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 \9 ^8 \8 n/ r" _
在《老子·德道经》当中,老子为我们设计了经典诵读、鼎兴中华这样一个实践的“五修式”阶段。因为老子曾经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说每个人要想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亮丽,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父母的骄傲,那么就一定要用这个德来修之于身。那这个德的内容是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这个“德”字,就知道我们如何去做了。6 h$ b- T6 X5 ?3 p# O& e
德
z' U
这个“德”字,它是由“彳”、一个“十”、一个“四”、一个“一”、一个“心”来组成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把这个德的内涵全部地包容在其中。这个“德”,你看右边上面是个“十”,下面是个“四”,再下面是个“一”,下面是个“心”,那边是个双人旁“彳”& z# N- r: ]/ F; U
这个整体效果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有十种善心、四种行为准则、一心一意地去做,去实践,为家庭、为民族、为别人而奉献这才是真正的德! / E$ Z2 t9 L2 h. E( C4 }% e9 E
十善心0 x# [/ R- \% c! X4 l ]& G
- D: \( \/ i4 g% s' q" g
那么这个“十善心”包含哪十种心呢?十种心,很完整地把我们如何建造道德灵魂包含在其中。5 _0 D' w/ H m9 W. B
( H; [4 O/ j: k/ P0 u2 Q. {
忠孝心。那就是说要忠于国家、忠于我们的民族,这是根本。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忠”,是大忠。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欲心,这样才能够符合这个忠的本意。在家庭、在学校我们要有孝心,要做到对父母要孝,对我们的老师要尊敬。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责任,责任重大,为我们辛勤地付出,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尊敬。所以像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个忠孝方面——你要对天、地、师、君、亲都要表现出这种忠孝。
L; O( n9 a2 e3 [* s5 Z
当然这种忠孝心,也要将它与明代以后理学提倡的那种僵化的忠孝区别开来,要还老子和孔子这个哲学思想本来面貌,站在能够开发你的智慧的高度来讲忠孝,而不是盲从、不是盲忠。就像古代的圣人所说的那种状态才行,当然可以把这个分水岭、两界山分开来,在这里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自己查一查。. H3 F: g! e1 l1 S8 _
好善心。我们的好善心,那就是说人人都要树立起这个好善心。这个善,就是见人之危我们要扶助和帮助;见物之危也要救活解脱。这两点,就是对人、对动物、包括对植物都要有这个善心才行。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或者动物的痛苦、或者植物的痛苦之上,那才是善。见到别人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主动去扶助、帮助使人脱困那才叫善。. t6 r: a& o! `' e. s
这个“善”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口”,那就是说你看这个绵羊很善良温顺的,它的那个性格就是一种优良的品质,我们要把它上升为一种仁德来进行尊崇。就是说将自己的心建立在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上面,这就叫“善”。3 G' P$ a" [) _' G6 o' h: t
9 ~" p" j Y+ |; W7 [
慈悲心。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是不是宗教啊?不是。实际上它是做人的根本。《老子·德道经》当中就说了这个社会的发展——直接谈到了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人类的发展离开了道治社会以后,德治社会离失了以后,就进入了四个阶段,就是仁治阶段、义治阶段、礼治阶段和现在的智治阶段。
你看看,我们现在是不是纯粹靠后天的智识来治理自己的身、管理自己的家庭、管理自己的单位?很少用慧、很少用大慧来管理,更不用说用仁德来管理、用义德来管理、用礼德来管理,纯粹是用自己的那种微弱的智力——学习掌握的西洋文化的知识来管理我们自己、管理家庭和管理单位。实际上,本身就离失了祖宗们要求我们达到的——要用仁治之心来管理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身。
那么这个慈悲呢,那就是建立在这个仁治之上,要用仁慈之心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事和物,人和动物。) U6 [9 L8 N% x
平等心。平等心,是要求我们心中没有富贵贫*的区别、区分,要一视同仁,同样对待,同等对待。就像我们在座的学生,大家同学之间可以说平等心现在是不太常见。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差的,家庭环境好的和家庭环境差的,这其中的不平等现象都是客观地存在的,但是要求我们用一颗平等心、慈悲心去对待这种差别、差异,不要另眼看待,不要自慢我高,也不要自我卑*,丧失了自己的志。差的人不要倒志,倒了自己的志向;条件好的人、学习比较好的人不要有了这种分别心而自我骄傲。骄傲的人一定会失败,最终会跌下来,谦虚是能使人进步的,这一点被历史所证明,被所有有成就的学者所验证。
所以这个平等心要牢牢地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不要有人我之分,大家都是一体,都是尊贵的生命。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平等心。
A6 i. n. H$ n6 g! D' K
博爱心。就是这种爱要真正地、非常地博大、非常地精深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爱我们祖国美好的前途。在家庭我们要爱父母,要爱兄长、兄弟姊妹;在学校里面要爱老师,单位里面要爱同事。这种爱没有界限,也没有高低贵*的区分,是表现的流自心灵深处的爱,要把这种爱逐渐地扩大、培养,注重培养这种博爱心。由于这种爱它能够使我们心胸变得开阔,各种五德的能量能够进入我们的心灵,打造我们精神状态,所以这种爱值得我们去主动地培养。
y" t
教化心。教化心,就是见到别人有善的行为,你要表扬、你要学习、你要褒扬,而不是讽刺挖苦。就像前面刚才我们提到的很多人,现在见到别人做好事,不仅自己袖手旁观、而且还讽刺挖苦打击,这种现象都是非德的表现。" c+ v: a* C: k. `0 z
* ?7 @9 f/ {- Z, F# A, S3 e# v
忠恕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呢,看起来是儒家的思想,实际上也是道家的思想,是孔子从老子那里、从《德道经》里面学习以后构筑的两句话。
在法国,这句话曾经成为法国的一个抵御他们本国各种错误思想的一个座右铭,作为他们建国的一个座右铭。大家可以看一看历史,看看国外的历史和报道,就知道外国人很积极地运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来帮助他们的国民建立正确的道德理念,有其中的这一句。所以这个忠恕心呢,我们自己要注意培养,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精神的重要成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这一点把握好。: t4 ]$ o& g0 u6 P
3 }3 G0 ]* w; h% D
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既要想到自己的利益,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要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前面各种心的建立。4 l# j0 Z, B+ e- [9 v [
和蔼心。和蔼心,就是说一种基础方法,对待别人、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要表现出礼德来。这个礼德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培养这个和蔼心才能增进自己心中的能量。; G+ I4 ^! ?- K; ]+ ~) Z, G9 ]0 F
你待人接物要和蔼,语言要温和,脸上要带着微笑,要变得慈祥,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表现得亲近。亲戚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会带来一个良好的外环境。就像有个外国人学习了《德道经》以后,就学会微笑,他就强迫自己学会微笑。在街上见到每一个人都微笑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样就感觉到自己愉快,而且别人回报的微笑也能给他带来愉悦。你看现在西方保持这种习惯,一见面——特别是早上,不管认不认识他都要互相和蔼地问声“早上好”,就是这个原因,他注重培养这个和蔼心。
当然西方人他们的心灵里,这个私心呢,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他们最大的缺陷。我对西方进行教学工作几年了,这个私心起来,你要使他真正的心灵当中放弃这种私心非常地困难,因为他们基础教育就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被侵犯。你要想给他指出来这一点,比教中国人困难些。但是他们教育机制上,这些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的方法却非常地注重。
( |+ p7 M- }$ m" {! E
所以这个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注意到它的最基础的、最细微的文化基础当中去研究,才能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的精神灵魂,看到实质上面使它充分地显露出来。而我们民族的文化却是一个道德的文化,这种慈容特性完全包容在其中。
忍耐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分,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培养。我们如果没有一种一把刀放在我们心上我们都不动的这样一种境界的话,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你想开创出一个亮丽的前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所有四周围充满了私心私欲、自私自利、危害他人、唯独利己的现象。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那么这种忍耐心无疑就是保持我们心中、身中道德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你忍不住,那你就可能将你自己的道德品格丢失了。0 W- i/ M6 }& `8 u6 @6 @4 E
这个忍耐心,要主动地在社会当中、在学校当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主动地培养,培养自己的这个精神——“天降大任于斯人”,要考虑到,要视这个天地外环境的“苦其心志、饿其肌肤”的这些条件是天地在再造我们,我们要乐于接受。这个忍耐心我们要主动去培养,才能真正地成为国家的栋梁。
勇猛心。勇猛心,也是十德之一、十种善行之一。因为老子曾经说了“上善若水,处下不争。”这个善呢,你把握住好了,你就有了一种韧力,刚柔相济的韧力。那么这个勇猛心,就是凡是当为的,你就要勇敢地去做,而不要为了一己的私利、私心、私欲而畏缩、退避不前。" P& R* R8 M% j) }
" I( K( _# [/ s! D' r) _
想想看,现在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偷钱包,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敢具备这种勇猛心加以揭露呢?没有!坐在一个长途汽车上,上来两三个持刀的歹徒竟然可以将整车上的人所有的钱包都搜得干干净净,这个现象不是很奇怪吗?!一个车子上四五十人居然害怕三个人,这不就是我们缺乏这种凛然正气、缺乏这种勇猛心嘛?!如果有十个人具有勇猛心,那么歹徒能够得逞么?——绝对不能得逞!: q' G) r; y' r$ ^( b* [( U
( e; O, b0 d5 ?, o
所以尽快地恢复道德文明建设,恢复德性的培养,使人们都具备这种心,拥有道德的无私无畏极其地重要,这是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个德的内容太丰富了,包含到了我们做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住她。
四项原则; N% N G0 q& [5 h( f! F0 g) K
下面看看这个四项原则,这个“礼”,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只是说教的“礼”。这个礼呢,是指的《黄帝内经》里面给我们介绍的“心”,心中要具备这种礼德的能量,我们的心才能产生光明。& N4 R3 v% S: v. e4 b4 _- Q3 Y4 e# @
1 K/ P/ Z" m z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眼明心亮。怎么样做到眼明心亮?这个成语大家会不会解释呢?怎么样才能眼明?真正的眼明,是你具有仁德之性、慈悲之行,你的眼才能真正地明了;所谓心亮,是要我们心中具有丰厚的礼德、仁德和能量,那么你的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明。
b' w3 z7 y
就像我们有些学者到香港去开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就是专门研究我们的古代文化的。在讨论起《大学》里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时候,我们的国内这位学者闹了大笑话。什么笑话呢?说到为什么古人用两个“明”字来说明这个德,这位教授说可能古人写错了,说是重复了,引起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学者的讪笑。为什么呢?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传统道德之门啊!它第一个“明”是指的明确的“明”;第二个“明”,是指心里面真正的亮堂的“明”。这个“明”字,是由一个“日”、一个“月”共同组成,要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将她们的光明无私地撒向社会那才叫真明!, F0 w1 s, x% D
5 p; n9 h! _3 n; `2 w$ D
所以古人在教导我们后代修德的时候,要守住这个心灵的光明,并且用这个礼来加以规范制约,所以这样才有这么四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行”。凡是不符合道德的、凡是影响我们心中放出光明照亮我人生之路的、凡是阻挡我们智慧开发的所有内容,我们都要自觉地将它拒之于我们的心身之外,不要去接受它,这才叫守住了四项原则,而且要求我们一心一意地去做。5 g% A+ F% j' {7 P! C
一心
中国有句成语叫“三心二意”,什么叫三心二意?是因为刚才讲到,这个心是由三点水、中间加一钩分解开来构成这个“心”。这个心呢,就有阴我心、阳我心、真我心。
v" F5 w! J1 M5 D; E+ ]3 M! R7 d' L
我们去掉了我们的私心,去掉了我们这个贪欲,在符合道德准则的前提下正确地去学习、生活,具有一个德性的品格,这个心才能光明,这个“钩”才能去得掉。中间这个“钩”,就阻碍了我心中的光明,阻碍了我们知道这个德的真实的内涵。只有把这种贪欲、这种过度的私心——违反道德原则的私心和贪欲,把这些清除掉了,这个三家就容易相见。阴我、阳我、真我都相见了,那么他们在大脑当中变为一体共同地工作,那么我们不就出现了大智慧了吗?是不是啊?所以古人就把形容我们办事不用功、常常是因为三心二意造成的,要求我们一心一意。: M, u9 C2 A# @/ J0 _/ A
一意
K9 Z: q3 G A- `8 @4 a
这个“一意”,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我们脾土里面的那个信德。有的人呢,信得不真,半真半假,不是真信。因为人的信当中,有一个后天的信和先天的信,这就是两种意,叫做真意和假意。! S. B) j& E( O7 U/ Z3 u: l) I
0 y6 S2 |. W& o7 U3 B8 D( V
你看我们有的人这个信德不足的时候,他办事的成功率非常低。这个信土差的人,去商店买个东西他都买个次品,精挑细选选了半天,他拿回去却是个次品。这种现象很多,就是说自己体内的能量不足以后,自己的行为举动就很自然地向错误的方向行走,把握不住机会,错过很多良好的机缘。# L. ~8 a& \& d7 D. s+ z
& f7 [: E- V4 J5 |3 h" V
所以古人就告诉我们用这个一心一意——也就是说,在心里面要去掉这个钩,将阴我、阳我、真我结成一体;将这个意呢,也去掉后天的俗性的认识,把握住真的东西、正确的东西,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主持大脑办公室里边的表层、质层、核心层三层的工作,整体把握住进行工作,那我们就既能够产生大智慧,也能够建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人生之旅的路上、在百年的人生发展期当中,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道
r
这个“道”,古人有很多的解析,我们也要把她认识好。这个“道”,上边是一道阴爻两点,下边是一道阳爻一横,下面才是个自己的“自”。也就是要通过德来寻找到自己在天地之间正确的人生之路,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道。用德去找,找到了、找准了、明白了在这个天地之间,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富有丰厚仁义礼智信五德的人!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 W: } h; m& n! l
我们运用这种道德的精神,去修养我们的心、修养我们的身。“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在这里就指出了,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去修这个身,运用五德这个品德来塑造自己的灵魂,运用五德的能量来充实自己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实现这个道德,使这个道德变得真实起来。“修之于家,其德有余”,如果说我们在家庭里面,带动我们整个家庭进行这种道德的实践,那么这个道德就有余,这个道德就能够递传给我们的后代。“修之乡,其德乃长”等等这一层层的辩证关系,老子都给我们揭示得非常的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