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5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開辦讀經私塾(季谦王财贵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7 12: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開辦讀經私塾


時間:2009年7月28日上午
地點:廈門市思明區黨校
主講人:王財貴 教授
主辦單位: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
记录整理者:邱伟治

(说明:本文未经季谦先生校对润饰,也未经其授意转帖)

如果有人跟我說:「我知道讀經的道理了,但是我做不到。」
我一定會跟他說:「其實你知道得不夠真切。」


這樣會不會看得到?這樣比較好嗎?(有聽眾說還是坐下來)前面的人沒有良心叫我坐著(眾大笑),後面的人沒有良心叫我站著(眾又笑)。要怎麼辦才好?(王先生笑)不過不是這樣說。是前面的人很體貼我叫我坐下,後面的人非常熱情,為了看到我叫我站著,所以大家都是好人。(眾笑)每次來都很高興,更高興的是來這裏可以看到很多的老朋友——當然還有新朋友。本來我都希望多見一些新朋友,少見一些老朋友。聽過我的演講,或是親自聽,或是看VCD,已經都聽過看過了,我不知道你來做什麼哦?(眾笑)

從第一次的演講,乃至於從我所寫的《讀經說明手冊》以及一些網路上的回答,都已經講完了。所以我沒有新的東西貢獻給各位,我就很惶恐,站在這裏其實是腿在發抖的。(王先生笑)我不知道跟各位講什麼,因為大家都聽過了。很多朋友都喜歡聽同樣的話,如果喜歡聽同樣的話,我叫他回家看DVD就好了。(王先生笑)這裏面有一個意思,就是你要信心堅定,不要有懷疑。有些人是聽了演講知道了這些道理之後,他還想再聽一次,還想再看一次,還想要再問。其實有些人問的問題答案是什麼,他自己都已經知道,乃至於他問過好幾次,他也看過別人問,也聽過對別人的回答,他知道他再問一次,回答也是跟以前一樣,他會知道,但他還是要再問一次。這固然代表這個人很好學,他喜歡追求真理,但是也表示這個人沒有信心。他心中還是疑惑不定。

孟子就曾經跟齊宣王說:「仁者無敵」,下面一句是什麼?——「王請勿疑」。孟子不是在講仁義嗎?他對為政者就講仁政嗎?行仁政的仁者就可以無敵於天下。所以說:「仁者無敵」,下面再加一句「王請勿疑」。他請齊宣王不要再懷疑了,可見孟子跟齊宣王不知道講過N次,齊宣王總是表示他懂,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還要問。那孟子就知道了,你心中是有懷疑的。懷疑再問一次,孟子怎麼講呢?還是講他的仁義。所以孟子一輩子都講仁義,這些書流傳到現在,中國讀書人也都跟著孟子講仁義,但是齊宣王並不一定很相信,不是聽不懂,而是不相信。

那假如是相信的話,也不一定能夠身體力行。相信而不身體力行是什麼意思?王陽明說知行是合一的,所謂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所以齊宣王到底知不知道孟子所說的仁義呢?假如知道了為什麼不做呢?知跟行是不是分為兩邊呢?是不是知易而行難呢?(知道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做是很困難的,做不到。)王陽明認為這種講法是不對的,王陽明說知行合一。你知道真切的時候必定會行,你去行得非常明白的時候,就是你的知道。

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說:「我知道讀經的道理了,但是我做不到。」如果這樣跟我說,我一定會跟他說:「其實你知道得不夠真切。」就是心中還有疑惑,如果心中沒有疑惑,那是屬於實踐的學問。讀經是屬於實踐啊!至少是讀經教學,那當然是實踐,不實踐怎麼叫做教學呢?其實讀經的「讀」,這個字就是實踐了。不管是自己讀,還是教人家讀。讀經不僅是一種理論,這理論就包涵了實踐。既然包涵實踐,你瞭解了理論,就瞭解了它的理論與實務;還有他的理論必定要付諸實踐才會有效果,必須要瞭解這全套;瞭解了全套,他就一定要按照理論去做實踐,這樣才是完全的瞭解,才是沒有疑惑。

當然我並不是說各位一定有疑惑,我只是為了這次的上課,我實在沒什麼話講,所以只好講一些逃脫我自己的責任,然後講各位還有疑惑,還要叫我講,所以我好像是代表我內心的不滿。(眾笑)既然要我說,那我就再說一遍,把以前所說的再說一遍,來跟各位一起復習,因為道理是這麼樣的簡單,講來講去就是那幾句話。如果知道就應該趕快去做。這次所辦的研習會號稱是在師資以上的輔導員培訓會,各位參加這樣的培訓是要出去做宣導的,這裏還有個意義就是除了宣導之外,各位也可以進一步的實踐。


「我前面所說的為了後來做鋪墊的那些道理,是我的精華所在。」

目前讀經教育的實踐,最深刻的、最用心的、最有效果的實踐,就是所謂私塾的教育,即讀經私塾的開辦。如何開辦讀經私塾?這其實是不大需要說的,我相信各位都有數了。如果請各位上臺來講,你一定可以講出一大套,而且每一個人所講的大概都差不多,甚至都一樣。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講?因為這道理非常簡單。那為什麼每個人都講得差不多,都一樣?因為天下道理就一個。所以假如明白道理,必定所見略同。

今天要我來講如何開辦私塾,我講的一定跟各位心裏所想的一模一樣。假如我講的跟你不一樣,那可能我講的是錯的,因為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居然講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我講的可能是錯的。所以等一下你聽每一句都跟你想的一樣,那我就講對了;那如果跟你想的不一樣呢?你要再想一想:是你原來這樣想的呢?還是你受了其他的條件所制約、所壓迫,於是你不敢這樣想。如果是你不敢這樣想,你本來應該這樣想,那就請你回復到你本來應該這樣想的想法,那就跟我一樣了,我講這樣聽懂嗎?(王先生笑)

所以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這也是一種反省啊!你想一想你對一件事情怎麼看,然後再自己想一想我為什麼這麼看?是不是我本來就這麼看?我內心裏面這麼看是不是覺得很安心?還是我受了一些其他條件的影響,所以委屈自己、欺騙自己,然後告訴自己說:我不那樣想。這是一種很深度的反省,每一個人都做這種反省,常常做這種反省。每一個人就可以回歸到心靈的本性,其實就可以見到人的本性,就可以見到天地的心;也就是說可以瞭解真正的道理,按照真正的道理做;其實就是回到自己內在心靈最光明、最清澈的那一點上,去為人處世,那就通於天地之德了。

這樣來做事就萬無一失,縱使一時還不能夠那麼清明,你也日漸走向清明,何況讀經教育這件事情,是那麼的清楚明白,那麼的簡單自然,為什麼還會不瞭解呢?所以假如我講的跟你一樣,我們大家一起慶幸,反正我們都是「一丘之貉」、「沆瀣一氣」。(王先生笑)假如我跟你講得不一樣,若你想到了最深的地方,你居然覺得是你的對,那就代表我講錯了;那麼就請你按照你所想的對的去做。千萬不要聽我的話,因為我也是為了什麼是對的來這裏說的。我只說我認為對的,而且我這個認為對是經過像剛才這樣反省再反省,反省到最後我認為這是出自於最誠懇的心,出自於我所瞭解的人性;你如果也這樣想,而你所瞭解的比我更深一層,那就按照你的做,不要按照我的做。我可能將來也會進步,或說請你來告訴我,我可能立刻就會有展進,那我感謝你。

有很多人聽我演講都很不耐煩,說我講了一大堆都還沒講到主題,在演講上叫鋪墊。(王先生笑)其實我並沒有這種想法:要鋪墊一下然後再去講主題,其實並沒有這種想法,我也不要去研究演講的技巧。是有人可能去研究過演講的技術之後得出來的結論,說我講話都是一大推的鋪墊,甚至整場只有鋪墊,還沒進入主題時間就到了。(眾笑)所以你看我現在還沒講到主題。有一些朋友對我這樣的做法不滿,他常勸我演講一開始就要講主題了,以免講太多的(他說是)「廢話」,至少是講太多不相干的理論,沒有講到實際的內容,而讓大家聽了一頭霧水,甚至有些人聽這麼多的「廢話」(講好聽點,聽了這麼多的事前預備理論),他就已經昏昏欲睡了,所以這場演講就失敗了。不過今天我還是鋪墊這麼多,因為今天不怕失敗,今天我們演講不怕失敗,因為我看到各位聽講的神情都非常好,不管我鋪墊多久你都還要期待我講的內容。(王先生笑)今天對象不同,所以我鋪墊這麼多。

其實我都跟那些朋友說:這樣講下來,我都覺得前半部這所謂的鋪墊是最重要的,後來針對主題講的,那都是外圍的,都是末節。我前面所說的為了後來做鋪墊的那些道理,是我的精華所在。如果瞭解前頭的那些道理,後面的實際內容就可以由前面的道理直接引申,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前面的道理是本,而後面的內容是末,因此大家不要怪我,那麼以上鋪墊完畢。(鼓掌)大家都很高興,我鋪墊完畢,拍手了,怕我再鋪墊下去。好了,我不鋪墊了。(王先生笑)


「古人說『家有塾』,就是家家戶戶都有教育子弟的場所,這應該是一個理想。」

先講什麼叫做讀經私塾,講讀經私塾先講什麼叫私塾。古人說:「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有塾」這是古人的理想,並不一定是事實。《孟子》裏也有「庠序」「學校」這些稱呼,可能也是孟子心中的理想。因為在商代乃至商代以前,社會的各種組織活動都還很簡略,可能還沒有那麼完美的制度。像《周禮》這本書,號稱是周公制禮作樂的禮,其實就是周朝的政府組織,你看周禮這個組織排列得非常完整而嚴密,其實也是一個理想,是後人的想像。就像孟子的「井田」可能也是一種理想,以前的歷史並不一定真的實踐過。縱使是實踐過,也不一定能夠普遍的實踐,它是一個理想。近代化的社會組織比較完整,或許還可以做一種全國性的推廣,在古代可能是沒有的。

不管怎樣,「家有塾」即家家戶戶都有「塾」,那什麼叫「塾」?「塾」其實就是一個偏房,可能是在正廳四合院之中比較偏僻的房子,或是在四合院正式的房子之外還蓋了小房子。所以「塾」就是附帶的房子的意思,而每一家都有附帶的一間房,那附帶這一間房做什麼呢?就是教育子弟了,做教育的場所。所以古人說「家有塾」,就是家家戶戶都有教育子弟的場所。那這怎麼可能呢?所以這應該是一個理想。

如果說這個「家」不是每一家,而是每一個鄰裏都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拿來教子弟,這是比較可能的,但是也不見得就是整個天下都如此。因為至少在孔子以前,只有貴族的子弟才接受教育,一般的百姓是沒有所謂的教育的,如果有教育,就是家裏行業的世襲,種農的傳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還是種農;做鞋子的他的孩子還是做鞋子,就只有這樣,而沒有真正所謂的教育。

教育其實就是要讓人性有更完整更全面的開發,所以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那一般的百姓就是只有過生活,他有一個行業可以養家糊口也就夠了,所以如果一個人生來一輩子沒有受教育(就是沒有所謂人性的開發),那麼這個人生下來就是為了生活而奔忙,生活了一輩子,老了死了,與草木同朽,這是很值得悲憫同情的。聖人在這裏就有優惠,他當然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夠開發人性的內涵。所以孔子所謂「有教無類」,這個「類」不是貧富的差距,也不是男女的分別。「有教無類」的「類」是社會的品類、社會的地位。「有教無類」意思就是我的教育並不限制於貴族,平民也可以接受我的教育。當然我們現在把「類」的意思擴大了,在孔子那個時候只不過是開放平民也接受教育。自從孔子以後,教育其實是更加普及的,乃至於民間就繼承了孔子的精神,民間開始也有教育。貴族辦教育,民間也辦教育。

貴族的教育就是教修己治人之學,這個目的講到最高標準就是「內聖外王」。

但你看貴族辦教育辦的是什麼教育?辦的是貴族的教育,那什麼是貴族的教育?貴族就是所謂的統治者,統治者的教育就是要教他統治的能力。一聽到這裏我們都會覺得古人的思想太封建了。其實我們也可以不這樣看,什麼是教導他有統治的能力?依照儒家對統治者的理想,孟子說統治者應該施行仁政,而貴族所受的是什麼教育呢?就是從「小學」教到「大學」。「小學」大家都知道,那是古代基礎的教育,所謂「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就是學問的基礎,為人處世的基礎。「小學」完了以後要教他「大學」。

那什麼是「大學」?《大學》這篇文章不是一開頭就是「大學之道」嗎?一開口就是「大學」兩個字。朱熹在《四書集注》的《大學》注解裏面,第一條注解就是「大學」這兩個字,朱熹注:「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什麼是「大人之學」?現在我們說的大學,我們現在每個國家社會都有大學,清華啦!北大啦!那西方的大學是什麼意思?就是四個學院以上,四個學院結合起來就可以稱為大學,因為它是大的學校;那我們一般的百姓說什麼叫大學?就是他長大後要上的學。(王先生笑)其實照中國人對「大學」的瞭解,不是組織大,地方大或者讀書的學生年紀大。

「大學」是大人之學,大人之學就是教他成為大人學問的地方。那什麼叫大人?剛才我們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大人的意思就是心靈成長的人,心靈成熟的人。一般我們生理都十八歲成熟,但是我們的心靈並不一定跟著一起成熟,乃至有人活到年紀很大,心靈還不成熟,這種人就叫做「小人」。小人不是年紀小的意思,也不是做壞事的人,沒有道德的人。小人原先的意思是心靈沒有開發、心靈不成熟的人。當然心靈沒有開發心靈不成熟,就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很容易為惡。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因為所有的女子都是小人,心靈沒有成熟,(眾笑)當然所有的男子都是小人,心靈沒有成熟,所以孔子這句話是罵盡一切眾生。女性同胞千萬不要抗議啊!因為「唯女子」,把女子罵盡了,「與小人」,所有的男子都是小人,你不要認為孔子偏心。這就是「小人」的意思,因為心靈沒有成長所以他不能獨立。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自己要有立,然後還要立人。「己欲達」,他的心靈要通達,他還要「達人」。這種人就是心靈受到教育,心靈已經成長的人,心靈成熟的人,所以他才能夠自主、自立,而且還能夠立人立他。

那心靈怎麼成長?要靠教育。心靈沒有成長,不僅不能立人立他,他還是不能夠自立。不能夠自立的人,一定是近之就不遜,遠之他就怨。所以要評判一個人是小人,就可以用孔子這個標準,看看近之會不會不遜,你疏遠會不會怨。假如會的話,這個人就是心靈沒有成熟的人。心靈沒有成熟就可以說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所以教育的主要意義在於成人,讓人成熟。而成熟又有標準,成熟有什麼標準呢?就是這個成熟的學問,他到最後有個表現,這種表現就是「內聖外王」。而「內聖外王」從哪里來的呢?從一種修己治人的學問來,所以大學之教,就是教修己治人之學。一方面修養自己,一方面怎麼去治理民眾,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為人民服務」——不是有很多的單位前面都有「為人民服務」,有人在「人民」這兩個字下面加一個「幣」哦。修己治人之學,這是貴族的本義,至少是儒家心靈中貴族的意思。所以貴族不是來驕奢淫益的,貴族是來成長自己,己立立人的。古時候貴族的教育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這個目的講到最高標準就是「內聖外王」。

古代貴族是這種教育,我們剛才說自從孔子以後民間也在辦教育,這種民間所辦的教育就是所謂的私人辦學。私人辦學首先就是在私塾裏面讀書,所以私人辦學的地方叫作「私塾」。從古以來,如果是官方辦的學校就是教些貴族的子弟,並沒有普遍推行全國,而如果私塾呢?就不是官方辦的教育機構,是社會的有識之士有能力就多辦,沒有能力就少辦,所以教育一直存在人類的理想當中,但是並不一定能夠全面普遍地推行。

西方古代的人才也都是私塾培養的,跟中國一樣。

到了近代,有所謂國家辦的體制的學校,這才有全民的教育。近代國家體制的學校其實是人類文化很重大的一項成績,就是國家辦學。國家辦學的體制不是中國人發明的,雖然中國古代的儒者都希望全民普遍的接受教育,這是儒者永恆的一種憂患意識,永恆的一個理想,但是一直都沒有實現。到現在我們每一家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上學,這是現代化的一個貢獻。這種學校體制的教育其來有自,學校體制教育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人學西方的。

西方也不是從古就有全民的普遍的學校教育,西方的社會跟中國都差不多。所以我們不要動不動就說中國古人怎麼差,西方古人怎麼好。西方只有近代才令我們比較羨慕,我們不可以目光短淺,就只有一直說西方什麼都比中國好,我們應該有歷史的眼光,其實人類歷史發展都很艱辛的。西方跟東方是差不多的,西方的古代也沒有所謂的普遍的學校,也大概都是私人辦學,所以西方古代的人才也都是私塾培養的,跟中國一樣。

像蘇格拉底,不是他們的大教育家嗎?可以說是西方的聖人嗎?蘇格拉底也辦學,蘇格拉底辦學不是在學校辦學,他是連教室都沒有,大部分都是在街頭跟學生討論,偶爾去茶館喝喝茶,當然有些時候到他家裏來了,就有這些故事:他的太太可能很反對他常常在家裏講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他的太太就很生氣,有時候氣不過,他在樓下跟學生講話,她就在樓上大罵,罵著罵著,蘇格拉底不理她,她就從樓上潑水,潑一盆水到這老頭子頭上,(眾笑)學生就感覺很尷尬。蘇格拉底說:我老早告訴你們,雷聲過後——就會下雨。(眾笑)像這樣哪里是學校呢?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講學也是很隨意的,柏拉圖講學,開柏拉圖學校,這個學校也是很隨意的。柏拉圖也沒開什麼課程,就是常常在校園裏面散步,學生就跟著一起散步,一面散步,一面談學問,所以這個學派叫作逍遙學派。這不是很逍遙嗎?他們哪有什麼學校,哪有什麼課程呢?都是一樣的。


「學校的義務教育不是人類的正常狀態。」

到了中古世紀,因為宗教氣氛非常的濃,就有了修道院。因為閑來無事,修道院也讀書,以後這個修道院就變成現代化大學的基礎。有人隱居在這個修道院裏面研究學問了,這個時候還沒有全民的教育。所謂全民的教育是到1717年——將近三百年前,德國普魯士政府認為:如果全民都接受一些基礎教育,那應當比較容易領導,或許國勢比較容易強大。——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於是就下令全民都要上基礎學校,當時可能是六歲到十三歲,可能只有小學。自從這樣實施以後,果然普魯士的國勢日漸強盛。以後這種的制度就漸漸地流行在西方。

後來我們中國現代化了,辛亥革命成功。自從滿清末年已經有部分的學習西方的學校,所謂的洋學堂,但是也不普及。一直到國民政府成立,才從憲法裏面規定全民都要接受教育,於是教育部就開始規劃全民的普及的學校。

所以從古到今,學校的這種制度的歷史是很短暫的,尤其在我們中國還不到一百年,現在是中華民國九十八年(還再兩年就100年),中國的學校教育不到一百年歷史。我講這些做什麼呢?講這些就是讓我們有歷史的眼光,讓我們知道學校的義務教育不是人類的正常狀態。(王先生笑)當然所謂的正常,從總體上看了。它存在的歷史很短了,我們不能夠說它存在歷史很短就不正常,它當然應該是有益處的,對全體國民是有益處的。
(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3:50:19 | 只看该作者
按照哲學來講,人類只有一個義務就是道德的義務。

現在有些國家從六年的義務教育擴散為九年,甚至十二年,稱義務教育的意思是國家認為國民若接受一些基本教育,對於國家整體的進展是有益處的。還有政府當然也是要負責任來提升國民的基本能力,開放國民基本的心靈。但是在比較老的社會裏,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時候,或是在普及教育的觀念還沒有完全被接受以前,百姓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比較不關心的;百姓不關心,國家就想要推行,於是就產生了這個詞語——「義務教育」。在教育的立場來講,我們只應該說是基礎教育,沒有什麼義務不義務。「義務」這兩個字(用在此處)並不是很準確,也不是很正當的。

什麼叫「義務」呢?按照哲學來講,人類只有一個義務就是道德的義務。我們中國用「義務」這兩個字是有道理的。孟子不是講「仁義」嗎?當然「仁義」是從孔子講起的,孔子是從堯舜以來中國的文化裏面提煉出來,提煉出「仁」,提煉出「義」。所以「仁義」就是道德的內容,「仁義」用「義」這個字來代表,叫作「義務」。就是你在道德上必須去實踐,道德的實踐簡稱義務;意思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違反道德,違反了道德就是違反了人性。不管這個人性,像中國儒家所說從良心湧現出來,從良心發現這個道德的標準,你應該從你的良心而行,這是「仁義」的必須的實踐。「仁義」裏面就有一種必須,一種命令,這叫義務。西方的道德從宗教來,就是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你不可以違反上帝,像這樣從人性的基本的品質出發,才可以講所謂的「義務」。

照我們百姓來講,受教育是一種權利;對國家來講,辦教育是它的義務。
我們把這義務的範圍如果擴大,百姓要對國家負一些責任(你必須負責),在道德上是替我自己負責,在政治上是我們要替國家負一點責任,這種責任叫作義務。在臺灣一個男生到十八歲有去當兵的「義務」,這義務是道德義務的外在化,或說道德義務的下放,是第二層次的義務,真正的義務只有道德。

現在國家用法律來規定,你必須為國家做某些事,這也叫作義務,這是義務的第二義,不是真正的義務,是法律上你對國家應該盡的責任。我們繳稅是國民的義務;當然政府官員要為人民服務,這是他的義務。現在「義務」放在教育制度上,說國民有受基礎教育的義務,這是「義務」非常外圍的一個解釋。

人民應該這樣講:我們百姓既然繳了稅給國家,我們百姓的子弟有享受國家給予教育的權利,這種權利的觀念要重於我們必須接受國家教育的義務。
從剛才講下來,本來是國家為了百姓好所以來辦學校;而國家又怕百姓不瞭解教育的意義,把孩子留在家裏當童工,所以國家就有強迫的意思。義務有強迫的意思,你雖然不想做有道德的行為,但是良心會強迫你做。你不按照良心去做,你心裏會難過的,會感覺到羞恥,這是道德上的對良心的負責,這是「義務」。現在我們國民接受國家的教育本來是權利,但是你不懂教育,所以國家強迫你,要讓你家的孩子接受教育,因此把這種教育稱為「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的觀念是這樣演變過來的。現在我們百姓或政府,應該回歸這所謂義務教育的本質,這義務教育本來是國家有義務來辦學,來讓我們的孩子享有被國家學校所教育的權利,(因為國家收了百姓的稅嘛!)所以照我們百姓來講,受教育是一種權利;對國家來講,辦教育是它的義務。

現在如果國家居然沒有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德有才的君子。
那麼請問:難道我們還要去接受所謂的義務的教育嗎?


我們不想上學國家強迫你,他說這是你的義務。這裏就有兩個意思:第一種,對於不懂義務的人來講,他不讓孩子上學是虐待他的孩子,不讓孩子長進;生這個孩子不尊重他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本來是要接受開發的,他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治國平天下的人才,而因為父母的私心、愚昧,居然不讓孩子上學。這時候國家就應該說:你有讓孩子上學的義務,你要接受義務的教育。在這裏來講是一種德政。這對百姓是有好處的,對整個國家民族是有好處的。

但是我們反過來講,家長如果認為我們的孩子應該接受教育,孩子接受教育是我們的權利。所以我們反過來要求國家,你要辦學校給我的孩子上學,這是我們的權利,這就不叫「義務」了。我們繳了稅給政府,政府應該為我們孩子負責任,政府辦教育是政府的義務。

再進一步,我們可以說,政府應該想盡辦法把我的孩子教好。什麼叫做教好?要盡情地開發他的人性。讓我孩子的生命得到最大量的成長。甚至我們可以要求國家,要教育我的孩子成為治國平天下的人才。如果不是,我們自己對孩子就有教育的權利。孩子本來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現在如果國家居然沒有正確教育的方法,沒有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德有才的君子,那麼請問:我們的權利被犧牲了怎麼辦?難道我們還要去接受所謂的義務的教育嗎?

所以「義務」是對於不瞭解教育,要虐待孩子的那些愚昧的家長說的,他必須有義務,因為你不教孩子,國家強迫你要教孩子。本來義務教育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如果照這樣講,請問各位:教育的權利到底在誰手裏?到底誰才是教育權利的掌有者?任何政府都知道,家長才是教育權利的掌有者。國家是協助百姓,當百姓不懂教育的時候,百姓沒有能力教育的時候,國家收了百姓的稅金了,所以國家要開設學校要請老師來給我們的孩子做什麼呢?做開發人性的工程。

講到這裏,請問:我們怎麼看待對孩子的教育?怎麼看待義務教育?怎麼看待所謂的私塾?這要講道理的。所以我們如果有意願讓孩子接受真正的,我們認為能夠開啟人性,能夠培養君子,能夠教導他內聖外王的學問,我們如果有這種想法,那麼請問你應該怎麼辦?就是讓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就只有這個結論。這樣我們才對得起孩子,對得起我們的孩子就對得起下一代,對得起下一代就對得起這個民族,對得起這個民族就對得起國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能夠興盛,要能夠長遠地生存下去,這個國家民族的百姓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至少大部分的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真正的人就是要給他真正的教育。

所以現在要教導孩子,我們只有一個理由,因為我們孩子的生命我們不可以浪費他,不可以辜負他;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完全開發他的生命,盡其可能完全開發他的生命,這樣才是我們教育的意義了。哪個地方能夠給他這種教育,我們就把孩子送去這個地方。假如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給孩子這種教育,我們就自己要教了。當你自己要教的時候,你就要自己辦學了,這叫做私人辦學。這是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國家民族,當然更重要的是對得起我們孩子的一種教育的方法,一種教育的制度。

清明的國家政府必定瞭解這一套,如果瞭解這一套,教育必定是多元的;不僅教育的內容多元,教育的模式也應該多元的;也就是說面對不懂教育的家長,政府有義務教他的孩子,政府要把他的孩子強迫到學校裏上學;對於懂得教育的家長,他可以選擇他認為最理想的教育,這就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本來就是這個意思。

幾百年來的發展,有些政府已經發現量產的教育是障礙一個國家發展的。

全世界各國政府近三百年來,幾乎都有所謂的義務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去國家所辦的學校去接受教育,什麼是國家所辦的學校?國家辦學校有一種普遍性,或說有一種一致性的,其實就是量產的。學校的設置都差不多,教室的規格佈置、人員配備都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教材幾乎都一樣,教法幾乎都一樣。

各位:教育是這樣辦的嗎?不要說孔夫子了,世界上任何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不是這樣辦的,怎麼可以所有的孩子只要是六歲的,通通上一年級,只要是一年級通通用一樣的課本;老師都接受同樣的訓練,用同樣的教法,然後來教我們的學生,這大大違反教育的原理。何況一個政府所給予孩子的教材(就是教學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能夠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的心靈得到最大量的開發?那必須這個政府所依照的教育理論是有智慧的理論;或說政府請來的學者必須是有智慧的學者,他才能編出有智慧的教材來教導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有智慧。

剛才說有些家長認為他的教育觀念比國家所謂的體制還要清楚。這就代表什麼呢?代表國家教育體制並沒有按照智慧的標準來教我們的孩子,何況我們孩子的資質都不一樣,為什麼可以用這種教材統一天下呢?幾百年來的發展,有些政府已經發現像這樣量產的教育是障礙一個國家發展的。因為有些特別的人才就被埋沒了,何況統一的教材和教法如果還違背了智慧,那就不只是不能出現特殊的人才,整個天下的人都被傷害。所以教育是國家的大事,我們對於國家的大事不敢隨便的評論。但是我們對於自己家裏的孩子我們是有義務的,就是一個父母有道德上的責任要讓他的孩子得到最高度的心靈開發。一個父母要有這種道德的智慧,要讓孩子盡其可能的受到內聖外王的教育,這是我們父母的義務,不只是父母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道德上的義務,父母要有這種道德上的義務的擔當。

有些國家就允許家長不必讓孩子上學,不必讓孩子接受所謂義務教育

請問要怎樣讓孩子接受教育?別國的政府都漸漸想到這個問題,所以許多先進國家就有體制外的一種考量,即開放體制外的教育。體制內的教育已經規定在那裏,已經實施了一兩百年了,而且所有的百姓都已經習慣了,政府也覺得至少國家可以正常運轉,政府並沒有考慮到是否一個人只到這個地步就好了,所以自從教育普及以來,許多的國家只教導他們的百姓,長大以後能夠謀一職位,能夠賺一點薪水,能夠養家糊口,能夠好好過一輩子,而大部分的國民也都這樣想:我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能找到一份好的職業,過我很快樂的很安穩的一輩子,一般人是這樣想。其實按照我們剛才所講的,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只為了養家糊口。如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就把你家的孩子浪費了。這個孩子來世間只是像動物一樣過它動物的生活一輩子,這又有什麼大的意義呢?而很多國家辦教育只需要他的國民做到這個地步。

或許是有些國家為了比別的國家更出現多樣人才,或許有些人也想到,人有機會應該給他更高的成長,所以有些國家教育理念就允許家長不必讓孩子上學,不必讓孩子接受所謂義務教育,他可以在家裏自己教育,叫homeschool,在家裏自行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在體制教育之下而有家庭教育就必須有一些規範,所以有在家自學申請辦法。有些國家都已經有了,有些國家比較嚴格,政府要審查,有些國家比較尊重百姓。據說紐西蘭,他們百姓說不讓孩子上學,要在家自己教。這是很容易得到允許,而且政府允許之後,就把你所繳納的教育稅金全部退還;也就是一個孩子在小學每年花國家多少錢,現在既然不上學了,這樣每年國家為小學生花的錢就全部退給家長,讓家長自己教他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德政。那有些國家做不到這一步,像美國就可以申請在家自己教育,但是政府並沒有退錢給家長。有新聞記載:當年布希在選總統的時候,就有人跟他建議,競選的承諾是不是將來當選總統之後,要立一個法,政府必須退錢給在家自學的家長。有人做這樣的建議,但是後來並沒有成熟。因為美國在家自學的人數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美國從小學到高中大概有五千萬學生,美國有兩百萬人不上學。依照這樣來講,中國如果只算小學跟初中,中國人大概要有多少人不上學,你知道嗎?大概至少要六百萬到八百萬。所以如果我們中國沒有到六百萬人不上學,中國教育的實施就落後美國,依照我們國家在家教育人口的成長,我們可能要落後美國三十年到五十年,別的地方落後沒關系,就連教育都落後,這是非常可恥的。我們現在有沒有六百萬人在家自學?沒有。六十萬?沒有。六萬?沒有。六千?六千可能也沒有。我們就算六千好了,我們落後美國一千倍。你看這個國家怎麼辦?

1999年臺灣政府就有在家自學申請辦法,這個申請辦法規定得相當的嚴苛。

各位,人家已經知道培養人才有各種模式,清明的政府知道所有人才都是國家的人才。國家不是要競爭力嗎?沒有多樣的人才怎麼可能有競爭力呢?所以我們一直在呼籲我們國家趕快放寬在家自學的辦法,(當然現在中國大陸還沒所謂在家自學的辦法,在臺灣十年前就有了在家自學的辦法。)1999年臺灣政府就有在家自學申請辦法,這個申請辦法規定得相當的嚴苛。申請要寫很多的報表,要有很多的計劃,計劃送上去,要請一些學者教育專家來評審,而這個政府並沒有對這個學者教育專家宣導在家自學的觀念,所以有很多來評審這些申請案的學者可能連「在家自學」這四個字都沒聽過。請的這些教育專家,尤其一些學校校長、政府教育局的官員,他們心裏所想的就是:學校教育辦得這麼好,你們為什麼還要不來上學?所以申請案的通過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五十通過當然已經不錯了,不過有些沒通過的怎麼辦呢?有些家長就問我。我就說這個家長如果真的知道教育的道理,真的知道一個孩子三歲到十三歲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語文教育,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好其他就容易了。而語文教育最正確的方法就是用高度語文帶動低度語文,所謂高度語文就是經典。所以就著語文教育來講要教經典,而經典的教法就這麼簡單,也就是語文的教法就這麼簡單,就是反復,反復到他非常熟悉。人類的心靈自然有一種醞釀的能力,醞釀成熟就運用自如,所以讀經教育是一種非常簡便而有效的教育。何況不只語文好,經典本身就是文化的精華,智慧的代表,文化跟智慧在無形之中就漸漸地在涵養一個人的心性。所以是才華與品德同時產生教育的效果。尤其在這麼小的時候,是才華跟語文奠定基礎的時機。所以讀經教育是對人性的反省,對於教育本質的瞭解而提出來的,因此讀經教育不是個人的,不是我們一小部分人自己所認定的,只要瞭解人性,你就因該這麼做;如果不這麼做就障礙了一個人的發展。假如你對這一點關鍵瞭解清楚了,就一刻不能等,你一定要讓孩子接受這種教育。

所以接受這種教育是發自人性,也可以說發自一個父母的道德的承擔,就是發自父母的義務。那麼認識這樣深的人,在臺灣就可以申請在家自學,在臺灣申請過的人就在家自學了,那申請不過怎麼辦呢?我就說申請不過的人那就跟學校請假,怎麼請假?一個禮拜請五天假就差不多。(眾笑)那請假如果麻煩呢?那就(觀眾說:休學。王先生:不要休學,這個休學也很羅嗦),那就你就不要去。那不要去會怎麼樣呢?政府規定如果你不讓孩子去接受義務教育會有一些程式,地方上的人士會組成一個勸說團來勸說;勸說如果再不去會有罰款,罰一次好像就罰20塊人民幣;罰款再不去再罰。不過自從這個法規規定以來,國民政府到臺灣六十年了,(國民政府沒去臺灣之前沒有這麼羅嗦,因為沒有所謂義務教育,日本的義務教育也沒有辦得很成功,所以國民政府到臺灣才有正式普遍的義務教育),幾乎就沒有人接受過義務教育的罰款。所以我就跟這些家長說:沒有關系,其實不是我們犯法。犯法是違犯了法律,違犯民法刑法是違犯法律;而法律是依照道德來設置的,其實就是違反了道德,所以要接受處罰。教育不是法律,教育是法規,是犯了規定,而這個法規就不是關乎道德的。你犯了這個法規只是跟政府的規定不相合。但是就不代表這個人就沒道德,這個工作就是不道德的。

最後我們要想,為什麼我們會不合乎政府的規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做教育不合教育的道理來做,而政府的規定是合乎教育道理的,於是我們就應該聽政府的。那現在呢?假如是政府的這些規定並不合人性,也不合時代。假如我們把教育瞭解了,政府既然辦教育是為了讓國民的心靈有所成長,而我們家長也為了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接受國家的教育。到最後我們可以做討論:政府既然這麼清明,背後學者那麼多,他一定可以反省到:啊!原來這些家長所給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國家規定所謂義務教育的這些規則原來只不過是為了教育,家長也是為了教育,大家都為了教育而有不同的看法,必定有一種看法是不恰當的。那如果政府認為家長的看法是不恰當的,那家長確實犯了規,而且這個其中還包涵對孩子的障礙,是不應該的。但是如果政府反省的結果是,因為這個法規不合時宜,(這個法規在一個經濟不發達,國民都很愚昧的時候,政府這種義務的規定,強迫入學的規定是合理的。)而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政府都認為我們國民普遍都很有見識了,政府如果還不開放給人民自己做教育,就是政府的法規已經太迂腐了,政府的法規太固執了,政府的法規是不合時代精神的。

所以我在預測,一個清明的政府對於所謂的義務教育,必定是日漸開放。從1717年德國義務教育以來,到現在已經漸漸地要回歸私人教育,私人教育又要負起責任了。這是全世界教育制度的趨勢,沒有任何人可以抵擋。也不是百姓要故意違反政府的規定,而是政府也應該這樣想。只是政府的規定一時之間是很難改變的。你要知道一個法規要改變,要通過多少程式,要有多少人負責任。假如沒有人敢負責任,這個法規是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改的。

在臺灣就很少人敢負責任。基本上幾乎任何一個政府官員都知道:這些在家教育的家長是這麼樣的用心,他們教的孩子是這麼好,這是對國家民族有大的利益。不過他說:你的孩子還要來接受義務教育。(眾笑)這是我親自經歷的事實。在臺灣三四月申請,申請通過九月開始在家自學,有位家長七八月放暑假才知道讀經,打算申請在家自學,已經錯過(申請的)時機了。所以到九月開學,他就去跟老師請假,說一個禮拜請五天假。(眾笑)老師不敢負責任就報告給主任,主任不敢負責任報告給校長,那全校都知道這個孩子要請長假,校長就不允許。這位家長就邀請我去看看能不能跟校長講一下,讓校長瞭解家長的用心,我就陪他去校長室,校長把主任老師都叫來,校長就說了:我知道你的孩子真的教得很好,而且我姐姐的孩子也在讀經,她的孩子讀經真的很進步,但是要知道我是做校長的,你不要找我麻煩,我不準你的孩子請假。(眾笑)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人員。不是,是我們臺灣的教育人員,希望大陸的教育人員不會這樣子。

那由於家長的堅持,這個孩子還是沒有上學。政府要處理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大家就不了了之。(眾笑)這個孩子經過幾年之後,他是全臺灣經典會考的狀元(榜首)。今年三月二十六日,馬英九先生召見會考前二十名的學生以及家長,我也陪著去,特別安排第一名榜首講話,這個孩子是落落大方,他在馬英九面前講了一些他讀經的心得感受,而且背誦了一段《醉翁亭記》,然後再背誦一段濟慈的《夜鶯誦》,用英文背的。馬英九英文很好的,馬英九先生之所以能夠發跡,大概是因為他的英文好,馬英九先生在年輕的時候當蔣經國的英文秘書,他會即時翻譯(口譯),很受器重,就從這裏慢慢地有做官的基礎。馬英九先生常常被請去高中大學演講,有人就問你的英文怎麼這麼好?馬英九先生就說他會背一百篇名人演說,所以英文就好了。其實馬英九先生的古文也不錯,他的父親馬鶴齡及母親從小也教他讀讀四書,讀讀古文。他在那場接見當中非常高興,他也背誦了一篇《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全篇背完。這個學生背一段古文,背一段英文。馬英九先生當然聽得懂,而且很高興。這個孩子還說他最喜歡《夜鶯頌》的這句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眾笑)
這個孩子是我曾經幫他媽媽去爭取在家自學,而學校的老師主任校長是不同意的,但他的媽媽還是想辦法,(不知道是轉學還是怎樣。轉到別的學校去比較有可能),讓他的孩子在家讀經。現在是一個表現很好的,並不只是經典背得多,他到十三歲上初中,他媽媽想如果能上初中的資優班,尤其是數理的資優班就好。那孩子從二三年級就沒有上學,都沒有讀學校的書。去初中資優班是要考試的,他的孩子只用暑假兩個月準備一下考試,他還是考第一名。所以讀經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讀數理?這一般人是很莫名其妙的,我不是說他是莫名其妙的人,他對於讀經是莫名其妙,他不知道讀經的妙處,他對讀經看起來都莫名其妙。(王先生笑)說你們讀經的人都莫名其妙,我說對!我們讀經人很莫名其妙。所以臺灣在家自學就是這樣的情況。

大陸沒有在家自學申請的辦法,可能免除了一些麻煩,有些家長如果聽說要寫申請單,要寫計劃書,計劃書裏面又要請老師,這個老師是要很特別的老師,又要很多活動,又要帶他去哪里參觀,又要帶他哪里去拜訪,還要做哪些學習,你如果不寫那麼熱鬧,政府不會讓你通過。我有提供在家自學申請的教育內容給臺灣的家長參考,有些家長真的是很老實,就按照我的寫法就把名字換一下,結果統統不通過。(眾笑)為什麼不通過?說你們只教讀經,只教讀經不可以。那要怎麼辦?你們要把九年一貫(就是要把體制內)的課程統統要排進去。家長說我們排進去還要在家自學嗎?就是叫你們不要在家自學嘛!(眾笑)

那後來家長就比較聰明,凡是要寫報告統統把學校那一套寫下去,說我們有空再讀讀經。(王先生笑)有些家長就來跟我說,說他們有罪過,為什麼罪過,說他們說謊。我說你要叫一個孩子吃藥,說孩子這個藥很苦哦。那孩子不吃病不會好,所以很多媽媽都不道德都說謊,孩子啊!這個藥是甜的,你吃看看。(王先生笑)那現在我們父母親比較不需要說謊了,因為醫生都替我們說過謊話了,醫生就把那苦藥變成甜的。所以這個咳嗽也是糖漿,糖是假的,裏面藥是真的,醫生先替我們家長說了謊,所以家長就不要有罪過了,其實都是罪過都在騙孩子。(眾笑)其實這不是欺騙,這也沒有道德的罪過,這是方便法門。(眾笑)臺灣的在家自學是這樣。

但是你要知道現在的私立學校只不過是私人出錢辦的公立學校。

私塾是另外一個觀念,和在家自學很類似,或說在家自學的延伸。一個家庭教自己的孩子是比較不容易的,所以我們把一些孩子聚集起來,那麼就有一點古人私人辦學的意味了。現在國家有所謂私立學校,要辦私立學校才合乎國家的體制,但是你要知道私立學校只不過是私人出錢辦的公立學校。為什麼?私人出錢辦叫做私立,而他辦的是公立學校,因為一切的教學課程方法都按照公立學校。所以辦私立學校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些私立學校是為了辦得好,但他的教育觀念沒有改變,還是要應試,還是要爭取升學率,這何必你辦私立學校呢?辦私立學校的人就說,我可以更強烈地壓榨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擠上窄門,這就是辦私立學校的意義。各位這樣辦教育合乎教育的道理嗎?所以所謂私立學校我認為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你要辦私立學校怎麼辦?你去國家沒有學校的地方,國家沒有能力辦學的那些鄉村,你去辦你的私立學校,我敬佩你!你若壓榨我們孩子的勞力,然後用很多作業管得很嚴格,讓他考上清華北大,我看不起你!你賺了錢我也看不起你!(觀眾鼓掌)

有道就有場,有道才有場,私塾就是道場,傳道之場。

所以我們私塾不是私立學校,假如我們來辦私立學校不是這樣辦的。為什麼要在家自學,出自我們有一種對於人性開發的信念;為什麼要私塾,因為要易子而教,而且假如有群體、同儕一起學習,孩子的學習情緒比較好,興致比較高昂,尤其是每一家都由家長來教浪費了人力,所以我們請老師,一位老師可以教五六個七八個,甚至十幾個二十幾個,這樣就節省人力;等等這些原因我們就要辦私人的學校。這個私人的學校不是體制內的私立學校,而是像古人所辦的私塾。

私塾大部分都很簡陋(可憐得很),真的是在四合院之外一個特別的旁邊的小小的讀書場所。雖然很簡陋,古人說道場道場,有道就有場,而且有道才有場,所以這裏就是道場,傳道之場。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讀經首先的義務就是傳道,這簡陋的私塾我們把它看成是道場。

我們怎麼開設私塾,這樣我一路講下來,開私塾不是變得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了嗎?說為什麼要開設私塾呢?就是要開設嘛!那怎麼開設?就是家長有教育的觀念了,而且這個教育的觀念集中到兒童讀經上來,這個家長必然的要讓孩子接受最老實,最大量的讀經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3:51:28 | 只看该作者
一個人讀經認識得深刻不深刻,有沒有教育智慧,就是看他一聽到讀經有沒有馬上開始,如果有,合符第一個法印;如果沒有,他還是迷糊的。

所以判斷讀經教育成功不成功有四個標準,我稱為「四法印」。這是借用佛教的詞語,佛教所謂「三法印」。什麼叫法印?法者,在佛教叫佛法,什麼叫佛法?佛的教導。你學佛教要遵從佛的教導,那麼佛的教導在哪里呢?標準是什麼呢?有三個標準可以衡量。如果合符就相印了,不合符就不相印,所謂心心相印。為什麼叫印?印本來是動詞,有印章刻了花紋,或刻了字,花紋有凹有凸。最古老印章是印泥,一封信寫好了封起來,為了怕別人隨便拆封就在封口用一團泥巴把它粘起來,泥巴是軟的,然後用已經刻了文字或圖案的印章壓在泥土上。如果這個印章是凹的,泥土就凸出來;印章是凸的,泥土就凹下去,這樣印章跟泥土就相印了。印不是這樣寫嗎,這邊三個凸出來,另一邊就凹進去的,印字是這樣寫(王先生比劃),你看我這個就是印(王先生兩手手指交叉),相印就是相吻合。對於佛法,你的認識符合不符合佛陀的教導,要通過三個標準來衡量,這叫法印。佛家三法印大家都知道,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你讀那麼多的佛學時時刻刻都在想:我聽一些高僧大德講經,一場下來我要衡量衡量他合符不合符佛的教導?是不是在講「諸行無常」,是不是在講「諸法無我」,是不是在講「涅槃寂靜」。如果是他就是在講佛法,如果不是他就不是佛法。各位現在很多人都研究佛學讀佛經,聽和尚講經,請問誰在講「諸行無常」?——很少。誰講「諸法無我」?——更少,「諸法無我」很難講的。誰講「涅槃寂靜」?——幾乎沒有。所以現在沒有佛法,因為不合法印,很可惜的!

那現在我借用佛的三法印來講讀經。讀經有四個標準可以來衡量合符不合符讀經教育的標準,這叫做四法印。第一個法印就是及早讀經,我們說越早越好。各位早到什麼時候?(有聽眾說胎教。)噢!如果說胎教的人哪小心一點,你不要害人,有人會去跳樓,因為他的孩子已經出生了。(眾笑)所以從聽到的那一天開始。一個人讀經認識得深刻不深刻,有沒有教育智慧,就是看他一聽到讀經有沒有馬上開始,如果有合符第一個法印;如果沒有,他還是迷糊的。雖然他說受了震撼,震撼又怎麼樣,震撼了三天以後,就不震撼了。(眾笑)這怎麼叫法印呢?這印不上去,所以第一個(法印是)及早讀經。

老實讀經就是老實地選到經,老實地去讀。什麼叫老實讀,就是只有讀。那什麼叫只有讀?大家都知道就一直讀讀讀,不要管其他的。

第二個法印老實讀經。請問你有沒有老實讀經?什麼叫老實?第一項讀真正的經叫老實。你為什麼讀三字經,為什麼讀唐詩?不老實嘛!為什麼不老實?你自以為是嘛!你並沒有瞭解讀經教育的原理,不瞭解語文教育的道理,就是不瞭解教育嘛!你不瞭解人生嘛!不瞭解天地之道嘛!你自己想一套,所以不合法印了。這個不合法印不是不合讀經的法印,是不合天地的法印,你浪費了孩子。所以老實讀經吧!讀真正的經。為什麼要教三字經?假如你告訴我說,因為三字經是天地間最高的道理。我佩服你,你真是在讀經了;假如不敢這樣講,你就在殘害你的孩子。我們分析一下這個人的想法:這個人教三字經,我們說請問你為什麼教三字經?他說三字經比較簡單啊!我們說我們是不是教簡單的東西,讓孩子成為簡單的頭腦?他說是。那我這佩服他。(眾笑)因為他為他的教育理想奮鬥嘛!他說不是,我們要把孩子教育成高明。那我們跟他說,那你為什麼教不高明的東西?他自我矛盾。所以就沒有法印(沒有印的法)。不只沒有印讀經的法,他也違背了天地之道,違背了良心,這叫莫名其妙。所以他說我們莫名其妙,我們說他莫名其妙,因為他的妙處我們不懂。所以各位——要多想一想,想一想就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當然讀三字經也不錯了,有人問我:我教孩子讀三字經了。我說了不起很好。他以為這樣就很好了。他如果問我:為什麼你說很好?我會說:至少比語文課本好。(眾笑)那我們語文課本是什麼?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眾笑,王先生笑)三字經總比它好一點吧!所以叫做好嘛!我們是學孔子的,孔子很可愛,「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這個「可也」朱熹有注解的,是「可而還不到極致」。所以孔子講「可也」,如果你是子貢應該高興呢,還是應該慚愧?應該覺得受挫折?所以聖人講可也意思是也不錯了啦!(眾笑)你不要以為就很好了,懂嗎?所以有人問我:我們教孩子讀三字經可以嗎?我說可也!(眾笑)要懂這個意思。(王先生笑)所以見解是有層次的。我們走哪個層次呢?這就靠你的智慧了,你要讓你的孩子成為哪個層次的人,你就教他什麼東西嘛!所以老實讀經是法,是真正的法,是天地之道,不可違反的。你要合乎這個法印,要不然你就浪費孩子了。所以老實讀經吧!讀真正的經。

老實讀經的第二個意思就只有讀經沒有別的,什麼是只有讀經?你已經選到經了就剩下讀。所以老實讀經就是老實地選到經,老實地去讀。什麼叫老實讀,就是只有讀。那什麼叫只有讀?大家都知道就一直讀讀讀,不要管其他的。你不要玩很多花樣,不要做很多其他的功課,不要學很多的才藝。我說不要學很多的意思不是要禁止一切啊!千萬不要誤會。有主有從,有本有末。千萬不要舍本而逐末,喧賓而奪主,買櫝而還了珠,千萬不要因小而失了大。這樣你就漸漸把握到老實的意義了,所以不是不要有花樣,花樣越少越好;不是不要有其他學習,是其他學習不可以幹擾到讀經。所以讀經要不要做功課?可以做。當然可以做的意思就是可以不做;要不要學書法?可以學的。可以學也包含也可以不學,有些時候要看看各個地方的環境,你有良好環境學一學,但是不要費太多心血,以讀經為要。

要不要閱讀?說可以閱讀。可以閱讀的意思就是也可以不必閱讀;那閱讀有沒有效?也有效。也有效的意思就是效果不很大。所以我們要閱讀嗎?可以啊隨便看,但是老師不要鼓勵,說這是閱讀時間趕快閱讀,不需要的!一個能力強、好學的孩子自然會想盡辦法去讀,你不必理他,他一定能夠讀的。你所要做的是人間最重要最偉大的工作,其他次要工作不是你要做的。既然是次要的,自己做就好了,而且次要的不學也罷,還有次要的將來要學很快就學好。一定要確立這樣主流的觀念,要不然你就不能老實,就有很多的考量,考量越多孩子心靈越亂,而且讀經的時間越少,效用也就越弱。一個孩子開始閱讀之後,喜歡閱讀了,手不釋卷,你以為了不起?你害了他,因為他還可以更好,為什麼讓他停留在這個階段?所以我們國家的教育是希望全國的孩子都很喜歡讀書,閱讀量很大而閱讀又有效果,又有很多的知識,我們國家認為教育就成功了。如果他問我這樣的教育成功不成功?我說可也。(眾笑)

那閱讀怎麼辦?閱讀難道不需要嗎?不是。閱讀需要。我們可以從高標準做起。我提倡讀經的孩子由老師供給他的讀物(就所謂課外讀物了),第一本書叫做《資治通鑒》,要嘛就是《史記》,要嘛就是《古文觀止》。自此以下都不需要提供,因為太簡單了,也可以說太無聊了。讀過《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古文觀止》的孩子,要去看白雪公主的故事是很簡單的,他會知道七個小矮人不是真的,八個也不錯。(眾笑)不要讓孩子沉迷在那種虛幻的世界裏,不要認為讓孩子看這些童話比較有想像力。誰有想像力?杜甫李白有想像力,羅曼羅蘭有想像力,狄更斯有想像力,這些人都很有學問,有學問的人才有真正的想像力,沒有學問的人的想像力是那種像雲煙一樣,像朝露一樣,如夢幻泡影,那種想像力沒有也罷!所以各位,不要讓孩子活在虛幻的世界裏面,他這一輩子是很難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老實的讀經。就只有讀,讀出味道——什麼都有味道了。因此第二個法印是老實讀經。

孩子一天能夠讀經十個小時,是天上人間的大幸福。

第三個法印大量讀經。如果對讀經教育瞭解越清楚就越感覺來不及,就越要讓孩子多讀一點,這叫大量;多讀一點就是文字多一點,文字越多就越難熟悉背誦,於是遍數要多。文字多遍數多就有個條件——花費的時間要多,這叫大量。多到什麼程度呢?——家長和老師認為是最大量的程度。當然古人說寬立課程,緊著工夫——課程要立得寬一點,工夫就做實在一點。我們並不是逼迫孩子走到最高線,弦繃緊到最高線,不是,是盡量讓他能夠在悠遊中做最踏實的學習。這很難拿捏,拿捏起來大概要多少時間呢?有的家長認為一天如果教一個小時,啊!這個孩子就很累,教不下去了,但有的可以教2個小時,4個小時,6個小時。所以我建議一個標準,最少四個小時以上才叫全天讀經,當然四個小時是不太夠的。四個小時往往是對三歲以下的孩子說的,三歲以上就可以六個小時了,六歲以上大概八個小時沒問題。有的私塾已經教到十個小時,十個小時的教學大部分不是老師要求的,所以要寬立課程。比如說一天有十個小時的讀經時間,不要把這十個小時都占滿,只讓他讀八個小時就好。依照私塾老師的規定,最大量大概規定到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往往是學生自己再加碼要求的。有些私塾有一種特別精進班,一般的孩子讀經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但特別精進的孩子讀起來不覺得辛苦,乃至於越加的高興,你不讓他讀,他自己早一點爬起來,晚點睡覺,也要讀到十個小時。一個私塾裏面有三個五個十個二十個這種孩子,那我們(把他們)集中起來組成精進班,或是讀書種子班,就讀十個小時。超過十個小時的比較不多見,讀十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

我就常常講這個笑話:在一些地區有所謂的活佛,活佛是由以前的修行人再來轉身,那麼轉世需要認證。假如小小孩子被認證了,就被帶到寺廟開始接受活佛的禮遇,接受活佛的教育(他這一輩子是要弘法的)。有些人很關心就問:這麼小的孩子只有兩三歲,怎麼知道是修行人轉世?如果認錯了怎麼辦?這些寺廟的人一定會說:我們有很多跡象,應該不會認錯。那萬一認錯了呢?總是有萬一嘛! 他說:自從認證之後帶回去,我們就請最好的老師給他最好的教育。什麼是最好的老師?就是教讀經的老師;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就是整天讓他讀經。(眾笑)那你做這種教育有什麼意義?他說:活佛本來就是接受這種教育的,而一個不是活佛的孩子,如果他從三歲被認證了,一天讀經十個小時,從三歲讀到十三歲,他不是活佛也變活佛。(眾笑)所以,孩子一天能夠讀經十個小時是天上人間的大幸福。他就是活佛,不是活佛也會變活佛。縱使前輩子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這輩子也會開發智慧,也會有無量的貢獻,所以各位大量讀經吧!

你不要懷疑這麼大量會不會把孩子讀壞了。依照我們對人性的反省,這樣大量讀經不會把人教壞,甚至不會把身體教壞;依照實踐,讀經已經推廣十六年,私塾教育至少八年以上,已經那麼多人開始讀經,而且在私塾讀經的孩子越來越多,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嘛!毛澤東先生說——應該講毛澤東同志,(眾笑)——毛澤東同志說,(眾笑)——雖然我不跟他同志,但這是普遍的稱呼——毛澤東主席好了,(眾笑)毛澤東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怎麼說十個小時讀經會把孩子讀壞呢?他說頭腦沒有讀壞身體也讀壞了。我告訴你:他頭腦更好,身體更好。你要調查嘛!所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次等智慧。

對於理論有深度的瞭解,有瞭解就去做,這高等智慧,但是你要預防一個錯誤:這個理論是真的呢,還是假的?這個理論是天地的真理呢,還是魔鬼的欺騙?你要小心。所以第一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人也不可以隨便認為自己是第一等智慧。所以一般人不可以隨便說:「聽了王財貴的演講之後,我就下定決心這一輩子要做讀經教育,我要讓我的孩子讀經十個小時。」你不可以隨便講這句話,除非你認定王財貴所講的不是王財貴自己的道理,而是天地的道理,要不然你可能會害人。所以第二等智慧可以協助輔佐第一等智慧預防他的錯誤,就是你去調查吧!當然教育是百年大計,你只看了七八年以來的(讀經)教育,看了兩三年以來十個小時讀經的孩子,認為他們的進步不錯。但是將來十歲、三十歲、五十歲之後呢?會不會發展這麼好呢?你也要存疑,所以不可乙太相信。我講這個不可乙太相信,你也不要一直不敢相信。你要再去看一看別的教育呢?別的教育從現在就開始壞,乃至於別的教育已經實施了九十八年了,這九十八年都可以印證成功不成功。所以如果九十八年來的印證是不成功的,你就可以決定不走了。現在這兩三年、七八年的印證,如果還不能印證九十八年,至少它還有機會是成功的。懂嗎?所以你對這些孩子說:他只讀三年、八年的在家自學,他現在不錯了,三十年之後還好嗎?如果做這種懷疑,你不近人情。你為什麼不去懷疑那九十年來都沒有培養出人才的教育?(眾笑)所以告訴各位,你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就只有剩下這條路!(鼓掌)所以大量讀經,不會錯的!

這種喜悅是不足為外人道,只有自己知道。它從何而來?從天地而來。

再來,第四個法印叫做快樂讀經。這個快樂是借用一般的說法,我其實不喜歡用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有歧義。因為快樂有淺度的快樂,有深度的快樂,應該叫幸福讀經比較好。幸福就是深度喜悅的意思。這個喜悅是借用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為什麼「學而時習之」會「不亦說乎」呢?因為「學而時習」能夠盡情地最大量地開發人類的內在品質、內在心靈,開拓人類的天地的境界,這是人性本來的要求。既然合乎這個要求,人類的內心自然會有滿足之感,充實之感,光輝之感,於是就喜悅。這種喜悅是不足為外人道,只有自己知道。它從何而來?從天地而來。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接受這種開發人性的教育,我們都可以在默默中觀察,好像他從心靈裏面會產生一種合乎他最深刻的人生要求,會滿足他內在的深度希望;滿足希望,合乎要求,事事如一,自然感覺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深度的快樂,稱為幸福。所以是幸福讀經。

幸福讀經不是我們要做的,幸福讀經是一個附帶。所以其實也只有三法印,第四法印是附帶的,是自然的成果。假如你越早讀經就越容易有幸福感。越晚讀經越容易有挫折感、叛逆感。再來,如果是老實讀經,讀真正的經,不要想去瞭解,不僅是老師不要講解給他聽,他自己內心也不要求我要懂我要懂,若有這種要求會造成心靈的幹擾,讓他心靈不能純凈。一個人要在非常寧靜、安詳之中去默默的醞釀,從聖人的言語當中體貼出一點智慧的光芒。一定要這樣來教育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學會。你講給他聽,用他的思考、知識去追求,用知識追求知識,那種知識是不透徹的,是不能跟他的心靈產生呼應的。一個孩子正是最純潔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幹擾他,所以一定要老實讀經,只有讀就可以了。到時機自然會體會,體會他的體會,所以一個年紀小的孩子讀經也可以瞭解他所瞭解的經典的意義。因此讀經不是為了將來,讀經是為了每一個時刻。老實讀吧!愈老實他就愈有幸福感。再來大量讀吧,越大量他的心靈開拓得越廣大,自然就有幸福感,所以,我說四法印其實是三法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3:52:44 | 只看该作者
私塾的讀經越大量,學生會越多;而且私塾的讀經越大量、越老實,老實的教導會越來越輕松愉快。

在私塾裏才可能實現這四法印。既然家長和老師有了相當的認識,所以到私塾來的那一天算是最早了;私塾所讀的書大概一定是很老實的經典,至於次要的三流經典不是不讀,是隨便讀、偶爾讀、下課自己讀一讀就可以,所以老實讀應該沒有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是大量讀,開私塾的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請問你的私塾大量不大量?剛才說現在能做到的標準是十個小時,請問:開私塾你要以哪個做標準?你要心裏有數。假如有一個人說他要開私塾,他的私塾是以十個小時為標準,只準超過不準降低。各位:這個私塾一定開得很——很怎麼樣?很成功還是很失敗?你認為這個私塾開得一定很成功人一定很多的請舉手。——猜錯的人比較多,猜對的人沒有。這個私塾一定辦得很好!一定很多人!天下所有有心的父母都會把孩子送到這裏來。所以私塾的讀經越大量,學生會越多;而且私塾的讀經越大量、越老實,老實的教導會越來越輕松愉快。

當然以八個小時為標準就很不錯了,四個小時以上我就認為這個地方是全天讀經了,因為已經超過學習總時間的一半以上。四個小時以下最好不要說是讀經私塾、讀經學校。在臺灣,讀經已經漸漸能夠吸引人,有些學校就掛招牌上面寫著「讀經幼稚園」。我們就問他一天讀經多久?我們一天讀二十分鐘。(眾笑)我說拜託!不要掛這個名字好不好?你污染了這個名字,玷污了這個名字。幼稚園「讀經」有兩種:一種是「幼稚園讀經」,讀經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叫「幼稚園讀經」,就是原來是幼稚園現在附帶著讀經;我所要鼓勵人開的是「讀經幼稚園」,就是以讀經為主的幼稚園,即讀經時間超過學習總時間的一半以上,而現在我們所說的私塾其實就是讀經的私塾。

在臺灣,在家自學有好幾種——好幾樣理由,有人是為了宗教,有的人是為了數理化,有的是為了各種生活的鍛煉,而讀經是最慢發展出來的。因為為了宗教、數理化、各種生活的鍛煉,在西方尤其在美國都已經實施三十年了,所以臺灣人一學美國就馬上學到這些。美國並沒有讀經的在家自學,所以從在家自學申請以來,以讀經為主的在家自學是比較慢發起來的。但是在臺灣申請在家自學的人數,讀經的理由占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說基本上一聽到在家自學申請,就很快聯想到是讀經的。
那麼在大陸,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為了讀經而在家自學,而開私塾的,所以更加純粹。為了讀經而開私塾就比普通的幼稚園再加上讀經還要純粹。讀經私塾大概都能夠(讀經)四個小時以上,以八個小時為標準,低於八個小時要努力一點了,高於八個小時就是一個理想狀態,這是開設讀經班的一種實踐安排。

私塾現在在國家教育法規當中是沒有地位的,或說在國家法規當中沒有這一項,因此縱使要申請也不可能,現在是一種模糊狀態,或可以說是互相承認的狀態,這是最好的狀態。

我再講一些開設讀經私塾的實務。第一就是有關於體制,私塾現在在國家教育法規當中是沒有地位的,或說在國家法規當中沒有這一項,因此縱使要申請也不可能,現在是一種模糊狀態,或可以說是互相承認的狀態,這是最好的狀態。我巡走大陸多年,我認為大陸辦教育的領導心地都非常的清明,非常懂得教育,只是職責的關系不能夠親口答應:你就去開私塾吧。但是大家心裏都知道:這樣教對孩子有用的,對國家民族有重大良好效果的,乃至於民族要復興一定要靠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良心在私下裏都會承認的,所以這是最好的狀況,這樣也因為沒有法規而免去許多的申請。假如一定法規,政府一定要限制你,要多大的場地,多少設施,還要請什麼樣的老師,還要經過資格審查,你的課程安排要給我看一看,等等等等,這樣規定下來,就只有那些有錢有閑的人才能夠辦私塾,而不是有理想有擔當的人辦私塾,又壞掉了。

有人認為:為什麼我們的政府不設置私塾教育的辦法?我告訴你最好不要這樣想。(眾笑)這樣想以後,很多孩子就不能接受私塾教育了。因為這些辦私塾的人都是為了教育,為了理想艱辛奮鬥——我們以艱辛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眾笑)假如一規定下來,政府不得不設置一些標準,要達到這些標準一定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有資本的人才可以辦教育,這是對教育的一種污蔑,所以最好不要有這些規定。

古代政府對私人教育並沒有規定,他們知道沒有家長老師要把孩子教壞的,只要把孩子教好就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所以古代政府非常聰明,培養棟梁之才不要政府花錢,不要政府花力氣,不要政府去考察,你的百姓自然會教他的子弟,這才是最高明的領導。一個清明的政府到最後會走向這一步,如果沒有走向這一步,沒有開放給民間自己教學,這個國家都在障礙他的國民,都在障礙自己的國運。所以各位,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自信:在這種很艱難的、很混沌的情況之下,我們要盡量去做。我們替國家民族培養人才,我們對得起我們的孩子,也對得起祖先,對得起我們國家民族。

(開辦讀經私塾)第一步是要有很明白的信念,而且要相信普天之下一定有跟你一樣同心同德的人。

(開辦讀經私塾)你要怎麼做?第一步是要有很明白的信念,而且要相信普天之下一定有跟你一樣同心同德的人。孔子就這樣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只要十戶人家的一個小村莊,一定有像我這樣有忠信品質的人,只是沒有好學罷了。也可以這樣說:你對讀經教育有深刻的認識,就不要怕沒有人跟你一樣,十個家庭裏面必定有一個家庭是跟你一樣的。所以把消息告訴大家,當然最好去宣導;宣導是很簡單的,逢人就講,要麼就是帶他看錄像,總之一傳十,十傳百。第一步就是你自己堅定信念。

(開辦讀經私塾)第二步就是去宣導。你要用丹田之氣來推廣讀經。

第二步就是去宣導。信念越堅定,宣導力量越大。這既然是合乎人性,必定凡是人都要接受。現在不接受只是暫時的被某些條件所幹擾、所限制,他落在一個方框裏面,所以他不能夠理解,或是理解得不深刻。你一定要知道這是千秋萬世之業,這是普遍必然的一種教育方法,你對人性有這種信心,講話才會有力量。有些人說同樣的話我講出來就沒有用,還是你來講吧!我說你怎麼那麼沒志氣!其實不是他的話沒有力量,——他的信心不夠。他常這樣想:我叫人家讀經會不會害了人家?人家如果聽不懂怎麼辦?人家如果反對我怎麼辦?你常常這樣想當然沒有力量了!你對人性沒有信心嘛!我對人性很有信心,我說:普遍人類都是有良知的,天道自在人心,公理自在天下;只要我講的是天道,講的是公理,天下人間都要遵從,不遵從是一時的,當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有力量了。所以你要用丹田之氣來推廣讀經。(鼓掌)這樣就必定有學生,而且學生會越來越多。

再來怎麼開始教學?就老實讀嘛!大量讀嘛!

再來怎麼開始教學?像剛才所說的就這麼簡單,就老實讀嘛!大量讀嘛!就這樣簡單。所以教學是非常非常簡單的。

選老師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愛心;第二對讀經有深刻的認識,越深刻越好。

要請什麼老師?選老師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愛心,要愛孩子,恨孩子的人不要請,當然大部分的人是愛孩子的。第二個條件:對讀經有深刻的認識,越深刻越好;深刻到跟你一樣——最好,跟我一樣——更好,(王老師笑)選老師就這兩個條件。其他條件有最好,沒有也沒關系;比如要不要多才多藝?有——最好,沒有——也沒關系,如果多才多藝妨礙了讀經,那也不行!(眾笑)老師的行動要不要中規中矩?對人鞠躬要不要九十度?這是次要的。所以我們眼光要大,心量要寬,見解要高,你就不會有老師難選的疑惑了。選老師其實就符合這兩個條件,當然這又是相當不容易的。不過我相信:只要是有良心的人應該都合乎這兩個條件,所以老師是跟容易請到的。其他的生活安排就不用再說了(這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最重要的是要老實大量的教讀經。

所以讀經私塾要辦好,第一個法印就是見解正確,意志堅定,第二就是一定要家長聽私塾的,而不是私塾聽家長的。

開讀經私塾也有幾個要領(也可以說法印)。能不能辦得好最重要的一項法印就是:辦私塾的主要負責人以及老師,(當然剛開的時候往往只有負責老師,他教自己的孩子順便教別人的孩子,或是只有幾個孩子給他教,人數越來越多時就要請老師了。)就是說凡是辦這種教育的人,不管是負責人還是老師理念都要非常的清楚,清楚以後自然堅定。不是叫你堅持,堅持是某一種意思形態然後就剛愎自用,我們不講堅持。我們要說我們很堅定。所謂的「知止而後有定」,因為你「知止」嘛!你知道思想應該往哪個方向,你有正確的方向,有目標,這叫「知止」,「知止」就「定」了,就堅定。「定而後能安」——你就很安。所以負責人老師都要很安,這是最最重要的法印。

你去問一個老師:你教讀經,你覺得教讀經對嗎?他如果說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是天下最美妙的事。這個老師就可以請了。以後有人要去當私塾的老師,我都要給他一個補習材料,負責人問你:你覺得讀經教育如何?他回答:這是天下最重要的,這是天下美妙的教育。就錄取他了。(眾笑)以後會開一個讀經私塾老師考試補習班,專門教這些答案。(王老師笑)背這些答案就可以當老師了。(眾笑)那是要真的哦!所以要認識正確。

認識正確以後,下面就會產生很多的效用,什麼效用?第一個你要影響家長,家長(對讀經)也要跟私塾的老師一樣的清楚堅定。你要知道家長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首先送(孩子)來私塾的就是家長的決定,不是孩子的決定,除非這個孩子已經十幾歲有自己意見了,所以家長要明確而堅定認識。

再來,家長對私塾所實行的這些教育要完全認同,這裏就需要一些工作了。有些家長本來就很認同,有的剛認識不久難免有疑惑,所以要去跟家長商談,其實就是說服家長的意思了。這個說服的工作不要做錯了時機,要在孩子進私塾以前做好,不要進私塾了才開始做。當然難免孩子進了私塾家長還有很多疑問,當然也要解答,最好在進私塾以前就解決。所以私塾跟家長要同心同德,這是法印。

那怎麼讓家長同心同德呢?(孩子)進來之前先要跟家長面談,而跟家長會談最好的情況是六個大人都來——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然如果你要求這樣,就連一個學生也沒有了。(眾笑)所以求其次,四個大人來面談就好——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比較管不著嘛,當然有巨大影響。如果是管得著的最好是十個二十個都要來,他的伯伯、叔叔、阿姨、舅舅、姑媽都要來,那還得了嘛!(眾笑)所以我們選擇重要的四個,最少兩個——父親、母親都來;假如只有一個來的都很危險,會產生家庭革命。(眾笑)不過人生是受苦的,眾生在苦海中,我們也不能夠負太大責任,只要有孩子讀經我們都接受,我們是希望盡量的讓家長(所有的家長)都支持,最最不得已時,我們才說兩個,或是一個支援。我們當然不好拒絕只有一個母親送來,她來的時候就哭哭啼啼說她的先生不答應,她跟先生吵架以後才送來的,那你就要預備了將來還會吵架。但是我們心裏要有這種想法:心裏默默地祝福他們,祝福她的先生趕快明白過來,趕快醒過來。這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所以辦私塾以後會遇到困難就是這種困難——怎麼樣讓家長都安心。家長安心了孩子沒問題,所以辦私塾幾乎不必選孩子,但是要選家長。

假如她真的很困難,背後壓力很大,或說父母的觀念還不很清楚,還有很多疑問,我勸你最好先不要接受這樣的學生,以免後患無窮。(鼓掌)這個鼓掌的何海輪先生是沒有什麼良心的,(眾笑)我說以免後患無窮,你嘩嘩鼓掌。(眾笑)不過他是實際的經驗,他開私塾已經好幾年了,他有幾十個上百個學生,所以他非常深切地瞭解我所說的話,所以我說到他心坎裏了。(眾笑)是這樣的,對家長左右搖擺的這些要求,是你辦私塾最大的麻煩所在。不是教學讓你麻煩,學生是很好教的,就是不好處理的學生幾個月之內就好了,有的學生一個禮拜就好了,有的學生兩三天,當然第一天就上路的學生我們是最歡迎的。昨天呂麗委老師一定講很多經驗,是不是?所以對於所謂的難以調教的學生,不是你最頭痛的。最頭痛的是家長的三心兩意左右搖擺,為了免除這樣的麻煩,你一定要在進私塾以前講好。最好是把規矩列出來:多久放一次假,放假時家裏怎麼做,不要看電視,不要大吃大喝,不要去遊樂場所等等都先講好,最好是帶他去看我們的教學實況,這樣行嗎?如果行才來,最好是列出幾項的規則叫他簽名,他說我都知道看過了,那以後不要在這裏羅嗦,要羅嗦就不要來。

辦私塾,我有一個比喻,就好象開店鋪一樣。開店有一個人情的規則,即客大欺店,店大欺客。(眾笑)什麼叫店大欺客?百貨公司專門欺負客人(他店很大),你去不敢隨便跟他討價還價的。什麼叫客大欺店?他很有錢,進貨量很大,他就隨時要欺負這個小店。現在我們辦私塾可以比喻為是開店了,送孩子來的家長是客人。你是店大欺客呢?還是客大欺店?照我看都是客大欺店。這個家長認為孩子送來這裏,他要求什麼什麼,他的教育觀點怎樣怎樣,這樣就是客大——他欺店。為什麼他會欺店?他認為你不得不收他的孩子。現在我告訴你:人窮志不短,你要店大欺客。店這麼小,沒有學生來就要垮臺,你無所謂,我的志氣大,店大就欺客,只準你聽我的,我絕不聽你的。你的私塾就辦成功了!(鼓掌)。

所以讀經私塾要辦好,第一個法印就是見解正確,意志堅定,第二就是一定要家長聽私塾的,而不是私塾聽家長的。為什麼?因為你既然開私塾,對這種教育一定有很深刻的認識。誰對讀經教育有深刻的認識,誰就是主人,誰就是領導者。而那些家長是剛剛聽到的,或是看到別人的孩子讀經讀得不錯,他以功利心態趕時髦來參加的,那當然要聽你的。假如不聽他的,他的孩子就帶回去。所以希望讓他的孩子先帶回去,讓他再琢磨幾個月,再琢磨幾年,或這個家長再琢磨幾十年。你說你孩子三十年之後,你懂了再送來吧!因為三十年後別人家的孩子都成就給他看了。(王先生笑)有些家長比較敏感,一年之後他就懂,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就很有收獲了,讓這個家長自己再去琢磨。所以只準家長聽私塾的,不準私塾聽家長的。你的私塾就辦成功了!

第三個法印就是,辦私塾的老師如果覺得私塾越辦越簡單,教學越教越輕松,你就辦對了。

第三個法印就是,辦私塾的老師如果覺得私塾越辦越簡單,教學越教越輕松,你就辦對了。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幾乎不去招生,學生源源而來,家長還要來拜託。教學也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學生讀他的書,老師讀老師的書。所以山東有一位趙升君先生說:辦私塾實在是太劃算了,家長把孩子送來陪我讀書,他還要交錢給我,哎呀!實在是太不好意思了。(眾笑)你能夠辦到這麼輕松,你就是成功的。你辦得很麻煩,學生很難管,你大呼小叫,你就辦失敗了。

所以要相信人性。我有一篇文章《教育的智慧》,沒有看過的人請你去網上找一找,里面很深遠的一個洞見:就是我們要相信人性。每個人都有人性,尤其是孩子這麼純潔,怎麼沒有人性呢?人性被泯滅、被淹沒了,孩子被淹沒得不深,還可以很快地把他喚醒起來。我們讀經私塾的老師一定要有很堅定的信心,要用智慧來引導孩子,所以教學就越教越簡單,越教越愉快。你愉快了,孩子會越來越主動好學,讀書變成是他自己要的,於是他的幸福就來了。老師感到幸福,學生感到幸福,大家幸福在一起!(鼓掌)

所以如何開讀經私塾,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可講的。就是這麼一些,其他的生活細節,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你就不要掛礙那麼多,現在有辦得很久的,從有相當成功的很多人的經驗中,你會發現:辦成功的人一定是按照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不是我說了算,而是這就是道理,我們依照道理而思考而做。

有些人辦私塾辦得後來辦不下去,這種情況是不多的。為什麼辦不下去?或是因為他越辦越辛苦、越麻煩。為什麼越辦越辛苦、越麻煩?因為家長要求很多,他左聽這個右聽那個,順了姑心失嫂意,你就左右為難。而且你的心不安定,教讀經效果就少,你的心越煩,頂不住,只好宣告失敗。這種情況是不多的,每一個私塾我都在看,他們既然有誠心,也都會學習,向各處學習。現在資訊那麼發達,或許可以去參觀,或許可以在網上看人家的記錄,提出問題等等。所以辦私塾應該是很容易的。

從五六年前,我就有一個希望:希望全國能夠開設一萬所私塾。

從五六年前,我就有一個希望:希望全國能夠開設一萬所私塾。當然並不是我去開,是我希望經過宣導能夠有一萬所私塾。一所私塾平均30個學生,就有三十萬的孩子在接受全天候的讀經教育。那麼我們就可以期待有一個很光明很偉大而又很人性的一個新的民族來貢獻給世界。(鼓掌)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期待。所以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一萬所私塾——我希望很快就會達到這個數量。雖然我五年前就說很快,快到現在還說很快,再過三十年還沒有達到我也說很快。(眾笑)為什麼?從孔子開設私塾以來(孔子開的是私塾哦!),已經經過2500多年了,我們才努力了十幾年,這十幾年比起2500多年是很短的時間,所以我說開設一萬所私塾很快就會實現。這個快或許是真的一兩年之內,或許是三五十年,但是對於三五十年,我看還是等於一兩年,甚至等於一兩天。我們一定要有這種眼光。大家共同努力,謝謝各位!(長久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3 , Processed in 0.08371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