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80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4 16: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打通天堑的终极方案  只有心灵上的关爱才是最好的导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与其他方面的付出。
  ——爱因斯坦

  沟通的价值就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越是对立的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必须要实现沟通,只有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观念,才能够让自己从心灵上认同孩子。同样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长的苦心,才能够解决孩子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态。
  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性格上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但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过于顺从孩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这样一来,既要做到沟通,又要防止孩子自控能力差所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对一些必须遵守的准则造成挑战,其结果势必阻碍了沟通。
  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走入了绝境。而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着一个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
  方案的第一步: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愿望时,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尝试着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方案的第二步:在于从各种渠道了解对方的生活历史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一大重要的现象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样不了解家长。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流行趋势,更不了解孩子们兴趣集中在何处,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长一代所经历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心灵上成功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处下足功夫,才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正因为如此,对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阅历,了解家长所处时代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如何活过来的。
  同时,作为家长来说,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爱、所厌恶的东西中那些是积极有益的,那些则是对成长有害的,只有找到两代人的相似之处,才能够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方案的第三步:在于主动地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心灵关怀。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当误会发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别人的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我们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一种冰释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想要争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接触孩子,这种接触越多一分,实现心灵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本章后记
  当我们8个小节的艰难探寻终告结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纸面上的讨论意义并不大,我们的探寻也不可能做到算无遗策。之所以说它意味全新的开端,在于我们的家长结束了本章的阅读之后,对于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东西,将会开始一次自查式的总结。
  事实上,当我们的探寻与每一位家长的殷殷爱子之心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就获得了一次命运改变的良机,当这种改变被演化为成功的经验之后,后世的父母也就获得了一份宝贵的教子宝典。
  在当今社会文化日新的形势下,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个稳定而又良好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在于家长能否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而这又要求家长们能否建立一套完美的心灵关怀机制,在中国三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上,这方面始终有较大的欠缺,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纸面探寻结束了,但是家长们在实践中的探寻却才刚刚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6:14:35 | 只看该作者

亲子沟通的境界

亲子沟通的境界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说到亲子沟通的3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再看看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是否有所帮助。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早在几年前还没有生孩子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一位老同学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我记得自己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他一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我真正成为妈妈后,才体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顺利。
  站著说话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然而,往往在我发现宝贝儿子熊壮壮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问题答非所问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于是立刻蹲下去,问题也就解决了。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著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象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著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你的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还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是为了他好!没有人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样,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方法不当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也激动起来,很生气地做出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我曾经碰到一位爸爸,他坚信儿子必须要靠爸爸来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对儿子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点半就要去洗漱,不管儿子正在进行什么活动,都必须立刻停止。结果,只要每天晚上一到八点半,全家人都精神紧张,因为父子大战天天会上演。这位爸爸的儿子也够倔,对老爸的管理方式极不买帐,一定要进行抗争,即使在老爸的武力威胁下抽抽搭搭地刷牙洗脸,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抗争,平日对老爸也没个好脸儿,好象真应了那句话:父子天生是敌人。
  看到自己的教养颇有些受挫的样子,这位爸爸便感觉很失落。我问他:“你老板会强制性地命令你吗?”他回答:“他要这样,谁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对呀,你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乐意接受的事,凭什么你儿子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啊!为什么不换种方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个命令是需要过程的,你可以从八点二十开始提醒他,给他也给你自己一个心理期限,你回家试试,看灵不灵。”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虽然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仍旧没想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我不得不重新整合,并且先让自己适应下来。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有一天,我看著床上熟睡的熊壮壮,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著怎么吃到妈妈的奶,学著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去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俩到底谁更艰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心情开始平和下来,我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2个非常重要的字——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有限,真的还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吧,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是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这三层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相对独立的2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那么亲子沟通还会有什么阻碍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25 09:17: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让你费心了,认真看过了一遍,值得学习,一定牢记,尽量去做,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梦也孑然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0:45:05 | 只看该作者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为什么是柔弱,而不是温柔?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哪怕你是事业上的强者,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即变得柔软,也要示弱。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提供帮助。

  内心柔弱者,流露出来的是高贵柔和的气息,这种柔和的气息,才能把精神的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医学院临床专业的课上,教授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一般人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渗不进去了,细菌在堡垒后面依然存活。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1:26:06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这样的教育者,是让孩子害怕的,而绝不是让孩子亲近;让孩子厌烦,而绝不让孩子信任;让孩子关闭内心,而不是感知到你的爱和鼓励。这样的教育者,无论多么辛苦,有着多么朴素或者伟大的动机,都在从事失败和错误的教育。

  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7-18 16:27: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让你费心了,认真看过了一遍,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7-19 15:24: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我也要好好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7-19 17:21:5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学习了!避免在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18:36 , Processed in 0.25204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