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布丁2009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儿子一起成长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0:48:56 | 只看该作者
 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注入人内心无穷的力量。一些世界名流回忆他们成功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时候,经常被家长称赞"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有出息"。

  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师,偶尔唱唱歌,但他的父亲不断鼓励他,说他唱歌很有潜力,成名之后,他说:"如果没有父亲的激励,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是祖母的那句话,让我用勇气和信心走向成功。"

  夏杨小时候,每当他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做了一件让他自己感觉很自豪的事情,或者让我感觉很骄傲的事情,我都是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向所有亲友炫耀他的"成功"。这就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放大他的优点,而且夸赞时一定要当着他的面,是有意识的表扬。

  因为从小对夏杨创设了母语式的英语环境,他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都很强,小学就经常与我在家里用英语非常流利地对话,但他始终不肯在外人面前讲英语。

  在我举办的英语俱乐部里,有外国人,有中国人,都是成人,我们在一起用英语交流谈话。夏杨躲到我的身后,听着我们热闹的对话,忍不住突然会把小脑袋钻出来,冒出一句英语。然后大家就惊讶:呀,这个小孩子,不但能听懂我们的英语谈话,而且英语讲得这么流利、地道。大家很赏识他,然后我马上当着大家的面说:"他的英语口语能力很不错了,他完全可以和我们大人一起聊天了。"然后大家就把他当成我们英语俱乐部的一员。

  从那以后,他慢慢地敢于在外人面前展示他的英语口语了,而且越说越流利,越说越自信。后来他成了我们成人俱乐部中经常主持英语节目的年龄最小的主持人,并且很受大家欢迎。

  夏杨在上高中的第一堂英语课上,就用流利的英语,对自己做了优美的长篇大论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疯狂英语"的李阳到实验中学讲座的时候,大家都推举夏杨上台和李阳比试一下。大家一起喊:"夏杨,夏杨。"可能因为夏杨的英语说得比较快吧。几句寒暄后,李阳说了一句很快的英语想难住他,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可夏杨却立刻回了一句《狮子王》里的台词儿,"What do you mean what am I doing here - what are YOU doing here?"(你问我在这儿干什么是什么意思?你在这儿干什么?)李阳当时就说"我对付不了这个家伙,让外教来对付他",当时全校学生都在流传"夏杨打败李阳"的趣话。

  虽然夏杨自己很清醒,认为李阳的英语还是很有水平的,但这件事对他在一个新集体里面的自我感觉影响很大。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都是充满了自信的。这种自信为他以后勇敢地去面对剑桥的考试、迎接新的挑战和加入新的团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认识一位军人朋友,他习惯了在部队对战士的严肃和批评,而且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家里。因此,他的儿子从小到大,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做得怎样好,他都永远板着脸。即使他已经因为儿子的成绩在心里乐开了花,可就是不对孩子说一句赞扬的话,而且还经常"鸡蛋里挑一点骨头",弄得父子关系很紧张。儿子中学毕业后,说什么也不考大学了,就因为他爸爸总是对他不满意,儿子说要早独立。其实,那个孩子是一个在学业上很具潜力的孩子,我为此很为他惋惜。

  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一种艺术,下面的这几点与大家分享--

  及时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一经发生,就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就像批评教育孩子一样,一定在孩子有体验的时候进行,这样就能强化他对被赏识的记忆和感受。

  表扬要具体,不要说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话。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摔倒了,孩子把小朋友扶起来,家长就不能只说:"今天你真乖啊!"指向性不强。你可以说:"今天你把小朋友扶起来,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以后就要这样,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表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0:49:19 | 只看该作者
不要习惯性地在激励的时候,再加上消极的评语。比如,"这次考得不错,但得改掉粗心的毛病。" 孩子的心灵其实是很敏感的,态度真诚的激励,才会让孩子接受。"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做这件事,所以做得这么好!这孩子还真行,这么难的问题他竟然解决了,真不简单。看来你很有潜力啊,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些真诚的赏识,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满足感。

  激励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外向型的孩子不宜过多地激励,恰当表达出赏识,以防止他滋长骄傲和虚荣;而对内向的孩子,则应及时并充分地进行激励,以激发他的自信心。

  奖励可以有精神的,也可以有物质的。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我经常用买航模、买书来奖励夏杨。

  赏识是和教育引导连在一起的,不能仅仅是赏识而没有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或令对方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全面地觉醒。一个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是启动这些的原动力。

  从孩子最优秀的地方入手,让孩子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会感到卑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坚定对自己的信心。

  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孩子最好的生命贺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0:49:43 | 只看该作者

 常对孩子说"你来"

一个六岁的男孩在搭积木,他没能把积木按照图中的形状搭起来,试了一遍又一遍。

  妈妈在喊他:"吃饭了。"

  他像没听见,还在专注于他的"工作"。好,马上就要完成了,最后三块积木,他在考虑要把它们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男孩显得有些激动,拿着其中的一块在犹豫着……

  妈妈走过来了,边说:"快弄好了,咱吃饭。"边拿起剩下的两块积木,说:"我来帮你。"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男孩愣了一下,旋即,一把推倒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搭起的积木,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帮你一把,又不是给你砸了……"

  妈妈感到不可理解。

  但我理解。我想起夏杨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他爱玩拼插玩具,也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周末,他坐在地上,已经差不多有一个下午了,始终在埋头拼插一艘战舰。那些小部件,有的小得像米粒那么大,有上百个,他就那么细致地一点一点拼插着……有好几次,他有点不耐烦,急得直挠头皮。朋友想去帮他,我制止了,说:"让他自己来。"我要让他尝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悦。最终,他终于完成了那只由上百个零件组成的战舰。他举着它来到大人们的面前,那份自豪和喜悦,好像他完成了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

  我知道他在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务之后,所体验到的那种快感--自信、愉悦、成就感……

  一个孩子所能体验到的"成功",不同于成人世界里的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心理需求,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游戏,以及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这种自我需求。一开始时说的那个五岁男孩,就是感觉妈妈的帮助,破坏了他的自我实现感而恼怒的。

  小小的孩子,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如果我们懂得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事情中寻求满足,同时建立他的自信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写过一篇观察日记:

  一天,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地观看和议论着。圈子中间放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这时,有个两岁半的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对于大伙都在观看的东西,他也充满了好奇。但他太小了,没有足够的力气挤进去,他四处张望着。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脸上露出了希望而神气的神情。他向那把椅子走去。可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了过来,一把把他举起来,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使他能看见中央的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0:50:06 | 只看该作者
小家伙看到了水盆,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感觉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蒙特梭利看到的这个小男孩,虽然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失去了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体验成就的机会。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在无意当中,像这位老师和前面的那位妈妈那样,在"好心"中夺去了孩子自我实现的快乐?

  夏杨的爸爸在编书,小小的夏杨说要和爸爸一起编书,爸爸就把他架到自己的脖子上,说:"好了,咱们在'一起'编书了。"夏杨还不满足,一定要"亲自"编,我给他拿来纸和笔,他画了很多只有他自己懂的画,还要我给他写上字,装订好,他要的是一个全过程的参与。

  我在打扫家里的卫生。四岁的夏杨也要拖地,我把拖把给他,说:"好吧,你来。"他用拖把在屋里"拖"了个遍。然后心满意足地把拖把一扔,说:"好了。"我说:"真干净。"其实,还不如不拖干净呢!

  夏杨的爸爸在整理他的书,往书架上放,夏杨也要做,可他够不着书架。爸爸就把分好类的书,让夏杨拿着,抱着他让他一本一本地往里放。夏杨觉得能助爸爸一臂之力,是自己很值得自豪的事情,虽然事实上他不但没有帮上什么忙,反而让事情更麻烦。

  但我们觉得,让孩子参与的意义,远比我们自己做事的效率更重要。孩子每一个好的愿望和行动,都应该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并不好。他会觉得因为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或者帮了父母的忙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我在家里还经常对夏杨说:"夏杨,你来帮帮妈妈。"从小让孩子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能够培养他的勤奋和助人精神。一个人,假如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就会在自豪的同时,产生一种责任心,因为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种方式。正因为从小沉淀的这样的心理品质,夏杨今天才能够在剑桥大学快乐地去参与那么多的社会活动。

  和夏杨在一起的时候,我喜欢说:"夏杨,你来。"让他听,让他做,让他参与,让他独立判断……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你来"中,夏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步步提高,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说:"夏杨做起事来像个大人"的原因吧,因为他已经多次像个大人一样地参与过了。

  允许孩子使用他的智慧,尽自己的努力,发挥他内在的能量,去实现他想实现的目标,可以带给他"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激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他会为了使自己趋于完美,竭尽所能。

  但有些父母往往把注意力放到事情的结果上。好或者不好,更能让父母关注,而孩子做的过程获得了什么却被忽略了。一个孩子能够鼓起勇气,兴致勃勃地去尝试,能够运用他的双手、大脑和体力,去完成令他兴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他自己的独特才能,还有他的自信。

  现代社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适应变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仅仅通过思考,或者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就能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人才。在参与中,在创造中,体验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这样的过程沉淀下的心理品质,会使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并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去,去,去,你走开,尽帮倒忙","来,来,来,你还小,让妈妈来帮你做"……这话,对小孩子说过,对大孩子也说过。可恰恰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不该参与的,实际上,他们已经有能力或者有必要参与其中了。

  在我们父母渴望有一个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经给予他自主和独立?是否给予他热情和责任?那就从多对他说"你来"做起吧,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12-22 12:32:37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了,深感做父母是一门艺术,要好好仔细认真的揣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2-24 15:58:22 | 只看该作者
认真阅读了《和儿子一起成长》,做父母的真的要好好学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2 00:57:2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详细,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2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了,深感做父母是一门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2-2 09:51:59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了,深感做父母是一门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2-3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和儿子一起成长

做父母同样也要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和他一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3 , Processed in 0.07893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