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石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求助] 德国卡爾斯魯厄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7-14 15:36: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石心!

非常好的总结,以后我也可以拿给别的朋友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7-14 17:36:45 | 只看该作者
y谢谢楼主整理,学习,是不是还没有完呀?还想继续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9:54:11 | 只看该作者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五)

截止到55分25秒。

------繁体课本还是简体课本------
家长二: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从最难的开始,那《论语》应该是用繁体字来写。而不是用简体字里写。
季谦先生:我们已经是没有办法了。能够读读简体的就不错了。那你要求高也不错。也有人读繁体字啊。但是你不能这样要求啊,这样要求更少人接受。我这样要求已经很少人接受了。你还说一定要繁体,将来一定要写毛笔。这样就.......
家长二:我是读繁体长大的。
季谦先生:可以的,但不必要求这么严格。就是说重点把握到:读经是比较重要的,字体是比较不重要的。不是不重要,是比”读经“不重要。不要为了选字体然后不读经。你又能读经又能选字体,最好。又能字正腔圆,又能写毛笔字,那更好。那如果说,我不能写毛笔字,那我不读经了,那不是因噎废食么?因小失大么?所以重要的先把握住了,其他再说。

------从哪部经典开始《论语》还是《三字经》?---不要看不起你的孩子。而且不要用他能不能表现出来来衡量他的能力。------

家长三:那您能推荐一下比如八岁多的孩子从什么开始读?
季谦先生:《论语》。

家长四:王老师您说从《论语》开始,为什么不从《三字经》开始?朗朗上口,而且里面的文化内容不少。是不是更好点?比《论语》更容易点?
季谦先生:《三字经》大概像大米吧。它还不到欧元的地步。那我们给钻石还不好么?所以一定要有价值层次观念。
家长四:如果孩子不能很快上口,会不会没有成就感?
季谦先生:不能很快上口,那要看几岁了。如果是三岁以上就很快上口了,如果两岁就不行。
伯毅:就是您平常讲话您都是长短句和他说。您没有三个字三个字的说。人说话本来是长短句,干嘛您教他书的时候就变成三个字三个字,您觉得他才能朗朗上口呢?我教学经验里,凡是会《论语》的人,再去学《三字经》,就跟玩一样。一直读《三字经》再去读《论语》,他才会感觉难。
季谦先生:现在是,你要建立一个教育的基本观念。不要看不起你的孩子。不要认为他表现没有你好,你就看不起他。你要知道他吸收能力很好,而且发展的潜力很大。大人吸收能力比较差,记忆能力比较差,而将来潜力比较小。他潜力很大,现在学语言,所以你读五个字他可能接不上,读三个字可能接得上。你一直教五个字,等到他五个字能接得上,三个字就简单了。但按三个字教他就不能进步。其实他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那我们说:他不行他不行啊,就给他简单的。结果他就没有能力一辈子。所以不要看不起你的孩子。而且不要用他能不能表现出来来衡量他的能力。现在我们教育最错误的观念是:他还不懂啊,所以不要教他。他还不会啊,所以不要教他。我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只教他应该教的。他很快就会了,一会了其他都会。比如说你教《论语》,”子曰“他一定能读吧。一个两岁的孩子,”学而时习之“,他可能读”时习之“,”学而”就读不出来对不对?那你就说我教《三字经》,那每一句都能读。你就很高兴了,他能表现了。其实他把五个字都听进去了。五个字在他心里运作。他没有办法表现。但是你不要逼他“你一定要跟我读”。不要逼他。你每次都教他“学而时习之”,他每次都读“时习之”。过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他会“学而时习之”五个字了,那就比只会三个字的人多出一倍半的能力了。所以他正在发展你不让他发展,他永远不能发展。他在发展中你不要用他能不能表现什么东西来衡量他。认字,刚才这位妈妈说她孩子认字只能认一个,“竹里馆”只能认“竹”,那“里馆”都会,就在烦恼。其实不是,他“竹里馆”三个字都已经很有印象了,“竹”是最有印象的,“里馆”两个字很有印象,只要一直读下去,有一天他三个字都会了。五个字,一千个字都会了。你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算。而是在他潜藏地方算,他潜在能力要计算出来。你不要只在他表现出来这里计算。表现出来就差么,那你就不满意嘛。其实小孩子认字能力比大人强多了。他大概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认完两千多个字。我们大人不行的。如果不教他就没有办法。我们都认为:你看,他只认得那个“竹”,我们教他那么多干什么。结果你就不教,不教就永远没有办法。将来长大就苯孩子。所以我们都用苯方法来教孩子。因为这么小他怎么能表现呢?在内在都已经在酝酿了嘛。你的酒是要酝酿以后才会香嘛。你说酒为什么还不香,一直要看他香了没有,这个酒就坏掉了。

家长四:就是这个“酝酿”。前天的讲座我也听了。我感觉您对这个“文”和“语”分开来解释,非常好,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在您讲课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回忆我小时候的经历。我爷爷小时候......(未完待續)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7-20 19: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7-21 12:25:58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论坛上,一直会看到,鼓励孩子读经的文章,只是鼓励的表达,但是读经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出色?始终没有对比的实例,读经要求孩子每天花2-4个小时,如果其他学习也能花这么多的时间,我想,出来的效果也应该不错吧,上小学前的孩子,要几乎半天的时间读经,我感觉违背了教育本身的规律。而且说来说去,是让孩子通过读经来认字,通过一些适龄的读物,效果也不差吧,往层次高里说,读经可以培养孩子的内涵,但是《论语》、《大学》等等文言文的东西,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他的内涵,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读经,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7:36:14 | 只看该作者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六)

------没有”语“的环境要用”文“来学”语“---学问比说话更重要------
家长四:就是这个“酝酿”。前天的讲座我也听了。我感觉您对这个“文”和“语”分开来解释,非常好,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在您讲课的时候我也不断的回忆我小时候的成长。我爷爷是1910年出生的人,那时候还有文言文教育。我小时候三、四岁的时候他就教我三字经。一直到我很大的时候.....我小时在地上划“人之初”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划什么,但是大一点的小孩就说“你已经在学字了”。
季谦先生:恩,是的!
家长四:但是真正理解这几句话是我真正到了懂事的时候。甚至于,他们在教育我的时候,和我弟弟抢吃的时候会说到“融四岁,会让梨”。于是我才知道当初背的是这个。
季谦先生:是的。
家长四:所以我相信您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也愿意这样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是在中国,我相信这是肯定要做的事。但是我们是在国外,就有些困难。我可以在胎教,就给他“文”的熏陶,高雅的音乐,我可以给他念。但我不能给他创造一个“语”的环境。在家里我们当然可以强迫他说中文,但出了家门他的语言环境全是德语。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背下了四书五经,他能否把这些转化到他的日常语言中去呢?我们有个朋友,孩子刚来德国的时候中文已经没有问题,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二十出头。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们稍微说一点复杂的中文,他听不懂。再一个问题:如果他不能用这样一个语言,他就没有像我们那样能有消化四书五经或三字经的一个机会,储藏的宝藏就不能开发出来。对国外的孩子您有什么特殊的建议?哪怕我每年带回国,在爷爷奶奶那里,在交流上还是碰不到深度的话题。

季谦先生: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孩子的例子可以证明我们教育所造成的悲哀。这个孩子从小不是读经的,他只读一些白话文。来到这里又没有继续读。那么来到这里继续读白话文,他的能力也不是很够的。假如他从小,他从幼稚园一直到六岁七岁,他读两三年的《论语》、《大学》、《中庸》。他把经典能背一些,他的中文的阅读能力一定很强。这个父母再给他读一些中文书。都不要跟中国人讲话,只要读中文书就好。他读中文书太少了。
家长四:可是我们在中国学英语的时候,也就是用读的方法,后来我发现出来后,还是哑巴英语哑巴德语。
季谦先生:是呀。
家长四:那孩子会不会也是哑巴中文?
如幻: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优势的,我们具有双母语的优势。这种情况在我们中文学校我见到很多。这无一例外都是父母不重视孩子中文的结果。我碰到几个孩子,父母都是现在后悔。当时来了的时候都是六七岁,七八岁,都太担心他的德语了。生怕他的德语不好。就用所有的时间去学德语。觉得中文反正会了,交给中文学校就行了。最后被耽误了,就是这样。只要你稍微重视点。平时和他说中文首先口语不会有问题。再一个像王老师说的,他能读经,他认字,他读书。书里的知识比平时交流的词汇丰富得多也生动得多。
季谦先生:他一来到德国,他的父母亲就看不起中国了。这样就自讨苦吃。
家长五:像我的孩子,他学中文通过圣经学的,用大卫王的诗篇。他现在和我父母亲写信交流没有问题。他十八岁,没有上过一天中文学校。我当时不知道读经。那些大卫王所罗们诗篇很美的,但是肯定没有中国的经典美。

季谦先生:是。有千差万别的发展,就是要从教育的角度确定一个观念。”语“是在环境中学的。来到异乡,别的国家就没有这个环境对不对?所以没有”语“的环境要用”文“来学”语“。怎么来?就是把”语“纪录下来,用读书的方式来读,那就是白话文。所以他假若继续读中国书,所读的是白话文,那他将来对”语“的能力就不会差得太远。只有读《论语》,只有读古人的书,他对于讲话的能力,当时是没有养成。但是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一个中文经典读过几本的孩子,他一定看到中国书,看到白话文很喜欢的。假如平时都有读中国书,都没有讲中国话,那他对中国话的距离还不会很远。那如果想要讲中国话的时候,他就用”书“里的话来讲中国话。讲的便扭,没有一些口语。但是他很有学问啊,别人还要听他讲啊。所以这是一个不得以。但是他若回到中国。比如他看很多中国书,很多的白话文杂志,天天看,他都没有讲过中国话,他回到这个环境必须讲中国话了。他一个两个礼拜就会讲了。然后三个月就会讲得很流利了,你怕什么呢?但是他如果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就会讲几句中国话,中国书也没有读几本,经典都没有读,他会讲中国话,又有什么用,这没有意义嘛。所以我用一个相反的例子来让你思考一下。在台湾在大陆,现在我在推广,我不止是推广中文读经,我推广英文读经,现在正要推广德文读经。那么我们英文读什么,读莎士比亚。比较差的是读英文的名著,比如说英美有名的演说,有名的著作,或英文的圣经。那么这些经典如果会了,普通的文章就很容易就会。普通的文章会了,纵使没有和英美人讲过话,他以后到了英美的环境,他用他所读过的书的文章来跟人家讲话。然后别人呢听起来怪怪的对不对,讲起来文绉绉的对不对,不像在讲话对不对,但是他有学问。你看他读莎士比亚,他读希腊罗马神话,他读他们的柏拉图,读他们的林肯。结果到美国去他一开口就说,你们华盛顿怎么说。人家会很恭敬他。他若读那么多的英文,英文发音都是一样,字都一样,只是组织不一样,对不对。他去那里三个月之后他要讲英文还不简单么?所以不要烦恼那不需要烦恼的,你烦恼那个该烦恼的。你这个没有学问就一辈子没有用。有学问就什么都有用。你烦恼他不会讲话做什么呢?


家长一:像中文学校的孩子吧。学中文和我们学德语一样的。听是最容易的,然后是读,说是最难的。因为思维不一样。讲的是中文文法的德语。和母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发现中文学校的孩子也这样,他们用德语语法说中文,其实他们是用德语在思考。如果读经文言和白话不一样的话,孩子和人中文交流还是有问题。他无法表达出想说的。

季谦先生:他有三个等级。一个是经典文章,一个是普通白话文章,一个是白话即讲话。白话文章离讲话比较近,但是还不一样,是不是?然后经典文章离得更远嘛。那我们说读经,他就会读白话文。白话文很接近语言,但不完全是。所以讲得不那么流利。也不能用一些很平常的语言。那么说用一些文绉绉的语言,人家听起来怪怪的,还要想一想,但是,他有学问。如果说我会德文的《浮士德》,我读席勒,我读康德黑格尔,我很熟。但我讲出来不是普通的德语,我是去研究所讲课的。他们都要洗耳恭听。我就发音不标准,他们还要很认真听我说。你是要做这种人呢?还是要和他们去市场打交道。你是要做哪种中国人?所以你不要烦恼那些你不必烦恼的,你不要把孩子训练成庸俗的人。高雅的人庸俗很快的,庸俗的人高雅很慢的。你不要烦恼他不会讲德语不会讲中文,你只烦恼他不会看德国书,看中文书。那么有环境他一定不会故意不讲嘛,没环境他要讲也没有用嘛。所以你烦恼都不需要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都不会遇到的,你烦恼那个做什么。而且你还要创造环境,赶快让他去学德语。你不要学,在环境中就可以。然后让他去讲中文。你家里讲中文就可以了。你不必说,我送回北京几个月。那都是无聊,那花钱花时间。你赶快把经典读好,赶快去进很多中国书,那些童话啊、不是儿歌,那些故事书来给他读。那这样他阅读中文的能力就很好。只要能阅读中文,你在德国何必要和人讲中国话年,你回到北京两个礼拜就能讲中国话了。所以不要烦恼那个不该烦恼的,赶快烦恼你的孩子有没有学问。先烦恼这个问题。这叫教育应该做的。
伯毅:其实老师说的意思是,假如你会开精密的宇宙飞船,你觉得哪个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07:32:33 | 只看该作者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七)

石心按:新总结的内容也很精彩。真是欲罢不能。

------成人如何学汉语------
家长二:我身为一个马来西亚华侨,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父母只送了我一个人去华校小学六年。我姐姐和哥哥都会听很多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福建话,中文。但都不精。中文就讲得很差。我是上了六年,之后政府都不给我们上了。之后是马来文,之后上大学全是英文。所以我是接触很多语文的人。我哥哥姐姐,他们是有环境的。但是中文没有训练过就不一样。所以你说环境我觉得很对。读《论语》真的很有用。如果孩子会读《论语》的话,他就自然以后会有比较高层次的中文。而且我就是利用一年半的时间跟他们一起(亲子)读经,我觉得这一年半我的华语进步了很多。了解能力也多很多。刚开始的时候模模糊糊,不知道我自己在读什么,后来我就是觉得读得很有意思,花很多时间去认识,去读。所以我觉得我本身的经历是最好的例子,真的是读经很好。
季谦先生:你现在去看那些平常的报纸啊杂志啊,你会觉得,比以前更容易了。因为你的能力增长了嘛。所以培养能力最重要,不是培养现实的表现。培养内在的能力,所以练内功比较重要。
家长二:但是反而我姐姐现在呢,她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她讲她再学不到华语了。就是大人要学华语......
季谦先生,伯毅:她也读经就好了。
伯毅:成人读经也是有作用的。尤其像您这样的。本来不太了解华文的。那最好了。我也不想理解是什么意思。就先读,和孩子一样。读到一定程度再说。读熟悉了再说,再去看普通白话文,就简单了。您这样子,和孩子差不多,那更好。

------什么叫”循序渐进“---我们让他记一些他将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尽情的去开发一个人的能力---你要让他读什么要看这里面对他一生的影响------

家长六:古人有句话叫”循序渐进“。你说得没错,能读古文肯定能读现代文。只是怎么能体现”循序渐进“。所看到的只是要给他”最好“的。
季谦先生:这个”循序渐进“,”序“是什么意思。假如说”循序渐进“是一个人发展的程序。那么胎儿的时候,他这个脑神经正在快速发展。你不给他发展,你就没有”循序“。那这个记忆力正在发展,你不给他记忆,你就没有”循序“。比如说理解要”循序渐进“,他现在不能理解,你干嘛要他理解呢?他能记忆,你为什么不给他记忆呢?所以我是最合乎顺序的。他该在这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就叫”循序渐进“。你的”循序渐进“只有一种,就是理解。那么理解的”循序渐进“就是,他自然能”循序渐进“,你为什么还要特别的去注意”循序渐进“。所以”循序渐进“有很自然的。比如说理解他”循序渐进“。但记忆的”循序渐进“是,越早的时候他记忆力越好,他若”循序渐进“就越来越衰退。所以进步不是指都进步的意思。所以一个人,年纪是”循序渐进“,体力是”循序渐衰“。像我现在就是”循序渐衰“。所以年纪是”循序渐进“,我的体力也在”循序渐进“啊。这个”进“是指衰退啊。所以这个”序”和“进“不是每一次都前进的,每一次都加多的。这个”进“也有衰退的。所以记忆力”循序渐进“。我们要在越早的时候让他记,越晚的时候就不必记了。这也是我的”循序渐进“。

家长六:就是记忆力好的时候让他记忆,理解力强的时候让他理解。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记忆力好的时候,记忆一些他们不需要理解的东西?
季谦先生:不需要理解的东西?就是我们给他记一些重要的东西,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我们让他记一些他将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就比如说一头牛他怎么活下去,我们要让他”循序渐进“来吃草消化。那牛的吃草方式是先吃一大把再慢慢来消化。你说牛啊,你不可以。我说的”循序渐进“就是你一步一步的消化。你吃一根草就要消化一根草。牛就死掉了。所以我们的学习就像牛吃草一样,先吃进去,再慢慢消化。

家长六: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就给他们这么多经典的东西,我恐怕他们承受不了。
季谦先生: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科学报道。是心理学研究的报道。他们研究人类的记忆。研究人类的脑的结构,皱褶。那么这个皱褶一打开象个足球场一样大。而脑细胞,他们这么算,就是人类的记忆的量,可以记美国国会图书馆。它号称是世界上至少是数一数二的图书馆。他说人类记忆的能力能记下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有的书所有的内容。记完了还有剩下。所以你是小看人类了。凡是小看人类就把孩子压下去了。因为你没有让你的孩子尽情的发展,我们辜负了孩子,辜负了天地。所以人类不得长进就是这样子。没有尽情的去开发一个人的能力。我们自己开发成这么小,于是把小孩子压得这么小。所以一个小孩子生长在父母家里。父母如果不知道这个孩子很伟大的话,都把孩子当蠢材来教,结果孩子就真的变成蠢材来给你看。有的家长也是认为,小孩子头脑这么小,头脑会不会爆炸。哪一个读经的孩子爆炸了。越读越聪明。记忆力越来越强。以前是读五十遍能记住,现在是读三十遍就能背,或者读十遍就能背。而且背得越来越多,而且灵活度越大,越聪明。

家长六:为什么不象古人那样用蒙学的东西来提升记忆力。
季谦先生:那也可以。你给他背电话簿也能提升记忆力。背广告也能提升。凡是咨询,反复都可以提升记忆力。
家长六:像《三字经》,《百家姓》等。
季谦先生:可以。那刚才讲过了。卫生纸有用啊,黄金也有用啊。那是什么价值要自己判断了。
家长六:大学问和小学问之间必须有对比才见到价值。拿钻石去换卫生纸才能看出钻石的价值。如果从小只见过钻石....
季谦先生:那没关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只在小孩子时候的事。而且从小孩子来看,他读《论语》还是《三字经》是完全一样的,你为什么非要让他读三字经呢?你不让他读《论语》。那你也可以这样问我啊。为什么让他读《论语》?他读书的方便度都一样,你要让他读什么就要看这里面对他一生的影响。
家长六:其实你记忆最深的并不一定是你小时候的,而是你长大了以后的。
伯毅:但影响你最多的一定是你小时候读的,不是你长大以后读的。
家长四:我觉得我映像最深的还是那些三岁四岁时候,那个东西是你到了什么时候都可能想起的。但是呢,不一定都理解。这一点我可以.......其实到了后来高考的题我早忘了。高考对我们很重要的。而你在做事的时候头脑里涌现的一些词语,都是小时候记的一些东西。

------读经是学而不思么?---人才就是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比较丰富的比较完整的人---能够有学问的时候一定要有学问---不要怕不会思考,你只怕你没有思考的东西让你思考---学问是不怕多的------
家长:我现在担心还是担心孩子会有”学而不思“的习惯。
伯毅:他现在第一个不能像我们成年人一样“思”。那你现在要求他思就不对。等他成年以后,他肚子里没货,他还是不能思。
季谦先生:一个人思考,他是不会故意假装不会思考。我们最主要是怕自己没有学问。学问不够是根基不够,你想也没有办法去想。一个学问够的人,思考至少比较灵活比较精密。所以我们是给他机会,给他能成人才的机会。那么一个孩子我们不要说“我不想让他成人才”。当然有的父母这么教的“我不想让他成人才,他好好过这一辈子就很好了”。这样就不需要谈什么教育了。那么其实很多父母其实是比较关心教育,其实他心里是比较希望他成人才。但是他不知道人才是什么意思。他以为人才就是要怎么表现,要担负什么责任,要赚多少钱或者什么。什么叫人才?就是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比较丰富的比较完整的人。所以教育是尽量的让他达到这个目的。在这样目的里面有很多东西要考察。比如刚才“学”啊“思”啊。如果学而不思当然不能成人才啦,那么思而不学也不能成人才啦。但是这个“学”和“思”是不是把时间放在一起,那是可以讨论的。以前学现在思,能够方便学的时候学,等到方便思的时候才来思。还是说方便学的时候不学,因为我那个时候不能思。等到要思的时候才能学,告诉你,你来不及了!你来不及了。所以做出来都是小学问,不能做大学问。那个大学问家都是学了,然后一直思。如果能够趁早学,趁早学。如果不能,到时候思的时候你会觉得,资源不够。那资源不够的时候你还说我就用这么小的学问,我来思我来思,思得很精细,以为很有心得,其实这个差有智慧的人差太多了,差古人差太多了。所以有些人是,“愚而好自用,见而好自专。”中庸就说他“灾及其身者也”。“愚而好自用“就是自己满愚笨,以为自己了不起。自己的见解很卑下,然后自己说我一定要照我这个做。然后这就很可惜。这个不知天地之美啊,不知古人之全啊,不知世界的广大。这样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先有学问啊。能够有学问的时候一定要有学问,至于学问能不能用,再说。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最后成了书呆子,这个很可惜,对不对?但是你如果因为这样所以说“我不要读书了”,那这样子就因噎废食了。我们是宁可先把学问做下来了,最后能不能有发挥,那是将来的事。所以我们不要想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但是我们尽量准备。在敌人还没有来攻的时候就准备好,那么到那时再来发挥。那么你做了准备的时候,并不一定能打胜战。但是你不尽情的准备,将来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会后悔。所以该预备的时候你还是要预备,这样才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将来再准备,到能思考的时候再学。如果说的人的命运是能思考的时候再学,那我们也只能这样。现在人的命运来告诉你,或者我来宣导这样的理念,你能学的时候,你还不能思考的时候就能这样学了。而且能学很多,而且非常方便。你到将来就能难,就学得要事倍功半,那我们为什么要对不起自己呢?所以还是要按照天地的顺序,循序渐进,我们不要违背老天,不要和自己过意不去。像我们这一辈的人,从小就是没有人教我,所以我常说我们被牺牲了。假如我小时候能够多更多的经典,那么我现在的思考......我现在也稍微能够思考了。但是如果小时候读过经典,我的思考不会更差,只会更好。但是假如说没有更好,但是我的思考会更有深度更丰富,因为我以前有准备过。所以不要怕不会思考,你只怕你没有思考的东西让你思考。是这样子。所以不要怕不会思考了。不要怕我们学了那么多做什么。学问是不怕多的。千万不要放弃累积学问的机会。你一放弃了,将来要弥补他就很难。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7-26 07: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07:34:32 | 只看该作者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八)

------孔孟求学之道和读经------
家长六:但是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长大以后学的。
季谦先生:恩。也可以。但是你若有像孔子孟子那样的高才,或许有成就。我们现在是自认没有孔子孟子那样的高才,所以要赶快准备。孔子孟子可能浪费了他小时候。但是并不是因为他们浪费了小时候,所以才成圣人。
伯毅:孟子很小时候也是学的。再说由于现在没有办法得到证据了说孔子什么时候开始学,学的是些什么确切的内容。都是无法可知。那我们宁可相信他学过比较有深度的东西。

------经典诵读不一定要童声读的---给小孩子标准的---音乐和经典诵读最好分开------
家长四:王老师经典诵读有没有童声读的。
季谦先生:不一定要童声读的。你用童声和孩子讲话么?你如果让你只听童声的,是不合自然的环境。你创造了一个不自然的环境。小孩子大部分是听大人讲话,不是听小孩子讲话。小孩子只是听小孩子讲话他不会长大。大人发音比较完整嘛,发音器官都比较好嘛。所以如果小孩子听了那个变了调的卡通发音啊,这个小孩子讲话是乱七八糟的。所以给小孩子标准的。比如说,你是说小孩声音还不标准,所以给小孩子听拉小提琴不标准的琴声,还是请大师级的人来拉小提琴来给他听。那当然是要听最标准的。
家长四:那么加上古典音乐背景的经典诵读....
季谦先生:音乐和读经最好分开(不固定),要不每次听到“子曰”就“噔,噔”(某旋律)(笑)。随时有音乐,随时有经典。它们灌在一起就固定了嘛。

------教什么要本末轻重分清。教本,末不要教---孩子是小巨人---一定要教最重要的,其他的他自己会---只要做最重要的,其他的老天都帮你做好---要了解人性才能做教育------

家长一:关于唐诗。我发现讲效率的话,给孩子听“唐诗新唱”孩子背得很快。但我觉得用这种方式给孩子背唐诗,语言的韵律反而没有了。
季谦先生:你话讲相反了。是背唐诗后唱得很快,不是唱唐诗后背得很快。
家长一;我当时没注意是哪个先。
季谦先生;我是这个意思:你如果背一百首唐诗,那他唱肯定很快。唐诗新唱不可能唱到那么多首。这个可以玩一玩。他是可以附带的。所以主从本末你要分清楚。教本,末不要教。会读一百首唐诗孩子,唐诗新唱你随便放给他听好了。所以你不要把精力放到教唐诗新唱上面。但是唐诗新唱还是有用的。所以要教经典不要把精力放在教白话文上,但是白话文就是有用的。这叫本和末。所以你要培养树的根本你不要在叶子上一片一片刷。这样是非常辛苦的,而效果是少的。你只培养他的基本能力就好了。所以还是读唐诗比较重要。千万不要把唱唐诗放在这里,那么唐诗就少读了。本末轻重分清楚就好了,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我刚才说的是反对他去唱唐诗,他去读白话文,他去看电视。不是。那是比较末节。越末节越不要做。你根本都没有做,只做那些外围的,那岂不是....时间那么少,生命那么宝贵,很快就会长大了,你拼命去做那些外围的,太可惜了。但是人都只看到外围的,因为外围容易有效果。为什么有效果,因为它太差么,所以学差的能看到效果。但是他能够学好的,只是它放在里面。练内功比较重要,花拳绣腿比较不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啦。
家长二:那就是要把小孩当作小大人一样来对待来教嘛。
季谦先生:他不是小大人,他是巨人!
家长二:他是巨人!呵呵........
季谦先生:他是天才。我们都把他当庸才来教。
伯毅:因为我们自己比较平庸嘛。平庸的人比较难理解天才。你不要孩子当作平庸的人,就把他当作天才。而且他也确实是天才。
季谦先生:他马上就变成天才,很快就会。所以一定要教最重要的,其他的他自己会。所以你教他经典。你会觉得,他怎么这个字会了,怎么会读书了,怎么会讲中国话了,怎么会做数学了。奇怪。那么他去学钢琴怎么比别人快了。但是你说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唉,结果最重要的没有做,将来就是平庸。他这么学那么多有什么用?所以要让孩子尽情开发,但是你不要每项都做。你做最重要的。所以老天很慈悲,给生命一个很好的设计。你只要做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帮你做好了。但是我们不了解这是生命,我们把他当成是一个东西。也要这个,也要那个。结果你就忙得很,但是重要的忘记了。所以要了解人性才能做教育。要了解人性不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容易。是我们自己家长没有多去思考。因为大家没有思考,那我思考了,来推广。有人做了,应证了。有人是还没有做就知道,一定是这样,所以他认真做了。 那有人是做了以后慢慢应证。那如果是对理论理解不够,信心不够,所做的效果会比较慢。不是没有,是比较慢。(截止到1小时43分,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yhoneyqiq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7-26 08:42:37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辛苦子均了!等回国请你吃饭呵呵。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呵呵我也要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7-26 15:26:47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抓住根本,学习也一样,根本抓住,其他就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06:21:16 | 只看该作者

卡城儿童读经深度座谈总结(九)

------读经教育心法------
季谦先生:比如你刚才说的,教孩子读《论语》比较困难,教唐诗很快就记得了。你就心里想,小孩子比较喜欢背唐诗,比较不喜欢背《论语》。那我问你,这两本书拿来,你心里想,他会比较喜欢哪本?
家长二:唐诗。

季谦先生:那你这就害了他。像我教读经教十几年,几千个孩子。那我教的孩子都比较喜欢《论语》,比较不喜欢唐诗。为什么?因为我心里是认为《论语》是比较重要的。本来是两者都一样容易,一样困难。所以都无所谓。但是我还是认为《论语》比较重要。我心里就这样想。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表现为,《论语》读得比较好。所以你的心理就害了孩子啦。再第二点,你说:我的孩子两者都不大喜欢,一提到读书就不喜欢。可能也是你害了他了。因为你心里想,读书是比较困难的,读书是比较不好玩的。然后我让孩子读书好像是是逼他一样,我是不得以的。我心里面就在想,孩子啊,你要原谅我,我是不得已啊,所以才逼你读书啊。你这样想就完了。你心里应该想,一个人就是喜欢读书,我以前没有读书我太痛苦了,我是在太对不起自己了。或者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太快乐了,或者如果我现在还是小孩子我该快乐读书。读书是人的天性。你如果这样想你的孩子就喜欢读书。天下的父母都认为,读书是很痛苦的,孩子拜托你你用功好不好,完了(笑)。所以从现在起开始改变态度。你教《论语》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愉快,很高兴,很光明。这是圣人的书,然后教孩子的时候很大的信心,对孩子很大的信心,自己也很大的信心。那你说,我教一天也这样,教两天也这样,我教一个礼拜也是这样。你教三个月,用心教三个月。所以所有的父母都在障碍孩子,都不符合天地的规则。因为都用自己很庸俗的心理来想。从来没有父母认为孩子是爱读书的,各国的政府都认为孩子是不爱读书的。
家长二:因为我自己本身小时候学华文就是不喜欢读书的。
季谦先生:那你为什么要培养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呢?
家长二:做为一半德国孩子,所以我现在对孩子的要求是他可以认字我就很高兴了。

季谦先生:因为你只有自己的经验。你没有听过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理念。没有学过教育。那你现在学了应该开放,开朗你的心胸。你不应该再封闭在你的世界里面。所以今天我就告诉你,孩子是喜欢读书的。而且你看到别人教的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孩子读书是进步很快的,孩子背书是很容易的。但是你不要想:为什么还不容易起来。你做三个月,做六个月,做一年两年就成功了。因为你以前累计的不良印象太多,而且你的孩子也几岁了,尝试过的不良的学习方法已经太多了,所以你要改变是很困难。而且你要再生一个,从胎儿开始就不困难了。所有的依据我的胎教理念来做胎教的,那个孩子啊都好学不倦。拿到书就想读。就是一岁的孩子看到书都要拿来随便翻。不一样。那他很快就在认字,因为他一岁就开始在翻字了。所以他两岁半就认识很多字了。他一看到书就读,读到父母亲都要禁止他读书。你若培养到这个孩子你就不会觉得读书是很痛苦的。那为什么我们一般孩子都这样呢?因为从胎儿开始,父母亲就想读书是困难的也不教他就让他土生土长的乱长。完了。所以都是父母造成的。父母为什么会造成?因为不懂人性。为什么不懂人性?自己没有开发人性。那自己没有开发人性,要听别人的劝导。你如果觉得我说得对,那做做看,总之不会有害处嘛。你用愉快心灵教书,跟用紧张态度教书,一样是教书,为什么不愉快一点?
家长二:我是用严厉的态度。
季谦先生:那你就愉快一点嘛。愉快的严厉也很好啊(笑)。不要说放松。就是你心里面要想:他一定会好的。要这样想。不要说:这个书太难了,我小时候都没有读过,怎么教孩子。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想:《论语》比较难。试看看。

------背《论语》方法:进度和复习------
家长一:三岁四岁孩子一般多长时间能把《论语》给记住?
季谦先生:要算时间,一天一个小时,平均一天50个字。《论语》12000个字,除以50。不到一年。
家长一:如何把握复习和现在学的量?

季谦先生:350个字复习一次,一分钟。你复习5次才5分钟。他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肯定很慢啊,读熟了就快了。复习是很快的。你等到五、六千字的时候,复习才比较慢。复习才要半个小时,那时候就已经很熟了。你是像螺旋一样前进。这段熟了再把前面的包括起来,然后再前进。再把前面的包括起来,大概三五天之后,前面就可以丢掉了,再往前进。再往前进。你总是每天都复习大概500到1000字。那这样每一段都是自己会背了又复习了好几天。那到了很长的一段,再全部连起来。就是这样循环循环,再往前进。偶而再复习一下。这个是很容易的。每个人都能想出自己的办法。那我建议就是一天50个字。明天要读新的50个字的时候,把昨天的50个字念个5遍,才一分钟不到。最好是要下课前把明天的50个字先念两遍。这50个字每天要念100遍。就是每一段都要念100遍。他开始很生,念念念,可能念到50遍就会背了。还是要念到100遍,再下课。等到这个孩子能力很强了,可以每天多背。你就可以每天60、70、100、乃至于200、300、500。有的孩子一天能背1000个字。当然拉那个都是五、六小时了。那你只有一个小时不可能,除非天才,过目不忘。过目不忘,一小时能背1000个字,是有的。就是他能够背多少不要辜负他,背不熟不要逼迫他。背50个字不行就背30个字。你每天就是尽量。用你最大量的时间最大量的精神来读最大量的东西。但是这没有一定,因为每个孩子资质不一样。你只要坚持每天50个字,然后一年之内必定背完《论语》。背完《论语》,你的孩子这辈子中文就都不需要教了。一年就好。不是脱盲而已啊。他将来回到中国,他的国文还是顶尖的。何况不是背完《论语》,以后你就知道了,这个教育很重要。你会让他背完《大学》、《中庸》、《老子》。因为他还有时间嘛。你不是要背到六岁么?他不是还有三年么?(截止到1小时55分,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7-27 06: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2 + 2 精品文章!
myhoneyqiqi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2:55 , Processed in 0.11275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