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4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早教:早熟的果实不丰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2 10:4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些年来,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

    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间,他更注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原本是指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的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一次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学龄前阶级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实行必要的培养、教育也不可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的效果看是令人振奋的,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令人满意。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
更多内容

http://www.100point.com/parent/default.asp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7-22 10:50:5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7-22 22:55:57 | 只看该作者
可见早教要注重科学方法,循序渐进。

如果把培养孩子比作种庄稼,家长需要多培土多施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为孩子打好基础,不要急于结果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22 23:10:4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一个:

早期教育中的慢速培养含义

jiarou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早期教育就无条件地不好。孩子越是幼小,就越容
易吸收各种学习经验。如果这种学习是在适当的时期进行的话,确实能收到很好的
效果。对这一点,我从来都不加否认。

    问题并不在于早期教育本身,而在于实施这种教育的方法。

    说到早期教育,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首先都会浮现出婴幼儿用的各种教材,或者
那些所谓教育天才的机构,并想到要把在幼儿园或小学才学的知识过早地就灌输给
幼儿们,这样他们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我遇到的大多数母亲都抱
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她们确实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他们英语和母语
了。

    但是,这种过早地教孩子学习的方式并不总是能行的通,在教孩子学一些什么
东西的时候,你要清楚在这时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与其他年龄孩子学习时完
全不同的一些特点,对这些特点一定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孩子们在婴幼儿时期,一
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总是本能地想要去探索一些新东西。也就是说,对于
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本能,因此每当他们看到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
之后,总是会感到特别高兴。孩子们的这种探索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学习过程。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新的东西,跑过去摸它的时候,这个行为
本身就是学习。

    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在孩子面前有一个锅盖,孩子们在看到这个圆圆的东
西之后,会感到很新奇,他们会想:“它的样子长得真古怪啊,妈妈用它盖什么呢?
为什么要盖呢?”以这种好奇心为基础,孩子们会得到大人们难以想象的知识和信
息。

    以婴幼儿的这一特征为基础提出的早期教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
“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另一种是“One step ahead”(早一步)
理论。

    “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指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要稍微慢一拍地
去应对。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的行动,当孩子对什么东西显示出
好奇心以后,母亲再因势利导加以推动就可以了。简单一点儿地说,就是你只要去
附和孩子就可以了。

    与之相反,“One step ahead" (早一步)理论指的是要比孩子的行动提前一
步作出反应。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坐在一碗米饭前,正在说:”佛,
佛,佛……“的时候,一旁的妈妈可以提前一步十分明确地说出”饭“这个词。

    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适当地加以应用的话,就会取得
最佳的早期教育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应该“One step behind"(晚一步),什么
时候应该”One step ahead" (早一步)。既有错过了孩子最佳学习时期的母亲,
又有过于着急,在孩子对学习还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提前让他进入了学习过程的
母亲。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平时就把自己的全部
爱心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的那些母亲是既不会错过、也不会在孩子最佳学习时期到
来之前就过早地进行早期教育的。

    既然如此,那么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母亲们最关心的母语、英语等方面的学习,
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

    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
能力为前提的学习来说,一般要等孩子长到4-5 岁的时候进行才能收到效果。因为
起码要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们的大脑皮层才能发达到足以吸收并消化这些知识的程
度。

    在孩子还只有两岁的时候,就有不少母亲试图教自己的孩子认字。但是,这时
孩子对字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它们的样子是圆的这样一种程度。当然,孩子在母
亲的强迫下也完全可以把这些字背下来,并能阅读它们。但是,这和鹦鹉学舌并没
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确实也有一些在认知力(认识并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发育
比较早的孩子,有一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探求欲望特别高的孩子。对于他
们,即使没有母亲的强迫,他们也会对认字这样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
孩子表现出了这种兴趣的话,就没必要阻止他。如果你对孩子在学习方面是否有兴
趣、以及这种兴趣到底有多大不太清楚的话,只需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就
可以知道了。如果孩子讨厌这种学习的话,就应该立即中止。

    有一天,我妹妹很兴奋地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说她的女儿能认字了。事情是这
样的:有一次,这个孩子在她经常去的地铁站上,看到写着站名的标志牌,就大声
念了出来。开始的时候,大人们还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可是,后来即使到了
其他地方,只要是有写着那个车站名字的文字出现,她都能准确地念出来。到底是
什么原因使这个刚刚才两岁的孩子就能够“识文断字”了呢?

    原来,这个孩子的外婆就住在她最初读出站牌的那个地铁站旁边。孩子平常就
特别喜欢去外婆家,来回都会听到列车播音员多次播报这个车站的站名,去了几次
之后,就在无意之中把它记了下来,然后孩子把站牌上写的字和听到的车站名联系
起来,并把它背住了。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能够识文断字,其中的秘密完全在于
儿童那种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关心。

    可是,在电话里兴奋了半天的妹妹却正式宣布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正式地
教她识字了!”我对她详细地说明了孩子之所以能够识字的原因,提醒她,强迫孩
子学习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然而,对孩子充满了期望的
妹妹根本听不进我的话,马上就开始教连话都说不流利的孩子学习母语了。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没过多久,妹妹又打来了电话,告诉我说:只要她一把识
字卡片放在孩子的手里,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把卡片远远地扔在一边。没办法,她
只好放弃了教孩子学习母语的想法。

    尽管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我也曾这样想过:万一孩子在这个妈妈强加
给她的学习过程中对认字产生了兴趣,说不定也是可以提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
育的。因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并能从中得到乐趣,那么对孩子来说,学习识字和其他
游戏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我朋友的孩子中间,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吃美国31种风味冰淇淋(Baskin-Robbins)。
经常和孩子一起去冷饮店的妈妈,有一次无意中指着Baskin-Robins 冰淇淋的第一
个字母对孩子说“这个字母念B ”。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就背住了这个英文字
母,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看到B 字就会大声地把它念出来。

    像这样把学习和孩子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就会使孩子产生出切实的学习欲望。
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的东西就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

    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进行的学习则不仅会使学习的效果明显降低,而且还
会使孩子失去其他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在学习的态度和方
式上,还会使孩子形成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积极思考的习惯。结果,强行进行的早
期教育反而成了制造没有思想的孩子的捷径。有一个出生于富裕之家的孩子。他的
父母全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因此对自己独子的教育就更是格外重视。根据母亲的安
排,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就在专门的英文幼儿园上学了。

    由于母亲的强迫而不得不去学英语的这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没多久,就开
始无缘无故地动手殴打和他一块儿学习的孩子,并表现出其他一些十分反常的行为,
常常躺在幼儿园门口不起来。

    焦急的母亲跑到附近的儿童问题咨询所,给孩子做了智能检查,结果孩子的智
商只有80. 当这位吃惊不小的母亲跑来找我的时候,她孩子说话都比别的孩子慢,
可是她本人竟然不知道!

    为了确保准确无误,我再次对孩子的智商做了检查,结果和上次没有太大的差
别。可是,在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仔细认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他的实际智
力并不像智商测试结果显示的那么低。孩子的智商检测结果之所以低,并不是因为
他不会回答测试的问题,而是因为他对智商测试本身就拒绝合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检测结果呢?

    这个孩子从上专门的英语幼儿园那天起,就非常讨厌学习。虽然根据妈妈和老
师们的要求不得不背那些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可是,并不能因为这种努力就可以
使他在短时间内喜欢上原本讨厌的东西。结果,孩子因为英语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丧
失了对生活的自信心。这种心理通过殴打幼儿园的其他孩子或撒泼耍赖、拒绝上学
这样的行为表现了出来。一旦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在他的潜意识中对智商检查这样
普通的测试也会产生出一种排斥心理。

    父母们常常认为,把单词背会并能原封不动地写出来的记忆能力就是智商,实
际上并非如此。相反,孩子们不知道一两个单词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
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寻找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懂得问为什么的能力更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做基础,只会背单
词和数字,那么这样的儿童只能成长为“记忆能手”,成为一个不会思维只会背诵
的傻瓜。

    我大儿子景慕是在入学前两个月才开始学习母语的。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看法,
到了8 岁还不会写字可以说是匪夷所思、骇人听闻了。可是,就是在这短短的两个
月里,我们的景慕就学习并掌握了母语。

    “这个太容易了,为什么要教我学这个呢?比学英文字母简单多了!”景慕在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母语并不说明他本人是一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学习完全
是按照大脑发育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如果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教这个固执的要命
的孩子学习母语的话,说不定反而会引发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我想起了在早期教育发源地美国的一件事,那时我曾经访问了一个幼儿园。在
这个被认为是丹佛市最好的幼儿园里,根本就找不到幼儿用教材、教具一类的东西,
甚至连一般幼儿园里可以经常见到的玩具汽车都没有。如果说还有什么的话,那里
只有宽阔的草地、泥土和汽车轮胎这一类的东西。老师们说,孩子们如果想要什么
东西的话,他们会自己研究并动手把它们做出来。成品玩具会阻碍孩子们创造力的
发展,他们是绝对不会使用的。

    我非常想让那些随时想教孩子一些什么东西的母亲们,也到那个幼儿园去看看。
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需要费力地向她们说明为什么要慢慢地培养孩子了。

    想要慢速培养自己孩子的话,首先就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弄清楚他们
最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
会犯无数的错误,但是,你不能讨厌或害怕犯这些错误。因为,这是希望慢速培养
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7-22 23:35:45 | 只看该作者
好! 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7-22 23:58:42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7-29 15:09:53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8-1 14:45:3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超前教育。我觉得用磨刀不误砍柴来形容比较好把握。早期教育就是磨刀,而学校教育就是砍柴,我们现在并不要求孩子学会砍柴,而是好好地学会用刀。他的兴趣、他的专注力、他的良好的性格都是一把刀。家长就是在早期这段时间内帮助他磨,以免错过了时期,到头来手忙脚乱。
这样理解以后,我们就不容易造成早期教育误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8-1 16:15: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慢慢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08 , Processed in 0.13116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