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全5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8 10:4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全5册)
  • 一 口 价: 88.00
  • 运  费:平邮: 8.00元 快递: 15.00元
我 要 买: 件 (库存10件)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什么是
购物车




  • 30天售出:0件
  • 剩余时间:13天23小时
  • 所在地区:天津
  • 浏览次数:1次
  • 宝贝类型:全新





掌柜档案
江_湖 旺旺在线

会员积累信用
  • 卖家信用: 4141 虚拟宝贝交易:0%
    实物宝贝交易:0%
  • 买家信用: 1660
  • 卖家好评率:99.98%
  • 买家好评率:99.88%

店铺动态评分
认证: 服务:
进入掌柜的店铺 收藏本店铺








宝贝详情
  • 其它价格区间: 2元-9998元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趣味科学的奠基人。被译为十几种语言,销售量超过2000万册的经典科普名著!
“数学的歌手、物理学的乐师、天文学的诗人、宇航学的司仪”;月球背面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内容简介《趣味物理学(续编)》这是一本自成一体的书,《趣味物理学》的成功激励,成就了《趣味物理学(续编)》,准确地说。这是另一本同样涉及物理学各方面知识的著作。
与其说是介绍一些新知识,不如说是激发读者对已知的物理学简单知识的新奇感。本书的目的是引发读者的科学想象力,培养他们用物理学观点进行思考、广泛应用既有知识的习惯。因此书中把对有效实验的介绍放在次要位置,而把物理学中的一些难题、有趣的课题、有教益的怪题、费解的问题和奇异的物理现象等放在首要位置。总的说来,《趣味物理学(续编)》在取材上比第一本更适合较有基础的读者,内容互补,各种水平的读者可随意先读其中一本。
没有第三本《趣味物理学》,不过另编写了《趣味力学》。
  《趣味物理学》本书主要不是告诉读者新的知识,而是采用极富趣味的叙述方式,帮助读者“彻底弄懂他们已知道的东西”,就是说使他们已经具有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更加深化,激活这些知识,学会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书中列举了一系列与物理学有关的形形色色的智力游戏、独出心裁的问题、扣人心弦的故事、妙趣横生的习题、离奇古怪的现象和出人意外的对比。这些都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科幻作品最符合本书的宗旨,援引了儒勒·凡尔纳、威尔斯、马克·吐温等人的科幻小说中的若干片断。其中描写的种种以幻想为基础的实验不仅对读者富有吸引力,而且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活生生的例证作用。
  《趣味代数学》不要把《趣味代数学》看作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代数初级课本。它和这个系列的其他书籍一样,首先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本读物。它的读者应该具备一些代数方面的知识,哪怕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也好。这本《趣味代数学》的目的在于纠正、复原、巩固读者支离破碎或掌握得不够扎实的知识,但是最主要的还在于培养读者学习代数的兴趣,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白。
为了使代数学这门课程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大家的兴趣,本人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书中的题目或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或有如在数学历史长河中的旅行,妙趣横生;或是代数在实际生活中奇妙的运用……
  本套丛书还包括:《趣味力学》、《趣味几何学》

目录趣味物理学(续编)
 第一章 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
 1.1 旅行的绝招
  1.2 “地球,我命令你停住!”
 1.3 从飞机上投信
  1.4 飞行员投弹
 1.5 无需停车的火车站
  1.6 活动式人行道“
  1.7 一条费解的定律
  1.8 大力士斯维雅托哥尔的死因是什么?
  1.9 不靠支撑能够运动吗
  1.10 为什么火箭能飞起来?
  1.11 乌贼是怎样游动的?
  1.12 乘坐火箭到星球上去
 第二章 力·功·摩擦
  2.1 关于天鹅、虾和梭鱼拉车的问题
  2.2 克雷活夫对力学原理的悖离
  2.3 蛋壳容易弄碎吗?
  2.4 帆船逆风而行的原理
  2.5 阿基米德能撬起地球吗?
  2.6 儒勒·凡尔纳笔下的大力士与欧拉公式
  2.7 结果怎样打牢的?
  2.8 假如没有摩擦
  2.9 “切留斯金”号失事的物理学原因
  2.10 自行平衡的木棒
 第三章 圆周运动
  3.1 为什么旋转的陀螺不会倒?
  3.2 手技
  3.3 与哥伦布不同的竖蛋新法
  3.4 失重现象
  3.5 您充当一次伽利略
  3.6 您我之间的争论
  3.7 争论的结局
  3.8 走进“魔球”
  3.9 液体镜头望远镜”
  3.10 “魔圈”
  3.11 杂技中的数学
 3.12 重量的缺失
 第四章 万有引力
  4.1 引力有多大?
  4.2 连接地球和太阳的钢索
  4.3 能避开引力吗?
 4.4 威尔斯小说的主人公们是怎样飞往月球的?
  4.5 月球上的半小时
  4.6 在月球上打靶
  4.7 在无底的竖井里
  4.8 奇妙的隧道
  4.9 如何开掘隧道?
 第五章 乘炮弹到月球去
  5.1 牛顿山
  5.2 虚构的太阳
  5.3 沉重的帽子
  5.4 怎样减轻速度急剧增加造成的伤害
  5.5 写给数学爱好者
 第六章 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6.1 人不会溺水的海
  6.2 破冰船是怎样工作的?
  6.3 失事的船沉到哪里去了?
  6.4 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幻想是怎样实现的?
  6.5 “萨特阔”号是怎样打捞出来的?
  6.6 水力“永动机”
  6.7 是谁创造出“气体”、“大气”这两个词?
  6.8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6.9 水池习题
  6.10 奇异的容器
  6.11 空气的力量
  6.12 新式希罗喷泉
  6.13 骗人的壶形杯
  6.14 水在倒扣的杯中有多重?
  6.15 轮船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6.16 伯努利定理及其效应
  6.17 鱼鳔的功能
  6.18 波浪与旋风
  6.19 地心旅行
  6.20 幻想与数学
  6.21 在深深的矿井中
  6.22 乘平流层气体升空
 第七章 热现象
  7.1 扇子
  7.2 为什么在风中更觉得冷?
  7.3 沙漠的热风
  7.4 面纱能保暖吗?
  7.5 能冷却水的罐子
  7.6 不用放水的冷藏柜
  7.7 我们能忍受多高温度的酷热?
  7.8 是温度计,还是气压计?
  7.9 油灯的玻璃罩有什么用处?
  7.10 为什么火焰不会自行熄灭?
  7.11 儒勒·凡尔纳小说的疏漏
  7.12 在失重的厨房里料理早餐
  7.13 为什么水能灭火?
  7.14 怎样以火制火?
  7.15 水沸腾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
  7.16 雪能使水沸腾吗?
  7.17 “气压计汤”
  7.18 沸水总是烫的吗?
  7.19 热冰
  7.20 用煤制冷
 第八章 磁·电
  8.1 “慈石”
  8.2 关于指南针的问题
  8.3 磁力线
  8.4 怎样使钢磁化?
  8.5 大型电磁铁
  8.6 磁力戏法
  8.7 电磁铁在运动员训练中的用处
  8.8 电磁铁在耕作中的用处
 8.9 磁力飞行器
  8.10 “悬棺”现象的再现
  8.11 电磁列车
  8.12 火星人大战地球人
  8.13 钟表与磁力
  8.14 磁力“永动机”
  8.15 博物馆的难题
  8.16 另一种虚幻的永动机
  8.17 近似的永动机
  8.18 停落在电线上的飞鸟
  8.19 在闪电的照耀下
  8.20 闪电的价值
  8.21 室内的雷雨
 第九章 光的反射与折射·视觉
 9.1 五像同在的照片
  9.2 太阳能发动机与太阳能加热器
  9.3 梦寐以求的隐身帽
  9.4 隐身人
  9.5 隐身人的法力
  9.6 透明体的标本
  9.7 隐身人能看到别人吗?
  9.8 保护色
  9.9 自卫色
  9.10 人在水下时的视力
  9.11 潜水员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9.12 放在水中的透镜
  9.13 没有游泳经验的人
  9.14 隐形的别针
  9.15 从水下看世界
  9.16 颜色在深水中的变化
  9.17 我们眼睛中的盲点
  9.18 月亮看上去有多大?
  9.19 目测的天体大小
 9.20 天蛾
  9.21 为什么显微镜有放大功能?
  9.22 视觉的失误
  9.23 错觉与服装的条纹
 9.24 哪一个椭圆大些?
 9.25 想象的力量
  9.26 再谈视错觉
  9.27 这是什么?
  9.28 奇异的车轮
  9.29 “时间显微镜”在技术中的应用
  9.30 尼普科夫圆盘
  9.31 兔子为什么歪着头看?
  9.32 为什么黑暗中的猫都是灰色的?
  9.33 有没有冷光?
 第十章 声·波
  10.1 声与地线电波
 10.2 声与枪弹
  10.3 子虚乌有的爆裂
  10.4 假如音速变小了
 10.5 耗费时间的交谈
  10.6 快速绎站
 10.7 传讯鼓
  10.8 能够反射声音的云和空气
  10.9 听不到的声音
 10.10 超声在技术上的应用
  10.11 小人国的居民和格列佛的嗓单
 10.12 谁能在一天之内看到两天的日报?
  10.13 火车的汽笛声
  10.14 多普勒效应
  10.15 一次违章处罚
 10.16 假如人行走的速度达到音速
趣味物理学
 第一章 速度和运动
 1.1 我们的运动速度有多快
  1.2 与时间赛跑
 1.3 千分之一秒
  1.4 时间放大镜
  1.5 什么时候我们绕太阳运行得更快——白天还是夜间?
 1.6 车轮之谜
  1.7 车轮上移动最慢的部分
 1.8 这并非玩笑话
  1.9 帆船从何处驶来?
 第二章 重力和重量杠杆
 2.1 请站起来!
  2.2 走与跑
  2.3 应该怎样跳下行驶着的车?
  2.4 手抓敌军子弹
  2.5 西瓜炮弹
  2.6 在磅秤上
  2.7 物体在哪儿更重些?
  2.8 落体的重量
  2.9 《从地球到月球》
  2.10 儒勒·凡尔纳如何描写月球旅行以及这种旅行本应如何进行?
 2.11 在不准确的天平上进行准确的称重
  2.12 我们的实际力量
  2.13 为什么尖利的物体能刺进别的物体?
  2.14 我们也可以像大海兽那样
 第三章 介质的阻力
  3.1 子弹与空气
  3.2 超远程炮击
  3.3 风筝为什么能升空?
  3.4 活的滑翔机
  3.5 植物的滑翔
  3.6 运动员延迟开伞的跳伞
  3.7 飞旋镖
 第四章 旋转“永动机”
  4.1 怎样分辨熟蛋和生蛋?
  4.2 “开心转盘”
  4.3 墨水漩涡
  4.4 受骗的植物
  4.5 “永动机”
  4.6 “小故障”
  4.7 乌菲姆采夫的蓄能器
  4.8 “不足为奇的奇迹”
  4.9 还有两种“永动机”
  4.10 彼得大帝时代的“永动机”
 第五章 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5.1 两把咖啡壶的问题
  5.2 古人不懂什么
  5.3 液体的压力是向上的
  5.4 哪只桶更重?
  5.5 液体的天然形状
  5.6 霰弹为什么是圆的?
  5.7 “无底”的高脚杯
  5.8 煤油的有趣特点
  5.9 在水中不沉的硬币
  5.10 用筛子盛水
  5.11 泡沫在技术上的应用
  5.12 想象中的“永动机”
  5.13 肥皂泡
  5.14 什么东西最薄最细?
  5.15 水中取物而手指滴水不沾
  5.16 我们怎样喝水?
  5.17 改进的漏斗
  5.18 1吨木头和1吨铁
  5.19 没有重量的人
  5.20 “用动”的时钟
 第六章 热现象
 第七章 光线
 第八章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九章 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的视觉
 第十章 声音和听觉
趣味代数学
趣味力学
趣味几何学

媒体评论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英)培根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瑞士)皮亚杰   趣味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一切的力量,一切的创造,一切的罪恶,全在这上面培养、教育、结束。                             ——王统照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后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梁启超

书摘插图《趣味物理学(续编)》
  第一章 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
  1.7 一条费解的定律
在力学三条基本定律中,大概要数被称为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和反作用定律最为让人费解了。大家都知道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应用它,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明白地理解它。也许您这位读者能一下子就懂得它的,而我应该承认,从初识这条原理起,十年之后才彻底地弄懂了它。
我曾同各色人等谈论过这条定律,也不止一次地认定,许多人在承认它正确的同时仍持保留态度。他们说,这条定律对于静止的物体而言,当然是正确的,但当它用来说明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时,他们就犯疑惑了……这条定律称,作用永远等于反作用。这就是说,如果马向前拉车,那么车也以同样大的力向后拉马。这时马应原地不动才是,可为什么车还是向前走呢?既然两种力是相等的,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互抵消呢?
人们对于这条定律产生的疑惑通常就是这样。如此说来,这条定律错了吗?不,它完全正确;只是我们没能正确地理解它。两个力没有抵消,不过是因为它们施加到了不同的物体上:一个施加到车上,另一个施加到马上。两个力同样大,这没错,可是,难道同样大的两个力只能产生同样的作用吗?难道用同样大的两个力必定会使任何物体得到同样大的加速度吗?难道力对物体的作用与物体本身和该物体的反作用力无关吗?
考虑到这些,自然会明白,为什么马能拉着车走,尽管车也以相等的力向后拖马。作用于车的力和作用于马的力时时刻刻都是相等的;然而,车是在车轮上进行自由位移的,而马却是蹬着地面,因此车显然会朝着马拉的方向行驶。请再这样设想一下:假如车对马的拉力不产生反作用,那么……车也就用不着马来拉了,因为哪怕些微的力就可以使车行驶了。车必须由马来拉,就是为了克服车的反作用力。
如果把表述这条定律的通俗表达“作用等于反作用”改为譬如“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产生的疑惑也就少了。因为这里相等的只是力,而作用(如果像人们通常那样把“力的作用”理解为物体的位置移动)则是不等同的,因为力是施加到不同的物体上的。
当北极的冰紧挤住“切留斯金”号船身的时候,它的船舷受到北极浮冰的强烈挤压,船舷又以同样大小的力挤压浮冰。硕大的冰块能抵抗住船舷的压力,而虽是钢质却不是实心的船身却经受不住强大的压力,于是就破碎了。于是发生了惨剧(“切留斯金”号覆灭的物理学原因后辟专节叙述)。
这个定律在落体运动中也起作用。苹果之所以落到地上,是因为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同时苹果对地球也有同样大小的引力。严格地说,苹果和地球互为落体,不过下落的速度各不相同。由于两个相等的相互引力,苹果得到的加速度约为每秒钟10米,而地球的质量比苹果大多少倍,其加速度就比苹果小多少倍。地球的质量比苹果大得难以计数,因而地球向苹果方向的位移距离微乎其微,实际上可以略去不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苹果落到地上,而不说“苹果和地球彼此相向地落下”。
……

书摘与插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52 , Processed in 0.0904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