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提出当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要加强各国间的合作(来源:国际金融报) 尽管近年来的科技进步使得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气候的认识有了更大进步,但在气候监测方面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观测系统最初是为满足天气预报的需求而设计的,能满足天气分析所需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但却不能满足气候研究的需求。这是目前限制气候监测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1992年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计划开始实施,这个系统优先保证季节到年际气候预测和长期气候趋势监测与归因分析的数据需要。但在世界上有些地区还没有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观测站,或者政府很难维持这些观测站。非洲大陆目前只有1150个气象观测站,平均每26000平方公里一个。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今年8月3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上,与会者一致提出,当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各国间的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促进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的全球共享,以改善全球气候监测和预防现状,更好地应对各种气候变化现象。
这次主题为“为美好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气象信息”的大会是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最终计划每年投入10亿美元,用于世界气象设施的建设。
五
![]()
英国探险家北极游泳 全球变暖需要被更多人关注(来源:新华社/路透) “如果从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说,不管有没有人类活动,气候系统本身都一直在变”,刘洪滨说。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有比现在暖的时候,也有比现在冷的时候,他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和人的适应能力有关,“实际上现在人们关心全球变暖的问题,从根本上并不是在关心未来气温会增加多少。比如,如果用上万年的时间来使地球温度增加3°C,似乎人类也有信心能缓慢适应;但如果要在100年、5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内增加3°C,人类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来适应这种变化速率,这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李小泉也表示,末日般景象在局部地区是有可能的,“但在全球范围发生,我不太相信”。73岁高龄的李小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气候灾害,这并没有改变他乐观的心态,“我相信人类的智慧还不至于到自己毁灭自己的地步”。
不能否认的是,人类应对气候系统挑战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然而,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仍一再发生自然灾害,这表明我们的适应对策并非总是成功的。”(《21世纪的气候》)
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届时,192个国家的领导人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一直在积极推动谈判进程,“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后,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