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知道北京有几个小学很牛很牛,而且大人必须是部级以上的直属单位小孩才有机会入学,即便你是交钱排队也压根没门
进了这些小学,可以直升重点初中,这样基本大学(重点大学)也就在了
有一点我想不通的是,实际北京孩子的高考和上海一样,分数并不高
感觉生活在杭州还是幸福的,下面是北京小学的入学考试,杭州的简单多了,哈哈:
举例说明:
天平上,一个方块等于两个圆球,别一个天平上,一个圆柱等于三个圆球,问一个方块和一个圆柱等于几个圆球。
比较水果的轻与重,并如何添加或减少让天平平衡;(他们怎么这么爱跟天平过不去呢?)
让十个一组地数数:10、20、30、40……
树上有八只鸟,飞走了5只,又飞来3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分蛋糕。蛋糕上有几朵花,要求切三刀,然后每块蛋糕上都要有花。
用花盆摆一个正方形,要求每边至少有两个花盆,问,最少需要几个花盆?(这些MS都是奥数么)
还有考体能,走平衡木,有的小学是考跳绳。
有的学校重视外语:也许会用英语问孩子几句,如“How old are you?”等,看孩子对外语的感觉。
那些题我儿子基本都没有问题,幼儿园和我们家里都学了。
这个学期我基本已经把“人大附中”的奥数题,一年级的全部教完儿子了。
至于语文,我儿子的阅读能力绝不亚于二年级孩子,没有刻意培养就是家庭环境带的。最近他的最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在家乡接受了中小学教育的我,当然还有米爹,从吉米出生(在北京)到中班,与帖子里许多家长一样,认为南方的教育水平和竞争度根本是北京的孩子无法想象的,所以对他的幼升小一直没有太多的忧虑。
当然,需要承认的是,这个不忧虑,部分原因来自我们的工作,作为国家大单位正式职工,尤其是米爹他们单位,工会向来有惯例协助解决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孩子能力的“自信”。与周围很多孩子相比,他没有进过任何培训班早教班,就是靠幼儿园的蒙氏教育和我们平时不太刻意的培养,综合各方面能力,在幼儿园和朋友圈子里,是得到一定程度认可的。
4月,随着一个个名校的公开报名招考拉开序幕,北京的幼升小择校风潮正式开张。这里先说说我们的择校初衷。北京的城八区,公认学校资源最好的是海淀,其次是西城和东城,但西城的优势在于小升初的压力要比海淀小很多,所以像我们这样户口在海淀西城交界处(还是海淀,但片内小学很是一般),工作单位在西城的(单位的共建,他爸的是西城最牛两名校,我的是海淀两名校,但非常远哪里都够不着),没有太多考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城。
共建,这个词北京人都熟悉,但是很少有杭州人理解,我这里再解释一下。这也是北京的特产,许多好学校周边都有大单位大公司,长期以来有了些关系,所以每年学校在招收完片内孩子后为了照顾这些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把私人托的关系也冠冕堂皇地戴上这个帽子,便于暗箱操作),举办一个或多个(去各个单位)相当规模的考试(笔试面试都有)。招收比率,跟很多因素挂钩,单位硬不硬,孩子多不多,能力强不强(学校总要为自己的牌子着想吧)。感谢上帝,米爹单位历年来也有这样的名额,虽然比某些牛部委要少很多,但总还是让人有了个希望。
比较教条的我们俩,于是制定了一个策略。第一层次是上这样的共建,分工是我对付考试,他对付关系。第二层次是去附近西城的二流学校报名,争取能通过考试进入片外学生的招考,完全拼实力,不找关系。第三层次也就是垫底的,是户口所在地的学校。
于是,我在工作之余除了泡169论坛还找了一个火爆的北京本地教育论坛,开始了我的网络调研活动。一个是准备考试,一个是紧盯周边相关的学校报名。
学业上的准备,我承认我一开始轻敌了。原本以为凭借我儿子目前的认字水平,和接受了三年注重数学的蒙氏教育,对付一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学20以内加减法,下学期学50以内的程度是绰绰有余。没想到网上一搜,(哈哈,跟夭夭的心情一样)发现这哪里是考小学,于是跟着论坛里的指导去买来小学奥数题和思维训练书开始跟孩子“熟悉题型”。
所以,这一个学期,吉米基本上周一到周五下课回家吃过晚饭后都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做题,时间长度在一小时左右。说实话,孩子虽然学得很快,对某些知识也很有兴趣,但我依然很彷徨,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看动画片或者画画看书的时间,多数都拿来学这些东西了。加上孩子好动,调皮起来不免要教训甚至动手,心里真的内疚。但没有办法。
学习的内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很多家长都是很有经验的。我自己的感觉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有些内容,不用教他上了就能做,有些东西明明很简单可他就是弄不明白。这个,我想大概就是能力了吧。
令人欣慰的是,和周围每周在外边上两到三次补习课的孩子相比,我们在经历的几次考试中始终都能占到优势,拿到比他们好的成绩,更加印证了我们坚持的孩子没有必要去课外上补习班的理论。
说说参加的考试吧。我到现在都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当年上小学去报名时老师问我的问题,除了姓名家长名字家里地址这些必要信息以外,还考了10以内的数数和加减法,认了几个字。这个程度,我想是符合片内招生的要求的,所以在我们去户口所在地学校报名时,儿子经历的几乎也差不多,就是多辨认了几个图形和背了些唐诗。
好在这个学校是较早考的,对保护几乎没有进过考场的吉米的自信心来说很有好处。这一点,从外向的他在等待考试时候主动帮助前面孩子纠正生字来看,凸显无疑。
后边经历的几次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孩子送进去以后把家长集中到多功能厅听校长介绍学校情况和招生计划,回头去领孩子。这些考试出来,吉米很少能马上给我回忆出考题内容,只是大概地说个“很好、好、还可以、有些题做不了”等等。真是让我体会到了当年我们赶赴考场回来父母一问我们来个三不知的心情。但是后来的两三天,孩子就会慢慢地复述出几道到十几道印象深刻的题,或者是他做不出的,或者是经过反复思考没有把握的。题目我就不一一复述了,一个字,绕,大人都要思考一会儿才能做出,难为这些六岁的孩子了。
这一次,考这个所谓的第二志愿,也是西城的一个名校。考完出来,孩子给我的回复是妈妈我感觉我全做对了,我就有了信心。尽管走的是共建的路子,但托进去的人说了,考试成绩是首要标准,不考到前5名基本没戏。后来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个接到“拒收”电话,我们一边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希望,一边更加地忐忑不安,询问了联系人也是杳无音信。还好多等了两天最后还是等来了好消息。
其实还没有到庆贺的时候,因为我们也考了第一志愿,目前还在等消息。但那个牛校,当然根据往年的经验,基本在8月中旬,也就是这个第二志愿交钱报名之前,一般不会有确切消息传来的。
要不,就不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