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3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十力:世上从此无“真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6 10: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县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他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那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

  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

  再看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氏天性张狂。他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却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有人撰《破新唯识论》,对他进行驳斥,他马上又著《破<破新唯识论>》,破来破去,颇有意思。

  熊十力教授学生,自成一格。初入北大时,他将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据说,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

  论者称,熊十力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此人又颇有些书呆子气。上世纪30年代,他住北京沙滩一座小院,门总关着,门上白纸一大张,纸上字几行:“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门。”认真又罗嗦,使人莞尔。
-

  不过,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众人皆知他爱骂人,尤其爱骂达官贵人与名士。徐复观当时官拜少将,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带给熊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破口大骂徐和蒋,声音之大,自后山一直传到院里。

  即使是好友,也难逃熊氏一骂。

  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

  发生在两位学人中间的这场殴斗,后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有说法称二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成一团,还有人说打架时,熊正“坐在马桶”上。据传,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仍然“边逃边骂”。

  不过,二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
-

  又一次,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

  不过,熊十力并非一味狂妄之人。早在1919年,梁漱溟与熊十力尚未谋面,即收到熊的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熊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

  1949年以后,熊十力脾性依旧,坚持不肯改造自己,数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建立哲学研究所,允许旧学传播。而熊十力写书,仍然批判唯物论之缺失,被当做“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痛批。

  “文革”开始,熊十力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时,他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谈吐不再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热烈激昂,而是“常独坐桌边,面前放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良久呆坐”。

  后来,由于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

  当年意兴豪放的这位“真人”,在他80余岁时,穿一件褪色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

鸟案:仰天长叹!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11 20: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悲从中来
天津清羽 + 10 + 10 当哭此世无“真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10 11:00:51 | 只看该作者
能活80余岁 已然是奇迹
确实世上从此无“真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1 20:57:29 | 只看该作者
十力老人天资颖悟,刚健脱俗,实乃百年难遇之真人。哲学大师牟宗三和唐君毅两先生,就是他的弟子中最为杰出者。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师徒三人的学理论辩,介绍给诸友,真实领略大德风采。

------有事,忙完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1 21:54: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 23:34:15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承认我幼稚,看前半段,笑得前仰后合。

熊先生只活到68年,未尝不是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4 23:39:02 | 只看该作者
牟先生之“道德的形上学”即是对熊十力“良知乃呈现”一义之展开与证成。在宋明儒的研究方面,熊十力“三系分判”与“苦参阳明必知朱子之误”之训示,为牟先生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至于选择康德作为会通中西哲学之桥梁,熊十力的影响从《十力语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225页)的记载中亦可略见一斑。

熊十力对于牟宗三,与其泛泛而言是老师,不如说是启迪他悟入中国文化之价值本源的生命向导,恩同再造。[size=+0]牟先生对此再造之恩是终生缅怀与感激的,他于85岁回忆起十力老人犹感动落泪:

引用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
“侍师亦不简单,既要有诚意,又不能太矜持。当年我服侍熊先生...那时没有一个人能服侍他,只有我...他脾气那么大,许多学生都怕他,唐(君毅)先生也不敢亲近他...其实,我并不聪明伶俐,也不会讨巧...”遂哽咽不能言。久之,又云:“熊先生一辈子就想找一个人能传他的道,我的聪明智慧都不及他甚多,但他知道自己有见识而学力不及。我所知虽只一点点,但要到我这程度也不容易,其他的人更差多了。熊先生知道我可以为他传......”又哽咽,悲泣,掩面叹息,久之方止。



然而,在牟先生未正式发表的一篇书信《湖上一夕谈》里,却记录了师徒之间的一次争辩,其中记录了牟先生对熊十力稍显激越的批评,而熊十力最终接受了这批评。

注:这段轶事,详见杨祖汉先生所著《熊先生与牟先生的一次论辩》一文。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2 + 2 精品文章!
tracylin2002hk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6 14:44:4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根据-杨祖汉先生文章-整理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卅七年(按即1948年)八月十三日与君毅兄同游西湖,往谒熊先生,作一夕谈。熊先生慨叹曰:“人当慎所与,日处攘扰之中,而无师友夹持,提撕警觉,鲜有不堕落而昏狂者。吾老来,尚有此惧,而况汝曹乎?”...


师生一见面,熊先生便有切责之言,熊先生此段话,大概是不满牟、唐二位当时疏于到熊先生处问学。认为师友不常见面相聚,精神便易堕落。并有责备唐、牟二位欲违师而自立之意。(鸟按:这样的批评是很严重的)对此,牟宗三先生回答说: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先生之言,诚当铭记。所幸年来因家国天下之感,得令此心未至丧失。先圣之学,至此得一印证,后以此印证而略有所守。所守者,非特出处进退之间而已也。乃实秉承至道,以悲生民,以拒邪魔,而后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指陈一康庄大道也。惟赖此故,得不坠失。世人能有此觉悟者甚少。闻余等之呼声而有感触者不多见。

先生眼目高亢,不肯垂察。故于余等之言论,或有不暇顾及耳。...


鸟按:牟宗三先生的回答也很直截,我有如是因缘,您没了解,误解学生了。熊先生答:汝所说吾略有所闻。但老来精力短,不耐看纠绕万分之文字。君毅文字,好铺排,缴绕复缴绕,看了不知有何意味。汝亦好七翻八翻,多不必要,吾老眼不花也。

鸟按:老师转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不满,在生命学问而言,这算是细节问题。对于老师在这个“细节问题”上的批评,牟先生按说可以委屈过去算了,挨老师几句批评又不会掉块肉,何必“睚眦必报”呢?但是他当时的反应却比较激越: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文字乃表达之工具,与时代有关。思想概念有出乎以往思路之外者,其表达之文字即不能为前此之方式所限也。试观以往说理之文,晚周诸子为一格,魏晋为一格,宋明语录又为一格。吾人在此格套中,其意境及道理总不出乎古人之所说与所显。纵稍有开扩或引申,而不能越乎其型范。况以往诸格皆造其极而成典型。吾人若处其中,不觉仰望而学之。仰望而学之,尤难出乎其所说与所显。

佛学东来,别成一体。然习乎其中者,亦不能越其所说与所显。以往格调,尽乎数者。然道理无穷,意境无穷,概念之结构多端,审辨之方式亦极不一。西人之思路与意念,有迥非昔人所能具备者,故辞而出之,会而通之,亦有非以往之诸格所能奏效者。余等行文,自不善巧。然其所以碍眼者,固非只文字本身之技巧一事也。其中道理与思考方式亦有非不与于其中者所能习知也。

先生老矣,不暇俯看。试卒读一篇,当不至全无意味也。或亦不至只见其其表面文字之缴绕铺排矣...


鸟按:“先生老矣,不暇俯看。试卒读一篇,当不至全无意味也”,此话在心态稍不端正者看来,却是忤逆师尊的狂妄口气。

十力见出唐、牟二位文章表达方式的特别,他认为缴绕繁复,并无必要。牟先生在响应此质疑时,表达了义理思想若有异于以往之发展,则文章亦应有新体之见解。且认为若仍沿用往昔说理之文体及表达之方式,便不能超越以往之型范以显新义。而义理无穷,西方哲人亦有其深刻而异于中国之见地,故不能以往昔之表达方式为已足。这一论辩,从文体与表达方式之讨论,触及了文化生命之发展与说理文字方式之转变之关系问题。此是很深微的问题。新的说理文体之出现,似亦表征了文化生命有其新的发展。

熊十力对于牟宗三以上的回答,并不同意,他是这么评价的:汝等只不虚心耳,不肯承认己过。得无蔽乎?反而察之,可自知也。牟先生对熊先生“不虚心,不承认己过”之责备,作了详细的反驳:

牟宗三先生《湖上一夕谈》   

余等自问,处今之世,敬先生而行先生之训者,恐皆不若余等也。余等实有隐忍之心克制自己以听先生之训。然先生不肯俯察,只凭蓦然一见,便下断语,则不中其病者,不能服其心也。设若真中其病,则一经点出,未有不愧耻而赧颜者。……余等若非自外于真理,何能不认己过?……

先生凡有所责,余等皆觉不甚相应。即蔽亦不至全蔽也。余等愿有申辩,而先生辄不肯听,使人不能尽其辞。先生亦未尽循循善诱之道也。……先生一味高亢,得无侔于天而畸于人乎?畸零久之,则自己封闭,而己处之门不开,人亦封闭先生也。如此下去,在先生则必日趋高慢,而对他人,亦必一切抹杀。此甚非相亲之道,亦非印证真理开扩自己之道也。...


牟先生此处认为熊先生的批评切责,是“蓦然一见,便下断语”。其指责是不中人之病的,即乃是不相应的批评,故牟先生不能接受。牟先生更由熊先生此一不细察便下评论之作法,对熊先生的生命性情作出批评及规劝,以为熊先生有一味高亢,不肯细察异于己者之想法之习气,若长此下去,熊先生必日趋高慢,封闭其自己。

人当印证真理而不断开阔自己,不能自以为己之所见即是真理所在,对世间其它说法,皆一律抹杀。大概此时牟先生之思想有长足之进步,但未能得熊先生的了解与肯定,精神甚为痛苦。

熊先生对此反驳,答曰

若如汝等言,我岂不虚心者乎?我自问读书衡理,反复推敲,必求其当。此非不虚心者所能为。世间一切浮辞,浅薄混乱,尚堪入目乎?若稍有理趣,足成一家言,吾未有不详细体玩者。吾俨若忽视他人者,实因吾已一一经过也。吾以上智之资,直凑源微,凭空架起,机参造化。真理不外是矣。汝等无创造之资,便应虚心守吾成规,顺吾型范。汝等不诚,而谓吾高慢乎?...


对于牟先生的批评,熊先生亦不接受。熊先生认为自己并非不虚心,而所以予人有不细察便抹杀世间各种议论之印象,实因此等议论都是浮辞陋说,自己其实已一一经过,确知其蔽,并非作不相应之批评

熊先生又认为自己已直凑源微,机参造化,自己所见,便是真理所在。既是如此,而牟唐二位便应遵从师说。牟先生等不遵师说而欲另行发展,正是不诚。言至此,师生可谓是针锋相对。由此处论辩,可见熊先生对自己所见,有充分之自信;而牟先生与唐先生,则并不以熊先生之学为已足,要融通西哲,以开拓中国哲学的理境。

----------暂告一段落,下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6 15:09:0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根据-杨祖汉先生文章-整理

牟先生答云:
先生自谓虚心衡理。然以余等观之,先生实未能如朱子所云"平其心,移其气,阙其疑,浅者浅说,深者深说。"而只横撑竖架,必将对方冲破而后快,未能予以妥贴之理解;好胜之心强,而必欲克服之,未能予人以分际而肯定之或超转之。夫自创者固不易,客观了解亦不易。先生属于前者,而未必能合乎后者。

浅薄混乱,固可不理,而谓吾已一一经过,则非余等所敢随合。盖天下道理至无穷尽。而就哲学而言之,西方大哲,固未必皆能冥契至道,然其用心与其问题亦有非不入于其中者所能尽晓。而可全不理会乎?舜好察迩言,而况代表一文化骨干者乎?余等固不敢云有创造之资。然于西哲或有比世俗所了为多者,思有以移植之以充实吾二千年之文化,则于先生亦不无少益也。余等非不诚。每欲致其诚而为先生抹杀矣。此余等所深以为痛苦也。

鸟按:看到这里不由得一笑,不明理者或谓“这简直是徒弟教训师傅啊,老师批评你一句,你顶撞一大堆,还讲不讲礼貌啦?”。夫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牟先生痛陈老师生命之虚妄,熊十力若不明此昭然理性之心,何得谓真人?

牟先生并不否认熊先生是上智之资,于义理能有创造,但认为熊先生缺乏客观的理解,如缺乏客观的理解,不能对世间各种有意义的学理作恰当的理解,则不能与外界相接触,别人将不能了解你的智慧,你亦不能逐步开拓其自己,如是自己便渐成一封闭系统,此病不可谓不严重。牟先生从熊先生对己及唐先生学问及用心之不欣赏而强调客观理解的重要。

牟先生续云:
又先生以明圣学自任。夫圣学非只哲学理论也。先生雅言生化,自谓机参造化。然「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质诸
鬼神而无疑,建诸天下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实为圣学之全体。而所以能至此者,必起于「本诸身」也。本诸身者,仁者人也。本人伦以明实理,立人极以参造化,故能建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明道云:「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若离开此一落脚之实事,而空对浩浩之大道,且复浩浩言之,则未有不落于以意为之之戏论者。而浩浩大道之生化亦只成一虚的光景而不能落实也。先生用智照境,而不肯摄智归仁,则智之所照即悬空,而不能贴体于仁道,而自家一落现实便遑遑无所措,此岂非推置至道于悬空,而立诚可居之处反为空无耶?无怪乎先生只在文字上较量,言说上凑泊,而不肯就人己相与之际,平心指点实理,藉以自转而转他也。余等所愿诚心以尊先生者,乃在先生能摄智归仁也。倘或不能至此,而唯欲以一套言说以为吾人之型范,则余等不敢昧心,屈圣学以从先生也。先生屡言仁,终未归于仁。仁亦非可以空言说也。何不本诸身以立可居之诚乎?」


此段从熊先生之学,进而论及熊先生生命实践之不足处,此即对老师责善也。牟先生认为熊先生之思参造化,是「智照
」之境,未能「摄智归仁」。若不能本诸身,将所悟之道体现于一己生命活动中,即不能显一己之仁,以印证天道。则己所言之生化之道,便只成一光景,并非实事实理。必求道体具体化于一己生命中,方是圣学,圣学并非只是一套哲学理论。而道之能否体诸身,在于自己是否能「立诚」。牟先生言下之意,现在时代已不同,欲发扬传统学问,必须如上文所述,加强「架构之思辨」,于西哲之长,不能轻忽。既知此而不肯调整自己,只坚守一己所见,排斥世间其它理论,这便是「不诚」。而熊先生在与批评者周旋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似是以胜人为务,只在文字上较量,对于异论,并不能平心细察,此则是令人遗憾的。

由此看来,熊先生实未能摄智归仁。牟先生此处所说的「就人己相与之际,平心指点实理,以以自转而转他。」是非常深刻入微的话。天下之道理无穷无尽,人所见有限,岂有一己所见便是道之全体?即使己之所见者为真,但人的生命不能无感性之限制,或如熊先生所说,不能无污染。这便必须时时克己复礼,不敢以圣贤自居,又须与外界相接,正视异于己之议论,以开拓自己,使生命保持开朗与畅通。如此方能立己立人,此应是牟先生所说「自转转他」之意。牟先生说熊先生只在文字上较量,是针对熊先生对批评者响应时,于对方之理论未能细察。熊先生对内学院一系学者,及印顺法师对《新唯识论》的批评,都一一作出仔细的响应,一步不让。大概牟先生并不认为熊先生对唯识学及中观学的理解,是恰当无误的。熊先生于响应批评时,实亦可借机作客观的理解,提升自己以转化他人。牟先生此一责善之言,是相当重的,但熊先生的反应,据牟先生之记述,则亦表现了大贤的雅量

熊十力曰:

余病亦非全不自知。智及不能仁守,此余之恒言也。近复悲厌二心,互为起伏,亦非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之至诚。贪嗔痴与生俱来,好名好胜亦所隐伏。汝所说者,正中痒处。然须知此只是吾生命之夹杂,吾自有其确向而不肯退堕也。确向者何?明先圣之道,藉以自警而警人也。


熊先生此时一下子便转回来,对弟子之批评,很能坦然接受,自承生命中确有毛病。但生命虽有夹杂,然亦有其确向而
不退堕,此生命之大方向,即明圣道以自警警人。此见熊先生性情之真,亦可见先生平居于一己生命有深刻之省察。

此一表现上看,熊先生非「不诚」也,从这一段对话,可见出熊牟二先生师弟子相处之真诚,能直下以真生命相照,实在非比寻常。牟先生后来有一段文字,应是忆及此次与熊先生晤谈之情形的,兹抄录以资参考。


牟先生说:

我们这样子了解真人的时候,这个真人不是很容易的。你不要以为「不厌」「不倦」是两个平常的字眼,不厌不倦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熊先生当年就常常感到他到老还是「智及」而不能「仁守」,只是自己的智力可以达到这个道理,还作不到「仁守」的境界,及做不到拿仁来守住这个道理。所以也时常发生这种「厌」「倦」的心情,也常是悲、厌迭起的(意即悲心、厌心更互而起)。

当然这个时代,各方面对我们是不鼓励的,这是一个不鼓励人的时代,到处可以令人泄气。令人泄气,就是使人厌倦,这个厌倦一来,仁者的境界,那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就没有了。……当年我们的老师,到老这样感触,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老师晚年的一个进境。


----------------整理完毕----------------


鸟按:
掩卷不由潸然泪下,常感叹前贤之大器局与理性生命之真康健,对比当今之世唯唯诺诺蝇营狗苟之辈,岂只相去天壤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5:34 , Processed in 0.226984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