手段,以「背起来」为目的。--此是儿童读经教学的基本原则。
但目的之达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成,才是真正的成。
所以最好不要急读硬背。(偶尔一下,训练强记的能力,没关系。但不可以视为常道。)
其实,读经之最深的意义,在于以高度语文陶铸一个人的总体文化水平。只要多接触,即有效果。「自然」,最合文化之意,「功利」,反失自然之理。
有人云:「过程即是目的」,此语最合读经原理,读经,固以能「背」最佳,但有人天性较迟缓,有人初学,一时实在背得太慢,或背了又多遗忘。然而,只要锲而不舍一直反复多次,就能补拙,就能改善其禀赋,养成其其能力。
至于教者学者都尽了力了,还不能背,其实儿童的学习能力已在无形中大有进步,而其文化教养也已在潜移默化中植下了根基了。勿忧也,勿疑也。
毕竟读过经的人比没读过的人总有不同,总有大不同。--愈长大愈不同!
千万不可为了任何理由而放弃读经。
多读多好,少读也有少好。
以上是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18:21 | 只看该作者
一,此事难以黑白分明,因为最好是全部都熟,既深且广.不过如不在家自学数年之功,很难至此境界.在不可得兼情况下,到底偏取深度或广度?我以为其实都可以.所差不大.最重要是及早读,老实读,大量读.因为生命是个活体,而且生命还会长大,还有时间的延续,大量读经之后,自会有融贯之能力,故多部而多忘,少部而精熟,其总成效大体相似.
二,如要兼顾,前些年,有一位杨淑芬女士这样教:每天新进度二百字,复习六百字.复习的内容赶上新进度,再重来.这样,新旧兼顾,比较安心.可以参考.
三,上帖有朋友建议,至少四书要全熟.这意见也很可取.因为四书常会用到,必须非常熟练,才能任举其词

所提两问,皆聪明之问,而凡聪明之问,皆是无标准答案之问,故今以聪明法答之:

一,死背与熟读,皆可。熟读也能提升程度,但死背将来好用。熟读如不动产,明明是自家的财富,却须变卖了才好使。死背就如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二,新进度与旧复习,皆要。新进度像攻城略地,旧复习像坚壁清野。不攻城,不能拓张领域,不坚壁,不能固保战功
以上是王老师的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18:53 | 只看该作者
「一字不差」,是说愈熟愈好的意思。不是说错一字即不可原谅也。
说中英文比是「二比一」,是就一般的说法。如英国人,则中文英文比应是一比二。又,对中文经典已超过二十万字,而英文经典刚开始的人,为了加强其英文,则中文英文比或为一比一,或反过来,是一比二。
以上是王老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27: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階段
約三個月 1:培養學習習慣和興趣
2:培養語感,熟悉所學的內容 1:播放全文朗讀錄音


第二階段
約半年 1: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2:能跟錄音朗讀
3:爭取所學內容能跟讀100遍

1:播放所學內容全文朗讀錄音
2:播放所學內容領讀跟讀的錄音跟讀

第三階段
約半年 1:能自覺學習
2:能流利地跟讀,
3:爭取所學內容能跟讀100遍
1:播放所學內容全文朗讀錄音
2:播放所學內容領讀跟讀的錄音跟讀

第四階段
約半年 1:能自覺學習
2:能流利地跟讀,
3:爭取所學內容能跟讀100遍
(分次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31:05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的妈妈总是说坚持下来很难,
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  永远永远相信一点: 不想读经不是宝宝的问题, 一定是妈妈的问题.
2\  想让宝宝喜欢自己首先必须先喜欢, 请问妈妈们是否真正从内心接受并喜欢这些经典呢? 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 世上本没有原本就爱读书的孩子, 我觉得孩子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的, 首先我们要在家里创造一个氛围,.
3\  从自己读开始,逐步带动宝宝,千万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读经的时候千万不能有厌烦的情绪, 特别是自己不能有, 有时自己觉得象是完成任务似的读经,宝宝就一定会有这种完成任务的情绪, 如果自己是沉浸在经典里,宝宝也是沉浸在经典里. 这一点深有体会.
4\ 为什么总想着要让孩子读呢?妈妈自己读了吗? 我了解一些家长,根本不让孩子跟读的,只是自己读,在孩子旁边读,不管他在干什么,.千万不要你一读就让他乖乖的坐旁边, 就只要这样,我想,这一点应该每个妈妈都能做到了吧? 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 你的读经就能坚持下来, 不要怀疑孩子的耳朵,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你坚持读一个月下来,你所读的东西他一定都会了,而你每天读都不一定能背的有孩子熟.  在布丁读经的初期,我差不多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 但是我会发现,事实并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其实宝宝对经典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的, 只要你坚持自己读自己的, 慢慢的, 他就会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起读, 开始是坚持不了多久就走开, 你不用管,继续按计划读完每天的量, 过几天,你会发现,宝宝在你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再过段时间, 他就能每天和你一起读了, 而且时间越来越长, 布丁刚开始也就是5分钟,现在每次将近一个小时,他自己还不愿停下来, 昨天周末,我们出去玩了,.傍晚一回到家,就自己拿起我看的易经(成本的小字版本的)自己读起来,. 整整1一个多小时, 很认真, 很多章节我并没有给他带读过,他自己也能读了, 除了个别生字外,.看他研究易经的那个架势,真是不象一个3岁多的孩子, 但是你不得不相信的是,他对易经确实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作为妈妈,我深深清楚一点, 这些都是这一年多来每天坚持的结果,
4\  逐步养成习惯,一但习惯了,什么都成自然了, 宝宝养成每天读经的习惯,如果哪天不给他读, 他一定会自己想着要读, 这一点在布丁身上最近表现地非常明显,

5\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回想这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其实还是有很多自己觉得在不断突破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修炼啊!
  镜头一: 一年前,.刚开始读大学的时候, 当时在爷爷奶奶家, 客厅里带布丁读经, 布丁开始跟着我读了一会儿,就走开自己在旁边玩, 我则继续读, 家里其他人则在招呼布丁干其他的事情, 我则坐在那里继续读完,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很象傻瓜, 还会遇到不理解的家人问我: 到底是你读还是他读啊?
  镜头二: 有一天, 无论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布丁就是不想读书,这时候家里人就会说:布丁最近是不是很厌学啊, 这样每天读书对孩子到底好不好啊?每天花这么多时间, 到底有什么用啊?这时候,本来心情就不好,再加上听到几句风凉话, 更是心情凉到了谷底,但还是得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这很正常的,明天就好了. 呵呵.
其它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我想其实每个妈妈都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时觉得很难突破的事情,.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值得一提了. 其实就是内心的修炼,当你修炼到一定的时候,你就能拿到你的成果了,.而一旦当你有了成果,就更能反过来证明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这是布丁妈妈的帖子,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31:5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布丁前阶段用的表格,有妈妈需要参考,所以找出来贴在这里,目前内容已经需要重新更新了。建议妈妈们使用的时候将宝宝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放到惩罚栏里,把正在形成的习惯或者即将培养的习惯放在奖励栏里,每过1-2个月需要调整一次内容,比如:上面“独自入睡,奖励10元”这个项目我目前就取消奖励了,放到惩罚里,因为他已经能够独自入睡不需要哄了,如果出现不稳定表现则扣分。而在这之前的一张表格是“独自睡一个房间,奖励10元”,当时还需要我陪他睡着。我发现,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好的习惯一般也就1个月就已经很稳定了。布丁就是通过这个表格养成了自己独自睡觉的习惯,我觉得还是很有效的。


布丁一日工资奖金计划

按正常作息时间完成一日学习生活计划:
基本工资50元/日   
按时起床,奖励5元。
独自入睡,奖励10元
读道德经,每章奖励1元
复习蒙学经典,每本奖励50元
读仲夏夜之梦,每小节5元
一天当中情绪好,不发脾气,每天奖励10元
帮助家务劳动等,一次奖励10元
按时、按量用餐,每次奖励5元 超量奖励10元
主动要求读经,每次奖励10元
自己独自穿衣,每次奖励5元
自己独自穿袜,每次奖励5元
自己独自穿裤,每次奖励5元
幼儿园上课认真,举手发言,每次10元。


惩罚措施
每违反一次作息时间扣5元
故意破坏、捣乱等,每次扣10元
不听话、顶撞父母、老师,没有礼貌,每次扣10元
吃饭要喂,每次扣5元
乱扔东西,乱吐东西,每次扣10元
无理取闹、不讲道理,每次扣10元
出门要抱,每次扣5元
不肯自己穿鞋,每次扣5元
故意拖延时间,到时间不愿意回家,每次扣10元。
不愿意按时读经,或听到读经音乐5分钟不到位,每次扣10元。
在幼儿园受老师批评,每次扣10元。
要妈妈陪睡,每次扣10元。

这个有点意思,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35:1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说一件姑妈和妞妞画画的事,姑妈以前总说兴趣最重要,可我总想兴趣怎么培养呢,难道看看画册和名画就能培养兴趣了?今天让我大开眼界,姑妈和妞妞一起画画,我坐在旁边看,她让妞妞画,随便画,画什么都行,妞妞就随便画各种线,小家伙每画完一个,姑妈看一下马上就说妞妞画了一只小兔、小猫、小鸟等然后按她画的曲线就能画出这些小动物,这位小家伙真是美的不亦乐乎呀,缠着姑妈画了一整天,今天我刚看到什么是小家伙喜欢做的事了,而且晚上9点半了还不肯回家,爷爷奶奶以前不管怎么留都不住,都要回她甜蜜的家呢,今天在电梯里还哭腔的说和姑奶奶画画呢。
这次姑妈要在这住3个月,16号画展开始后就没什么事了,姑妈说可以好好教教妞妞画画了,16号还邀请妞妞去北京当她的小嘉宾参观画展和雕塑展览,而且要特别认真的特意从北京再赶回来一趟,因为要给他们邀请的小贵宾送一趟请柬来,真是幸运的小妞妞。
就写到这了,希望这些能让大家有些启发和收获。
霏霏家的,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37:39 | 只看该作者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序卦传
(哲萱按:讲于西历2000年11月16日,有删节)

我们把序卦念一遍,我稍微讲一下就好了,因为要讲就讲太多了,所以我们念一遍,我稍微讲几段就可以。好跟我念:“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这个叫作一开口就气势不凡,当然他是在讲乾坤,因为他讲乾坤是大学问,所以他一开口就是大口气。文章一开头很重要啊,苏东坡非常敬仰韩愈,当韩文公庙——就是韩愈的庙——建成以后,这是苏东坡指导建立的,他当然要写一篇文章,韩文公庙碑,他说这个我所敬重的人,这么伟大的人物,我怎么替他的庙来写碑文呢。就是像苏东坡这样才情洋溢的人,他都为这样的文章搜索枯肠,一直不能下笔。后来在他的心灵里面产生了两句话,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这两句话一生出来以后,以下的文章就势如破竹,下笔千言,一下就完成了,所以开头很重要,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好了,我们现在做文章没有这么多规矩了,随便开个头。而且你要勇于作文,你要写得好,要多写。好,我们再来念——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这是上篇,序卦传分上下,下面我们看下篇。上经守乾坤,下经守咸恒,要记得。就好像《诗经》有“四始”一样,《诗经》分成“国风”“小雅”“大雅”“颂”,司马迁就认为每一部分的第一首是非常重要的,这叫作始,所以《诗经》有四始,四首开始的诗。“国风”开始第一篇是“关雎”,所以关雎是“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一开头,所谓开门见山,一开口就有大气魄。那么《易经》分上下,一开头这两个卦都非常重要,有引导的作用,上经守乾坤,乾坤代表道,也代表阴阳,代表存在的原理,所以上经从天地乾坤开始。下经守咸恒,咸者感也,恒者久也,既要有感应变通,而又要能够恒常持久,这就是人间最重要的两种德性,而在人生成长当中,要先有感应,而后可以长久。这用哪个观点来看呢?用少男少女之感应,来作象征。少男少女自有感应,这是咸,少男少女不只有感应而已,之后要成就夫妇,夫妇就有恒,因此下经第二卦就是恒。用人间世的重要的两种表现,或者说两种德来做引导。上经以天地作引导,下经以人伦作引导。这都是一开口就有非常大的眼光,把握住重点。我们现在看下经,咸亨在哪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从恒出现,咸没有出现,没有出现,就是最大的出现,什么意思?就是从一开始“有天地...”这里开始讲,一直到“故受之以恒”之前,全部都是咸的范围,因为天地有感通才能生万物,男女有感通才能生夫妇,夫妇有感通才能有父子、家庭,父子的感通扩散出去到社会,就是君臣,普遍化就是上下,乃至于各种规矩节奏,通通在感通之内,没有感通世界是死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感通,上课就没有意义了,朋友之间如果没有感通,就代表没有诚信,所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怎么能安呢?因为有人奉养,少者怎么能怀呢?因为有人提拔有人教养,都有感通,任何一种东西感通的情况不一样,但其感通则一也,所以感通的“感”是易经最重要的观念,所以摆在下经的第一卦,你要知道感通的道理。卜卦也是与鬼神感通。所以“咸”融通在所有文章里面,不讲的讲才是大讲,如果讲出来,它的意义就被限制了,所以不讲。好,接下来——
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女后];[女后]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易经的卦序似有意似无意,这个序卦,似有道理,似没有道理,但有些关键的地方是真有道理,有些地方好像硬抬,但他总是要交待一个道理,这个交待未必很科学,很合逻辑,不过人间并不只是科学逻辑,学问不只是科学逻辑,因此我们读这种书,你心怀要放宽,轻松一点。你能体会的地方,它讲得很清楚的地方,你就好好受它启发,已经就值回票价了,至于你认为这里讲得好像没什么道理的地方,你就先摆在那里,你不要先排斥,一个会读书的人,先把应该吸收的吸收了,至于不能吸收的,你有意见的,先放着它,不要看到一些小毛病,就全盘否定。有些人读序卦这种文章,当然有很多地方不大合理,但是,你看到这里不要先生气,因为有一些地方是真有智慧,像最后一句,“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以前我曾经问过你们,喜欢“既济”还是“未济”,大部分人都说既济比较好,你就跟我们序卦的作者比一比,就知道我们智慧还差一截。所以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比那个智慧,比那个眼光,项羽跟刘邦都是天才,但是到最后,就比那一点智慧,那一点智慧,说输就是输,而且必定输。当然历史不能讲必定,但是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下来,确实可以看出,这两个天才,他的天才还有层次的,你若要了解项羽跟刘邦的天才不同,请你去看牟宗三先生《历史哲学》,他有精彩的分析。
天才时代的来临,他称秦汉叫作天才时代,太史公司马迁特别为了这段天下昏乱的时代,做了一个详细的表格,叫作“月表”,一个月一个月的变化,列成表格,这个时代有多少天才人物在历史上活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时代,秦楚时期,楚就楚霸王啊,就项羽。其实项羽很快就转到汉高祖刘邦,像这样一个月一个月都看到大势的发展,司马迁也很有趣味,历史眼光非常锐利、准确,他注意的地方,希望我们也能注意,你才能具备那种历史的胸怀。你要你的胸怀更精微,要看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好书不能不看,看一本好书,就开拓你一分智慧,到最后是智慧,你要记住这句话。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午接着讲,谢谢各位。
(前有缺失)......客观的写就是孔子的成长的历程,他经历的事件,都要客观写。但是对跋语(?)啊,这个赞词,就是要主观的写,要表达对这个人的评价,但是孔子怎么评价呢?这就很难写了。因此,司马迁不愧为司马迁,他写的这篇赞词,真是恰到好处,他怎么写的呢?他怎么开头的?我不是说过吗,这开头很重要。他开头说,“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他引《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后自己对于这首诗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正好放在他对孔子的赞叹上,就是“高山仰止”,那么他为什么要引用这首诗呢?其实是来自于司马迁读论语,读到颜渊赞叹孔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就好象“高山仰止”,《诗经》刚好有这句话,司马迁就拿来用,后来的文评家,有一本书叫《古文
(?)》,你看看林(?)怎么评价这篇文章,他就说,司马迁在这里,避重就轻。避重就轻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正面描写他对于孔子道贯古今,德牟天地的生命内涵,是很难把他正面表达,所以实写写不好,就用虚的,这就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所以以后你们要看看这些文评,这可以点醒你,让你了解到这篇文章有特色,这样写有必然的理由,非这样写不可,不这样写就表达不出你真正的意思,所以有些时候要实写,有些时候要虚写,文章的奥妙就在虚实之间。这是讲文章开头,再讲到韩愈的文章,大家都认为韩愈的文章有气势,这气势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用体贴的方式,这讲不出来的,字里行间,弦外之音,所以欧阳修也非常欣赏韩愈文章,他想要学韩愈,他就抄韩愈的文章,抄在一张纸上面,当然以前用毛笔,用宣纸,然后贴在一块木板上,欧阳修读的时候很用心,眼到、口到、手到,一面朗诵,一面用手指指着字,这样念一遍再念一遍,有空的时候就拿这块板出来念,以此为乐。像欧阳修这种人,大概都过目不忘,念一两遍就会背了,但欧阳修还一直在念,念到什么程度呢?念到他的手指头已经把那些字迹都磨掉了,字都看不见了,宣纸是会透过去的,所以是把纸都磨透了,你回去拿一张宣纸试看看,在上面划一划划两划,看划几划把纸都磨光了,这就是他读的遍数,大概最少五百到一千遍,这样来学文气,所以现在让你们把易经的文章背起来,这样你们就叫苦连天,要是叫你们抄起来划,还得了吗?(笑)其实这样才能学到自己身上来。刚才念得很好,就这样念,越熟越顺,越顺越喜欢,偶然之间就会有一些心得,跃然而出,好像从里面跳出来一样,到那时候你就会读书了,如果你这辈子没有这个经验,你是个可怜的人,枉费了你这辈子。我们继续讲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干、坤、屯,他要做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就着已经排好的顺序,然后他来想一些理由,有些地方比较合理,有些地方比较牵强,但我们无所谓,早上讲过了,读易经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读,像这三个卦,乾坤,然后是屯,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屯是物之始生,你看屯这个字,就是植物刚刚生长的时候,它长叶子,这里是它的根,然后长了以后他会冒出土地,这个字就是屯,所以屯是物之始生也,这是本意。那么什么时候物始生呢,就是太阳出来,暖和的时候,所以屯下面加一个日,就是春天的春,本来春应该这样写,后来我们把它写成这样子,因为许多字都用这个头,用这个三划两撇,其实不应该这样。好,然后万物生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从它最先发生的时候说起,而,万物之发生,你要知道乾坤的创生力无穷,所以它一创生就是整个天地全饱满,因为内在饱满,所以创生出来的万物,就充满着天地,在这里有一种直觉的智慧,什么智慧呢,就是宇宙的创生并不是先创一个星球,然后再创一个星球,越创越多越创越多,宇宙不是这样的,宇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如果它有开始,它是一下子就这么丰满的,应该是如此,乃至于再讲比较玄的话,宇宙什么时候结束,如果有结束的话,宇宙老早已经结束了,什么意思?宇宙就是如此如此,既然如此如此,它就不能有开始,也不能有未来,它是如此如此,所以宇宙就是一个永恒的在,就是他如此充实饱满,所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这万物的生,不要用一般的逻辑推理,先生一个,再生两个,再生三个,不是这样,是一下子生,过去现在未来,全部都生。
接下去马上是“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用屯来代表一下子充满的状况,屯既是满、盈,也是始生,所以屯者盈也,是一种永恒的看法,屯者物之始生也,是一种现象界的看法,所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是本体界的看法,“屯者物之始生也”,是现象界看法。
物始生后要怎么办呢,“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物刚生的时候一定是蒙,这蒙是覆盖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物刚刚生的时候,不清楚,不明白,叫作蒙,所以它要长大长大才明白起来,所以“相见乎离”嘛,所以出乎震,齐乎巽,齐乎巽的时候就是一个蒙,因为他还不明不白的,这个蒙后来就引申为智慧未开的一个人生阶段,儿童时期是蒙的,所以叫童蒙,我们对于儿童的蒙,心智还没有开朗,我们对他教导,就是启蒙。英文叫作“discovery”,“cover”不就是把他盖起来吗,把盖子掀开就是“发现”,“启蒙”。
“蒙者,蒙也”,来解释,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蒙的意思。你读到这个地方一定会奇怪,这还用讲吗?我当然知道,蒙者蒙也。你不要这样想,其实这是一种训诂法,叫作“同字训诂法”。这个同字训诂是有用的,“蒙”者蒙也,前面的蒙应该用引号引起来,物生必蒙的蒙不需要引号,故受之以“蒙”要用引号。用引号代表“蒙卦”,这个卦为什么称为蒙呢?以坎卦和艮卦合起来的这个卦为什么叫“蒙”呢?曰:它表示天地人生之蒙昧的状况。所以下面的“蒙也”的蒙,是蒙昧。“‘蒙’者蒙也”,就是说,所谓“蒙卦”的意思,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蒙昧。这样就有意思了。
“物之稚也”,就是物在孩童的时候,蒙卦我们引申到童蒙,又说启蒙,这就变成一种教育的理念,所以蒙卦是教育之卦,可见我们古人对于人的蒙昧有相当的感受,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乾坤两卦不算的话,蒙卦算作第二卦。但是蒙卦不能作为第一卦,因为第一卦一定是物之始生,物一生出来,人一到世界上来,我们就马上要知道,必须加以教导,所以要有蒙卦,讲教育。我们古时候的私塾,所读的书叫蒙学,又叫蒙书,比如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最流行的蒙书。我们说童蒙要养正,这个养不是生理的养育,而是一种人格的教育,怎么教育呢?要用正道来教他。所以重视教育,使他能够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物质性的成长,也是心灵性的成长。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有需求而不知节制,就会有争端,这就是荀子“性恶说”的原理,荀子为什么说性恶,因为他看到人间有许多的争斗,为什么会争斗,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需要,衣食需求不足的时候,就会互相争斗,于是看到人性之恶。在易经这里就表现了,“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一方面是表示一般的情况,往往如此,一方面是警醒一般的人生,在这个地方要注意,怎么注意?为政者就要让人民饮食有所满足,所以“文王发政施仁”,文王为政的时候,一定要让百姓生活无虞,所以“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须使人生充足,不要因为饮食而走到讼。
“讼必有众起”,像现在的政治也是,不过现在的政治不是因为饮食之道,不过他是另外一种需求,这个饮食不一定把它看成现实上的饮食而已,而是有所需求,人的需求有多样,首先就是生理的需求,然后心理的需求、名位的需求,等等,这些需求不知节制,一定有讼。所以权威分配不均,大家有所需求就有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一定朋比,就朋党,“故受之以《比》。比(四声)者,比(三声)也”这个这样念比较好,比是相比。我们说鳞次栉比,这个栉就是梳子,梳子上面的齿一根一根的排起来,所以比是排比的意思,像梳子一样的横排并列,像鱼鳞这样的,次也是行列,行次。所以古代的房子,一间挨着一间,都矮矮的,叫作鳞次栉比。
“比必有所畜,”比必然有些朋党临近的人,所以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物的集中集合的地方,一定要有所安排,这个安排就是礼,礼是有条理的意思,你要有条理才能安排他,所以物畜一定产生礼的问题,物畜而无礼,这个物就纷乱。“故受之以《履》”,有礼才能够实行,践履,所以我们依礼而行。“履而泰然后安,”依礼而行,就能安泰和详。我们现在有一个名人叫陈礼安,他的名字就从这句话来,可见他的父亲是读过易经的,不仅是陈礼安的名字从易经来,他的父亲叫作陈诚,字辞修,这也是从易经来,你去看系辞传最后一章,“修辞立其诚”。还有蒋中正,字介石,也是从易经出来,“介如石焉,以中正也”,是易经的句子,什么叫“介石”,为什么蒋公要字介石呢?介是耿介,所以名字就代表一个人,你看他的性格也是,有一种耿介的性格,我们学校的校训叫作什么?“礼义廉耻”,那是号称是蒋中正提的,他的书法是学柳公权,柳公权的字也很耿介,像石头一样。
好,“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这句话很有意思,物不可以终通,这里也有一个提示,否排在泰后面,对于读易经的人就是一种提醒,物没有终通的。这个物就是事的意思,我们说事事物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两句话应该合起来看,事物有本末终始,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所以“格物”的物不一定是物质性的物,因此“格物”不一定只指科学而已。朱子比较注意以物质性的存在去思考,所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格物而穷理”,而王阳明呢,就比较往事方面思考,事就有关于德,所以格物是使行为归于端正,“格物者,格事也”,不是你把物研究安排,乃是使你所作所为的事,都依天理而行,依良知而行。

这事物不能够永远通的,所以在泰的时候你要想到否,这叫居安而思危。既然你常常想到否,就会经常有警惕,那么天地的运转是自然的,它的自然运转是循环的,春夏以后必然有秋冬,秋冬以后必然有春夏,春夏秋冬这样运转。至于人生呢,生必然有老死,所以生老病死这是人生自然生命的运转,不过易经除了讲自然生命之外,他要从自然生命当中指点我们内在的智慧生命。他告诉我们“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这固然是一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只是一种提示,一种点醒,要你去注意这个问题,他并不是期待你泰了一定会否,否了一定会泰,他乃是希望否了以后,希望你否极泰来,在否中能够反省,而在泰中能够警正,于是就能常保康泰。这是易经对于我们的一种教导。所以这里“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所以否也不会终否的,不过,人生也不是像天地运转一样,秋冬到了,你说冬天深的时候,我就知道春天快来了,夜黑到最后一定会有天亮,你不可以这样想你生命的历程。你自己的人生走到否的境况下了,如果不用智慧来挽救,这个否的生命是不会回归到泰的,你不能说我顺着它就泰起来了,不可能的。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在五六年前,十年前,我们台湾可以说是一片富有,富有到什么程度?几乎钱用不完,至少像我们学校这种公家单位,有时候到年终,会计要结算的时候,都要努力花钱,不然钱花不完,这是泰的时候,台湾几百年来最好的时候,就是十年前。后来呢,到现在,你不能居安思危,于是经济就渐渐走向现在危机的来临,这就渐渐走入否了,这时候你能不能够想,没关系啊,否极会泰来啊,我再等几年。那不一定的,否之又否,你没有挽救他,就只有一条路,就是亡国。你看看历史上国家怎么亡的。罗马不是也曾经风光过吗?所以你去读罗马兴亡史,他强盛的时候,真的是光辉灿烂,但是,他不能常守光辉,贵族生活糜烂以后,就渐渐走向否,乃至于亡国,于是罗马终究灭亡。他们生活糜烂,有一件事可以证明,他们贵族的餐厅外面一定有一个水缸,那个水缸不是洗手的,也不是养莲花的,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吃是一种享受,于是他们就去吃,吃到肚子饱了,吃不下去了,就走到水缸那里吐掉,然后再来吃,像这样的生活,当然一定会亡国。你想想我们台湾有没有这样在过生活,虽然不是用吐掉的方式,但是用别种方式,也是如此奢靡浪费,尤其是十年来,所以这个社会是很危险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习惯,也许你还没有长大,这种习惯还不深,但是有很多人是有这种习惯的,所以全世界喝XO最多的是台湾,整个世界台湾喝掉一半以上,台湾这么小小的一个岛啊,像这样的生活是不行的。我听说有人组团去法国旅行,旅行团到法国的时候就指定喝XO,世界有名的酒,葡萄产地来喝,感受不一样,于是大家就满桌喧哗,互相敬酒,一下子就把这几瓶XO喝完了,然后就说,再订酒,服务生就说我们没有了,他说你们柜台上不是有吗?服务生说我们不卖你们了,为什么不卖?他说我们的酒被这样喝,我们觉得是对酒的不恭敬,所以连卖都不卖台湾人,这也是台湾注定受苦,这叫作“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以后就这样读,自己去了解,解释,底下序卦就不再讲了。

这是天津清羽老师的转帖,转过来,好好看。
这个还没看,做个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40:43 | 只看该作者
(六)记忆力依旧惊人:十三岁以前,经过读经训练后的孩子都可以拥有超强的记忆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5:44:14 | 只看该作者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 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 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汪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诸君勿因初
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的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 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炼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 趣味都最真切,这是好处。

  还有一件,我在前项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最后我还专向清华同学诸君说几句话,我希望诸君对于国学的修养,比旁的学校学生格外加功。诸君受社会恩惠,是比别人独优的,诸群君将来在全社会上一定占势力,是眼看得见的。诸君回国之后,对于中国文化有无贡献,便是诸君功罪的标准。

  任你学成一位天字第一号形神毕肖的美国学者,只怕于中国文化没有多少影响。若这样便有影响,我们把美国蓝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几十位来便够了,又何必诸君呢?诸君须要牢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如何才配叫做中国留学生,请你自己打主意罢。


这是小春子妈妈,转载的梁启超先生的文章,细读;非常感谢小春子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2 , Processed in 0.09928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