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9 09:3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一家三口听了一场高水平的关于严肃音乐的演讲。本人喜爱严肃音乐,包括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不是发烧友级。听完演讲意犹未尽,遂将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主 题: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演讲人: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的目的:了解音乐!享受音乐!重视音乐!

讲座分五个主要部分:
介绍音乐的最基本的美学属性
了解音乐的表现机制及音乐理解的特征
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
分析接受“严肃音乐”的困难
认识艺术在人类生活总的作用

讲座谈到七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音乐何需懂——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与“听不懂”“严肃音乐”原因的分析
  首先举出北京六所高校大学生接受西洋古典音乐情况调查(2001。3)。调查表明:“听不懂”是许多人难以欣赏严肃音乐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山流水”的故事暗示了一种音乐审美的观念:音乐中包含着各种内容,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不懂。人们通常说的“不懂”就是指:不能明确指出音乐的表现内容。
  从音乐美学原理来看,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没有视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二是没有语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对“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普通院校同意率为74.9%,音乐学院的同意率仅为38.7%。
  “高山流水”的故事从主观上给听者造成了一种审美压力,即要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而音乐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这是造成多数人“听不懂”严肃音乐的主、客观双方面的原因。“听不懂”并非听者欣赏水平差,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的与语义的内容。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中寻求那么具体的表现内容。
  在大家都“听不懂”,一般人与爱乐者的区别在哪里?调查表明:音乐工作者及严肃音乐爱好者在欣赏音乐时较少依赖“内容解说”,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内容,用文学化与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别想懂不懂的事。这时周教授放了一段音乐,让大家选择这段音乐使人想到什么。大家的答案都非常集中,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音乐是可以听懂的。
  其实,“要听懂”与“何需懂”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间多年的争论。
  
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音乐表现的机制与理解音乐的基础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是人皆共有的基本感觉。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联觉现象。联觉是音乐――声音的艺术,能够表现视觉、情绪、概念等非听觉性内容的原因。通过让大家听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中国民歌《小白菜》来说明,为什么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原因就在于“联觉”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反映。
  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作曲家凭联觉选择和组织声音去表现,欣赏者靠联觉体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共同的联觉反应是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即音乐何需懂!但认为音乐欣赏仅仅是纯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联觉是音乐表现与理解的桥梁。
  那么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呢?从作品的角度看:音乐能否引起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有联觉对应关系,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联想;否则,就不怪听众听不懂,而是作品没法让人懂。周老师播放了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和《前奏曲与赋格No.21》,前者就很容易产生联觉对应,而后者则不能。从听众的角度看,敏感的联觉、肺腑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联觉是人的本能,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关键在于体验联觉的习惯。总结起来就是: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都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周老师又通过播放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十个主题,让大家进行表现内容分析,结果现场听众反馈非常正确,所以周老师说,事实上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第三个话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音乐理解活动基本特征
当人们听到一段音乐,自然会想:“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可我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对”,是指与作曲家创作的表现意图不符。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只有五种属性可以引起联觉:1、音高。2、音强。3、速度与节奏。4、发音速度。5、紧张度。所以,很多东西音乐不能表现,比如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纯理性的抽象概念等。大多数作品,每首作品的绝大部分,作曲家都没有透露表现意图。绝大多数对音乐表现内容的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很多作品标题与内容介绍你是听不出来的,甚至有些作曲家参与和默认了这个编造过程。周教授通过播放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来说明,缺少联觉对应关系的“解说”、“标题”使听众因无法感受到这些内容而沮丧,这是造成人们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听不出来、理解错误等等,并不是听众德原因,而是因为一者那些内容可能是音乐根本无法表达的;二是联觉机制决定了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必然是主观、模糊和多样的。不仅如此,对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奏家和指挥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周教授分别让大家听了由钢琴家L.克劳斯和G.古尔德演奏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也让大家听了由卡拉扬和克纳帕尔兹布什分别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感觉太不一样了!演奏家和指挥家尚且如此,普通听众实在没必要在意自己的理解是否与作曲家德意图吻合。
  “要听懂,要正确理解”德要求使听众背上了沉重的理解负担;怕“不懂”使听众对音乐艺术大门望而却步;想“听懂”妨碍了听众享受听觉的美;怕“错误”束缚了听众丰富想象力的展开;“理解错了”使初迈音乐大门者受挫。事实上,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体验个人的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听不出来”、“理解不对”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丰富感受!周教授给出两条严肃音乐欣赏小建议:一是放松地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二是尽情地想,展开自己联想的翅膀。一首音乐作品的意义是经“三度创作”过程才完成的:第一次是作曲家;第二次是演奏家;第三次是听众。

第四个话题:什么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音乐欣赏方式的基本类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耳朵的美餐,感受纯听觉的美;音乐是情绪的艺术,体验难以言传的情绪感受。周教授让大家听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用心体验,感受音乐中的细腻、微妙的情绪表达。(在此说明一下,我是非常喜欢这首小提琴独奏曲的,每听不厌。在周教授的讲解下,我对作曲家的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

第五个话题:曲高为何和寡――严肃音乐的特征与欣赏能力的发展
  不容易接受的音乐,或者说“不好听”的音乐表现为:
  1、音调怪,缺少歌唱性。这是审美习惯的问题。人类的味觉对苦和辣的接受是需要培养的。美食世界不能只有甜味,要有调适的态度,才能享受更丰富的世界。
  2、太低/高,太弱,太细微。这是分辨能力的问题。儿童的选择:鲜明、单纯、艳丽;成人的选择:微妙、复杂、细腻。
  3、太慢,找不到旋律。这是注意保持的问题。速度是音乐重要的表现要素。它是由表现的目的决定的。严肃音乐爱好者要听长大作品,要铺垫与高潮;一般听众爱听旋律性强的小品。
  4、太吵闹,太紧张。这是耐受力的问题。有时高复杂性和高强度的音响,产生强烈的刺激与震撼,这是音乐表现的需要,这是刺激与宣泄的需要。周老师让大家听了一段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非常不能接受,喧闹、刺激。虽然有这曲子的盘,但接受不了。)
  事实是: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少。感受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当然也和偏好及心情有关。

第六个话题: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
  不同的艺术,满足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功能。
  音乐对人的影响作用多种多样:音乐影响人的情绪,调节人的行为,减轻精神压力,改变环境氛围,影响社会和谐。周老师播放了一段马思涅的《沉思》。他说,在地下通道里,如果播放这首小提琴曲,潜在的罪犯还敢动手犯罪吗?在我们需要振作一下精神时,来一段《威廉·退尔序曲》听听,效果会比工间操更好。要想缓解一下紧张、尴尬的气氛,放一段广东音乐《步步高》试试?现场试听的效果,那是非常好。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伟大的作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不是你没有丰富体验的需要,而是你尚未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在超越了观念障碍后,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开始去听严肃音乐。只要常听,音乐审美的能力就会自然提高。
  
  讲座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下面还有一个话题,周老师说他是带着社会责任感来讲的,也是我觉得收获最大的。

第七个话题:没有艺术,世界将会怎样?――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及感性素质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培养孩子说起。不少家长认为:“凡是与学习没关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事实是,家长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在今天,有钱、有名、有地位但没有幸福感的人并不少,这是为什么?获得幸福人生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感性能力。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即感性能力。感性能力低的人,不会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家长和老师还没有把感性能力的培养与理性能力、情绪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非但如此,往往还剥夺感性能力发展的机会!小康社会、高品质的生活,仅提高吃的水平是不够的。高品质的生活,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小康社会,要提倡高品味的感性生活。
  贫穷,不一定没有生活快乐;富裕,不见得就有幸福生活。(周老师的这两句,让我想起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是很重视培养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但不知从何处着手。周教授的讲座是我第一次明确听到培养人的幸福感,怎能不让我激动呢?
  其实我们拥有很多,但是感觉太麻木,使我们失去了本来有可能体验到的幸福生活。
  周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某电话转接器放出的难听声音,一个是大家用的门铃音乐,来说明我们对环境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这实在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感性能力强+感性要求高合起来构成高的感性素质。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具有理性素质,是认识、驾驭、征服的力量;情感素质,是交往、友爱、亲情的基础;感性素质,是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艺术、体验人生的前提。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感性素质的培养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作用是感性能力与感性需要的培养。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周教授呼吁,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
  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
  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周教授在孩子学习乐器方面给家长三点建议:一是在初三前让孩子学会一种乐器;二是让孩子自己挑选要学哪种乐器;三是不要学得太专业。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2 + 2 没有感性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hubaichun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9 15:03:36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沙发,再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09:52:21 | 只看该作者

to hubaichun

初次来本版发帖,感谢您的加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26 22:53:32 | 只看该作者
周教授在孩子学习乐器方面给家长三点建议:一是在初三前让孩子学会一种乐器;二是让孩子自己挑选要学哪种乐器;三是不要学得太专业。

这样的建议 值得家长好好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4 , Processed in 0.08256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