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kmjy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品幼儿英语学习flash: littlefox学英语全集(第四部分)全部能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4-6 11:34:4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哟,谢谢谁有1,2,3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4-6 13:07:01 | 只看该作者
我代表儿子谢谢你提供的劳动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5-4 11:47:08 | 只看该作者
hao hao hao hao hao
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5-4 13:04: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不错的资料!感谢你的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5-5 01:02:33 | 只看该作者
0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5-5 10:12: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姑娘         

   作者:鲁光   

  教练的心肠就是狠,不近情理!不过,郎平却没有埋怨的意思,你不让她上,她自己还想上呢!她清晰地记得,去年春天,她们出访美国,从香港到斯普林斯,坐了二十多个钟头的飞机。这座高原城市海拔二千多米,疲倦加高原缺氧,使她们非常不舒服。晚上练习时,八个姑娘边练边吐。吐还要练。当时她们真恨教练太不体谅人。但第二天比赛时,她们却感到精神很好,以三比一赢了美国女排。在整个访美比赛中,她们取得了六胜一负的战绩,其中在旧金山一场,有一局还使美国队吃了一个"鸭蛋"。只有这时,她们才真正明白,教练为什么不顾她们呕吐还要狠心坚持训练。练为战啊!这天晚上,郎平也是怀着这种心情,坚持把课补完的。  这就是袁伟民的"整"。所谓"整",就是有意制造困难,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手段,来磨练她。  说也奇怪,郎平却喜欢指导的这种"整"。虽然有时"整"哭了,觉得苦得受不了,但下来后又感激指导,希望指导以后再"整"自己。因为她明白自己在队里挑大梁的地位。世界上的几个强队,谁不研究她!他们把她的技术动作拍成电影,录了像,正在作为"强敌",研究攻克的对策。要想使?头继续敲响,就得不断锤炼。而教练的每一次"整",不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锤炼吗?  千锤百炼吧,中国的"铁?头"!有朝一日,当祖国人民需要你"一锤定音"时,切盼你能够敲得重重的、响响的,敲出我们的国威来!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看排球比赛,往往把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在"一锤定音"的攻球手们身上。而内行的观众,却总把自己的掌声和欢呼声,分一半给场上的灵魂--二传手。  二传手孙晋芳,是中国女排的队长。身材匀称,体格壮实健美。在高个如林的同伴中,她的个头并不算高,也许还稍微矮了一点。两只眼睛是细眯着的,一流汗,就眯得更细。难怪同伴们都亲昵地称呼她"小眯"。不过,透过那细眯的眼缝,闪射出来的却是机敏、聪慧而又幽默的目光。她的神态从容不迫,颇有一种大将风度。  仔细的观众不难发现,场上每一个球,在杀向对方之前,几乎都得经过她的手。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只要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对于她的球艺,一位体育记者曾经作过如下的描写:"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缕袅袅青烟……"自然,这是艺术夸张,不过,看她打球时又确确实实有此种感觉。  孙晋芳是江苏人,说一口像音乐似的婉转动听的苏州乡音。小时候,人家都说她瘦弱得可以被一阵风刮跑。胳膊肘也细得像一掰就能折断。一位弱不禁风的姑苏少女,怎么会成为闻名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呢?是学校里的体育老师看中了她,把她推荐给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此后,命运之神就使她和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朝夕苦练的动人情景,是难以一一描述的。让我们展示其中的一幕,而且是她在训练之余自我苦练的一幕。  石城南京,孝陵卫宿舍的走廊里。孙晋芳和她的球友张洁云正在练习托球。也许是走廊的廊顶过于低矮,或是两边的墙壁过于拥挤,托不了几下,球就碰落地上。但她们不泄气,拣起球,又一下一下托起来。三伏天,南京是闻名全国的大火炉,闷热得厉害。室外有的是空旷的天地,干吗非要在走廊里练球呢?这是大有道理的:在这又矮又窄的地方如果能传递自如,那么到空旷的球场上传球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汗,汗,如雨的汗!原来蓬松漂亮的头发,湿淋淋的,已经粘到一块儿去了。运动衣衫的颜色被汗水浸染得由浅变深,只要轻轻一拧就可以拧出一摊汗水。她们简直像两个刚刚从水里钻出来的人。一边托,一边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五百多下。廊顶仿佛突然升高了,墙壁和门窗也似乎向两旁闪开,狭小的走廊啊,宛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更神的,还是孙晋芳的那双手,仿佛变成了两块磁石,吸引着飞舞的白球。   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用姑娘们自己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心里要能撑进去一条船。二传手是无名英雄,掌声一般都冲着攻球手,而责怨却常常落到她的头上。而她的自尊心又强,脾气又倔,心海里还曾经有过不少阻挡船只撑进去的暗礁。  这是发生在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一件事。中国女排访日比赛的最后一场。中国队轻取前两局,从第三局开始,处于逆境。新手郎平的重磅扣杀,屡不奏效。孙晋芳提醒她:"郎平,注意攻球线路!"郎平竟然毫无反应。过了一会儿,郎平冲着她说:"给球高一点!"小孙心里掠过了一丝不悦的阴影。球,在场子里飞过来飞过去,仿佛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无情之物。其实,它还是有情有意的。运动员的喜怒哀乐,即使是瞬息的变化,都无不在它的身上反映出来。尽管袁伟民还不知道场上发生了什么矛盾,但从性格外露的苏州姑娘撇起来的嘴巴上,已经洞察到小孙心里有了不痛快事。他叫暂停,把她换了下来。因为场上的局势正吃紧,袁伟民不能离开指挥岗位,便叫坐在身边的邓若曾去跟她谈谈。   邓若曾心里窝了一肚子火。他是队里谁人都知的恨铁不成钢的婆婆嘴。心是好得没法子说,嘴上却数落你个够呛。他对孙晋芳说:"不管场上出现什么矛盾,你也得把球打好。有什么事,下来再解决,这是祖国荣誉攸关的事!……"  小孙重新上场时,嘴倒不撇了,也想扭转败局,但遗憾的是怎么也扭不过来,最后还是输掉了这场球。  回国后,领队和教练又相继找她谈心,党小组也开会帮助她。起先她心里还不服。心想,一个新队员,在场上竟然不理睬一个老队员和场上队长的提醒,而且还用那样冲的口吻要求老队员,未免太那个了吧!她跟郎平住一个屋,有几天进进出出都相对无言。但小孙毕竟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姑娘,有天晚上,终于开口了:"郎平,那天场上,你对我的提醒怎么理也不理呀?"郎平惊讶地问:"你提醒我什么来着?场上吵闹得太厉害了,我一点也没有听见呀!"  糟糕,真糟糕!原来是自己误会了人家。当然,郎平年轻气旺,性子也直,老扣不死球,心里焦急,说话口气可能冲了一点,但郎平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何况这是一个误会呢。即使郎平真的责怪她,自己也应忍辱负重,以祖国荣誉为重呀!输球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她与主攻手配合失调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过失。要知道,在二传手与主攻手之间,是不能有半点疙瘩的。她悔恨自己心胸不宽阔,决心继续磨练自己,要把心海中的暗礁一块一块炸平。  看,她是用多么顽强的意志在磨练自己啊!  明明她是忍受着腰伤坚持训练,但指导却一个劲地点她的名:"小孙,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她不知为此类事抱过多少委屈:又不是我不好好练,干吗老盯着不放呢?指导却说:"你是队长,是全队的灵魂,对你要求就是要不一样。"有时,袁伟民还存心找茬"整整"她。  那天是孙晋芳一个人练防守。不知怎么回事,她的嘴又撇了起来。袁伟民和邓若曾心想,今天就要整整你的这个倔脾气。他们对场上的其他队员说:"你们都不练了,过来看小孙练!"小孙一听,更不高兴。打了这么多年球,她还是头一次碰上这一招呢!我又不是没有完成任务,干吗要跟我这么过不去?但当着这么多队友的面,不好发作,只得强压着心里的火气。  袁伟民对围拢过来的姑娘们说:"今天小孙什么时候说练顺了,就完事。"他不停地给她扔球,小孙前后左右扑救。姑娘们站在一旁为自己的队长呐喊加油。小孙的脸仍然绷得很紧,一丝笑意也没有。  第二次休息之后,孙晋芳终于说了:"指导,我气顺了。"但脸上还是没有一丝笑容。  袁伟民心里也明白,嘴上说是顺了,心里并没有顺。不过,对孙晋芳来说,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句话来,还是很不容易的。  当晚,袁伟民找这位同乡谈心。他推心置腹地对她说:"心里的疙瘩还没有解开吧?"小孙突然来了一句:"我的犟劲是向你学来的呀!人家都说你当运动员时,比我还犟呢!"袁伟民笑笑:"犟劲也有好坏之分。你不要学我不好的那种犟劲嘛!"小孙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了。袁伟民语重心长地接着说:"不是我和邓指导要你小孙拜倒我们脚下,服服帖帖地顺着我们。不是的,这是场上的需要,事业的需要。你想想,你是场上队长,我们的指挥,我们的战术意图,都是要通过你去实现的。一局球,我们只能暂停两次,每次只有半分钟。我们的意见再好,你不去兑现,也等于零。况且,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情绪起伏,会直接影响队员,影响胜负……"  这些亲切、真诚的话语,像一股温煦的春风,吹进了她的心扉。她的气,真正顺了。  船呀,终于撑进了她的心海!她熟知每一个同伴的性格、脾气、身体和技术,比赛时总号着她们的脉搏给球。郎平的性格爽朗,兴奋时容易跳早,球要给高些。她身体疲惫时,容易跳不起来,球要给近网,不给远网。招娣敢打敢拼,是一员虎将,但有点愣,发急时,不能轻易给她球,而要提醒她:"招娣,别急!别急!"毛毛勇敢倔强,技术全面,什么球都能打,不过给球还是宁近勿远,宁矮不高,宁快不慢。晓兰性格内向,稳得住。亚琼不能埋怨,要多鼓励。梁艳年轻,眼疾手快,给球的速度要跟得上……  凭着她对每个同伴的这种细致的了解和充分的信任,也凭着每个同伴对她的了解和信任,六个上场队员默契得恰似一个人一样。你看,在发球前的一刹那,同时有两三个攻球手把手伸到身后,向她发出打什么战术的信号。她如电的目光飞扫而过,灵敏的头脑迅速进行分析,而且马上用手势回答同伴……于是,一套套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打法:平拉开、短平快、交叉、背?……纷纷呈现在你的眼前;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就由她导演出来;一支支悦耳的乐曲,由她指挥而生。   一位观众写信赞扬她:"……看你打球,使人想起了听交响乐,在你的指挥棒下,可以演奏出各种各样旋律不同的优美乐章。"  现在,孙晋芳已经是一位"世界优秀的二传手",是一个成熟了的沙场老将。但她的年龄也随着增大了,今年已满二十六岁。"老"与伤又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腰伤较重,病痛常常折磨着她。在赛场上,她始终是那样斗志旺盛、生龙活虎,一走出赛场就往往直不起腰来。去年南京国际女子排球邀请赛时,中国女排力挫日本队和美国队。为了打好这次比赛,她赛前打了"封闭"针。发奖那天,中国姑娘们高举奖杯向观众致意,孙晋芳不得不用手扶着自己的腰。  如果把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比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么,孙晋芳就是一条闪闪发光的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连在一起,中国女排才成为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战斗集体。  应该把欢呼和鼓掌声分一半给她!爱情啊,请你晚一点来  人类的寿命在延长。而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因为人材辈出的加速,却在缩短。对一个运动员来说,能创造优异成绩的"黄金时代"是很短暂的。  女排姑娘们深深意识到这一点,惜时如金,把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到心爱的排球事业上。  但是,她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社会里。在那些雪片般飞来的观众的信件中,未免也夹杂着一些青年人的求爱信;在那千百万的球迷中,总少不了一些痴情的追求者。甚至,还有从异国送来的温情。但是,不适时机撒下的种子,是不会发芽开花的。面对着一封封情意缠绵的求爱信,面对着一件件别有一番情意的礼物,面对着一张张小伙子英俊的照片,姑娘们不知多少次虔诚地祈求:"爱情啊,请你晚一点来!"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爱情还是悄没声儿地降临到她们之中的几个老队员身上了。  社会上不是流传过姑娘找对象的"十条"吗?什么一套家具,二老倒贴,三转一响,四季服装,五官端正,六亲不认……还有什么收音机要带照片,缝纫机要带锁边,自行车要带冒烟……那么,我们女排姑娘交"朋友"有什么条件呢?  一位排球姑娘曾经这么考验过她的"朋友"。她显得很苦恼的样子,向她的"朋友"诉说:"唉,我老了,又有一身伤,打不了那么久了,你赶紧打'报告'吧!"她的"朋友"一听,赶忙摇头,挺为难地说:"那怎么行呢!现在国家正需要你出力……"这位姑娘笑了,高兴地说:"你呀,凭这一条,就'达标'了!"  当然,别的条件还有,但这是诸条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她们的"朋友"必须在事业上全心全意地支持她们!  老队长曹慧英身体康复之后,已经二十四五岁了。在社会上正是青春妙龄,而在体育运动员中却已经列入"老"字辈了。如果讲名誉地位,她提了干,入了党,还当选过人大代表,应该说,一个优秀运动员所能得到的,她都得到了。况且,有的医生还不同意她继续打球,说搞不好造成肺穿孔,后果就不堪设想。见好就收,见台阶就下,这不正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吗?但是,曹慧英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困苦的路。她对她的"朋友"说:"一个人的运动寿命本来就不长,我一住院一疗养,又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要尽量延长一点,哪怕再打两三年也是好的。过了这几年,要想再为祖国争光,那就没有机会了。吃点苦,流点汗,甚至冒点风险,都是值得的。这样做了,将来回想起来,自己就不会后悔。"她望着"朋友"问道:"你支持吗?"她的"朋友"早已听懂她说这番话的良苦用心了,爽朗地笑着说:"慧英,你打吧,打多少年,我都等你,等你哪一天不打球了,咱们再结婚。"  曹慧英归队时,周晓兰、郎平、陈亚琼等几位新秀已经成长起来。她虽然打不上主力了,但她甘心情愿当替补。她想:"到关键场次,哪怕能上去顶一局半局也好呀!"如今她已经二十七岁了,是队里名副其实的"老大姐"。她身上虽然有伤病,但英勇泼辣并不减当年,还是那副"要球不要命"的劲头。  二传手孙晋芳的"朋友",对体育的爱好本属一般,但自从结识了小孙之后,仿佛受到了传染,也迷起排球来了。有一次,小孙拿着"朋友"来信,笑着对队友们说:"你们看,他多有意思啊,本来不爱看电视,放我们的'网上群星'时他去看了,从头到尾。"其实,何止去看电视呢!他还订阅了《体育报》,浏览各种体育刊物,见到有关排球的消息、资料,统统剪下来,贴成一本。他对小孙说:"你是搞体育的,应该搜集资料。眼下,你既然顾不上,我来帮你搜集。"  球队登上飞机出国访问。一位刚刚交了"朋友"的姑娘,从舷窗俯视着渐渐变小了的送行的人们,眺望着渐渐远去的美丽的首都,陷入了沉思默想:  "以前是自己孤身一人,到哪里都无所谓。现在不一样了,有个人牵着自己的心。要干一番事业,就必然得抛弃一些东西,做出一点牺牲。少见面或暂时不见面,也可以算是一点小小的牺牲吧!……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特别是一个青年人,要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去奋斗。如果整天沉浸在绵绵的情意之中,就会丧失自己的理想,使精神空虚,甚至葬送自己的一生。要把爱情作为动力,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干劲,更好地工作,这才是八十年代青年应取的态度。……朋友,再见吧!任务的顺利完成,将会给我们以后的见面带来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在广阔的天空里比翼齐飞吧!"深深的海洋  炎热的夏天,女排的姑娘们到秦皇岛海滨作十天半月的休息和调整。比起训练馆和体育馆来,浩瀚的大海,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往日,不断向她们飞袭而来的是白色的大圆球;而今,展现在她们眼前的,是大海上数不清的洁白的雪浪花;往日,她们脚下踩踏的,是坚硬、光滑的地板;而今,在她们脚下向远方伸延的,是潮湿、细软的沙滩;往日,在她们耳边响着的是"砰砰"的击球声;而今,在她们耳际轰鸣的,是大海的浪涛声。姑娘们爱大海!爱日出和日落的壮观,爱狂涛巨澜,爱辽阔和粗犷……  大海扬波,靠地球自转、潮汐和飓风;那么,姑娘们心海里的波涛,靠什么力量激荡呢?  这里,不妨展读几封观众的来信。  一位大苗山的瘫痪青年在信中写道:"今天是我二十六岁生日。往年过生日,我都是在极度痛苦和悲伤中度过的。我是个患风湿瘫痪病的青年,已经在床上度过了十二个年头。可是,今天,当听到你们胜利的捷音后,我哭了,是幸福和激动的眼泪。……"  北京的一位大学生在信中写道:"现在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体育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当国歌奏响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谁能不为此感到骄傲,真恨不得对这茫茫的苍天,茫茫的大地,喊一声:'我是一个自豪的中国人!'而这一切一切令人感动不已的成绩的得来,全靠你们平时的汗水,战时的毅力和拼命精神,你们是当今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河北的一位省政协委员竭力赞扬排球队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来信中说,全国同胞只要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早日实现四化。这位老人向中央建议,将"坚韧不拔"的精神定为"国魂"。  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信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于你们的胜利,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誉,唤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唤起了我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使我心灵深处的一潭死水重新荡漾起希望之波。我以前看不到出路,只是徘徊。现在我看到了,为了民族,为了中华之觉醒,我们这一代不能徘徊,要奋斗,奋斗!"  这些信件,是我国女排在香港世界杯排球预选赛获胜后收到的。不是几十封,几百封,而是成千累万,从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雪片般向她们飞来。观众们除了表示庆贺之外,高谈阔论的并不是排球,而是"精神食粮"、"国魂"、"理想"、"信心"、"希望"……居住在首都的青年们,则把她们请去,尽情地向她们抒发被排球所激起的爱国热。她们永远忘不了,来到北京大学时,青年学生们一边高呼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一边把她们裹进了人流。从西门到礼堂,只有一二百米的距离,学生们却抬着她们,簇拥着她们,走了一个多钟头。沿途,学生们挤掉的鞋,不下于上百只。  数不清的观众的来信,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犹如千万股滚滚的爱国热流,汇成了一个汹涌澎湃的海洋。观众们的每一句热情话语,少先队员们送来的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幼儿园小朋友们寄来的几分硬币,港澳同胞语重心长的叮嘱……这一切无不在姑娘们的心海里掀起一朵朵雪浪花。姑娘们清晰地听到,每一个浪涛都在响亮地呼喊:"为国争光,振兴中华!"  当读者们读到这篇拙作时,引人瞩目的世界杯排球赛该已经结束了。笔者写作时,尚无法预测这次世界大赛的结果。赛前,中国女排的姑娘和她们的指导都十分清醒,争夺世界冠军桂冠的道路并不平坦,赛场上将是一连串翻江倒海般的大搏斗。当然,与四年前相比,中国女排的阵容更整齐强大了,技术、战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她们堪称世界第一流的队伍。用运动员们自己的话来说,离顶峰只差一个台阶了。用徐寅生的话来形容,中国女排与世界冠军只隔着一层纸了。但要登上这最后一道台阶,要捅破这一层纸,并非易事。不过,不管征途上有多大的困难,我们的姑娘们都决心奋力去登攀。四年前,姑娘们唱着"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的歌从日本回来。这次她们该唱着一支什么歌回来呢?  当今世界排坛强手如林,赛场的风云是很难预测的,会出现某些偶然的因素。但无论胜败如何,三十年来她们为"走向世界"所作的努力,她们代代相沿的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都是值得赞扬和讴歌的。使人欣慰的还有,就在她们身后,比她们更年轻的一批新手已成长起来,并且正迅速地走向成熟。她们将不间断地搏斗下去,追求下去……  她们追求的目标是世界冠军吗?是的,又不尽然。她们一代一代苦苦追求的,是祖国母亲的伟大前程啊!  一九八一年七月初于北京  (原载《当代》1981年第5期) 中国姑娘 鲁光 1937年生,浙江永康人。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集《东方的爱》,长篇报告文学《踏上地球之巅》《在世界屋脊旅行》《世纪之战》《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等。                      首页[上一页]尾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5-5 20:07:46 | 只看该作者
hao ya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5-6 16:46:28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5-8 20:07:18 | 只看该作者
只是速度有点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5-10 23:29:59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下载不了了,是吗?我用的是netants下载。文件也链接不上啊,楼主帮忙。谢谢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9:52 , Processed in 0.08429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