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转帖】美国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3 10:4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名列世界十大名牌大学的有好几所,离我们这里不远的周围就有三四所。我曾经说过,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条件不单单是看成绩,主要是看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业余爱好,社会活动,体育活动,语言能力和成绩。业余爱好一般乐器为多数,也可以唱歌,舞蹈等等,但演出应得到州的奖励为标准。社会活动本地提供,他们有专门的活动组织,体育活动也有本地提供的专门的活动组织,语言能力学校提供,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保证学生能够学到三种语言,成绩必须是保持州里的优秀学生群里的一员,并得到各种等级的奖励,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州的奖励。美国学校给学生提供各种渠道和方式去达成优秀学生的愿望,特别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老师,帮助他们获取奖学金上名牌大学。其实美国很多很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家长用钱供出来的,往往是他们自己很出类拔萃,自己就能够拿奖学金上名牌大学,当然也有很多用钱去上,毕竟社会上有钱的人很多,不过这样的学生,也难成为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


所以认为美国学校就是根本不管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们一样注重名义,凡是好的学区,房子比较贵,房产税也比较高,当然老师待遇也要好一些,不同地区的好坏首先就反映在学校上。所以学校一样分等级,和中国一样。只是他们的公共学校一切免费,实际上美国人还是间接的交纳了孩子的学费。为此凡是有孩子的家长尽量都往学区好的地方搬,尽量在学区好的地方买房子,虽然什么都贵,但是房子的保值也比其它地区高得多。我们居住的地区是纽约州最好的郊区县的中等学区,就这样的学校,每年高中毕业的学生都有7到8个左右进入哈弗大学,其它的学校他们一般很少在报纸上宣传了。


其次美国每年对毕业生都进行大肆表彰,每年都看到我们这个州对那些高中毕业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在报纸上登录他们的相片,介绍他们进入的名牌大学,即他们毕业的高中学校等等。我想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成果的时候,一定特别的高兴,而整个过程,家长不是主要的参与人,学生和学校才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学校从初中到高中,从来没有松懈过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为此学校给优秀学生特别的教育,让他们进入特别的班进行学习,不过有一点,老师不会在班里渲染某个学生成绩多好,根本就不在班里提到,也不在学校专门开设栏目报道他们的优秀,只是告诉学生本人,然后邀请家长参加单独的颁奖仪式,对学生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


上周大女儿的颁奖仪式是在教育部门里面进行的,只有获奖的学生和家长参加,颁奖的有本地区邀请的教育博士和有关教育部门的官员们参加。好像和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我问大女儿,老师在班上说了吗?大女儿说从来没有,就是把她叫出去,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而已。看来他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尊重其他那些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而不是我在国内常看到的:颁奖仪式的时候,全校学生和老师参与,校长,老师和学校都大大渲染,要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其他老师向获奖学生的老师学习。可是我们想一下,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这个素质,不管怎么努力,能够达到吗?不管那个老师教书如何高明,缺乏那样的学生,就如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他能教出那样的学生吗?教学是双方面的结合,不是单方面的愿望。


昨天晚上去参加大女儿学校的演出,观众就是家长,这里的家长都很支持学校的活动,我一看那里的人数,就知道几乎人人都来了,外面停车场上几乎都找不到停车的地方了。只有负责的几位老师在那里,没有领导,可是他们组织得有条不紊。学校老师不是乱用的,该下班就下班,不会乱占用老师的时间,每个老师加班都有加班费,我们这里一般是50美元一个小时(肯定有的学校高一些,有的学校少一些)。老师除了特别情况必须加班之外,其余加班一般都是自愿的原则,没有硬性的规定。


我旁边坐着一位小姑娘,她在等待的时候还坚持学习,我一看单词不是英语,问她是什么语言,她说是意大利语。她告诉我在初二学生选学第二种语言,高中选学第三种语言。我问她几年级了,她说十年级了,她是来看她弟弟妹妹演出。


在看他们的老师,一个个都是多面手,教唱歌的老师,能够弹钢琴和电子琴,教他们小提琴的老师,也能够弹钢琴,同时还会指挥,那么多学生,一个个都那么认真,没有人出错,我想老师在背后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有这一刻舞台上的演出。这已经是第二次看我女儿演出了,他们已经不是初级小提琴手了,进入了普通级别,随着年级越来越高,级别也越来越高。


他们分小班上音乐课,乐器班里只有6个学生,这样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而不是摆个花架子。当然领悟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学得特别优秀,他们的老师都是专业人才,绝对够学生学习。


看着他们人人都有机会去表演,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我真为我大女儿高兴,她今天能够接受美国的教育,能够三年就进入那么优秀的行列,当然有她自己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学校给她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提供学生需要的一切,这就是一种幸运。随着对美国学校越来越了解,我也感到放心了,我不用为大女儿学习多种语言担心,不用为大女儿的社会活动担心,他们的咨询老师会像父母一样指导她,直到她毕业,比起我来,就专业得多了。我唯一剩下的就是在家里多多关心我的女儿,在她懒惰的时候提醒一下她罢了。


这就是美国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他们不是高三才抓,更不是逼迫学生学习,他们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给与学生帮助和指导,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爱学习的学生去实现他们的目标,当然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就如我们的指头,如果每个指头都一样了,我们的手怎么会那么灵活呀?所以应该承认学生的不一样,正确面对学生的差距,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更不要把好成绩学生多少来作为老师成绩的唯一衡量标准,这些做法对老师不公平,对学生更不公平,而且还是某些领导用来整人害人,收取贿赂的手段。这就让学校成了第一个社会风气不正常的地方,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给他们的绝对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首先从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开始,给与他们爱和关心,他们就会在爱中学会尊重别人,学到自信,自尊和自强,同时他们也就自然学会尽力去好好学习。当然有人要问了,难道美国学校里的学生就个个都好,答案是:不是那样的,好学生坏学生都有,这也是人与人的区别和差异,问题的中心是我们不能够扭曲孩子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47: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大学生差距在哪里

鲁鸣

    现行教育制度和家长可能对我们的成长帮助都有限。中国教育和家长都在变,都会
变。可是这种变需要时间,对小学生和中学生也许还来得及,对大学生,可能已太
迟了。在全球化之下,中国大学生差距在哪里?

    我在新书《软能力》(北京出版社,2009年4月)中,谈了我们中国年轻人素质普遍
有哪些差距。在此我只简单谈谈其中的3点。
     
      很多青年人为了学习或事业上的奋斗,完全把锻练身体给省掉了。

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身体是人最直接的镜子,它反映的绝不只是肉体。

身体健壮者春风得意,自信,在心理效应上具有优势。一个人有健美的身
体素质,会使这个人增添魅力,和别人互动时更活跃。可是,我们往往把身体和精神
面貌以及心理隔离起来看,很少从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去看体育运动能力的重要性。
和美国人交往,华人很容易在心理场上居下风。对方身体健壮而精力充沛,容光焕
发,华人的心理潜质容易被抑制住或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因为身体反差而带来的
精神面貌的弱势使得我们在心理场上自然而然处于被动或敬畏对方的状态。我自己
整天犯困,年轻时身体底子没打好,现在再努力都作用不大。



     把体育运动能力放在第一位。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大胆,团体合作,
竞争意识强,能吃苦,意志毅力强,乐观………。这些素质,是当今急需而中国大学生
普遍缺乏的。美国是全球最肥胖的国家,然而其知识界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是任何一个
国家都不能比的。哈佛等美国名牌大学对本科生的录取特别强调体育运动,书呆子是不
受欢迎的,除非你是万里挑一已出成果的考生,比如获中学生英特尔科学比赛奖。

    你可从“美国高中生学什么?”的课程表里看出,英语课里有“美国体育”这门选
修课,原文“Sports As America”更能说服问题。连商业课里有“体育娱乐市场”
这门课。体育课所包括得内容之广,让我吃惊。这是为什么中美两国名牌大学大学
生素质差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大家都说高考决定了学生素质。美国名牌大学在录
取考生时强调体育运动能力,高中生想去好大学自然而然不会只顾学习成绩。我儿
子体育差(除了天生,怪我在他小时候没有重视这点),高中如果他不进某个体育队,
别想进一流大学。我去见他高中Counselor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让他进某个
体育队。否则,他只能进好大学中的二流学校。

    当众言说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另外两个关键。我们华人当
众言说(public speech)能力普遍非常差。在全球化之下,在跨国公司,这种能力差,
就很难得到重任。中国人没受过这种训练,在这点上很吃亏。故有“美国人会说,
中国人会做”一说。中国年轻人要在这点上超越我们。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逼自
己当众说话!无论干哪一行,都需要这本事。美国教育非常重视Presentation,它
指当众提出计划或显示成果、表达自己的看法的陈述过程。好的陈述,不仅要当众
言说得有理有据,而且陈述方法、表达词语都要尽可能吸引听众。如果陈述者幽默
又知识渊博,那就更加吸引人,收到绝佳效果。在企业里,这种陈述,也就是正式
的工作成果汇报或计划讨论。陈述是当众言说能力的关键。

    美国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会布置课题(Projects),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动手做,
做总结,写成报告,陈述给同学们听。这种Presentation 不是一般的课堂发言。它
要求陈述者对要讲的课题做一番研究,拿出可信论证,来说服听众。通常都有图片
或数据,展示给大家看,陈述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所讲内容简单扼要又清晰明
白地告诉大家,随后回答问题。我是到美国读博士才开始presentation,起步太晚
了。
   
    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逃避社会,要想这个社会变得人道一些,与其发牢骚不如参与进
去,否则自己不会过得好。就算自己有本事,家人后代也未必有本事。
在美国,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人,或政客或普通老百姓,提出政治主张或公益建议,
都会说“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 children”(为了我们的孩子和孙辈)。如果
美国人普遍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美国不可能变成一个相对比较自由和民主的国家,
不可能是一个法制国家。尤其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不强调参与,就没法运作。名
牌大学录取考生不强调这一点,就没法和普通大学拉开距离。象哈佛这样的名
牌大学培养目标是各行业的骨干和领导者。

    我30岁来美国,我的素质和毛病除了天生因素之外,是国内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
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因此,目前中国大学生只
能参与文化和环境以对自己有益,在尽可能也参与的情况下改变自己!而不是坐等著
制度变。

    体育运动能力,当众言说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乃是中国大学生在全球化竞争
下普遍差距里其中的三项。这也是在回答我自己曾困惑的问题:北大、清华等名牌
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和哈佛、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的美国大学生相比,咱们学生的智商
和勤奋不比美国学生差,为什么我们学生的领导才干普遍不如别人。无论你在海外还
是在国内,在这三方面先下功夫!至少提高你就业的竞争力。
   
    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有好坏,绝不是说美国的就好。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让我
们学别人的长处, 抵制其垃圾。需要说明,美国研究生录取并不强调这3点(当然有些专业例外),
可能是因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人才,书呆子类型对研究没多大影响。不过,
即使做科学家,上述3点不行,永远只能是打工,即帮拿到项目和钱的人做研究,成
果出来很可能人家是第一作者,因为人家是项目带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0:2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华人家长的教育困惑

陈晚


假如我说,美国的华人家长比中国的家长更操心更辛苦,你相信吗?尤其是美国高中的华人家长,其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与国内的家长相比毫不逊色,你能理解吗?



美国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指纽约街头无人干预的同性恋或流浪汉。这种自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它与美国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自由当道,人就有了选择的权利。一旦面对选择,取舍和困惑在所难免。向东还是向西?向左还是向右?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美国华人家长们,经常会因美国教育中“高度的自由”而大伤脑筋。



先说美国学校的作息和课外时间吧。美国学校法定的上学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下午的二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和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华人子女的课外时间似乎是大把大把的。如何安排好这多如牛毛的课外时间,便成了华人家长面临的首要问题。



按照美国的法律,不足12岁的小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因此,双职工上班的华人家长就得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是选用学校的课后交费看护?还是冒险让孩子独自回家?是雇用邻居不会讲英文的中国老人,还是自己再想想办法?除非家里有全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哪个美国华人家庭没经历过这样的选择呢?



笔者的几位华人朋友,为了节省花销,也为了照顾早早就回家的小学生,不得不狠狠地剥削自己。提前上班,早去早回,成了她们的一大绝活儿。假如她们的工作临时需要加班加点儿赶进度,为了孩子,她们非得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路儿小跑往家奔不可。可以想象,天长日久,美国老板会高兴吗?华人家长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便会可想而知了。



与美国小学生相比,美国初中和高中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虽然美国法律允许这些华人孩子独自在家,但他们课后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儿?玩游戏?出去和美国孩子闲逛?你想象一下,华人家长一边为资本家工作,一边要惦记着家中自由自在的孩子。用手机遥控吧,要是孩子死活不接电话拒不接旨,“鞭长莫及”便有了具体的说法。



在美国,我们可以这么说,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别,就差在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上了。



要说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仅以我手中的儿童活动指南为例,家长要是没有点儿不怕苦不怕累的淘宝精神,家里的宝贝儿很可能就会落个拿着金盆讨饭吃的下场。从体育到舞蹈,从画画到烹调,到底让孩子主攻什么,完全靠家长的自由选择。



我听说有本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家长何不就是孩子童年的设计师啊。如何为孩子设计童年,家长则需要动用大智慧。仅以体育活动为例,足球,排球,垒球,网球,长曲棍球,体操,游泳,拉拉队,攀岩石,骑自行车,这么多活动可供选择,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呢?三岁的孩子如果非要爬岩石,那显然不现实。可那么多球类活动,又该挑哪个呢?



美国华人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除了考虑健体强身的因素,心中难免会敲敲小算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去校队参加比赛拿名次,为申请大学锦上添花,这是美国华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遗憾的是,美国高中校队也有僧多粥少现象,尤其是体育为美国孩子的相对强项,华人孩子如果想和美国孩子比试体育,其过程不仅是艰苦卓绝的,有时候也会遭遇美国学校的潜规则。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为了让孩子能挤进排球校队,她让孩子从七八岁时起就开始苦练。几年过去了,这孩子终于成了被书包压得几乎直不起腰来的美国高中生,并顺利通过测试进了高中排球队。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这位华人孩子不幸被踢出了校队,由一个球技不如她的美国孩子来代替。这种纯粹的凭主观判断而不需分数来评判的选择,与偏见和歧视谁能分得清楚?中国孩子委屈地哭了,她的母亲除了叹气与困惑不解,她还能做什么呢?据说,学校的那位美国体育教练像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似乎毫无通融的可能。明知不公平,大人孩子也只好认了。多年前有句相声台词,完全可以演绎这个现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美国名校偏爱体育健将,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虽说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没有分数挂帅一说。在美国的初中高中,应付书面考试一般难不倒中国孩子。但老师在打分中有一个“课堂讨论”,则完全是老师主观判断的权柄。据我所知,很多华人孩子在“课堂讨论”这项中经常会丢分,华人家长们随之而来的惋惜与不解便可想而知了。



顾名思义,“课堂讨论”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白话能力。怎么能让孩子会白话,这是令美国华人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想让孩子将来从事像律师那样的职业,基本的白话能力还是必要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国内的中小学都没有过课堂大辩论的经历。我疑惑,是我的欠缺之处影响了孩子?还是家庭遗传与民族特性起了作用?这不仅让我困惑,我也和孩子一样心有压力。



几天前,我参加我六岁儿子的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善意地提醒我说,你家孩子数学与语文都是班上的尖子,下一步你要多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我和儿子的班主任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时,这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和美国孩子相比,亚洲孩子一般比较安静。这里所说的“安静”,其实就是不会白话的潜台词。如何让孩子敢想敢说?这个问题不知让多少美国华人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假如我们再深度思考一下,即使是我们华裔成人,在这个异国之邦,我们是否能在职场上真的做到畅所欲言呢?



与小学初中教育相比,美国的高中教育真的让人谈虎色变。每次聚会,华人高中家长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怎么得A,怎么修AP,怎么进名校等等。公平地说,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还是比较合理化人性化的,与中国的同龄孩子相比,美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学业压力。可一旦到了高中,情况却大不一样。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把高中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情形令美国华人家长和孩子都措手不及,就好像从悠闲散步突然进入百米冲刺状态时一样。家有高中生,父母不安宁。



除此之外,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表现与申请大学直接挂钩,华人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名校情结,除了功课要出色,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用“煞费苦心”来形容华人父母一点儿都不过份。比如,安排家里的高中生暑假做雷锋当义工,帮助孩子选修社区大学的课程,哪样不需要家长摸着石头过河与操心指点呢?



无庸讳言,国内的高中生主要是应付学校的功课,而美国华人高中生除了应付学校还要面向社会和父母的安排。换句话说,国内的家长主要把眼睛盯着学校就可以了,而美国的华人家长除了看紧学校,还要放眼周围兼有更全盘的各种计划。对比一下,中美华人家长,到底谁累?到底谁操心呢?



等孩子上了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那可不一定。



美国大学的指导方针是宽进严出,不管孩子是挤进名校还是混进普通大学,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美国大学相对自由的选课环境,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同时也让华人家长们找不到北。比如,上了两年大学后,孩子坚持要换专业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家长是不是头痛?哪像我们在国内读大学那会儿,一锅进去的一锅熟,好歹大学四年下来都能混个文凭。在美国,情况则大不相同。成绩优秀者,孩子可以提前大学毕业。可那些把大学专业当选择题来对待的华人子弟,他们什么时候能熬出来,那可就是孩子的造化了。



我有一位熟人的孩子,进了美国某大学后吊儿郎当,功课多门不及格。而这一切,家长却蒙在鼓里。原因何在呢?美国大学有个死板的规定,没有大学生本人同意,家长没权力向学校索要孩子的成绩单。这下完了,一进大学,孩子就可以撒丫子跑了。小崽子们如果想和家长玩儿捉迷藏,当爹当娘的非输不可。等大学的退学通知驾到时,美国华人家长除了傻眼,连困惑都来不及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美国,这样的华人孩子虽不多见,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提醒美国华人家长注意。



除了上述的教育问题,美国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暂不提海外的文化传承作用,只需看看如今的世界风云,中国这么日新月异,美国这么金融危机,咱不让孩子学中文能行吗?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哪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口婆心呢?家长哄着逼着陪着,如果好歹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大胜利呀。



假如你要问,美国的华人家长周末都干什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纽约到旧金山,从佛罗里达到西雅图,大部分的美国华人家长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这一去,小半天儿就没了。这下可好了,周末我们大人孩子都为中文事业忙碌着,少了我们华人,美国的咖啡馆和酒店能不冷清嘛,红灯绿灯区哪会有我们华人家长的影子?此外,那些被媒体说烂的话题,诸如美国的未婚少女怀孕,吸毒,儿童的性侵犯问题,身处此邦,我们华人家长哪能不未雨绸缪呢?



大胆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的华人孩子不学中文,课外不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不学这个球那个球的,美国学校会干预你吗?显然不会。还有,即使华人孩子八年抗战才拿下大学文凭,美国大学会对你横眉冷对吗?更不会。相反,美国大学照样对你笑眯眯,依旧对你收费没商量。



由此可见,美国的相对自由在为华人家长提供宽松的教育空间时,也难免让家长和孩子同时经历自由碰撞时的阵痛。不知你是否赞同,美国华人家长忙碌与快乐以及随之相伴的压力与困惑,这一切,应该都是“自由”二字的功劳。



的确,美国为华人子女教育提供了太多的自由选择。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求稳定得成效,是美国华人家长不得不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日为母(父),终身为仆。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华人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育儿问题,经历着不一样的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0:59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

(2009-04-17 07:21:49)标签:教育 美国高中生 中国妈妈   分类:星条旗下

    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是褒还是贬。后来专门和一些中学生交谈,才了解了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况来设计人生呢。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不少华裔移民到美国,他们心中的“美国梦”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美国最好的教育,当然哈佛、耶鲁等美国最一流的大学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数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竟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苦心、用心以及实际行动对子女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妈妈”为什么又会成了流行的贬义词呢?
     其实,从华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对“中国妈妈”一词的解释上已经有了答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也许是太好攀比了,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事,总是要和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从小开始就是不断加码,这个课,那个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绝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不是那块料。孩子少了乐趣,变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是两个概念,而且攀比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从小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基本上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不断地去挖掘其潜能,并寻找最适合孩子教育的大学。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子女入读大学名校,但现实是能进去的人太少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实选名校不如选专业。如果一个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中学做教师,年薪5万,或是他可以进入加大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学院,毕业后可以在大公司就职,年薪7万,家长会选择让子女读那所学校,答案并不难。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不少华裔中学生对白人同学“中国妈妈”的看法是较认同的,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悄然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学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去读,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的“咯咯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1: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妈妈”要做O派还是当P派

北京《国际先驱导报》向我约稿,就“‘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写一篇后续的文章。其实我感觉到,北京《青年周末》采访我之后所发表的文章已说明了很多问题,该文长达5000多字,标题为“中国妈妈”美国遭贬的尴尬。作为同行,我认为两名记者对“中国妈妈”现象已做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报道与分析。但其中一个问题没有太多涉及,就是什么样的“中国妈妈”才是真正好的“中国妈妈”。写下这篇文章,也算是给《国际先驱导报》交差了。
       严格地说,我笔下的“中国妈妈”其实是一个代名词,它泛指父母,核心的问题的是父母应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如何使子女顺利地完成由“立志”到“自立”的转变过程。对于父母而言,是把自己的理想与梦想加在下一代身上还是让子女勇于走自己的路。父母是像“老母鸡”一样,一辈子充当为子女遮风挡雨的角色,还是培养子女从小自立,让孩子像海燕一样不惧暴风雨勇敢地翱翔。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内涵是父母与子女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美国的中国移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可笼统地分成O派和P派。O派(Open)是指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称作是开明派或是开放派。P派(Push)是指在子女教育上多采用推压的方式,父母当推手,因此也可叫做推手派或推压派。
       有的分析者认为,P派父母中有不少人对自己的生活事业不满意,但又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自己是条虫,但孩子要成为龙。孩子有时是他们证实自己的工具,要想孩子成功,做父母的就要使用推和压的手段,而且要按照父母设定的路线向前行。一般情况下,推压派的父母对有些客观衡量标尺的东西展示出极大的兴趣,而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并不是很在意。
       O派的父母一般自信心较强,对美国的教育模式也比较熟悉,他们易于与子女建立起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能够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并愿意让子女勇于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教育上,P派父母主要抓孩子学文化和一些特长,如学钢琴、学体育、学舞蹈或学体育等。孩子的成长轨道大多被家长规定好,家长的任务是在这个轨道上推着和压着自己的孩子前进,而孩子也必须乖乖地顺从父母的意愿。
       O派父母较少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而是使自己成为子女的好朋友。他们多是鼓励子女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发展,给予子女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对子女出现的一些错误的决定和出现的某种不良苗头,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子女沟通,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手段。开放而不放任,鼓励而不盲目攀比,让子女有快乐的生活而不是仅为父母争光,这是大部分O派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成才有其自己的道路,“中国妈妈”在子女教育上有几点值得反思,第一,子女的路要他自己选择,父母为其设计的路未必就是孩子自己要走的路。第二,父母要勇于让孩子自立,不要让孩子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第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果能更平等一些,更加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反而会更尊重父母、也会对父母的苦心和爱心理解的更深。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个华人移民家庭,母亲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而儿子又是一个非常乖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按照母亲的意愿做事。后来他进入哈佛,拿到博士学位。在参加完毕业典礼之后,他将一封信放在博士学位证书之上,信中写道,妈妈,你的梦想我都已为你实现了,现在我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一件事了。这名哈佛博士为自己做的一件事是以自杀结束生命,面对这种悲剧,望子成龙的妈妈精神彻底崩溃了。在家庭教育中,这样的悲剧可以说极其罕见,但它却告诉人们,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最终可能成为悲剧的制造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15 13:06:31 | 只看该作者
自杀的例子太极端了.

我觉得P式教育适合大众普及式教育,有利于培养从业人员,O式教育适合培养天才.

在中国,估计99%的家长都是p派的家长,因此,中国很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并不妨碍我们的GDP增长,相反,如果中国99%都是O派的家长,那么我们的人口素质的提高至少要减速若干年.所以,就目前的国情来看,P式跟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15 14:32:3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这个素质,不管怎么努力,能够达到吗?不管那个老师教书如何高明,缺乏那样的学生,就如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他能教出那样的学生吗?教学是双方面的结合,不是单方面的愿望。
很认同这句话。因才施教是很重要的,对孩子不要强求,小孩尽力了就好。一句老话:天才出自勤奋,绝对是句假话。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木兰花慢 + 5 + 5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20:15 , Processed in 0.08110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