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4 18:33:08
|
只看该作者
2009-02-09 | 《潜伏》---观后感(转) ![]()
这几天,我几乎是一口气把这个片子看完的,整的是夜不能寐,最后的结局更是我让得上忧郁症了:
而当我看完潜伏,抛开大的国仇家恨和信仰话题不谈,我只能深刻地记得老余和翠平那一段不完美却并不遗憾的相遇!看完结局,我很难受。发自内心地,为老余和翠平不能相携扶老而心痛.
这几天的网上也是对这个片子评论极多,很多也正是我想说的:
如果,当最后老余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没有和晚秋结婚,他是不是就要一个人孤独地老去和战斗?--我不太喜欢晚秋,但是老余在异乡能得到晚秋的照顾,还是让我放心,毕竟晚秋是那么爱他。
如果,最后老余在机场没有和翠平相遇,他和翠平今后的人生就会好过一点吗?--不尽然,那次相遇带给老余和翠平的喜远大于悲。
如果,老余没有坚持查找最后的潜伏名单,就不会被吴站长拽上飞机,他是不是就可以回归组织,有机会和翠平重逢继而过着一生的美满生活?--谁知道呢,在今后的那些特殊年头中,老余是否可以凭借他的游刃和信仰,把组织对深海的关怀渗透到一生。
如果,老余和翠平选择了没有真结婚,是不是最后的心痛就会轻一些?--到后来,真假结婚已无分别,那份爱自出现始就无法磨灭。
在机场,我多怕他们错过,错过咫尺,真的会错过一生。好在,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自己最在乎的对方。毕竟,还活着。这是重逢也是分别,他们脸上有笑也有泪。
当老余在机场拦在翠平的车前,当老余做出母鸡护窝的动作,当老余在那里一圈圈的咕咕叫着跑着。护窝,他们在试图守护他们组成的家,他们在努力守护他们的国家。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那是他们之间的爱情,那是他们之间的誓言--虽然,那是他们之间的告别。
老余和翠平的爱属于彼此,老余和翠平的命属于乱世。
胜利,不代表胜利之后人人可以尽享幸福。我们不该以为一句胜利会让所有可称之为英雄的英雄终得幸福。真实的英雄们,他们所继续的,他们所付出的,他们所牵挂的,或许比老余和翠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深海》的音乐里,我庆幸我没有生于那样的时代,但我必须尊重那段特殊的历史,我必须敬仰那些如老余和翠平一样的无名英雄们。感谢这样的创作,拍得不娇柔不造作,让我们享受到幸福的这一代或多或少能看见,能看见我们面前的宽阔大道上有前人铺路时的脚印。
所以,没有“如果”,我看了《潜伏》,很喜欢!
电视剧《潜伏》在天视播出近一周后,主演孙红雷、姚晨的精彩表演以及紧张而不失幽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该剧收视率达到了7%。看了该剧的观众知道,《潜伏》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天津,而观众可能不知道的是——《潜伏》的小说作者龙一是位地道的天津作家,他创作的《迷人草》《纵欲时代》《借枪》等作品都是以天津为背景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龙一对电视剧《潜伏》的创作非常满意,尤其对孙红雷的表演连连称赞。
孙红雷扮演的男主角余则成无疑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而龙一对他的表演也是大加赞赏。他说:“孙红雷的表演太成功了,突出了一个‘稳’字,他的诠释甚至比我当初设计的这个人物还要丰满、有深度。因为文字的表达毕竟有限,不如影像更为直观,而孙红雷非常准确地将余则成的重情重义、机智果敢以低调内敛的方式展现出来,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孙红雷在把握人物细节方面尤为出色,比如在第13集中,左蓝为掩护翠平,隐瞒伤势,但最终还是牺牲了。虽然李涯的阴谋被打乱,可余则成和翠平却陷入苦痛的长叹中。此时,余则成有一大段内心独白,孙红雷用低沉、伤感的独白将人物痛苦万分的心理呈现出来,令人称赞。而扮演翠平的姚晨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自《武林外传》后,姚晨接演的作品大多是喜剧,这使她的表演受到了局限。而从《潜伏》第5集翠平出场后,她的表演立即吸引了观众。姚晨出来了,一下子抓住了我,我开始哈哈哈大笑,这哥们太有戏了,把个正剧活活演成了喜剧,于是我欲罢不能了.今天终于看完了.太好玩,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大多来自翠平与余则成假扮夫妻的矛盾冲突中,而姚晨除了发挥出自己擅长的喜剧表演风格外,还将人物泼辣、坚定的一面表现出来,丝毫没有被孙红雷所压倒。演员都需要一部好戏、一个好角色来展示自己的演技,在这方面,姚晨把握住了机会,翠平这个人物能使观众重新认识到她的能力。”
《潜伏》同样也是我喜欢的类型,昨晚看完最后一集,我竟久久不能入睡,内心非常伤感、悲伤,余和翠平在机场意外重逢,余得知翠平还活着,但他们不能相认,只能遥遥地深情对视,余被保密局天津站长强迫带上逃往台湾的飞机,他示意翠平不能过来相认、他用俩人心照不宣的动作告诉翠平:还有情报、藏在家里的。。。。。
就这样解放后翠平回到了大山深处的老家当了一名妇女主任,抱着余来不及见到的他们的女儿站在山头眺望那蜿蜒的盘山路。而余到了台湾,和党组织接上了头,询问翠平的下落,被告知还没找到,组织让他继续潜伏,为了方便工作和另一位同志结婚,当他西服革履抬头看自已新的结婚照,想起和翠平在天津假做夫妻潜伏的日子,想起后来和翠平日久生情终于结合的日子,想起俩人关于生男孩儿生女孩儿生几个的话、想起翠平打理的那个小家、翠平说过解放后还要回来住的点点滴滴,一串泪水从眼角滑落----余和翠平,两个深爱的人,就这样天各一方,生生的分别了,翠平会在大山深处等他一辈子,他会在夜深无人时思念翠平,或许30年之后他能够回来找到翠平,但那时,他们都已60岁,一生都被深入骨髓的想念沉没了。。。
“潜伏”的精彩与眼泪...
这几天都沉迷在电视剧《潜伏》之中,今天终于看完了。感觉非常精彩,值得一看!感动之余,谈谈我个人觉得这部剧作的看点,和一些感悟吧。
一、真实感,搞笑味。与其他反特题材电视剧相比较,《潜伏》有真实感强和搞笑味足的特点。用“痞气”表演风格的孙红雷来演儒雅、内敛、木讷的男主角余则成,以及喜剧演员姚晨出演第一女主角,就给本剧添加了些搞笑的味道,使整个剧情的气氛和节奏可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来概括;而剧中的“英雄人物”余则成被表现的像一个非常平凡的,只想天下太平、可以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的,一扎进人堆就看不见了的小人物,没有以往电视剧中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其实这样给人感觉更接近一位隐蔽的谍报人员形象。剧中还融合了一些真实的抗战、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戴笠、郑介民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死浮沉,国民党内部中统军统,明争暗斗等等,此外还有台词也很平实,比如余则成与军统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谈到潜伏时说:“我喜欢潜伏,刺激!”等等。感觉全剧从剧情、到表演、到台词都给人一种也很新颖、很真实的感觉。演员演得很棒!对孙红雷真是刮目相看,厉害!
二、余则成个人的悲剧人生。为什么说是悲剧呢?我觉得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不同的人生悲剧定义。余则成一直不能拥有他所向往的阳光下自由自在的那种生活,可以说非常不幸和可怜。比如他的爱情,他革命的利剑两次把他炽热的爱情割裂的血淋淋,虽然革命者说“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但是余则成的爱情结局让人感觉浪漫的有点过于残酷了。特别是最后那个镜头,余则成最后的眼泪给人一种极度悲壮的感觉,让人深感在纷乱的时事之下,余则成潜伏的不仅仅是身份,还有心灵,还有爱情……。但是也正是通过余则成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现实幸福生活的来自不易,看到今天的和平是无数个余则成们舍弃一生幸福的奉献。当身在台湾的余则成得知自己入党的消息时,表情似笑非笑,既高兴又难过,他只说了唯一一句话“我会为之奋斗终生的”。他的心情是酸涩的么?我想应该是悲壮的!人是通过牺牲小我来成全高尚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就是伟大,就是英雄。
三、关于信仰的思考。《潜伏》编剧、导演很厉害,在当今“信仰”越来越淡化和匮乏的时候,推出这样一部励志剧,很有警世之意。剧中多次提到“信仰”二字,引人思索。信仰是什么?看完全剧感觉信仰是一个很有魔力的东西。不同的信仰、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荣辱观、人生观。有的人信仰钱、有的人信仰什么主义、有的人信仰党派、有的人信仰善良。余则成和李涯其实是一类人,他们视金钱为粪土,都追求精神信仰,余则成向往和平,李涯也向往和平,但却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也许不同的是余则成还信仰善良和正义?那么什么样的信仰才是正确的呢?什么样的主义是正义?国民党高层官员就是因为放弃了正确的信仰,他们都信仰钱去了,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条和美圆是真的”,导致他们没能抱成一团,被逐个击溃了。所以最终真正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主义是正义,站在多数人利益那一边才会拥有无穷的力量。余则成抛弃三民主义站到共产主义这边来,就是因为他看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看到三民主义已与广大人民利益背道而驰,于是他选择了正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要树立正确的信仰。虽然不管是什么信仰都逃脱不了矛盾和痛苦的纠缠,但是坚持正确的信仰,通过“为人民服务”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会使痛苦和牺牲更有价值。比如余则成他们……
最后,再讲讲全剧让我眼睛湿润、心灵震撼的三个场景:
一个是余则成强忍悲痛,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时候。
一个是在机场余则成淡然微笑,又轻轻地摇了摇头,然后学老母鸡“咕咕”叫着跑的时候。
一个是广播里播出中共党组织以一位普通母亲的名义写给深海(余则成)的诗《快快回家》的时候。诗是这样写的:
“儿子你快回来吧 妈妈不再需要你的奔波 听到隆隆的炮声吗 那是妈妈呼唤你的心跳 家里的柴门为你打开 头的油灯为你点亮 全家的牵挂呀是鲜红美丽的窗花 妈妈为你守岁为你祈祷 回来吧我的儿子 妈妈等你回来 迎接1949年的春天”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余则成的确是一个善于隐藏自己,“谁也装不过”的人,但从挽救晚秋和放过王占金的事可以看出,并非是一个像李涯那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是一个如左蓝所说“像老吕那样身处黑暗心朝光明”的人,可以说余则成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余老实与否我不好说),这样的人并不可怕。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他与敌人的周旋是他能力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无可非议,从余则成的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人性中可敬、可贵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