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启发宝宝智能的游戏 好玩又充满学习智慧的游戏,不仅是亲子感情的促进剂,更可以让孩子从游戏中快乐成长,开启更多的潜能。
以下,分别就迦纳教授所提出的八大智能理论:音乐、语文、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人际、内省及自然观察为基础,设计出适合亲子一起进行的游戏,让孩子越玩越聪明!
亲子动一动提升肢体智能
游戏1/我是好驾驶
让孩子在趣味的游戏中,区分走与跑的不同,在快与慢的节奏中,学习掌控自己的肌肉。
适合年龄:2-4岁
准备道具:呼拉圈(两人一个)、或是小投环(一人一个)
游戏说明:
1.邀请孩子进行开汽车的游戏,可以载客人(两人一个),也可以单独自己一个人开。
2.当小朋友选好以后,告诉孩子汽车有时快、有时慢。快的时候用跑的、慢的时候用走的,并示范跑与走的动作,让孩子自由调整步伐。
注意事项:
1.由于有些时候需要跑步,因此在游戏前,爸妈们要注意场地是否够大,避免孩子因为不小心互相碰撞或是撞到家具而受伤。
游戏2/城堡大战
反复练习扔球的动作,让孩子感受破坏与重组的趣味,同时宣泄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适合年龄:3-6岁
准备道具:小球、积木若干个。
游戏说明:
1.爸爸和妈妈先邀请孩子一起拿积木盖一座城堡,等城堡盖好之后,告诉孩子要进行一个丢炸弹的游戏。
2.爸爸妈妈和小朋友轮流拿球攻击城堡,直到城堡倒塌为止。
3.大家一起再把城堡盖起来,或许也可以想想,盖成怎样的城堡比较不容易被打垮。
4.再轮流用球攻击。
注意事项:
1.鼓励孩子多多练习丢。孩子的力道或许不足,可以考虑让孩子站前面一点,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瞄准目标物。
2.如果用的是纸积木,可以请孩子迭得高高的再享受倒塌的乐趣,但如果是实心的积木,则高度不宜高于90公分,避免掉落时碰伤孩子。
3.在丢球前一定要告知孩子,不可以将球丢到别人身上。
游戏3/小小飞行员
这个游戏可以增进手臂的肌耐力、发展平衡感及协调性,并加强孩子对空间的认识。
适合年龄:4-5岁
准备道具:滑板、粗绳、可以当成目标的物品、可系绑绳子的固定物。
游戏说明:
1.请小朋友以伏卧的姿势,将腹部贴在滑板上,用双手及手臂的力量拉动滑板,使滑板自由活动。
2.选择一地点放置目标物,让孩子绕着目标物滑行且不能碰到目标物。
3.将粗绳放在地上,一端系在固定物上,滑板放在粗绳上,让小朋友手攀着绳子前行或后退。
注意事项:
1.滑板的轮子必须是可以各个方向自由转动的。
2.一定要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活动。
3.步骤中的各种活动也可以改成跪在滑版上进行。
游戏4/转转乐
藉由亲子互动游戏,刺激前庭系统,训练孩子的平衡感发展。
适合年龄:3-4岁
准备道具:附有手把的旋转椅
游戏说明:
1.父母协助孩子坐进旋转椅中,让孩子的双脚跨出旋转椅外,双手扶住旋转椅内的把手,记得提醒孩子背后向后靠稳,然后慢速开始旋转。
2.爸妈可以跟孩子轮流游戏,让孩子也可以帮忙担任转圈圈的人,可以帮助孩子手眼协调及肌肉发展。
注意事项:
1.旋转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觉得害怕,就给予安抚或暂停游戏。
通过与水、球等物品,让孩子体验触觉感受,并启发孩子对数量、多少的基本认知。 1.让宝宝先进入澡缸,再将澡缸注入清水,然后将球一颗颗放入澡缸中,让宝宝体验玩水的乐趣及触觉刺激,感受澡缸从「0」(没有球)开始后的变化。 2.爸爸妈妈丢球进澡缸的时候,可以同时一边报数,让孩子对数与量有最基本的认知。 2..孩子如果有害怕、逃避、拒绝的反应时,不要强迫他,可以慢慢地引导他用手或用脚先行碰触。 通过视觉及触觉进行区分,培养孩子分类、辨识的优势能力。 1.将螺丝跟螺丝帽分散在桌面上,让孩子通过视觉区分,先将螺丝帽和螺丝进行第一次的分类。 2.让孩子通过视觉及触觉分别分辨大小螺丝帽和螺丝的差异,然后再加以细分。 3.爸爸妈妈和孩子进行比赛,看谁最快把螺丝和螺丝帽栓在一起。 1.每次游戏过后要收拾好,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让孩子通过抓握取拿的动作,促进小肌肉发展;并通过寻找的动作,建立孩子对物品的认知及数与量的概念。 准备道具:塑料充气球池、塑料球、图卡、一些日常用品 1.孩子进入球池后,再将球慢慢倒入池内,让孩子感觉球逐渐将身体掩盖的感觉,建立「存在」和「消失」的概念。 3.选择多样物品埋入球池中,在准备配对的图卡,当父母拿出图卡时,请宝宝从池子里面把与图卡相同的物品找出来。 4.当孩子对于数字已有认识的时候,爸妈也可以拿出数字图卡,请孩子一边唱数,一边丢出与数字图卡相对应的球数。 1.幼儿注意力并不持久,而且容易分心,玩游戏时应该在没有杂物的环境下进行。 2.大人玩游戏投入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游戏的兴趣。父母玩得愈投入,孩子就愈容易玩得开心。 3.要以轻松、好玩为前提,不要让孩子察觉到是在学东西,否则可能会引起抗拒,而让效果大打折扣。 1.让孩子手拿球拍,将球往空中抛去,当球落下来时,再用球拍接住,同时搭配唱数游戏,例如:1个、2个......。 2.父母将球往地上丢过去,孩子手拿球套,当球触地弹起时,让孩子把球接住,再投给妈妈。 3.爸妈投球时,可以一次丢好几个颜色的球,然后指定孩子要接哪一个颜色的球。 1.孩子如果接对了,要记得给他热烈的回响,例如:「好棒喔」之类的。 让孩子用耳朵听、用手敲打,认识不同质料的不同音色。 准备道具:塑料罐、玻璃罐、铁罐若干个,大纸箱一个、音乐、任何可以敲打的棒子。 1.爸爸妈妈敲着三种不同的罐子,让孩子用耳多仔细听听罐子所发出来的声音,然后再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猜一猜是哪一个罐子的声音。 2.请孩子站在中间,然后爸妈从远处敲打其中一个罐子,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指出声音的方向。 3.让小朋友用棒子敲打任何东西,包括门、窗、桌子等等,了解音色的不同。 4.用各种瓶瓶罐罐及大纸箱当成乐器,配上音乐,请孩子来一场即兴的演奏。 经由图片的认知与学习,认识不同的乐器;并听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了解不同的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或音色。 准备道具:介绍乐器的唱片或录音带,乐器的图片或演奏者弹奏乐器的照片或图片。 (1)拿一张小提琴手正在拉小提琴的照片给小朋友看。 (3)听小提琴独奏的曲子,并请小朋友以刚才的动作配合曲子摇摆。 (4)依先前的步骤,在介绍木管乐器如单簧管、长笛等;打击乐器如定音鼓、三角铁等;铜管乐器如小喇叭、法国号等也可以加入中国的乐器如古筝、锣鼓等等。 1.请孩子辨别乐器的时候,可以请孩子指出图片即可,不一定要强求孩子说出乐器的名称。 3.听一种乐器独奏时,最好可以以古典作品曲与一首现代流行曲交错。 模仿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的音响节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让学习效果更突出。 1.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杜撰一个故事。 2.说故事的时候,用空纸箱制造出一些适当的音响效果。例如:用手摩擦纸箱,发出脚步声等。 3.一开始先用简单的节奏音响。例如用指甲敲两下停一下、或用手掌重拍等,接下来可以将多种不同的节奏声音组合起来。 4.可以请孩子学习爸妈的方式,试着来进行配音的工作。 5.改变故事,让孩子注意听,并让孩子主动根据故事情节的改变,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响效果。 1.这个活动的目的只要引起孩子注意声音并模仿,所以故事不要太长,也不要有太复杂的变化,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这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活动,因此模仿敲出的声音不一定要逼真,只要有不同的变化即可。 3.用纸箱制造声音的效果虽然不如用各式各样的东西配合来得丰富,但可避免样式太多而使小朋友兴奋过度,结果只顾着敲东敲西,难以静下来听故事及配音;并可让小朋友发现单一的纸箱就能制造出多种的音响效果。 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并感觉接收的讯息,做出适当的反应。 准备道具:不透明的塑料罐数个,与铜板、弹珠等小东西 3.让孩子用听觉辨别哪一个罐子装的东西比较少、装了什么东西。 1.可以在孩子背后用各种乐器或器皿敲击出各种声音,让他分辨相同和不同声音的物品。 2.孩子焦躁不安的时候,或是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不宜马上要求他跟你玩游戏。 强化本体感、肢体运动计划能力,表达情感、人际沟通的能力。 1.大人做出打招呼、行礼鞠躬、对不起、再见等动作,让小孩跟着模仿。 2.让孩子在镜子前面进行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了解肌肉运作的情形。 通过视觉及触觉的刺激,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跟信任感、扩充他的生活经验,并训练孩子人际沟通及互动的能力。 1.让孩子通过视觉及触觉观察区分不同积木的特征,并让孩子表达感受及描述特征。 2.让孩子将积木进行分类,将相同形状的归在一起;或是进行配对游戏,将积木和图卡进行一对一的对应。 3.将积木放入触觉箱中,大人拿起任何一张图卡,请孩子将手伸入触觉箱中,找出与图卡对应的积木。 4.也可在触觉箱里放入常见或常用的物品,例如:汤匙、筷子、钥匙、球等,让孩子伸手去摸,并猜出正确的名称。 2.孩子如果答错或答不出来,要适时地引导他,不要太过急躁吓坏孩子。 通过分享与诉说,让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好朋友的意义,并学习如何培养友谊、欣赏别人的优点。 1.爸爸妈妈先跟孩子说明,大家来谈谈好朋友,问问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孩子不了解朋友的定义,爸妈可以加以解释说是:你最喜欢一起玩游戏的人。 2.爸妈们可以先告诉孩子,我的好朋友是某某某,他有长长的头发、我最喜欢听他唱歌等等。 3.让孩子努力表达出,他心中的好朋友。加强他对朋友的概念,并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与学习如何和别人互动。 鼓励与赞美是提升人际的最佳方式,爸妈经常的赞美和鼓励孩子,将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点,并产生同理心 准备道具:一些小贴纸,或是可以当成奖励的小礼物等等。 游戏说明:爸妈可以先跟孩子订好一个目标,如大家一起做家事、或是分享等等,因此当孩子出现如自己收拾玩具、或是告诉爸妈任何一件「好事」的时候,爸妈都可以即刻的予以奖励,以增强孩子的正面行为。 注意事项:在进行优点大集合的游戏的时候,爸妈要先让孩子了解怎样的行为是正确,而且值得鼓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