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ummerCoo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一枚金牌成本7亿元 是俄罗斯28倍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8-27 14:22:14 | 只看该作者
泽+-->引用:泽 钱要用在刀刃上,比较而言,哪是刀刃???

教育!钱投在教育上最值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8-27 22:28:38 | 只看该作者
飞翔的鱼+-->引用:飞翔的鱼 教育!钱投在教育上最值钱

教育已成中国人不折不扣的国耻 (转载)
2003年9月9日至21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
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而且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
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随后她公布的材料显示中国的人均教育
开支之少,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

  ╠╠什么是国耻?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国耻!!哪一国稍有责任心的政府会这样办教育?
!哪一国公民竟连自己的教育经费都不清楚?!╠╠九年义务教育成了人所共知的谎言,这
不是政府失职,而是渎职!!

  李昌平的话便可最好的证明上面的数据,在一次访谈中,他说现在农村教育的情况有的
比二十多年前还不如!他自己是70年代后期上的中学,当时贫下中农管学校,收费很低,一
年只收两块钱,虽然农民很穷,还能供孩子念书。当时老师的责任心强,和学生的关系也比
现在好。现在农村孩子上小学一年500元,上初中1000元,上高中好几千,农民收入那么低,
已经上不起学了!

  不仅是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政策也大有问题。大陆教育经费本来不多,但政府将数百
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却资金严重匮乏。政府搞了祸国
殃民的教育产业化以后,广大贫困农民,中下层人民的孩子相当于被卡在教育门槛之外了,
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学费!

从1994年,中国的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贫困生群体。我这里有两级组据,一个
是新华社2001年1月8日发布的对北京14所高校的调查,那上面公布说,贫困生占1
4所高校的25%。但是北京青年报差不多同时发布的一个调查,说高达30%多。这是中
央一级的院校。贫困生农村来的孩子应该少一些。大城市的生源多一些。那么在底下的院校
多一些。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苦不堪言。

有人根据对比,说中国今天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收费相当于民国30年的贵族学校,但即使在国
民党时代、北洋军阀时代师范院校都是不收费的。那时候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想要读书都只
能读师范院校,就是因为师范院校不收费。但是现在师范院校也收费了。何清涟曾到湖南的
常德师范大学讲课,说到收费问题,学生他们就哭起来了。最后她调查了一下,他们哪儿一
年收费是3千8,很多常德那个地方的农民的家庭年收入是一千二百块钱。所以要拿出三千
八来供一个孩子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她问他们的校长,怎么对待这些学生,他说:"我们
采取了一个优惠政策,可以允许他们读一年以后,休学然后去做工,然后再来读。"何清涟说
,我国现在是劳动力严重过剩,连政府下岗的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又怎么能够找到工作呢?
所以这个优惠政策等于没有。

  很多中国人不了解历史,他们认为日本人在二战后用掠夺来的财富大办教育,然后走向
经济腾飞的,其实这是可笑的无知。事实相反,二战给亚洲带来了破坏同样给日本带来巨大
的破坏,日本直到1962年生活水平仍不及中国大陆水平(原先遗留在东北的日本人都不愿意
回日本就因为此),他们那一代孩子有的人是光着脚丫上学的,现在日本的老一代老是喜欢
用那时的艰苦求学来告诫孩子们勤学进取。其实,正是日本政府这种光着脚丫的孩子也有学
可上的努力,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才有了人才基础。比起来,难道如今中国人的办学环境会比
不上二战后的日本?!但是在大陆,即使农村孩子想光着脚丫上学,政府也没有提供免费的
学校和课本。

  台湾在要经济起飞之际,GDP的12%到22%都投入了教育,而中国现在的教育投
入始终没有超出GDP的3%!无知者以为台湾今日在科技上成就源自美国的帮助和昔日从
大陆运去的黄金,其实那些都是次因,主因还是教育。中华民族要想复兴,不是说收复了台
湾便可以复兴了,除了那些丧失理性的民族主义者会相信这种谎言外,理性者都清楚一点╠
一任何国家要强盛靠的只能是教育!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在94年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
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全国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
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
到2%。

有些人说了,咱们中国穷,没有钱办教育。那是唬弄不了解真相的老百姓的。诸位知否,建
国50周年时,据说一次国庆就花了上千亿!"国庆盛典、世界第一",已逝的李慎之先生说:
"希特勒死了,斯大林死了,世界上追求这种壮观的场面的国家应该是不多了。以我之陋,猜
想也许只有金正日领导下的朝鲜才有这样的劲头"。但这上千亿除了让中国人自我膨胀,让外
人窃笑外,再也没有什么了;一个神五又是上千亿!
世界这么多发达国家都没如此搞太空计划;1999年,350万辆公车吞掉了3000个亿(现在肯定
进步了),当官的有轿车,孩子却没有学校,这便是中国现状;我国每年被贪污掉的资金保
守估计也在2万5千亿人民币左右!看来中国的确是"进步"了!

  我们老说什么科教兴国,高喊重视教育,但人民不听你说的,只看你做的!这就像有些
男人在老婆面前说有多爱她,却在外面找小姐一样,你能说这样的混蛋爱他老婆?!

  愤青们,不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反日反美了,拿出力气来为教育呐喊吧!╠╠这才是
爱国的正事儿!

  二〇〇四年二月十日

  强烈要求政府将教育经费达到gdp的6%!!并在2008年前达到8%,因为中国有三亿儿童需
要义务教育!让我们呐喊,让我们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为了中国的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8-30 13:43:25 | 只看该作者
是呀,值得深思,可不能舍本逐末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8-30 15:11:03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teal">而中国现在的教育投入始终没有超出GDP的3%<font color="teal">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在94年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全国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font color="teal">看到如上的数据真真正正感到中国的“繁荣昌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8-30 18:50:15 | 只看该作者
飞翔的鱼+-->引用:飞翔的鱼 教育!钱投在教育上最值钱
可现在连楼上所说的3%都有一大部分落入官僚的腰包,悲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8-30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泽+-->引用:泽 可现在连楼上所说的3%都有一大部分落入官僚的腰包,悲乎。


制度,只有从制度上改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8-31 09:30:20 | 只看该作者
成本好高哦,我看把这些钱用来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还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9-7 11:56:06 | 只看该作者
一枚奥运金牌7亿元? 也谈体育举国体制的冷思考 时事述评


1984年7月29日,美国洛杉矶,一年前还是农村供销社职工的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枚金牌,阔别了奥运大家庭28年的中国社会沸腾了。两天后《中国青年报》上记者孙杰的通讯《光荣啊,普拉多的枪声!》是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真实写照,该文也因此被看作是新闻报道中的经典而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中。

  20年后的雅典,许海峰又一次出现在了奥运会上,已成为总教练的他率领的国家射击队为中国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首金。而此时在国内,除了有例行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外,还有对中国金牌背后举国体制的争论与思考。

  一枚奥运金牌7亿元?

  奥运会开幕前后,一篇名为《奥运金牌的陷阱》(以下简称《陷阱》)的文章开始在网上的多个论坛流传,而后又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了各大门户网站上。在《陷阱》一文中,作者展示了惊人的数字。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总局的事业费从每年30亿元上涨到了每年50亿元。按此计算,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了200亿元。如果中国队在雅典获得30枚金牌(事实上得了32枚),那么每枚金牌的成本就差不多是7亿元,“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

  7亿元人民币的一枚金牌!这个结论在网络及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应,人们纷纷对此发表意见,顿时争论四起。对于普通人来说,7亿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知道之后再看电视上升国旗时,除了原有的兴奋与激动外,不免又多了一些复杂的心态。

  而对于缺口依然存在的国家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经费来说,一枚金牌的7亿元也同样不可忽视。《陷阱》一文就指出,夺取一枚奥运金牌的7亿元,“可建造3500所希望小学,挽救35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4年备战雅典奥运的200亿元,“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10多年来的体育经费360亿元,则“足够搞两个载人飞船的项目”。

  这样的对比令人感到震撼,生活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深知挣钱的不易,也了解现实中国家存在的各种困难。金牌自然是令人神往的,但为此付出的是否太多,人们开始对此反思。

  然而,对“7亿元一枚金牌”的结论,是同样需要我们怀疑和思考。《陷阱》作者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2000年至雅典奥运的四年间,体育总局事业费总额的200亿元,按30枚金牌平均下来得到的。对于每年事业费50亿元一说,记者未能从国家体育总局处得到明确答复,但即使这个数字可信,体育总局每年的事业费也并不是“奥运专项经费”,更不是“金牌专项经费”。

  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群众体育司、竞技体育司,体育经济司等11个司局级单位,还有体育科研所等事业单位,以及数十个国家队。这个复杂的系统,承担着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开发体育市场等多项任务。仅每年对全国各级业余体校和体育运动学校的投入就在15亿元左右,无法想象其会将全部50亿元的事业费都投入到奥运金牌项目中。

  现代体育的竞争,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体能量的发挥,必要的国家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人们需要了解的,是对于每一个金牌,国家是怎样投入的,需要花费多大的投入?也就是说,一枚金牌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近20年的鲍明晓教授,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这届奥运会期间,他一直在进行着比赛项目投入产出的计算。他介绍,“一个运动员的投入,大概就是训练费用、竞赛费用、支持和保障费用,以及基本的工资和生活的津贴这些方面。”

  由于国家体育总局从未公开过奥运备战投入的全面数据,记者只能从一些具体的项目来稍作了解。据了解,此次成为奥运会110米栏冠军的刘翔,过去一年的花费大约在300多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包括超过百万元的环保型塑胶跑道,和几十万元一套的新式跨栏。据鲍明晓估计,国家在一个奥运选手上投入的费用大概在四五百万元左右,按中国奥运代表团400名运动员计算,总投入大概在16亿至20亿之间。折算到32枚金牌上,一枚金牌的成本就是五六千万元的水平。

  当然,这些投入主要是在运动员进入国家队后开始的,对于以前默默无闻的他们来说,国家对其的投入主要体现体校的经费上。在体育的举国体制中,几乎每个奥运冠军都是起始于各级体校,但对体校的投入折算到每个在校生身上,就仅有每年3000元左右,无法与之后的巨额投入相比。有观点认为应当将体校经费的投入也看作是奥运项目的一部分记入金牌成本,但各级体校建立和运营的目的之一虽然是为了选拔优秀运动员进入较高级别的队伍,但体校起到的作用不仅限于提供夺取奥运金牌的人才,也客观上起到了普及体育运动的功能。即使未能进入国家队,体校的经历对众多的毕业生来说也同样有积极的作用。

  金牌虽然并没有7亿元那么贵,但透过人们对金牌成本的关心可以发现,其实人们争论的真正核心,并不限于国家对体育的巨额投入,更多的是接受并使用巨额投入的体育举国体制。实行了50多年的举国体制,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正在接受人们的质疑。

  举国体制,绕不过的历史和国情

  在改革开放26年后,中国的国家体育机制与50年前相差无几,依然是一个由业余体校、专业体校、地方体工队、省队、国家队层层叠落的体系。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当然也包括其他大型赛事的冠军,均出自于此。几乎全额依靠国家投入,以及远远不够的透明度,使得这种模式与市场经济大框架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和其他很多看起来不和谐的东西一样,举国体制也有自己的历史和理由。

  现代体育运动由西方传入中国时,立志报国的有识之士正人们深痛于国人体质的羸弱。他们希望能借体育运动来增强国人体质,借以提高中国军人的素质。所以,即使在建国前,现代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是一直与军事训练有关,并从属于军队系统。

  建国后,国家成立了大量的基层体校和各级体工大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依然属于军队系统,服从命令的要求和封闭式生活都那个时期的痕迹。各级单位,加上层层输送选拔运动员的途径,就基本构成了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这一切在当时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一方面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另一方面,竞技比赛在当时还有着超出体育内涵的意义和责任。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体育比赛,特别是奥运会比赛,是双方阵营进行“热战”一个舞台。面对面的较量和金牌榜的得失早已超出了体育本身,每一次胜利都被喻为国家强盛或制度胜利的象征。这种对抗的极至就是双方在1980年莫斯科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相互抵制。在这种情形下,逐步恢复大国地位的中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现在的年青人恐怕很难想象,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胜利在当时意味着什么。近百年的屈辱记忆,以及建国后逐渐恢复的自尊,使得体育比赛成为封闭的国人少数几个提高自信的途径之一。如果仅依靠体育力量的自然长成,取得成绩前的长期等待是国人所不能忍受的。在苏联被称为“金牌流水线”的举国体制给了中国很大的启发,而事实证明,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竞技体育成绩方面,举国体制的确有着显著优势。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了16枚金牌的成绩。而人口规模与中国相仿的印度,迄今为止也仅获得过十余枚金牌。无怪乎雅典奥运俄罗斯代表团副团长在反思本国体育的滑坡的原因时指出:其他的路不该走前苏联的模式,但体育要走。

  必须承认,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不仅只有举国体制,即使在今天,奥运金牌对国人神经的刺激作用仍旧不小。今天的人们不会像20年前女排五连冠时那样举国欢庆,但熬夜观看奥运女排夺冠的人数也依然不少;田径、网球的金牌也往往成为好几天人们谈论的热点;新浪网上对奥运专题的评论达到了破纪录的70万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奥运会的关心程度。

  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战胜俄罗斯队获得冠军。中国女排队员走上领奖台(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有专家指出,虽然不似20年前那样,但现在国人对奥运会的热情仍然高于西方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国情。中国的普通民众仍不富裕,在体育锻炼上的消费能力有限,国内体育市场不成熟,这也是我国的国情。当人们对奥运成绩的期待高于市场所能提供力量时,举国体制就成为了现阶段的最好选择。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我国少数几个不走举国体制的项目,比如足球,成绩不但长期不能令人们满意,其内部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市场化的失败典型。

  要阳光下的金牌,也要阳光下的效率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存在有着历史和环境的因素,但并不能回避其与国内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不协调。如俄罗斯般简单的弃而不用虽不可取,但如不思改进也必然无法持续长久。

  相对于中国国家“全包干”式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发达国家一般则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社会。美国奥委会一年的开支大约是4亿美元左右,主要来自私人和团体捐助。奥委会主要支持国家队和少数顶尖运动员,基层的竞技组织基本不管,英国、德国、日本等的也是如此。

  这些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基层竞技组织的投入,只是采取的是市场化的奖励制度。如美国每年就对大学中的体育特长生和教练有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奖学金资助,并且还有国家奖励基金为一些项目的普及提供帮助。雅典奥运会上美国代表团体操成绩的迅速提高,就与美国政府大力推进体操运动的开展不无关系。而对于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例如足球、篮球等,政府则是在其合法经营内完全不予干预。

  对比发达国家体育制度。中国的举国体制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透明度和效率,而且没有前者,后者就无法进行评判。这两点也正是批判举国体制的重点。

  由于发达国家体育采取的是市场化的做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操作的透明度,也提供了参与竞技运动是否值得的依据。身价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游泳神童菲尔普斯、拍一次广告3000万-5000万日元的日本游泳健将北岛康介,其成长完全由自己家庭和学校负责,培养其费用也是有据可查的。

  反观此次的金牌成本之争,培养金牌选手多少钱?值不值?简单的问题却无法简单地回答,原因就在于国家体育总局操作的不透明。究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是多少?如何支出?用在备战奥运上的是多少?公众没有适当的渠道来了解这些信息,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如何评判这些钱花得值不值呢?

  由于缺乏公开数据,依靠推测得出的“7亿元人民币一枚金牌”自然会大行其道,即使在分析之后发现了该结论的纰漏。但再次推测得出的数千万元一枚金牌的结论,既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证实,也依然无法评判这样的成本是否合理。

  关于巨额的投入是应该给奥运会,还是给教育或科研,本是个要大炮还是要黄油的学术问题,关键在于给哪一方更有效率。回忆今年上半年国家体育总局也深陷“审计风暴”之中的事实,人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巨额的投入在举国体制运用的效率。对于一个缺乏效率的项目,成本越高,损失就越大。

  雅典奥运会是百年以来兴奋剂丑闻最多的一次奥运会,但中国军团优异而纯洁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外电称:中国人在阳光下取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成绩。当然,在追求到阳光下的金牌的同时,也要追求中国体育阳光下的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9-7 12:23:0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百姓,但觉得体育项目是该投入的否则这"东亚病夫"的帽子怎样摘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4-9 15:02:59 | 只看该作者
成本7亿元的金牌 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2:57 , Processed in 0.30537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