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2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穆谈现代中学教育之弊:迁就与模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16: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穆谈现代中学教育之弊:迁就与模仿           
                              

  若如上论,普通中等教育之主要任务,实当以文化教育为手段,以人才教育为目标。换言之,即注重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陶冶。经此一番陶冶而出者,则当期其为国家民族所理想要求之人才也。

本此旨趣,中学教育之中心课务,实当以本国语言文字之传习为主。夫科学知识可以分门别类,而人生所需要之知识,实不尽于科学知识。因此有许多知识虽为吾人所必需,而往往无门类之可分。因此学校教育若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必将遗漏好许为人生所必要之知识。若以文化教育为中心,则此病可免。

文化教育之最重要者,则首推文字教育。一国之文字,即此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记录之宝库也。若使青年能读一部《论语》,读一部《庄子》,读一部《史记》,读一部《陶渊明诗》,彼之所得,有助于其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锻炼,趣味之提高,胸襟之开广,以至传统文化之认识,与自己人格之养成,种种效益,与上一堂化学听一课矿物所得者殊不同。然不得谓其于教育意义上无裨补。抑且毋宁谓教育之甚深意义,实在此而不在彼。

今日中国学校中对于本国文字之教育,我无以名之,名之曰迁就之教育。
夫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往而赴。迁就教育则不然。教育者自身无标格,乃迁就被教者之兴趣与程度以为施教之标格。夫学问有阶段,不可躐(lie超越)等(越级),此义尽人皆知。然文学教育则有时贵乎投入亲验,使之当面觌(di见)体,沉潜玩索之久,而恍然有悟,豁然有解。此所谓欣赏,而阶级之限制有时为不适用。

今国人每议本国文字为深玄难解,不知此当投入亲验。唯读《庄子》可解《庄子》,唯读《史记》可解《史记》,若先斥《庄子》《史记》为难读,先读其浅者易者,而文字文学之阶层亦重重无尽,若取迁就主义,则更有其尤浅尤易者。日亲浅易之读物,永不能达高深之了解。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此如希腊神话亚侠儿(Achilles)与乌龟赛跑,亚虽善走,将永远赶不上乌龟。何者,亚之脚步如依照乌龟前行之距离为比例,而不许其痛快大踏步前进,则势唯裹足不前,而乃永无追出乌龟之望。

今日中国中小学本国文字文学之课程,皆乌龟也。此种迁就主义,不如埋没冤屈了几许英才。今日中国一中学毕业生,彼乃无自己阅读本国古书之能力。彼乃不啻生在一无文化传统之国家。
彼心神之所接触者,仅限于眼前数十年之思想事物而止。彼之情感何从潜深?意志何从超拔?趣味何从丰博?胸襟何从豁朗?此等教育,大率为目前计,不为文化之传统计。此等教育所造就之人才,除却所谓科学知识外将一无所得。而今日中国中学大学之教授外国文,则精神意趣,与前所云云者大异。彼尚不失有一标格,而强人以必赴。

故即在中学生已有读莎士比亚之戏剧,雪莱之诗歌者。二十年莱,各大学中学学生之晨夕孜孜披一卷而高声朗诵者,百分之百皆诵英文,绝无一人焉读本国文学者。若有之,其人必有侪偶所腹诽,所目笑,而彼亦将引为奇耻大辱。然此数十年来,试问国内造就几许真懂莎士比亚雪莱之文学者乎?以中国之大,有千人万人熟读莎士比亚雪莱不为多。独怪以中国之大,乃渐渐有寻不到能读本国文学本国古书之青年之情形。彼辈在中学校毕业,既未具备自己阅读本国文学本国古书之能力,彼之全部精力乃全费于研读外国书之准备。及其毕业以后,所入者乃中国社会,绝少继续研读外国书之机会,
而中国文学中国古书虽日触于眼帘,彼固无此能力,亦无此信仰,并无此兴趣。彼乃不得不与学术界文化界相隔绝。即自大学毕业者,亦何独不然。彼辈大率能读外国书,而未必常有外国书可读。彼辈大率不能读中国文学古书,而彼辈终不能耐无书可读之苦。则一般阅读兴趣,乃不得不集中于时下新起之新文艺与宣传小册,以为消遣。故今日中国国内之学术空气,仅能存在于学校之内部,绝无法推广及于社会。而所谓学校内部之学术空气,又常汲源于外洋,非植根于本土。今日中国国家教育,乃尽力自掘传统文化之根,又尽力为移花接木之试验,而二三十年来之成效,则已大可见。若曰推行科学教育,则科学应重事物实验,不应白费学者心血于外国文字文学之研习。若曰推行文化教育,则中国自有传统文化。谓中国无有科学则可,谓中国无文哲史艺诸学则绝不可。谓中国政法经济诸学须参考外国新学则可,谓研究政法经济者可绝不理会中国已往自己传统则绝不可。若曰必全盘西化,则专通英文,绝非全盘西化。若强中国人必兼通英法德俄各国文字,其事既难。若亦穷本径源,先修希腊拉丁文,再从之自创一新式西化之中国文,一若彼中英法德俄诸邦之自十四世纪以下之各自创其新文字然,此又不可能之事也。

然则中国学校何以必以研习英文为首务,我无以名之,名之曰模仿之教育。夫亦曰英国人读莎士比亚,我亦读莎士比亚而已。英国人读雪莱,我斯亦读雪莱而已。又知英国人尝舍弃希腊文拉丁文之研习而自创英文,我斯亦舍弃我之古书古文而已。谓之模仿教育,谁曰不宜。夫曰模仿教育,犹逊辞也。刻实言之,则乃一种次殖民地之教育也。故今日中国国家教育之唯一出路,端在转移此种模仿教育之积习。若使中等学校之青年,于辰光曦微,晚灯煜(yu照耀)烨之下,手一卷而高声朗诵者,非莎士比亚与雪莱,而为《论语》、《庄子》、《史记》、陶渊明,则具体而微矣。
                  (节选自钱穆《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1-13 01: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hlp525 + 3 + 3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12 21:39:15 | 只看该作者
学术气味太浓了,搞不清楚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2 23:42:3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实在应该转到儿童英语版块去浇一下冷水。

空山没有分段,我多事分了一下,不然看着太累。不好意思加了点红色标注,这楼给我自己看。


钱穆谈现代中学教育之弊:迁就与模仿           
                              

  若如上论,普通中等教育之主要任务,实当以文化教育为手段,以人才教育为目标。换言之,即注重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陶冶。经此一番陶冶而出者,则当期其为国家民族所理想要求之人才也。

本此旨趣,中学教育之中心课务,实当以本国语言文字之传习为主。夫科学知识可以分门别类,而人生所需要之知识,实不尽于科学知识。因此有许多知识虽为吾人所必需,而往往无门类之可分。因此学校教育若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必将遗漏好许为人生所必要之知识。若以文化教育为中心,则此病可免。

文化教育之最重要者,则首推文字教育。一国之文字,即此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记录之宝库也。若使青年能读一部《论语》,读一部《庄子》,读一部《史记》,读一部《陶渊明诗》,彼之所得,有助于其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锻炼,趣味之提高,胸襟之开广,以至传统文化之认识,与自己人格之养成,种种效益,与上一堂化学听一课矿物所得者殊不同。然不得谓其于教育意义上无裨补。抑且毋宁谓教育之甚深意义,实在此而不在彼。

今日中国学校中对于本国文字之教育,我无以名之,名之曰迁就之教育。夫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往而赴。迁就教育则不然。教育者自身无标格,乃迁就被教者之兴趣与程度以为施教之标格。夫学问有阶段,不可躐(lie超越)等(越级),此义尽人皆知。然文学教育则有时贵乎投入亲验,使之当面觌(di见)体,沉潜玩索之久,而恍然有悟,豁然有解。此所谓欣赏,而阶级之限制有时为不适用。

今国人每议本国文字为深玄难解,不知此当投入亲验。唯读《庄子》可解《庄子》,唯读《史记》可解《史记》,若先斥《庄子》《史记》为难读,先读其浅者易者,而文字文学之阶层亦重重无尽,若取迁就主义,则更有其尤浅尤易者。日亲浅易之读物,永不能达高深之了解。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此如希腊神话亚侠儿(Achilles)与乌龟赛跑,亚虽善走,将永远赶不上乌龟。何者,亚之脚步如依照乌龟前行之距离为比例,而不许其痛快大踏步前进,则势唯裹足不前,而乃永无追出乌龟之望。

今日中国中小学本国文字文学之课程,皆乌龟也。此种迁就主义,不如埋没冤屈了几许英才。今日中国一中学毕业生,彼乃无自己阅读本国古书之能力。彼乃不啻生在一无文化传统之国家。彼心神之所接触者,仅限于眼前数十年之思想事物而止。彼之情感何从潜深?意志何从超拔?趣味何从丰博?胸襟何从豁朗?此等教育,大率为目前计,不为文化之传统计。此等教育所造就之人才,除却所谓科学知识外将一无所得。而今日中国中学大学之教授外国文,则精神意趣,与前所云云者大异。彼尚不失有一标格,而强人以必赴。

故即在中学生已有读莎士比亚之戏剧,雪莱之诗歌者。二十年莱,各大学中学学生之晨夕孜孜披一卷而高声朗诵者,百分之百皆诵英文,绝无一人焉读本国文学者。若有之,其人必有侪偶所腹诽,所目笑,而彼亦将引为奇耻大辱。然此数十年来,试问国内造就几许真懂莎士比亚雪莱之文学者乎?以中国之大,有千人万人熟读莎士比亚雪莱不为多。独怪以中国之大,乃渐渐有寻不到能读本国文学本国古书之青年之情形。彼辈在中学校毕业,既未具备自己阅读本国文学本国古书之能力,彼之全部精力乃全费于研读外国书之准备。及其毕业以后,所入者乃中国社会,绝少继续研读外国书之机会,而中国文学中国古书虽日触于眼帘,彼固无此能力,亦无此信仰,并无此兴趣。彼乃不得不与学术界文化界相隔绝。即自大学毕业者,亦何独不然。彼辈大率能读外国书,而未必常有外国书可读。彼辈大率不能读中国文学古书,而彼辈终不能耐无书可读之苦。则一般阅读兴趣,乃不得不集中于时下新起之新文艺与宣传小册,以为消遣。故今日中国国内之学术空气,仅能存在于学校之内部,绝无法推广及于社会。而所谓学校内部之学术空气,又常汲源于外洋,非植根于本土。今日中国国家教育,乃尽力自掘传统文化之根,又尽力为移花接木之试验,而二三十年来之成效,则已大可见。若曰推行科学教育,则科学应重事物实验,不应白费学者心血于外国文字文学之研习。若曰推行文化教育,则中国自有传统文化。谓中国无有科学则可,谓中国无文哲史艺诸学则绝不可。谓中国政法经济诸学须参考外国新学则可,谓研究政法经济者可绝不理会中国已往自己传统则绝不可。若曰必全盘西化,则专通英文,绝非全盘西化。若强中国人必兼通英法德俄各国文字,其事既难。若亦穷本径源,先修希腊拉丁文,再从之自创一新式西化之中国文,一若彼中英法德俄诸邦之自十四世纪以下之各自创其新文字然,此又不可能之事也。

然则中国学校何以必以研习英文为首务,我无以名之,名之曰模仿之教育。夫亦曰英国人读莎士比亚,我亦读莎士比亚而已。英国人读雪莱,我斯亦读雪莱而已。又知英国人尝舍弃希腊文拉丁文之研习而自创英文,我斯亦舍弃我之古书古文而已。谓之模仿教育,谁曰不宜。夫曰模仿教育,犹逊辞也。刻实言之,则乃一种次殖民地之教育也。故今日中国国家教育之唯一出路,端在转移此种模仿教育之积习。若使中等学校之青年,于辰光曦微,晚灯煜(yu照耀)烨之下,手一卷而高声朗诵者,非莎士比亚与雪莱,而为《论语》、《庄子》、《史记》、陶渊明,则具体而微矣。
                  (节选自钱穆《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3 01:48: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50: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paisley、mayavati!

近日重读钱穆先生《文化与教育》一书,深为其教育思想之精辟所折服。

“唯读《庄子》可解《庄子》,唯读《史记》可解《史记》,若先斥《庄子》《史记》为难读,先读其浅者易者,而文字文学之阶层亦重重无尽,若取迁就主义,则更有其尤浅尤易者。
日亲浅易之读物,永不能达高深之了解。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

这段话其实就是读经教育之基本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8 , Processed in 0.14750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