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姓陈的小伙子射箭功夫天下第一,不免自鸣得意。有个卖油老翁却在旁边不以为然。小伙子挺郁闷,就问:“难道您老也会这一手?”老翁说:“你这有啥,不过是手熟罢了。”小伙子挺生气,“你竟敢轻视我的武艺?”老翁说:“我给你亮一手你就知道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把油从铜钱的孔中倒入,铜钱一点没湿。老翁表演完毕,说“看到我的手艺没?没啥,就是手熟罢了。”小伙子哭笑不得。
这个故事同样道破了学习的一个秘密,那就是“手熟”。我们经常批评题海战术,不过这种批评是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而站在应试的角度,题海战术无疑具有合理性。通过反复,集中的做各种跟考题相关的题目,就会对这类题目形成一种长期工作记忆。这种长期工作记忆能够让学生看到某种题型就知道怎么做,从而使做题变成了一种比谁手熟的体力活。
长期工作记忆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做题上,也能体现在下棋上。众所周知,下棋是一项高智力的活动。按理说,选拔棋手的时候只要测测智商就可以了,可实践中却没人这么做,智商顶多是一项参考。世界大赛中,也不是谁智商高谁就得冠军。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下棋高手到了大师的级别,更多比拼的是长期工作记忆的功力,而不是短时工作记忆(这是智商测试的重要内容)。
所以你能看到,大师们能够同时跟几百个人下棋。因为大师跟业余棋手的思维方式不同,业余棋手多用短时工作记忆,这种记忆的容量有限,能看出三五个变化就不错了。而大师是长期工作记忆,常年的打谱,对弈让他一看盘面棋子的相对位置就能感知到下一步该怎么走。就像我们做题熟练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一些选择题,一看题目就知道老师想考的是什么,不用算就能直接选答案。所以高考比拼到最后,已经跟智商关系不大了,就看谁的长期工作记忆更为强大。有人专门测过高考状元的智商,发现不过比普通人稍稍好一点儿而已。此外,研究表明,男生在空间想象与抽象思维方面占优,可最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女生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可见,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之下,智商对于考试结果的决定意义越来越微弱了。
智商测试的尴尬就在于,它是为了测试服务的,受制于测试手段,它只能测一些所谓的一般智力,却没法去测那些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的智力,比如,射箭智力,倒油智力,解题智力,下棋智力。而恰恰这些智力才是最有用,能够决定我们前途和未来的。
如果我们把智力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一般智商,也就是智商测试测验的那几个项目(短时记忆,空间想象等),这种所谓的智力提高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这些智力往往受制于生理因素,后天提升哪怕一点点也是很难的。而之所以选择这些作为智力测验的项目,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对于大部分智力正常的人来说,他的一般智商是足够应付一般的学习,工作的,没必要为了提升一点点投入过多时间)。
但是,如果我们把智力的定义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一切就豁然开朗了。无论是射箭智力,倒油智力,解题智力,下棋智力,还是演奏智力,歌唱智力,绘画智力,通过长期的练习,都能够得到大幅提升。而这种大幅提升也恰恰是最有实际意义的提升。
第一条捷径,目标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有了目标,才能去画直线,去专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人也是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学习与做题,却并没有在做题智力方面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没有找对方向,找准方法。这个找方向找方法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还是很难的。(本文主要谈专注,这话题以后慢慢聊)
第二条捷径,专注
知道了规则,知道了练习的目标是什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专注。
高二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比赛背课文,她看了两遍就背下来了,我六、七遍都背不下来,可见,她的短时记忆力比我好得多。但是她的成绩只是中上游,而我是前几名。我比他多的是规则意识,研究能力(也可看作元认知能力)和写作等方面的长期工作记忆。
我在《一生的基础在于小学时的阅读》中提到,我在小学时进行过大量的阅读(听读),这让我在写作方面有了比较大的优势。写作,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长期工作记忆的反应。这种能力,需要常年持之以恒的训练,不是靠短期突击就能提高多少的。
持之以恒的专注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阿里克森认为,这些顶尖人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们培养出了该领域的长期工作记忆能力,任何人经过勤学苦练,都能够获得这种强大的能力。
他做过一个试验,对只能记住7位数字的普通人训练一年,结果他们可以记住长达80至100位的数字。对这些人,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智力得到了飞跃,他们超常的只是记数字这一特定表现而已。同样,有些苦练若干年珠心算的孩子,看起来神奇,实际上也只是在这一特定领域超常。就像卖油翁老伯说的那样,手熟罢了。不能说倒油功夫神乎其技,射箭也能成为顶尖高手。不要产生这样的错觉。
法国神经科学家佐瑞欧·马佐尔博士也对人的长期工作记忆进行了研究。
他研究的对象是26岁的瑞格·盖姆。此人到处进行计算表演,原因是他有一手绝活。他能够在数秒内算出一个十位数的5次根;数秒内算出一个两位数的9次幂;在做整数相除的题目时,他能毫不迟疑地说出精确至小数点后60位的答案。
不过,盖姆并非天生具备这种计算能力,他是在20岁之后,通过每天四个小时的记忆练习才培养出这种能力。
马佐尔博士运用X线照相术记录下盖姆在计算表演时大脑的图像,然后与普通人对照。结果发现,盖姆在计算时大脑活动部位比普通人多出5个。由于盖姆可以使用这些多出来的脑区,他便拥有了超出常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这一研究结果从神经学的角度部分证明了阿里克森的观点:即长期专注的训练,可以培养出长期工作记忆,而这种能力是成为某领域顶尖人才的基础。
不过,请注意,马佐尔博士又对盖姆进行了语词方面的技能测试,这个领域是盖姆并不熟悉的,因此他表现平平。这说明,盖姆在计算方面获得的神奇能力并无办法迁移到其他领域。正因为这种不可迁移的特性,决定了盖姆的神奇能力只能是一种表演性的能力,除了表演之外,别无其他用处。
我说珠心算是一种表演性的能力也是一个道理。练了十年珠心算,固然可以在计算方面获得类似盖姆这样的神奇能力,但这种神奇能力是不可迁移的。有人说珠心算超常能力者看书的时候过目不忘等等,我很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根据Kawakam、尹文刚等人的研究,珠心算能力超常者的记忆力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即数字计算方面,珠算中使用的想像策略不会迁移到其他认知任务上去。珠心算练习者数字搜索能力强,但是,汉字搜索的能力一般。所以,珠心算的速算高手与盖姆没什么本质不同,一种表演性的能力而已。
我们假设,如果这位盖姆同学,20岁以后,每天花四个小时去钻研一门学科,我想他取得的成就可能比这种记忆表演更有实际意义。我们再假设,那些每天花若干小时苦练珠心算本领的孩子们如果集中精力在应对考试、学习外语或者下棋上,取得的成果就不是表演那么简单了。你可以成为考试领域、外语、下棋方面的顶尖高手。这是真实有用的能力,这种智力的大幅提升才是真正有建设性的智力提升。
大家都知道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三姐妹从小专注于下棋,三人都成了国际象棋大师。而经过最严密训练的小波尔加,则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这种专注就是用在了正确的,有建设性的领域上,而如果专注的目标搞错了,练出的能力没有实际价值,浪费的宝贵时间多么可惜。
第三条捷径:愿望
选对了目标,并且专注于目标,这还不够。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温纳认为,并不是拥有波尔加这样的父亲的孩子都能成为国际象棋天才。只有那些对掌握某项技能具有强烈愿望的孩子,经过数年时间的专门训练才能取得成功。
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会为了摆脱贫困而努力学习,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是出于本能的,自发的兴趣,有一些则是出于对父母的责任感,另一些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
愿望越强烈,行动的力度越大,专注的动力越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怎样激发孩子的愿望?可能要因人而异。阿里克森博士认为,愿意坚持不懈地从事严格训练的孩子与情愿无所事事的孩子之间,可能存在基因上的差异。因此,对于某些比较乖却不大有上进心的孩子,家长可以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孩子把家长的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不加以引导,可能这孩子就放任自流了。而对于个性比较强的孩子,家长就要适当尊重孩子自己的愿望,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强强对抗,结局多半不妙。这类孩子如果真正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往往会非常投入。对这类孩子,关键是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就是我非常反对树立教育偶像的原因。根据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因势利导,结合目标与专注,才能走出一条捷径来。
注:本文谈的主要是智力。但提醒的是,智力不是教育的全部。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这些在我其他文章里都有阐述。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9-14 00: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