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人文思想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0: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文思想與教育

                                    
聯合報 19861010    莊耀郎記錄

      
關於人文教育這個問題,幾十年前就己經發生了,學校裡也常常關心這個問題。一般所說的人文教育指的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兩種學問的平衡的問題。


      
二次大戰後,美國也感覺到這個時代的學問分門別類,區分得太過瑣碎,所以就感覺到需要有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因為學科分得太瑣碎,培養出來的都是些專家,反而對於基本的人生問題、時代問題缺乏了解。當然,這裡所說的時代問題和人生問題並不是籠統地說,最顯明的例子,當前世界的重要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統治半個世界,如果知識分子都是些專家,對時代與個人生命的問題沒有切身的感受,則他們不能了解馬克思主義何以會統治半個世界,他們會以為即使統治了全人類,這於我又有什麼嚴重關係呢?因此,美國當時就感到人們需要有點通識教育才好。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當初介紹到台灣來時是翻譯為通才教育。當時東海大學首先提倡這個觀念。那時我恰好在東海任教,大家當時就討論:何謂通才教育、如何實施等等的問題,經過好幾年也沒結果,到現在為止還繼續在討論,而且每個學校還是照樣實施,實施的結果究竟令人滿意與否,也沒有人知道。去年十二月,《聯合報》有位記者來訪問我,又談起這個問題,所以我當時就隨意表示了一點意見,那些話就登在《聯合報》上,所談的就是通識教育的問題。也引起大家的注意,一般人也表示好像有這個同感。


   
因此,人文教育的實施在今天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今天的學校教育,它的本質就是專家教育,不論講的是那一門學問,譬如物理、化學、數學固然是屬於專家的知識,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人文科學,在學校當成一門知識,站在知識的立場上來講這套學問,它立刻就成為一個專家的知識,所培養出來的人都成了專家,而問題就在於當成了專家以後,越是專家越是不通,越是專家越是不識大體。所以要講通識教育,照我的直覺想起來,並不是在學校分門別類開課程的問題,學校是只培養專家而不培養通識的。什麼叫通識呢?有通識的人不一定有許多專精的知識,我們中國有一句現成的老話,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句話的意思即代表一個通識。呂端這個人不一定有許多專門的知識,通識所指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現在把通識教育安排在學校裡面,在本質上是有齟齬的。


      
那麼,人文思想從那個地方著眼?從什麼地方來講人文思想這個觀念?教育是使一個人如何能發展完成他的人格的道路。這就是教育的定義。但是,我們生長的這個時代,學校教育和以往的教育已經不同了,譬如說《禮記》裡<大學>這一篇就是對著古代太學講的,頭一句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今天我們心目中所要求的通識教育似乎應該套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類意思上講,雖然我們現在所講的不一定完全依照著它講,但大體上不出這個規模。可是,現在的大學教育,有哪一門課程的內容講的是「明明德」,又哪一門課程講的是「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很成問題。現在的大學教育重視分門別類知識的傳授。這種學校教育的傳統,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中國古來的傳統;中國以往雖然也有小學,也有大學(即所謂的太學),但和現在的學校教育的傳統不同。現在學校教育的傳統,其實乃是西方希臘傳統,這個傳統我們名之曰「學統」,其內容以分門別類的知識作主。人不能離開知識,也不能沒有知識。每一個人是一個主體,一個主體生存在世界裡,不能不和周圍的環境發生關係;和周圍的環境發生關係,就不能不和外物發生關係。外物就是客體,就是對象。和對象發生關係就會想到要了解對象,這是人發展其成為一個人所必不可少的一環。


     
了解對象就是知識問題,所以培根(Bacon)的格言說:「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知識為什麼是力量呢?因為有了知識才能控制自然。如果想要控制自然,首先要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了解自然就是知識問題,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環。這一環是任何人都不能反對的,也不能取消的。這一環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也就是時下一般人所指的科技問題。科學技術所代表的就是知識。科技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求現代化,大家都知道現代化的這一步就是科技化,是個很重要的觀念。嚴格說起來,要求這一步的現代化並不十分困難,這是另一個問題,暫且不說它。現在只說人要了解對象,成就知識。既然是屬於科技的問題,就是屬於自然科學方面。那麼人文思想從那方面講呢?假如是從一般人所說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平衡方面講,則這其實已經平衡了。也就是說,作為科學來看,這已經科學化了,沒有所謂平衡不平衡的問題。在我看來,這人文思想都是科技層面的問題。因此,若要真想講人文思想,則應該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它不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如何相平衡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大家都會處理了。現在大家所想的事實上不是這個問題,譬如說今天我申論的主題是「人文思想與教育」,這裡所說的人文思想,依我的理解,已經不是和自然科學相平衡或是在同一層次上的科學問題了。因此,我簡單的表達我的意思如下:


      
了解對象,當成一個對象來了解的就成為知識,對象不止是自然現象而已,社會現象也是一個對象,研究社會現象就成為社會科學,社會科學也是一般人所說的人文科學,但是這種人文科學和我們這個時代所要求的「通識」,所要求的「人文思想」相同不相同呢?事實上是不相同的。如果說大家所要求的就是社會科學,那麼社會科學已經多得很,各大學都有,研究人員也很多,而且研究的人儘量使其科學化,動輒說所根據者是某某科學的觀點,已經向科學看齊,以科學為標準,並以模仿科學模式、以科學化為極則。但是一旦經過科學化,就不是我們所想的人文思想了。那麼人文思想究竟定在那裡呢?人文思想不是定在了解對象這個層次上,而是定在從對象上撤回來,回到自己,回到每個人當一個主體上。對象是客體,從對象上撤回,回到每個人身上,把每一個人自己當主體,人文思想當是定在主體性這裡。定在主體上是什麼意思呢?假如諸位想的是:我就把思想放在主體上,把主體當做一個了解的對象,那麼這個時候主體又變成了客體。研究這個主體有許多的學問,有心理學、生理學、人類學、生物學等等的學問,現在人動輒根據這些科學觀點來了解人,其實根據這些科學觀點所了解的主體,已經不是人了,問題的發展就成了這麼一個弔詭的現象。當用上述各種科學觀點來了解這個主體時,這時主體又轉成為外在的客體了,主體性立刻喪失了。因此,落在這裡講,只有和自然科學平頭並列的社會科學,是沒有我們所要求的人文思想的。前面說人文思想要歸到主體上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簡單的一句話──要把人當人看,千萬不要把人劃歸到什麼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生物現象上來了解,如果劃歸到這些現象上來看人,人就被看沒了。西方人從亞理斯多德開始就對人下定義,說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定義一般人看起來是不錯的,其實這個定義沒道理,「人是理性的動物」已經先把人劃到動物類裡面去,和動物同,人都沒有了。雖加上「理性」這個限制,然這個限制究能彰顯人之多少價值性呢?人就是人,要把人當人看才行,人文思想就是在這個地方著眼。但如此講,仍是些空話,既然不根據心理學、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的科學觀點講,要把人當人,回到主體上來,這裡面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把人當人,回到主體,關心人的問題,它的內容為何?關連著什麼問題?大體上可以如此講,把人當人看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生命的永恆問題,一個是終極關心的問題。這是每個人都會關心到的,所謂終極關心的問題是什麼呢?照西方的傳統說是宗教問題、上帝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在心理學裡,也不在人類學、生理學和生物學裡,這些科學中沒有這種關心。除了終極的關心外,一層層往下講,還有各階段的關心,一時是說不盡的。我這裡根據中國的傳統講,不管是終極的關心或開始的關心,或是開始到終極過程中的種種關心,不論是那一方面,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家庭,家庭是把人當人看,一切幸福薈萃的地方,一切的信仰、學問因為有了這個核心而有意義;假如沒有這個核心,一切的學問、一切的信仰都沒意義。最直接的就是幸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就是屬於幸福的問題,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命的問題。這些命和幸福問題最後的關鍵在於家庭,家庭的問題便是每個人所關切的。


      
現在正值文化轉折的時代,家庭問題在這兒便成為很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每個人關心自己幸福的問題。家庭在傳統社會中維繫了幾千年,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中出了問題,所以也影響每一個人做人之道。對於自己的關心,人際的關懷,大體在這個時代都出了問題,這是個很麻煩的時代。所以人文思想,首先不在於各種分門別類的各種學科之內。因此,掌管教育的人應該在這方面多用點心思,多講講話。這些話不在課程之中,在現有的課程中是找不出來的。從這個核心還可以牽連好多的問題,都是和個人切身有關的。


   
然而生在這個時代,個人最切身的問題尚不止是家庭問題而已。這個時代最切身的還有一個大威脅,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統治半個世界的問題。在中國而言,是統治整個的中國大陸,要不然為什麼大家要離鄉背井,要逃難呢?這也是應該關心的重要問題啊!這問題是什麼問題呢?這個問題也不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裡面,所以現在的人不能了解共產黨究竟是什麼?打哪兒來的?依照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怎麼會被馬克思主義所統治呢?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但這卻是個事實,大陸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總是個事實,為什麼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呢?這也是每個人最切身關心的問題。這種問題是屬於人文思想的, 不屬於一般所說的和自然科學平列的那個人文科學。一般所說的人文科學不能了解個人問題,不能了解生命方向的問題,也無法了解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為什麼逃難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不能了解共產主義,不能了解馬克思主義今天為什麼能統治中國大陸的問題。共產主義何以能發出如許的魅力,統治半個世界?這類的問題就是屬於人文思想。這是時代的悲劇,而我們所要求的人文思想正是指的這些思想。譬如說念數學的人主要的對象是數,這裡面沒有馬克思主義;研究物理學的人,他的研究對象是原子、電子,原子和電子並不含有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科學的人也一樣,社會科學中談什麼社會學、社會型態學等等,社會型態學把台灣當成是一個社會型態,大陸也是一個社會型態,平等視之就可以加以研究。所以我常有一個非常痛切的感覺,當念社會科學的人抱持著這種態度,說大陸上也是個社會型態,也可以去研究它。當說這種話時,這種態度就是科學的態度,在這裡,科學的態度就是一種很令人可悲的一種態度。而當有人說要以社會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大陸上的社會型態時,毛澤東可以在後邊嗤之以鼻地恥笑他:「這社會型態是從哪裡來的呢?是我毛澤東一手造成的。我在這兒創造,你們這些當教授的人在那兒放馬後砲,在那兒做研究。」所以我說人文思想是很難在和自然科學並列的社會科學的關連之下講的。


     
我們現在講的是人文思想,是通識教育的問題。通識教育是個教養問題,屬於個人的問題。要教養一個人發展完成他自己的人格,固然不能離開知識,但也不止是知識。要注意這句話,開始時我就說過,我並不反對科學,知識是人生極重要的一環,但是人之為人,發展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為一個人,關心自己的生命問題,關心自己處在這個時代為什麼要逃難?就不止是個知識的問題。當然了解這些問題需要有知識,但是有許多專精知識的專家對這些問題一樣不能了解,一樣的糊塗,這又是算什麼呢?幾年前,在美國有個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何炳棣,他原來是最反共的,後來去了大陸,出來時路過香港,說了一些沒有良心的話,他說:「人要求自由,自由是資產階級的奢侈品。」這種歷史專家有什麼用呢?自由怎麼能是奢侈品呢?這就是人文思想的問題,而不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平衡的問題。還有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邏輯學家王浩,聯大畢業,是個很有名的邏輯學家,按理說這樣一個成名的邏輯學家說話不應該隨便亂說的;他說什麼叫自由呢?自由在現實上是沒有的,肚子餓了要吃麵包;演講的時候要靠擴音器,假如沒有擴音器,大家就聽不到我所說的是什麼,因為我的聲音不夠大,我演講的活動就要受到擴音器聲音高低的制約,既然是受條件制約的,我哪有自由呢?所以要求自由是多餘的,是過分的。一個成名的邏輯學家,在美國受了自由民主多年的教育薰陶,竟然說得出這種話來?這種知識分子有什麼用呢?這種人有專家的知識,但沒有但沒有通識,這就是缺乏人文思想。


      
所以講人文思想必須對於自己的生命及自己生命的發展,,所受的挫折、阻礙要有關切,才能了解這個時代,也才能了解自己。如果對於這兩方面不能了解,就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人文思想。這只是籠統的說,在這個大原則之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把自己當一個人看,當一個主體看。而所關心的問題各時代不同,這個時代當然和以往不同,在老的社會裡有青年人的問題,也有中年人的問題,也有老年人的問題,這個時代亦復如此,但都不像老的社會那麼簡單,而意思還是相通的。我在開頭時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才是真正人文思想的典型、標準。古時候的教育是如此,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的教育沒有一門學問所講的是明明德,也沒有一門學問講的是新民、止於至善,因此就成了這個時代的問題。所以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仔細想想,我們是否只要知識?需要不需要另一方面的教養?是否只需要科技呢?這時候,大家就要靜下來想一想,想想看;若不止是需要科技,那還需要什麼呢?這時候便有一份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實施通識教育,人文思想的教育。至於如何來進行,是否可以用學校裡開列課程的方式來實施,我很懷疑。但我也不能肯定的說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不過我自己有個直覺,認為通識教育是個人的教養問題,教養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教化,也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教;《大學》所說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還是個教化的問題;這個教養教化的問題在老的社會裡太學制度是相互配合的,但是現在社會不同,而學校制度又不復是當年的太學制度,所以如何能保存得住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我才說教養問題完全是屬於個人的問題。一個人有沒有通識,糊塗不糊塗,識大體不識大體,這是個人教養的問題。徒有許多的專門知識,百科全書的知識仍然不能識大體,仍然沒有通識。這個時代教育的問題就是如此,這話也許有點兒洩氣悲觀,但我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在大學裡開課程來實施通識教育。我就提供這個意思給大家參考。

取自<<時代與感受續編>>( 全集第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3:54 , Processed in 0.26655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