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0 21: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本来不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最早研究学习方法,我讲学习方法也能讲一天。后来研究学习能力,你们到网上查我的名字,全国第一家学习能力实验校就是我办的,我最早立起这个课题组。学习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然后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为什么和那么多孩子进行对话,我要找到阻碍成长、阻碍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好使,解决不了问题。最后研究道德教育,心太乱,我得找个紧箍咒把他的心收住,那就研究道德教育,最后发现决定孩子道德素养的人不是老师,我就追到家里面了。回到家一看,这个空间太大了,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学科第一个不是教育的问题,首先涉及到是社会学,其次才是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哲学,包括文化,甚至美学。
这一个字,我们理解它,我今天讲的这几个字都是门,我们从这个门进入一个空间,这个字是最厉害的,为什么厉害,我们看它由两个字组成。左边的青加上三点水,这就是道家思想最崇尚的“清”;这二个“争”,加上两点水,变成佛家的净。这两家文化融合到这一个字里面,刚才我讲的《大学》里面的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字是居中的,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字,所以我们守住这个字不变,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它一会儿,等它一小时,等它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如果孩子犯错误了,你当时去谈,两个人往两边谈,在相互拒绝中结束谈话。所以静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最好的空间。我们静下来是给自己留出来空间,也给孩子留出空间。孩子做错事我们要静下来,包括丈夫做错事妻子先静下来,妻子做错事丈夫先静下来,先不要计较,放不了三天,这个事变得很简单,甚至不提了,这就是空间的力量。我说教育需要做的真不多,如果你能静下来,用时间和空间,把不该做的都过滤掉。为什么也讲夫妻之间的状态,你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你们家庭的氛围,也直接决定了你们之间的情绪。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静治为学万病”,所有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到这个点上来找。

第二句话“你们的家要能够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这种静是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教育的极致,如果孩子见到你,一切委屈都释怀了,一切疲惫都没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过年一样,多少人扛着包,挤火车回老家,一进门看到母亲,一切疲惫没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面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种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我们。我听说08年春节,广东这边很多内地过来打工的人骑着摩托车回去了,回去都不像个人了,要回家,在外面不管多漂泊,见到母亲,心应该能静下来。我希望在深圳,这个根上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如果回到家,孩子还在躁,你们家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讲一句很难听的话“你们家的孩子有家没父母”,我经常讲“有家的孤儿”,这个孤儿是心灵的流浪者,家如果让孩子待不下去,那就没有地方可以接纳他、适合他。

第三句话,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因为我们今天的讲堂尽管来的人数很多,但是相对整个深圳市800万人口来讲还是少数,我希望听到这句话的人能够好好的理解。昨天下午五点半我在中央电视台做实话实说栏目,昨天是最后一期,我和马未都一起做完这期节目,这个栏目就没了。昨天我在这个节目中讲:我希望全社会的人能够用尊重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眼前的学校教育,还教育一片宁静。我和这里的老师接触最多,老师最怕家长投诉,教育需要宽容。因为我们让校园宁静了,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
前面提到了文化内涵的缺失,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可怕的,这不光是深圳的现象,北京也一样。北京的家长文化内涵不多,但是特自信,自信的是知识特丰富,学历很高。去年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个人都是副教授,还在北京市最重点的小学。他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你说这两个人没知识吗?应该有足够的知识。他们两个人想找我谈一下怎么教育孩子,我一直很矛盾,这么有知识的人,给本科生上课,甚至他们过两年还要带研究生的人,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教育成这样,我很痛苦。我的一个学生想见我,约了很多次,我内心里一直没有这种状态去面对他,怎么解释。

所以“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为,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为什么提出家庭文化?父母两个人的存在是本身是“文”,“文”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站着的人,他上面一个纹身。后来演变这个字的意思是具有特定称谓的人都可以叫做“文”。我们在家里唯一的特定称谓是父亲、母亲,在外面你可能有社会称谓,但是到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我们存在的这种状态,能够内化、转化、感化为孩子的精神内量,感化是指母亲的,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我相信在座的家长也都很优秀,但是你们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你们的优秀品质,包括你们人生积累的财富,很难传递给孩子。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别人能继承。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一点一点传下来的,它具有这种功能,或者具有这种形态,所以我们的家庭需要这些内容的介入。广义上的我不讲了,文化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时尚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是文化。当然我讲的这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打磨过,而且依然表现其生命力的内容。

我先讲两种狭隘的文化概念,就是母性文化的内涵和父性文化的内涵。在坐的除了我的学生,有没有家长知道母亲的“母”是什么意思?这话问得很别扭,做了很多年的母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做母亲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做母亲呢?我们现在给孩子解释这个字,我经常讲,这是让全世界的汉字专家都感动得流眼泪的一个字,中国的母亲们慢慢的忘却了它的内涵,但是还努力的去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

这个字的内涵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字,我觉得这三个字是我研究家庭教育,最让我感觉到内心满意的。
第一个字是“虚”,深圳的家长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是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指,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目前对你们最大的障碍是:老师讲得很好,现实是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虚下来,虚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就是孩子的心没人管,太实了。很多母亲的情绪很拒绝孩子,你的话说得好,你的情绪很拒绝人。

我为什么能够听出来你们的情绪呢?你们一说话,我为什么能判断你们的情绪呢?我原来讲了一组数字,你们可以记一下,一个人说的话的教育力量,它的内容只占10%,35%的是他的语气,55%的是他的表情。我建议听到这组数字的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你用MP3把你说的话录下来,孩子走了之后你再听你自己说的话。有不少家长录完之后回来找我说:“自己都想抽自己”。你们去听一下,这语气让人很不舒服,这种语气代表的是你的情绪。你的情绪为什么这样拒绝人呢?因为语气能说好很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组数据,说一句话能用20种表达方式,但是只有5种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也就是说好话有25%的空间,75%是比较刺激人的。
  我随便找一句话,你们现在能说出来带给孩子内心一种力量,带给孩子内心一种信心的、一种希望的东西,你们很难表达好。一句话“作业做好了吗”?这是全中国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让孩子感觉很舒服,让他的内心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最恰当的语气。如果你说的话,孩子稍微眉头一皱,或者稍微一眨眼,说明你的语气碰着他了,情绪能架控好,能用语气流露出来很不容易。有的家长说:批评孩子,我们都要冷静,都要有耐心(做不耐烦状)。本来都没耐心了,嘴上还说要冷静,要有耐心,语气已经绝对失去耐心了。这是“虚”这个字里面包含的内容,另外我刚才讲的三个数字,55%的表情,我判断家长的教育状态,只看眉宇之间的状态,对你们来说是模糊的,对孩子的心来讲,那是最清晰的语言。你们回家可以让孩子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反观一下自己。因为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两个字叫“内视”,我们要向内看我们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很适合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就是说错话,孩子都爱听。我说这话不夸张,我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不管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愿意坐在我身边,我指挥错了他们都听。为什么?就是你的气场让人很舒服,很踏实,很有安全感。一个是他错了,我不责怪,甚至不批评,好了我也不急于表扬,不会让孩子觉得紧张,做什么他都能放得开。这个怎么做到的?用平缓的语气。有时候做活动,孩子找我说:“老师,出大事了”。我说:“怎么了”?他们说:“谁把腿磕破了”。我很平静的说:“没关系,拿水洗洗就好了”。孩子欢天喜地的跑了,如果我把脸一沉,跟着他跑了,这孩子就紧张了。我很平静的说了,他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是这种语气很具有教育的力量。

你们回家也可以试一下,比如说孩子不写作业,你用一种极轻松的语气、极舒缓的语气,当然别憋着,憋着的语气,孩子也能听出来。因为孩子的内心都很敏感,我们没感觉,有的家长说:“我弄不懂我孩子,但他对我门儿清”。“门儿清”就是北京话,特别清楚的意思。“他一动我就能让我气起来,一惹我我就能火”。为什么?孩子的内心接收我们的信号是很清晰的,越小的孩子越清晰,刚满月的孩子心冷的人走近他就哭,你要是心很温暖的人走近他,他跟你闹,这个现象还没法解释,但是我有这种感觉,感觉很清晰。这是母性文化内涵的第一个字“虚”,我们一定别太实了,把现实先放一边。教育必须跨越现实,虚下来去养育孩子。

第二个字是要会示“弱”。深圳的母亲都很伟大,能力都很强,但是在孩子面前要会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自己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我说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难自信,太厉害了。指着我说:“老师,你给他讲讲怎么自信起来”。有这种妈妈,累死我也培养不出来,因为她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的,像嫩芽一样,你们一阵狂风暴雨就把他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我指的狂风暴雨是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我指的是内心。我想这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

第三个字是“柔”,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因为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可怕,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

然后是父性文化,刚才我提出了两个词,就是要求母亲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情绪把控在平和状态,你基本上解读了母性的内涵,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这一个家族都能“养”起来。另外,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母亲用平和的情绪,父亲用风度,来解读自身的文化内涵。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第一个就是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当然我这几年做家庭教育也碰到很多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
另外谈到家庭文化的内涵,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光这一点我要讲很多。
下面的简单讲一讲,家庭教育要突破这样的障碍“通情达理”,突破情绪的障碍之后才能达理,才能到达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生活在现实带给我们的情绪、浮躁的空间里看教育,永远看不清,就像雾里看花一样。因为时间关系,前面的这些不谈了,教育的智慧这三个字很简单——时、白、曲。最智慧的教育不是人做出来的,是时间做出来的。《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代表的是时机,时习之,不是经常复习,而是时机。时机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事的点,什么点做什么事,早上起来背英语,晚上写数学,不能早上起来写数学,晚上背英语,这是有时机的概念,这是智慧,不智慧的人不论时机,也把握不住时机,另外时机有跨度的问题,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说我要解决孩子写作业慢,我不要今天就解决,我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养,可能你拿出来三个月,其实用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出来了。第二个字:白,教育的智慧接近国画的留白,国画大家都看过,着墨不多,但是留白的部分空间很大,让人想象的空间很大。我们碰到孩子的教育,并不能产生教育的结果,而其他没碰触到的空间,才能发出孩子将来的成就,教育的这部分类似于国画的留白。大师的画着墨不多,尤其是齐白石的画,有人对齐白石画虾做出评价:齐白石画虾不画水,顶多有点水草,但是看他的画能闻到水的清香。教育类似于这个。第三个字:曲。教育的过程求的不是直,求的是弯曲。谁在教育中把这个弯捏得漂亮,教育的效果越好。现在我们深圳的快节奏、快餐文化,教育也是直来直去,马上解决,有效果,有结果。错了,永远没有结果,越做越糟糕。我们说话说三分,本来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讲三分孩子明白的时候他接过来了,这样的效果最大。为什么效果最大?有张力,这个弓拉开了,直的弓是没有力量的。你说:“你错了”。他说:“我知道我错了,我下次再犯”。

最后总结:教育是良心的工作,不是技术活,不是知识层面的工作。是良心的工作,是由心而发的。因为我讲课很少看着幻灯片讲,你们坐着我看着你们表情,心里面有什么直接发过去,这是最直接,最好的。
“教育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这也是几千个孩子的生命从我内心走过之后留给我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教育信念。教育是我本人的一个信仰,我在我的书里面写道:自从我归依了教育,心便不再流浪。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美、朴素和纯净的爱”。教育的过程很享受,我身心很疲惫,看着年龄不小了,实际上我年龄不大,累得头发都掉了,头发白了一半。这个过程很疲惫,但是内心很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美,这个美是孩子很天真的笑回报给你的时候,那种美胜过人间的任何花朵,但是你要有心去欣赏,有能力去欣赏。

第二个是朴素,教育并不那么花哨,很简单,只要按照我刚才讲的,文化要求我们的状态,这种力量已经散开了,就像花一样,我们离很远都能闻到它的香,但是它生活的空间是极朴素的。另外是纯净的爱,这份爱是无条件的,不功利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师就是在座的家长,而不是站在台上的老师们。
家长要理解教育的根,理解教育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灵发展史,你们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何,就把孩子的心灵发展确定在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上,也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
最后一句话:“当人们的内心从现实的浮躁中解脱时,教育变得如此美丽”。我们能欣赏到美,我希望今天来听课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美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都非常期待这份美的呈现,这份美的赐予,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家庭的未来,乃至对整个国家未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家长们把这些东西沉到内心,给孩子一个如花般的美丽人生。
我不太爱抒情,我要讲的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很抱歉,专家在我的不断催促之下慌里慌张的结束了。我看了皇甫老师的东西,三个小时都讲不完,所以我只能把时间无情的卡在这里,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和老师交流,接下来有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有问题的请抓紧时间举手。

提问:老师您好!非常感谢,听了您的课受益匪浅,使我非常感动。您刚才提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我就想,看到孩子犯一些错,或者是重复性的非常严重的错误,怎么样体现无条件的接纳,或者是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皇甫军伟:孩子在用他的错误测量我们的胸怀。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接纳,首先是孩子在低谷的时候,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接纳能力,而不是学习好的时候、表现优秀的时候,争得荣誉的时候我们的接纳。孩子对我们的测量,就是他在犯最大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如果胸怀仅限于他的错误去接纳,我们会痛苦,如果我们的胸怀再大一点,可以看到他犯的错误周围也“长”着他的很多优点,甚至他个性的优势,我们就不会很痛苦的去接纳。这种接纳才能变成一种托举、一种支撑、一种力量。

另外,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给他找一个台阶下,也给你留出一个空间,去发现他的错误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他的能力优势,他个人的优点。有一个关于陶行知校长的很著名的故事:有一个孩子拿着板砖要拍另外一个学生,陶行知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我在办公室等你”。这给彼此都留出了空间,学生先到了,陶行知先生后到,他说:“对不起,我来晚了,我让你来,你就来,做得是对的,我给你一块糖,我让你停下来,别拿砖头拍,你停下来了,你做的是对的,再给你一块糖。你还很听话,你是听话的孩子”。“这件事对不对,是不是错了”?孩子承认错了,认识到错误又给一块糖,这就是接纳和仰视。陶行知那么有名的大家,能给一个孩子道歉“我来迟到了”,这是仰视,任何一个生命在教育者眼里都是值得敬畏和仰视的,因为教育本身的存在都在托举着这些生命。

提问:皇甫老师,很高兴听到您的讲课。大家都知道深圳是节奏比较快的城市,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静”字,我很想理解“静”字作为我们家长来说,怎么能对孩子做到“静”?

皇甫军伟:你问得非常好,因为我没有时间展开讲。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副标题——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看待家庭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静”字。为什么不静?因为我们看不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不能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俗称叫“看不开”,才“放不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也需要个人的积累和修炼。包括一个哲学观念,我们去理解,也是要时间的,光认识这几个字是不够的。另外还有文化的介入,父母存在本身,就像一个种子、一个果实一样传递到孩子那儿去。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内核就是我们的文化积淀,这个积淀的多少能够保证你多平静的传输给他。我用文化和哲学化解当下家长的不平静,一年的课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借助文化的参与化解人内心教育的浮躁,不是方法问题,它是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有的家长第一次听我讲课的时候很燥,很难受,慢慢的表情变得清晰,眼睛变得很清澈,很有光,用北京话说:看到他比较喜庆。有的人让人一看他的表情想哭,因为内心长期的不平静。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厉害,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进入到这种状态,他能够非常快的吸收别人的思想,吸收知识传递给他的所有信息。
还有另外一个字“和”,我刚才为什么要求母亲要平和?这个字的学问也很大,要做到静,首先要做到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贵中、上和,中是母亲守的礼,母亲守住礼才能站到最舒服的空间里面来,然后才是和。“和”是什么呢?就是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圈进来养着,把优点养大,把缺点慢慢的养得让它沉睡。所有的人都是缺点和优点的统一体,有大优点的人也有大缺点,缺点不要发作,即便要发作,也要适当的发展。你问我的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心中都静下来了,我根本不用讲知识了,教育就解决了,这也是所有的教育专家不敢面对的,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就解决这个字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如果我不能让你们沉静下来,你们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我抑郁。研究家庭教育五年的时间,进入临界的抑郁状态三次,就是你们内心的那种东西冲击太大了,积淀太多了,自己摆脱不了,我必须找到一种途径,一个是寻求自我的解脱,一个是让大家沉静下来。这个过程是很难的,但是我可以指明两条路,去了解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中西方哲学的东西都可以看,看完这些,你内心的这些不平静的东西就变得简单,变小了,甚至变没了。我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因为这个内容太大了。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所说到的孩子是放出来的,这句话我曾经在访问一个教育非常优秀的家长时听到,您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该放的是什么核心内容,该收的又是什么核心内容?第二,在20年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东西?
皇甫军伟:这两个问题也比较深,我谈的“放”和“收”这两个点。我们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而存在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我所提倡的“放”孩子,是在我们心里面比较有底的前提下,也就是孩子在这个层面上能够独立的话,我就放,如果能独立一半,我们就放一半。我经常拿我的女儿来举例子,她刚开始不会穿袜子的时候,我只是把袜子套在她的脚指头上,因为在这一点上她不独立,套到她的脚指头上了,后面她能够提上去,那就是可以放的,后面她知道那么穿的时候,我连管都不管。对一个家长要求放的能力比管的能力的内在能量大得多,一般人不敢放,这有一个度。因为这个度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判断,对孩子的心理的判断和把握,因为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所以放的度把握不好,如果放了之后就不管了,那不叫放。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觉得你还在背后,能实现孩子自我发展的最佳条件。我说的少管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而不是我们管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要做好放和管的标准,首先提升的是家长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如果没有判断力,我讲放和收,你们做起来都没有依据,没有标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20年后,我们再往后推10年吧,30年是一个社会发展完整的过程,就像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2009年又是30年,我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往后30年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和精神城堡的重新构建的过程,因为这30年,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能拆的都拆了,能破坏的都破坏了,没有什么有底线的地方。老师打死学生的也有,学生把老师砍死的也有,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领军后面30年的孩子是在道德自律上、道德基准上达到很高素养的人,是30年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引领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人格建构比较丰富和完整的孩子,人格教育、人格素养比较完整、比较丰富、空间比较大的孩子,将来是这个社会的领军者,我对30年后的社会形态没有能力判断,但是我知道,30年后什么人会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提问:皇甫老师,非常有幸听您的讲座,今天是受益匪浅。您刚才说,我们做家长教育不能站在孩子旁边,也不要站在他的身后,而是站在他的前面。我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初中生,放大一倍的年龄,就是20多岁,像这个阶段,我应该给他们什么最重要的人生指引?
皇甫军伟: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遍。孩子到了初中,家长应该站到孩子30岁的年龄来看,三十而立,那个时候要“立起来,现在你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保证他30岁能立起来,一个人需要什么?到哪里都能扎下根需要什么?道德素养要有,第二点是自信。初中培养的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是自信。一个孩子在初二的时候自信立不起来,上高中就很困难,如果孩子的自信立起来了,后面就很好走,这是很关键的点。你教育的内容剩下的的点很少的话,你做起来就简单。另外是习惯,你不要轻易抓习惯,要给每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形成过程,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你天天在那里念叨“要养成习惯”,等于把那个种子从土里面抠出来,天天摸一下,摸的时间长了,这一块既不生根也不发芽,反而烂掉了,有的家长就爱干这个。初中培养的一个是自信,一个是习惯,但是前提是有道德,就是他人格形成的过程要在这个阶段完成。说到后面,往家长身上推,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是父母能给他饱和的爱,让孩子的心不散,这对我们深圳的家长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事,谁家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等于有一颗定时炸弹。十四岁这年才是真正较劲的时候,你们得提心吊胆的,他逆反达到了极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能量,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养这个孩子。第一,心不能散,散了之后,他三十立什么立,没根,到哪儿都扎不下去,这是我们看待孩子,尤其是初中的孩子需要注意的,初中的家长再学就有一点晚了,但是幼儿园的家长去理解教育还觉得早着呢。

提问:皇甫老师您好!看到您很高兴。我本来就认识皇甫老师,去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去北京参加过一个学习班,您是其中一个老师,今天在这里看到您,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讲,因为自从认识您以后,我感觉自己简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今年读高中,一个读三年级,以前教我女儿的时候,就没有听过您的课,我有一直感觉很辛苦,但是后来带小那个的时候,就认识皇甫老师,后来听了您的课,我就用您的放压、鼓励等等办法,一直按照您说的方式去对待他。我儿子今年刚刚读三年级,我感觉好舒服,跟我以前带女儿简直就两回事。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回来都很愿意跟我讲,因为我就是用皇甫老师的方法,回来问他:今天怎么啦。就表现自己很弱,他就很强的告诉我今天怎么了。这种方式,我感觉很棒。
我是本地的客家人,去听北京的课回来以后,我忽然之间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客家人就没有一个像这样的老师呢?我们村里面有30到50个男孩子,20多岁的和几岁的不算,其余的有30多个男孩子,我自从听了您的课之后,我忽然之间有这样的想法,就把这些孩子全部聚在一起。因为我上完那个课以后,我感觉有再高的文化,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小孩子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关心。所以学习怎么样教育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我是义务的在村里面把这30多个小孩子聚集在一起,不让他们有多好的成绩,就让他们做一个好人。因为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感觉很烦,有些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就给皇甫老师打电话,有一段时间我已经放弃了,因为我自己出钱出力在做,结果听到的声音很难听。
我想说,大家一定要对孩子用心的教育,不要用家长的态度压他们。现在他们很自觉的在学习,我一点都不用压他们,他们每天准时的在我指定的地方学习。说到最后,我们家长还是要他们学习。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跟大家分享这样的故事。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今天非常感谢皇甫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场讲座,相信他的讲座会给大家,尤其是各位家长朋友,带来一些启示。我知道各位家长朋友都是带着对孩子无尽的爱,以及对正确的教育方式的渴求,来到大讲堂的现场听我们的课,我想皇甫老师把他有关教育深邃的思考今天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做了表达,他引导着我们把家庭教育这样一个非常繁杂的事务,带向智慧和简练的方向,因此我们再次感谢皇甫老师,也谢谢各位,再见!(掌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yhoneyqiq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18 , Processed in 0.12302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