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說詩一家言──詩意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1 11: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說詩一家言──詩意篇

作詩要有詩的意象。真正的詩人有其特殊的詩意。何謂「詩意」?對於宇宙人生的慧解,對於真、美、善的希求與憧憬,便是「詩意」。中國詩人,有詩意的,曰屈原,曰陶潛,曰子建,曰李白。杜甫是沒有詩意的。

然杜甫何以能成為大詩人呢?詩有是「詩的」,即有詩意的詩;有不是詩的,即無詩意的詩。無詩意的詩,即謂散文的詩。杜甫的詩是散文的。中國民性本是老實素朴的。中國詩大部分又都是應酬之作,成了社交的裝飾品。到處是詩,相習成風,便成了一種沒有詩意而有詩韻聲調鏗鏘的有韻之文。至唐興,律詩起,又專以排比聲韻,屬對律切為能事。其所歌詠竟毫無詩意存焉。所以有人說中國詩本質上是散文的,不是詩的。此言甚對。成了一種風氣,所有的詩都在這一條線上發展,而好的詩也就是散文的詩,或於散文的詩中始可發見,所以杜甫究成了一個大詩人。

散文的詩也是很有風致的。其美與一篇美妙的散文同。其所歌詠是將一件事情行雲流水地鋪陳出來,或用《論語》式的對話傳達出來,故曰歌,曰行,或曰古風。散文詩與史詩不同。當然散文的體裁最宜於用來歌詠歷史,但中國詩則不然。其不歌詠歷史,也一切總以散文詩出之。所以結果竟沒有真正的史詩,而只有散文詩。

散文詩的特色就是詠物詠事。〈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羅敷行〉、〈孤兒行〉都是散文的。〈長恨歌〉、〈琵琶行〉也是散文的。〈秦婦吟〉更是散文的。事並非大事,物並非巨物,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風流飄逸,聲調鏗鏘,此就是散文詩的美。杜甫的鋪陳終始,就是集了這一類型的大成。但是按另一標準說,卻是沒有「詩意」的。可是將來的演變,真正的詩、最成熟的詩,就是這種散文詩也未可知。中國民族是最成熟、最老練的民族,成熟老練的表現曰中年曰散文。到了此時,希求意見都歸幻化。所有的是感慨,是悲涼,是簡單函蓄,是悠悠和平,低回流連,總之是對於現實的諷詠與靜覺。

散文詩的詩意或詩魂,不在希求,不在慧解,而在歌詠。一唱再三嘆,慷慨有餘哀。這是它的詩魂。沒有希求,沒有意見,也許就是它的慧覺。它的慧覺沒有成一個系統表示出來,而是藉一件事情,無可無不可的歌詠出來。散文詩的終極是如此。杜甫究是如此否,尚難言。因為散文詩的靈魂是歌詠,其動人處是聲調與所歌詠的事情,也說不上甚麼覺不覺。作者有慧覺否與散文詩無因果關係,但有個巧合。就是說,最老練的、最有大覺的,結果是散文的。但散文的,卻未必有大覺。杜甫、韓愈俱是散文的,但此兩人卻是沒有什麼慧覺的。故表裡俱散,其所以成為散文的,不是因為他們有大覺,乃是因為傳統的習慣。陶潛的詩表面也是散的,但內容卻是詩的。曹植也是如此。這因為曹、陶都有靜覺與慧解故。有靜覺與慧解就是有「詩意」與「詩境」。散而有詩意與詩境就是最成熟的詩,也就是散文詩之極致,但此無所望于杜甫。何謂「散的」?
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貼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這是一種對話式的散文。
韓愈〈瀧吏〉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樂瀧。
險惡不可狀,磐石相撞舂。
往問瀧頭吏,潮州尚几里?
行當何時到?土風復何似?
瀧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
這也是對話散文。
韓愈〈寄盧仝〉
玉川先生洛城裏,破屋數間而已矣。
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
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
這是行雲流水的鋪陳散文。
杜甫〈送孔巢父〉
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將入海隨煙霧。
詩卷長流天地間,鉤竿欲拂珊瑚樹。
這也是行雲流水的散文詩。
杜甫〈哀王孫〉
腰下賢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這是一唱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此皆風流飄逸,聲調鏗鏘。
李白〈灞陵行送別〉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李白〈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雲秋。
坐來黃葉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樓。
絲桐感人絃已絕,滿堂送客皆惜別。
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
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
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
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
一朝復一朝,髮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
折翮翻飛隨轉蓬,聞絃虛墜下霜空。
聖朝久棄青雲士,他日誰憐張長公。
此兩詩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以上所舉皆是散的,以聲調取勝。字裏行間,韻味無窮。但是何謂「詩的」?
蟬羽無分朝夕,
為露濡潤,如女人為戀低泣。
──《源氏物語‧空蟬‧名句》。
這是十二分是詩的意境。又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
荷花嬌欲語,愁煞蕩舟人。
巨鰲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
江東風光不借人,枉煞落花空自春。
清風吹歌人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都是李白最有「詩意」的句子。又如︰
落葉別樹,飄零隨風。
客無所託,悲與此同。
羅帷舒卷,似有人開。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
──李白〈獨漉篇〉。
調子十分散,而意十分緊。有詩意,亦有詩境。又如羅隱〈君馬黃〉︰
細橤慢逐風,暖香間破鼻。
青帝固有心,時時動人意。
去年高枝猶壓地,今年低枝已憔悴。
吾所以見造化之權,變通之理,
春夏作頭,秋冬為尾。
循環反覆無窮已。今生長短同一軌。
若使威可以制,力可以止,秦皇不肯歛手下沙邱,孟實不合低頭入蒿里。
伊人強猛猶如此,顧我勞生何足恃?
但願開素袍,傾綠蟻,陶陶兀兀大醉于青冥白晝間,認它上是天下是地。
亦是極有詩意的。雖然是說理,但是不乾燥。錯錯落落,極有輻射力。極有函蓄力。與李白〈將進酒〉理同,而表現的詩意大不同。〈將進酒〉不過是一曲放肆的唐調,此詩卻是一首蒼老的古調。又張藉〈遠遊曲〉︰「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亦是詩的句子。此非出風頭也,乃留憑弔之蹤也。而羅隱〈江南曲〉︰
絲採怨凝曉空,吳王台榭春夢中。
鴛鴦鸂鶒喚不起,平鋪淥水眠東風。
又極有靜覺極有意境。「詩的」意境須有三原則︰

一、象徵的與擬人的;
二、靜覺與慧解;
三、有密度與輻射。

「散的」意境亦須合三原則︰

一、鋪陳事實;
二、行雲流水;
三、聲調鏗鏘。

散而不至子建與淵明,則或為詩究笨伯,杜甫是也;或為淺流油滑,李白是也。詩而不至淵明與子建,則為才人藝人,格無足取,王維是也。

有詩意的詩人,屈原、李白表示希求與願望,陶潛、曹植表示慧覺與靜解。他們不但有詩意,而且其意是「詩的」。

詩意是格,有斯格即有斯調。調與其詞相諧和。詩意是希求與願望的,其格調多熱烈、緊張、頹慢、消極,是謂動態格調。其所用的詞也多是生動的,此謂技巧與格調的諧和美。

詩意若是慧覺與靜解,其格調則冷靜內斂,恬淡自如,是謂靜態格調。其所用的詞也多是恬靜的。

屈原是一個巫祝師,想像力特別大。忠君愛國之心,憤而至於其極,變而為希求解脫之情。但這是精神上的遊歷,不能實現,便只有自殺。其意是希求的,其希求有真、美、善的成分,其境是香草美人,凌空雲虛。

李白是一個流浪漢,很奇特的人物,也殺過人,也成過仙;也曾布衣見天子,極豪華於一時;也曾獲罪流夜郎,極坎坷於一時。這種人當然沒有什麼禮法、世俗,也沒有什麼學問涵養。是一種感覺主義的性格。耳目之官不思,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一生極為其欲望生命而奮鬥。也有熱烈,也有緊張,也有頹慢,也有消極。一任衝動,原把不定也。表之於詩則為豪放狂浪,風流飄逸,頹慢弛散。而一貫其中者則為說誇大話,用流動詞。俱見〈格調篇〉。
陶潛心境平靜,事理通達。雖文妙不足,而慈祥戲謔,不離人情之正。感慨唏噓,乘化不忘名教。看得透,忍不過,亦性情中人也。文采不斐然,不能一瀉千里,發其不得不發。然形諸歌詠,卻是智慧生活實錄,句句都從自覺中濾過一遍,與才子之不知所以然者不同。雖俱自性靈中出,而一為通人,一為才子,其格固自有異。十年格物,一朝物格,忠恕絜矩之道,正是如此。詩集中處處表示慧覺與靜解。其所涉範圍又不似王維之狹小。同為田園詩人,一拘於田園,一不拘於田園。此陶之所以大也。歷來目陶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皆不妥。陶豈甘於為隱逸哉?蓋亦出處靜默,不離於義,山河變色,宋移晉祚,出而為仕,於義有所不能,若不退休田園,尚望其為漢奸乎?此與孔子時又不同。上有周天子,下邦俱為所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統之局未移,故去魯之楚之宋皆可也。今天下一家,不為晉即為宋,既晉矣,又焉能宋?故以田園詩人目之,實是看得太輕太淺。如王維者則可矣。觀其詩可知其人,其境界固不止田園已也。有慧解、有世運、有人倫、有學養、有聖統、有感慨、有唏噓、有幽默;雖所處不過一斗室,然大之則彌六合,遠之則神遊千古。有理性有性情,豈拘於耳目之官,泥於田園,作聲色之藝人乎?亦非蔽於天而不知人者所可比也。故辭調雖不如王維之華美整齊,而詩格則高絕千古。王維之靜覺根據於佛,有一固定之系統,若套公式然。陶之慧覺與靜解乃自人性中發,無一定之性統可拘,而無不得其正。此儒宗孔子之真精神。故陶當以通人之詩目之,亦聖之時者也。
陶之心境平靜處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徘徊邱隴間,依依昔人居。
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昭昭天宇闊,皛皛川上平。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疊韻字屢見而不一見,足見其心境之平靜。又如︰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此都表示一種靜覺。不靜者不覺,庸俗者亦不覺。句中有點之詞,皆極有技巧者,有靜覺便有慧解︰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吾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心境本是很曠達的。但大限到臨,凡屬有情,無不有動于中。孔子且傷獲麟。並非不達。蓋達不達,總不離乎人情,所差者在癡迷與否耳,在冷酷與否耳。莊子是很達的,但沒有人味,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此便為冷酷。亦終于不達。至韓愈、杜甫則陷于癡迷。
徘徊邱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這本是很淒涼的情景,但寫的那麼低回依依,淡泊甜靜。若出之李白口中,將不知若何狂浪。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榮華」聯特顯忠厚不迫之旨。俗人極力慕榮華,此本是人情之常,陶潛並不枉情詆毀,但總覺其可憐耳。達者極力詆毀蔑視,亦非人情之正,故終於不達。

因為心境平靜,事理通達,故不偏激,不過分。雖沈湎于麴櫱,卻不毀謗聖賢,亦不氣憤,亦不牢騷。感慨自然是有的。這是不可及處。李、杜、韓都是有氣憤的。周作人自命為通達,毀謗聖賢,亦是不對。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
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
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遊心目,關河不可踰。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藉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此竟不是詩人,直是有道之士。人類精神表現無餘。見其學養之厚,見其文化責任之大。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如何小子,狂肆無知而詆毀聖賢乎?於陶詩見個人之智慧,見人類之靈魂,見時代之精神(世運),此是何等詩格,而可以田園拘之乎?而最令人發緬想者,則為以下兩詩︰
  〈與殷晉安別〉︰
遊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
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
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
負杖肆遊從,淹留忘宵晨。
語默自殊勢,亦知當乖分。
未謂事已及,興言在茲春。
飄飄西來飛,悠悠東去雲。
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
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
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
陳祚明于此詩曰︰「殷先為晉臣,與公同時。後作宋臣,與公殊調。篇中語極低徊。朋好仍敦,而異趣難一也。」
  〈贈羊長史〉(左軍羊長史,銜使秦川,作此與之。)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
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
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豈忘遊心目,關河不可踰。
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與。
聞君當先邁,負荷不獲俱。
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
多謝綺與角,精爽今何如。
紫芝誰復採,深谷久應蕪。
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
清謠結心曲,人乖運見疏。
擁懷累代下,言盡意不舒。
聞人倓於此詩曰︰「劉裕平關中,越二年,即受禪。陶公此詩,念黃虞,謝綺角,蓋致慨於晉宋之間也。言雖易盡,意奚能舒乎?」而何焯則曰︰「始皇雖一九域,四皓逃之。此篇所以庶武羅於羿奡之域,想王蠋於亡齊之境,聊以寄其難言之隱也。」

此兩詩,人倫世運,學養性情,面面俱到,函蓄極富。詩格高遠,乃□【編按:此字原件無法辨識。】世之作。

陶事理通達,故又善於幽默。「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此老有童心。又「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此恰似李逵所謂「俺這哥哥就知我的鳥意,不耐煩吃這小杯。」妙語絕千古。〈責子詩〉云︰「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又慈祥戲謔,幽默可觀。而〈挽歌〉三首亦遊戲亦莊嚴,與蘇格拉底之死同。此老真可謂透徹之至,亦即林語堂所謂「對自己幽默一下」。

真西山曰︰「淵明之作,宜自為一編,以附於《三百篇》、《楚辭》之後,為詩之根本準則。」此意甚有得。蓋淵明誠如山谷所云︰原不為詩,乃寫其胸中之妙耳。此非文人之作,乃通人之自遣,故其所道無往而不通達。千古來,只有一孔子是通人,他又不作詩。千載下化身為陶公,以補前生之缺。此等詩如何不自成一編。蓋天地間能有幾人是孔子,更有幾人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是聖人,要立身行事,有個社會關係在。故其言論量己衡人,有對而發,隨機而變,不主故常,毋固毋必毋意毋我,其所對答無一為其所必言,不自我而自人,此是一個忠恕之道。所以其言論,對自己而言,謂之隔。因其生活是散文的故也。淵明詩,因其是詩,免不了表現自己,即不自人而自我,故其表現,句句自覺,內外無間,是謂不隔。孔子之隔與陶公之不隔,都是自己明明白白的。還有一派,文采斐然,一瀉千里,發其所不得不發,亦不自人而自我,內外無間,亦謂不隔,但卻是不自覺,即自己並不知其所以然。此為才子之文。屈原、李白、公安袁氏是也(此種分法得自馮文炳先生)。還有一派,則為《風》《雅》之遺音︰刺美風化,推明政治,歌詠事物,鋪陳終始,此乃表現人類之靈魂時代之精神者也,子建、工部屬之而未至也。故詩可有三派,綱列如下︰

一、通人詩︰自我,不隔,自己明白,詩的︰只有一陶潛公。
二、才子詩︰自我,不隔,自己不明白,詩的︰《楚辭》、李白等是也。
三、風雅詩︰自他,隔,自己明白,散的︰三百篇、曹子建、杜工部是也。
此是正統派願來者有以擴大而發揮之。

原載《再生》第32期 1939年11月 署名「牟離中」
1


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9-13 08:47:4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值得一看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9-13 12:47:2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文章!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9-14 22:35:1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值得一看的文章!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3:51 , Processed in 0.07761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