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0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转贴】央视公布八大“教育潜规则”,积弊短期难改变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9 16: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视公布八大“教育潜规则”,积弊短期难改变


2009-11-03 08:17 小花生




  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但时至今日,择校现象在各地依然存在。变相买学区房、外挂户口等行为还连带影响房地产市场。学区房和只隔一条马路的同类型房价格相差令人咋舌。
  [二是择校费“被自愿”]教育部1991年就印发《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然而,每每开学之时,这种名义上已经消亡的择校费现象往往“死灰复燃”。而普通老百姓最痛苦的还在于“被自愿”,学校收了你的钱,你还得感恩戴德,承认是“自愿”捐助的。
  [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很多地方叫停了“奥数”,但很快又出现了“希望杯”等这样那样的“杯”,题型类似,老师老面孔,换汤不换药。
  [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教育部1983年就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事实上,最近几年中高考结束,各中学网站上比拼的都是“谁升学率第一”、“谁育出了考试状元”。
  [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2007年湖北省教育厅要求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但事实上,各学校分快慢班现象依然存在,无非名目上隐晦多了。
  [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今年暑假,许多中学都开办了初三和高三补习班。这些补习班还打上了“家长委员会”的名义,有的让学生写保证书。
  [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教育部已经表态反对有偿家教。但为市场需求和掩人耳目,“你的学生我来教,我的学生你来教,家教的东西课堂不教”很严重。
  [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教育部1988年出台的规定中有“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形式举办全日制升学复习班”,但学生易地集体上培训班的事仍然存在。

评论:莫寄望新部长迅速扫除教育积弊

  也许是巧合。在周济被免,袁贵仁获任教育部部长的当天,央视报道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 “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这八大潜规则,还只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并未概括得很全面,另有网友盘点出十大、二十大“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积弊之深”,是有目共睹的,至于是不是“令人震惊”,则另当别论了。在我接触的教育官员、教师和家长中,很少有不知道上述“潜规则”的,却很少有对这些潜规则表示震惊的——谁震惊谁就“OUT”了。
    对积弊的“熟识无睹”,非一日之寒,而是经历了“震惊、曝光、建议、政府治理、治理无效、再曝光、再建议、再治理”等一个又一个循环。再高调推出的新规,都免不了无功而返的宿命。这就要检讨政府的规定,究竟起到了怎样的治理作用。就近入学为何异化为争相择校?择校费为何“被自愿”?根源不是管的不严、贯彻不到位,而是中小学办学质量极不均衡,家长的择校冲动因而无法遏制。在这方面,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加大投入,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而不仅仅是严禁择校。奥数、升学率、重点班等等变异,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育越治理越混乱,教育部门是难辞其咎的。对于新任教育部长,有人期望他能“新官上任三把火”,雷厉风行扫除教育积弊。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速战速决的思路依然在寄望于行政的威权,还是治标不治本。
    治理教育,其实不需要教育部门“出重拳”,也不能仰仗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威,恰恰相反,教育部门应该减少行政权威对教育的干扰,而做最基本的服务教育的事。这些基本的事包括: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 (而不是把教育投入作为行政特权,让学校“跑部钱进”),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归还给学校,依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公开教育信息。如果这样的表述还不明确的话,那么,教育部只要做到 《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所规定的政府教育部门所应该履行的责任,就很不错了。
    对于当下正制订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人们期望其能对症下药,拿出令人振奋的方案来,这是很自然的。但是,相对于具体的规划(比如人才计划、教师计划)和举措(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加强师德建设、治理有偿家教)来说,更重要的在于以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清晰界定政府、学校、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力与权利、责任与义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恢复教育健康发展的生态。如果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依旧保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总想扩大手中权力,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那么纵有更多的“重拳”,教育的积弊也难清除。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http://mypeanut.cn/blogs/16065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11-9 16: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wjzdya + 1 + 1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1-9 17:29:1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改革,确实很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我爱飞飞 + 3 + 3 难,但必须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9 19:33:29 | 只看该作者
拭目以待,但愿我家孩子没长大前就该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我爱飞飞 + 3 + 3 不能完全寄望改革。从我们自己变起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55: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有些现象也是亲见、亲历。
但是虽然难,有些东西还是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或快或慢,或早或迟。

至于我们当父母的,只能是在既有的框架下考虑自己对孩子如何培养。
打个比方,如果说孩子是最终要被做成一个“产品”(姑且不管是工业产品还是农产品吧),那么就业就是产品质量的终检了。如果我们花了许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而孩子最终进入人力市场(也不说那些倒在途中的孩子了)却没能得到青睐,那才是真正让人失望的事呢。
所以我们养孩子,只能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尽可能把眼光放长远些,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长远利益。如果是,自然可以从了。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有些事做了即使能让孩子显得非常亮丽,其实也是不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9 20:44: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浅规则中,慢慢领悟,慢慢教育孩子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1-10 09:13:0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些措施的制定总是不太人性化,只是便于管理,减少责任,学习过程中大多是紧张感,而没有那种学习的享受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6 16:23:4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人多资源少。中国人的潜规则处处有,这个现象几代人难改变,在国内的家长只能是适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6 23:1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11-9 16:58 发表
央视公布八大“教育潜规则”,积弊短期难改变

..对于新任教育部长,有人期望他能“新官上任三把火”,.


我猜是个过渡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21 , Processed in 0.106159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