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山东教育》(2009.10): 行为自觉,教育信仰转化的痛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8 10:3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为自觉,教育信仰转化的痛点
                                             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李志欣
       我想:“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因为教育所相遇的对象,是社会和世界未来的力量,没有理想,就没有教育,理想来自于信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教育不乏信仰,在当下,包涵教育美好信仰的口号随处可见,并且还会不断翻新,一个胜似一个,一个淹没一个,导致了教育的肤浅、功利与盲目崇拜。这种现象,漠视了传统的继承,创新的延续,行为的转化。教育变得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一个模子,一样的流程。机器落伍了,可以废弃掉,高价换新的;工人落伍了,可以辞退另招技术高的。但是,教育应该是有遗传的,无论是知识、方法、思想还是管理,从古至今到未来。
我们有多少人曾经发出感慨,一年下来,我们的教育到底留下了什么,除了最后的升学率,拿到分数的无一不感到惆怅的学生。第二年,还是这些,第三年,还是… …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文化管理学校,构建高效课堂,民主、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共同成长,中小学教师应是专家型教师等前瞻科学的教育信仰,文章中、文件中,在很多人的口中,随时可以看到、听到,真的是令人振奋。可见,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的信仰,这是我们生存的终极目的。但是这些信仰转化成行为自觉,却成了教育的痛点,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近日,我们几个中学校长凑在了一起,作为校长,谈论的自然大多是与教育有关的话题。但是,最热烈的话题应该算是学生繁重的课下作业负担问题了。
      大家都在说:“我的孩子在某某学校上学,晚上作业做到十到十一点,孩子太累了。”对于校长来说,学生课业负担如此沉重,自己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性的课下作业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不利的,对教师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大家都在埋怨自己孩子就学的学校和老师。但是有一个现象,在自己所管理的学校里,同样是存在类似的严重现象。这就是说,对于外校,自己是旁观者,当然是看得很清楚的,对于自己的学校,是当局者,却变得糊涂起来。希望外校抓紧加强作业管理,控制课业负担,因为自己的孩子在该校就读,而自己学校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其减负的意识和决心就减弱了或根本不想去行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负担轻是想到了他的全面发展和未来,不关注自己学校学生的负担是想自己的政绩不要受到影响。
       无容质疑,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希望别人去做,但又怕别人做了,自己会吃亏,就拼命地与别人展开不公平的竞争,但可怜的孩子们啊,便遭了大秧,不得不每天拼命地疲惫地来做这些来自老师方面的超负荷的作业。
      大家都明白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大家都信奉高效课堂的变革,能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大家都想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但是这些教育信仰,却很难转化成自觉地教育行为。
       曾经听某市教育局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管理理念,该市教育局认为,最早的管理是人治,后来人们重视的是制度建设,现在应该是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的时候了。无独有偶,最近我校副校长曾经告诉我:“李校长,您已经来我校两年了,这两年,您用人性化管理,一度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干劲。但是,最近我发现,越来越暴露出很多问题,光靠人治是不行了,我们必须有健全的完整的制度,已经到了用制度来管理学校的阶段。以后再上升到用文化来管理的境界。”
       学校文化是什么,它应是为了人们适应社会生存,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所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按理说,作为一所有历史年龄的学校,早就应该能达到文化治校的境界,但是为什么每一界校长都要经历“人治、制度与文化治校”三个阶段?难道文化有阶段性、有一次性、有独特性?难道文化就是在否定中与否定中生成?难道“人治”和“制度”不是文化?我们提倡和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的,不在于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多少好的、优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本身,而在于让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通过对这些“产品”的“人性化”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上产生先进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先进、科学的技能、技术、方法等等,进而提高改造自己也改造社会的自觉性。
       最近浏览各类报刊杂志,大凡管理好的学校,也都提出了文化管理学校的理念,似乎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有人说:“文化育人,直入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而学校真正的办学个性和办学特色,也从此而来。”有的学校打出自己的办学经验,就是用几年的时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向大家展示了文化的力量。还有诸如什么厕所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教研组文化、小组文化、教学文化、交际文化、课桌文化等等,似乎学校里“万物”都是文化的化身,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让文化来管理学校这的确是我们追求的终极教育信仰,但是现实却让文化成了牵强附会的管理包装,不假思索地随意否定过去的东西而另起炉灶,让我怀疑这种文化的真正作用。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也需要创新。但是一人倡导一种“文化”是可笑的。这是信仰盲目转化为行为的“无知”做法。其实在追求科学和谐有效管理的过程,就是在追求真正的文化管理,不必动不动就喊文化,弄得高深眩迷,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不是包装纸,是里面的“物品”。这种以文化为表征的管理,容易掩盖一些教育行为的自觉转化。
       有很多学校制度非常健全,甚至编辑成书,张贴上墙。也有很多学校,制度就像是文字游戏,领导随意制定制度,并且疏于监督执行。动不动就以制度来“要挟”职工,“强迫”其自觉遵守。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执行力、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制度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当今社会有效管理的根本之策。
       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缘于管理者首先破坏了制度。这些管理者往往按照“趋势、趋利、趋和”的潜行规则去行事。这样就破坏了秩序。只有秩序才能产生自由。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因此,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制度能否得到落实,落实制度的过程就是严格管理的过程。
纠其根源,就是人人太过于依赖制度,依赖一些本来很难抓得住的东西。本质就是不想管好自己,只想去管别人。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写到:“有伟大成就的人,向来善于自我管理。然而,这些人毕竟凤毛麟角。”我们必须学会发展自我,学会把自己安排在一个最能作出贡献的地方。我们还应保持精神上的自觉,保证我们在人生50年的工作生活中每天有所作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改变我们的工作。这种依赖的习惯,使教育信仰的自觉转化变得苍白无力。
网友王开东老师的一篇博文,彰显了教育信仰的异化性和功利性,科学的教育信仰在这种情况下,自觉转化变无可奈何了。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头,特别喜爱安静。每天傍晚,小孩子放学后,都要在楼下玩,他们都热爱上了一项活动,就是拼命踢楼下堆放的空油桶,咚咚咚,咚咚咚,如战鼓,如响雷。老头苦不堪言,但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孩子的“激情燃烧”。
      冷静下来的老头,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他走过去,让孩子们用最大的力气踢油桶,声音越大越好。这样结束的时候,他要给每个孩子五元钱的奖励。
      孩子们可高兴了,踢得很欢。当然他们也都获得了奖励。
      这样过了几天,老头又请求孩子们,让他们还继续踢,可是,由于最近手头比较困难,只能每个人奖励两元钱了。那天,孩子们还在踢,但明显积极性不高,发出的响声也不大,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心猿意马,消极怠工。
再后来,老人让孩子们继续踢,只是,他再也不拿钱来奖励孩子们了。孩子们很愤怒,厌恶的看了看老头,惺惺而去。心里想:“老家伙,你做梦吧,我们可不想白踢!”
老头漂亮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世界又恢复安静了。
       然而,读完这个故事,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关键的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换言之,这个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元素是什么?是什么让孩子在短时间之内,就失去了踢油桶的动力,而且避之唯恐不及?
       我想到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内驱力,促使人做出相应的行为。而所谓外在动机,是指因外在的表扬和奖励而促使自己所发被动的行为。
孩子喜欢闹,他们踢油桶,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带劲,踢油桶是他们的内在动机,这种主动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乐此不疲,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怕疼。
       老人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物质奖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把孩子单纯的有趣的快乐的踢油桶行为,转化为仅仅为了五元钱的刺激踢油桶,然后又逐步减少金钱,直至最终斩断外在动机,从而使得孩子既失去了内驱力,也失去了外驱力,最后感到索然寡味,无聊至极。
道理很简单,先前的孩子是为了快乐而踢,后来的孩子是为了钱而踢。钱少了,他们就会怠工;没有钱,他们当然就不踢了。
       推而广之,我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极端的恐惧,并且涌起深深的悲哀。本来,教育是多彩的,鲜艳的,湿润的,水灵的,幸福的,完整的,魅惑的。出生以来,哪个孩子头脑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孩子不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也就是说,探究知识,追求道理,本来就是孩子莫大的欲望,无限的兴趣,天然就有巨大的内驱力。
        可是什么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老头一样,用成绩、名次、三好生、名牌学校、奖状、奖金、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来激励孩子努力,甚至用挣大钱、娶美女来刺激孩子勤奋,殊不知我们是用一些可怜的外在动机,压抑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望。辛辛苦苦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家长,并不明白,奖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会促使积极的内在动机向外在动机转化,反而严重的抑制了孩子。
        可怜的孩子,他们对世界探究的乐趣,是因为我们的谋杀,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外在奖励的追求。一旦孩子不再为兴趣而学习,不再为求知而努力,只是为一些所谓的外在功利而奋斗。有一天,当他们感到外在的奖励,不值得他们为之奋斗时,动机就没有了。孩子们就会停止下来,不再“踢油桶”,并且远远的躲开。
由此看来,教育首先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想学习而学习。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让孩子捍卫他自己的这个权利。
       毋庸置疑,批评、打骂、惩罚等痛苦驱动,赞美、鼓励、肯定等快乐驱动,都属于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短视的,暂时的,功利的,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其效果都比不上内在动机,最可怕的是,一旦外在动机消失,或者刺激性不够,孩子就会厌学,甚至因痛苦而厌世。
我们该怎么做?可能要改变的东西有很多,但首先要切记:坚决不要奖励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而要奖励孩子要改正的不良习惯。
       这种教育信仰的自觉是一种病态的、可怕的行为转化。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匆匆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已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角落里,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袛般的膜拜。教育应该有“整体联系,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一旦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在很多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的地方,看出一个教育的“新世界”来。
       教育信仰难以转化成自觉地教育行为的痛点不止这些。其实,教育是一项造福后代的事业,润泽生命的工作,教育是一种靠良心支撑的天平,没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就不会形成科学和谐的持续的教育行为和理念。教育是一辆靠创新来引领的航船,没有文化自觉,就会停留在避风的港湾坐观等待。它需要我们有一颗超然的心灵,就像老子所说:“天长地久。”天地何以长久?因为其“不自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naia + 1 + 1 我很赞同。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1-30 11:26:22 | 只看该作者
讲的不错。为老乡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51 , Processed in 0.09631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