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山之石] 热议: 北大MBA夫妇带女儿隐居终南山3年读经典(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2 13: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版“终南捷径”  

北大MBA夫妇带女儿隐居终南山3年读经典

  13岁前不让孩子走进令人“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一对眷恋传统文化的夫妇带着女儿在终南山中居住已近3年,他们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培养出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他们说,在女儿13岁前,不会送其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终南捷径”典故
  【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


带女儿进山



  在终南山海拔1300米处,一个有3间土屋的农家院子,妈妈摆上茶具,在和访客聊天。女儿西西小心翼翼地赶走一只停留在茶杯上的虫子。在大人谈话时,她一个人看书折纸,半小时后,她折出了一只漂亮的小马。这个7岁的女孩眼神明亮而专注,她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用折出来的纸马、小人等排兵布阵。家中没电视,她天天听评书,崇拜岳飞、赵云、诸葛亮。



  这个农家小院,既是西西的家,也是她的学堂。妈妈孟尧是她的老师,每天教她背诵《论语》《易经》,在英文本子上抄写的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在对儿子的成长失望之后,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个孩子。他们希望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个理想中的“君子”。



  2005年冬天,在丈夫进山“探路”半年后,孟尧带着女儿西西进了山。那时候,4岁半的西西在西安南郊一家知名幼儿园读完小班和中班。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发起“没名堂”捐款活动,孟尧捐了200元。当她走出门时,听见幼儿园的广播里播放着:西西小朋友的家长捐款200元!她突然觉得非常难堪。“我对这种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很早就产生了怀疑。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要自己教育孩子。”3年后,孟尧这样回忆。


儿子上小学时对奢侈品牌子就全知道



  孟尧今年47岁,最后的“学历”是北京大学的“MBA”。她和丈夫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海”经商,家境富裕。在西西之前,他们有个儿子。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他们给孩子选择的都是最好、最贵的学校。孟尧说:“我们那时忙于工作,儿子的教育几乎全交给了学校。”然而,儿子的成长最终让孟尧感到失望,尽管儿子最后也上了大学。在外人看来,儿子的“毛病”不过是印象中“80后”常有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等。



  “儿子那时常年住校,晚上睡觉和同学比内衣品牌,白天上课比学习用品。小学没毕业,奢侈品的牌子他全知道了。”孟尧的丈夫说。儿子上初中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期,倡导读诵经典教育孩子的“读经运动”在一些地方兴起,孟尧很感兴趣,本想给儿子补上,但发现“来不及了”。因为按照读经运动倡导者的观点,13岁后,“孩子的价值观基本上都定型了”。

商海中打拼,挣了些钱但并不快乐



  就这样,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一个孩子。40岁这一年,孟尧如愿以偿生下女儿西西。2005年暑假,孟尧带着女儿去了上海“观摩”了闻名一时的私塾孟母堂。孟母堂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日常学习主要是读诵经典,并学习传统礼仪。“看上去孩子们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孟尧说,西西在孟母堂住了一周,她们又去了厦门。那里的一个私塾是复古型的,孩子们见人都要“九十度鞠躬”。回来后,孟尧夫妇决定带女儿进山,自己教育孩子。



  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进山隐居这样“极端”的方式?孟尧解释说,自己和丈夫多年来在商海中打拼,虽然挣了些钱,但身心疲惫,并不快乐。“到山里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女儿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休整身心。”

没有电视,娱乐方式是听广播



  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妈妈孟尧认为,孩子如果在13岁前记住一部经典,13岁就可能 “和世界哲人对话”。“如果只背一肚子儿歌、广告词,那就不一样了。”



  7月14日下午,西西在山楂林里玩耍时,挂在树杈上的收音机里正播一个新闻节目,内容是批评暑期补课的弊端。“教育部再三指出,要把暑假还给孩子们……”对收音机里播放的这些内容,西西并不关心,她在等待下午5点的评书“岳飞传”。家里没有电视,这也是她重要的娱乐方式。



  这个被妈妈称为“别人是爬山,她是跑山”的女孩,生活并非没有规律。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始读书。7月14日这天,她读的是孔子《论语》,读诵的这个时段要两个小时,中途可以上厕所,但不能乱跑。母亲在一旁陪着,偶尔给她提提兴致。早晨8点半,西西可以休息一下,到门口山路上带着狗跑一圈。9点开始读英语,到10点半,吃当天的第一顿饭。饭后如有时间,背背《诗经》。中午午休到两点,起来后开始写字。内容是抄写英文和古汉语。晚上画画,或听妈妈讲《说文解字》。画画是用毛笔白描勾勒花卉、古装人物等。



  西西所用的也是孟母堂使用的教材,是一个读经运动的倡导机构编的。教材上没有孩子们习惯的花花绿绿,也没有任何注解。“大字,拼音,无图,无注释”。这是读经倡导者们的原则,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字,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至于内容,他们认为背诵即可,不用解释,孩子大了自然就懂得。

孩子对山下生活向往是吃冰激凌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激凌,吃汉堡包。



  孟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做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抗争与逃避,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拿孩子做“实验”。“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实验品。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古人做的。现在全国那些响应读经运动的人们也在做。”



  孟尧认为,居住在山林中更适于对西西的“格物”教育。“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孟尧的理解里,终南山给西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格物”条件。山谷里前后数里地不见人烟,屋子附近的榛子林下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山头长满了松树,被西西爸爸修整成一个茶寮。每当有访客,西西乐于给他们当向导,奔跑在最前面。西西认识周围所有的野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昆虫,还记得每一个节气。



  可没有玩伴的生活,对7岁的西西公平吗?西西虽然已适应山里的生活,并不愿意去学校,但她期待着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周末,如有山下的孩子来,他们会一起好好地“疯”上大半天。

并不担心孩子和人交流会有障碍



  每到周末,西西家的小院里会来不少父母的朋友。孟尧说,他们发现西西无论是和来访的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很好地交流。



  如今,经典的教育在西西身上已有效果。例如今年西西生日,山下的朋友带了蛋糕来。让孟尧没想到的是,第一块蛋糕西西端给了妈妈,还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妈妈辛苦了。”孟尧说自己在那一刻掉了眼泪。



  “希望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孟尧夫妇给西西设定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并打算在13岁以前完成所有经典教育。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准备送西西去学校。至于13岁之后,或者上学,或者去游学,真正地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格上独立了,上不上大学,对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并没有太大意义。”孟尧说,她也准备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教材,会抽时间专门给孩子过一遍。对于数理知识,孟尧的理解是:孩子的语文基础打好了,理解就不成问题,将来集中学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3:35:2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即使是他们自己的孩子,按照法律,他们也没有权利剥夺孩子接受主流教育的权利。这一点我不知道义务教育在他们第二个孩子这个可以止步是否合法。莫非他们以及加入海外籍?

OK,权当他们有权利自己选择教育的方式,但是很明显,他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自己的成功。因此两个孩子先后成了他们夫妇的试验品。他们眼里儿子的教育失败了,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对那个孩子的爱和关怀,不惜带着他们的另外一个试验品上山,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成功。这种有条件的爱,狭隘的爱,根本有悖于教育的本来内在意义。

根本上,儿子现在的状态,也是他们自己想错误造成的。早年为了自己经商赚钱,把孩子往所谓最好的学校一送了事。结果没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出现了行为和意识上的偏差。绝望的父母将其归咎到现行教育体制的错。他们“如愿”盼来了另外一个孩子,决定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来培养这个孩子。对儿子的放弃,已经证明了他们虚伪的爱;有朝一日,他们苦心培养的女儿突然重归现代社会,有了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想要的并非父母灌输的,而这个世界其实是那么多元和丰富的时候,我不敢想象父母会怎么接受这个现实。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杞人忧天。

还有一个跟哲人对话的说法,我不知道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哲人,会怎样理解人世间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呢?没有生活体验,如何可以体查这一切呢?空想哲学家?



还有,即使是在传统学校里,偏科的人比比皆是。很多语文成绩一流,却无法进入理科世界的实例,你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的失败,但是我没有看出语文好,数理化一定没问题的关联。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5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和睦家学园 + 5 + 5 说得好!
Lppbb + 10 + 10 一语中的,见解精辟,十分赞同!
木兰花慢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2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触颇深 ,有心计的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13 13:34:09 | 只看该作者
自己教育孩子已经不是什么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上海就有很多,还有一个圈子,当然我不是,但是也不能像上文这样让孩子基本上与世隔绝,可以再原来的城市继续生活,只是不上学自己在家教孩子就好。
都是应试教育给闹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14 01:32:47 | 只看该作者
嗐!
曾闻“闭门造车”一词,还不知更有“划牢教子”之例。
只可惜孩子13岁之前每天醒来一睁眼就只能看见那两张老脸了。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和睦家学园 + 5 + 5 学历不代表知识,这夫妇是最好的例子,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14 10:35:04 | 只看该作者
孩子都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太可怜了.做父母的太主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08 , Processed in 0.228180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