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转贴]深度辩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07:3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度辩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2009-12-30 18:19                                                                        来源: 搜狐网                                                                        ruby                       

                                                                                                                       
   “要给小学语文排毒”、“小学语文需要一场手术”……2009年9月,《钱江晚报》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真实性的聚焦,引发百余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和关注,为新课标即将展开的新一轮修订下了一剂“猛药”。余波未平,一本旨在揭开小学语文教育中重重迷雾的新书——《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也于2010年1月在北京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

  小学语文教材究竟怎么了?为何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变得困难、无趣?真正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又该是怎样的?为推动小学语文教材和课程建设,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等7位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理念、结构体系、课程建构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发出了民间语文教育的最强音

  久负争议的小学语文

  “几乎每过十年,中国社会就会发生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对于这次发起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徐冬梅认为是近10年儿童阅读发展的必然,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对她而言仍记忆犹新:“‘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论调至今让我们警醒。”

  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后来发展成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语文教育误尽苍生”。这次讨论波及面广很广,影响深远,也震撼了一直在师范学校任教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徐冬梅。随后十年中发生了许多事,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颁布、先后有12套国标本语文教材通过审定和试用、国家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启动了国家级、省级等各级教师培训,为教材使用和推广组织的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不计其数……而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儿童阅读的风起云涌。以亲近母语、红泥巴读书俱乐部、毛虫与蝴蝶、萤火虫读书会等代表的儿童阅读推广组织,各种身份的阅读推广人的言论、探索和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改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官方认可的体系内,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框架、教材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却变化不大。”徐冬梅说。

  随着民间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热烈展开,丰富的儿童课程形态探索,符合儿童心性和语言发展规律的图画书课程,儿童文学的整本书教学,儿童诗的欣赏和写作,班级读书会的蓬勃发展都让人们对于充满模式化的“教材体”,短小轻薄的教材,以及“单一教材+无聊习题”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产生巨大怀疑。在此背景下,一场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一触即发。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建构。我们站在学理的立场,力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关注,引发更深入的探讨。”徐冬梅表示,此次《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希望能推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促进母语教育改革。

  让儿童亲近母语

  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北师大版)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延安时期孩子们把教科书视同生命般珍贵。“如今语文教材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是‘烦人’、‘无聊’,或者是‘讨厌’。”浙江语文教师郭初阳不无感慨地说。是什么使孩子对自己的母语学习如此厌倦,甚至望而却步呢?

  “根本问题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不符合儿童母语学习的规律。”徐冬梅分析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把语言学习等同于工具训练的倾向:“语文学习等同于课上学教材加课外做练习题”。老师把大多数的教学时间用来分析课文,每篇课文要花两三课时。教学方式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弄懂,篇篇搞透。教材编写者没有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是一个整合的学习过程,而将其看作是分项的语言训练。例如现行教材基本上是阅读、习作、言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别编排教材、分别训练的。

  同时,教材选文中违背儿童本位,成人意志至上也颇受诟病。一线教师张学青以《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为例分析说:“文章讲的是蜗牛在飞行比赛中得了奖杯,就把奖杯背在身上,结果奖杯成了硬壳,它再也飞不动了……得了奖,就算捧着奖杯到处走走又何妨?真正不思进取的是成人而非孩子。这样的教材,既没有给儿童快乐又缺乏儿童视角。”张学青说。

  此外,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教材选文中存在大量模式化、单一化的,却非真情实感的“教材体”散文。如《西湖》、《东方明珠》、《九寨沟》等等,很多状物、写人、叙事的散文往往都是一个模式——总分总:先概述,再重点写,最后概括升华。这些“教材体”看上去儿童易于掌握,其实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细节。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味同嚼蜡,精神萎缩,语言感觉也受损。

  那么,教材中是否能够兼顾语言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呢?“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解决方案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分析指出,民间很多力量都在做这种努力和补充。据徐冬梅介绍,亲近母语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弥补教材不足,编选的系列读物如《日有所诵》《全阅读》等读本中择选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和母语的光泽,受到老师、家长、儿童的喜爱。《新语文读本》这么多年来一直畅销,朱自强主编的《快乐语文读本》也很受欢迎。

  “让儿童亲近母语,享受母语,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徐冬梅说,要做到这点,“教材的逻辑起点必须回到儿童本位,教材选文、教材体系、导学系统都应该从儿童出发;教材的核心目标应是促进每个儿童的语言发展,培养有根的中国人。教材应该是为儿童设计的一张母语学习地图,引导儿童进入语言的天地,打开母语学习的空间。”

  让语文教育回到儿童

  在对谈的七位专家中,朱自强是一个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儿童理论研究专家,他坚定地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应对儿童的话语系统,没有契合儿童的语言发展的规律,没有很好地提供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我们教授这些教材的方法不切合小学生自身的那种语言的天赋能力。不能激活他们这种语言的潜能?

  “儿童其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是一个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五四时期,周作人先生等提出“发现儿童”,但实际上,不光是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领域,在儿童教育领域,儿童其实一直处在一个没有被发现的状态。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儿童在教育当中,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真正被发现,儿童真正成为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真正成为教材的逻辑起点,小学语文教育才真正具有学科的独立性。“徐冬梅说。

  七位专家在对谈中,共同认为,坚持儿童本位,是真正改变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我们的老师,最根本、最基础的一个认识。

  “教材实际上是指导、引导教学。”语文课程论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认为,社会公众对语文教材“挑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到目前为止,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实际上就是漠视儿童”。也就是说,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缺乏“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理念,让孩子又怎么能够享受到母语学习的乐趣?

  周益民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苦恼于孩子不会写作文,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儿童的心性。他举例说,苏教版二年级上语文教材里面有个口语交际练习《我长大了做……》①,教材呈现的方式就是给了一些图,画面显示是教师、医生、战士等职业形象。根据这些图,我们可以想象这节课是一个怎么样的面貌。学生所说的无非就是长大了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长大了做医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他觉得这样的教材实际上已经用模式化的话语限定了儿童的思维,自然从北方到南方,上这个课程都是一样的结果。后来,他用图画书——《长大以后做什么》来上课。那本书非常好玩,问蒲公英说长大以后要做什么,蒲公英说“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大狮子”,问小鱼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小鱼说“长大以后要做大鲸鱼”等等。问蜡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我长大以后要做一片大森林”。图画书带进课堂后,这节课的面貌就全变了。

  如何让母语教育真正回到儿童,是徐冬梅和亲近母语团队一直在追求的核心。“我对儿童的认识就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一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徐冬梅回忆说,从最初带有成人审美的追求崇高,逐渐到成人对童年世界“乡愁”式的怀念,以至忘却自我的儿童崇拜,“现在,处在一个尊重童年、敬畏童年、热爱童年,同时兼有成年人理性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不知道是否正确,我还在阅读和实践。”徐冬梅认为,母语教育必须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还必须面对当代儿童的现状,给予引导和守护。

  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切合儿童自身的生命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需要,激活儿童语言的潜能呢?有专家指出,儿童的语言学习必须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语言中的字音、字形、词汇、句子都是语言的片段和部分,而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在一个文本中,在儿童的表达中才是整体,才有语言的意义。就像儿童最初学习说话一样,他们靠反复地听,获得语感、积累词汇。儿童学习书面语也一样,他们在反复阅读语言材料中学会书面语,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是有计划的母语教育的起始阶段,但要学好母语,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同时,对于儿童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

  正是基于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亲近母语在母语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探索。首先,他们提倡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一直致力于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体系。把童谣童诗、图画书、文字的儿童文学通过诵读、讲述,大声读、班级读书会等等形式带进课堂,带进教室,带进家庭。让儿童在聆听故事、诵读、充满快乐的阅读和自由表达中发展语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教育理念最终要靠教师完成,在儿童本位主导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郭初阳老师谐谑的说,“小学语文老师要获得一个教师资格证的话,也许首先要经过一个缪斯指数或者童心指数的检测?”

  七人谈中,专家多次谈到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他们认为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的化身,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懂得孩子的心理,能和儿童对话。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和儿童在教室里一起阅读,一起享受母语学习的乐趣,一起成长。。

  朱自强教授说,他听过一位教师上童诗教学课。他觉得那是非常好的一堂课,尤其是那位老师朗诵的水平非常高,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他在处理朗诵的环节时,就是你读一段,他读下一段,始终是这样来做,而不是进行整首诗的朗读。他认为,这样的事例表明,如果对儿童文学理论、文体特征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话,教师才能确确实实可以成为好的语文教师。周益民老师也认为,我们目前教师的培训,更多注重的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学的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东西,有点忽视了本体性的东西。这两年推广儿童阅读,很多老师为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无法再往前走了,到了一个瓶颈了?他觉得根本原因是老师自身对儿童文学的了解,对儿童的理解不够。

  “现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太强调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是看课堂教学技巧,还有写教学论文的能力。教师培训往往演变为教材培训或者‘赛课’。”徐冬梅介绍说,亲近母语倡导不仅教师带着学生读书,有的还成为儿童诗诗人、书评人,他们在班级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和母语学习的乐趣。如今,每年有近5000人次参加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种子教师研习营等关于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教育理念、阅读指导技能、教育艺术的“亲近母语种子教师培训计划”。

  徐冬梅老师在七人谈的总结中强调,亲近母语策划《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构建。她说,”很客观地说,在我们现在社会,现行条件下,其实我们编写一套很好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物质基础是不够的。我们母语的现状,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的现状,我们的理论探索的储备,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觉得都处在一个逐步构建的阶段。”

  “我们的态度是诚挚的。”徐冬梅说:“如果母语教育真的能够回归儿童,让儿童亲近母语,享受母语,我们讨论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相信小学语文教材会越来越完善,母语教育会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http://www.mypeanut.cn/blogs/247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2-31 21:47: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4-24 21:19:40 | 只看该作者
曾经跟徐冬梅老师交流过,真希望这样的老师更多一些。我们做父母的,也责无旁贷,加入他们的行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7 , Processed in 0.13432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