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1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学习方法论——孔子五步学习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8 10: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典学习方法论——孔子五步学习法

——熊春锦先生课堂录音整理稿(部分)

孔子的学习实践方法极为优秀,是德慧智教育理念中必须继承的重要方法。
我们在此展开介绍一下,以利于德慧智教育理念实践中,更全面地使实践者早日由常道进入大道,涌现新时代的圣贤人才。孔子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好像还没有看到有人讨论过,我们在这里就展开分析一下。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实践方法。他不仅提出了“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验证这一方法和境界。他曾经向当时著名的一位名叫师襄子的琴师学习弹琴技艺,从而掌握琴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得以在琴艺的学习中进行全面的实践和验证。
乐师师襄子教授给孔子一个曲调进行练习,孔子掌握了以后,一连反复练习了十天,也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
师襄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我听了你弹得曲子,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下一步可以学些新曲子了。”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还需要继续深入。”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再来问他:“这个意蕴,你已经领会了,你的琴艺里面表达了情感和意蕴。”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要继续练习。”师襄子觉得孔子讲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催促了。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再次来到孔子跟前,却看到孔子正在专致于抚琴之中,面色肃穆沉静,好像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好像心旷神怡,显出了洞穿幽远深邃的表情。而后边抚琴,开口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师襄子听了以后,赶快恭敬地离开坐位,给孔子施礼,拜了两拜,说:“原来我老师教我这个曲子时,就说过了,此曲的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呀”。
在这里,我们可以思悟思悟这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追本溯源,感而遂通。
从这个孔子学琴艺的历史故事中,我们现代人对于如何进行学习、完成学业,能参悟出一点什么呢?我们现代人学习方法的差距,又是什么呢?
孔子学习百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这,就是中华民族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孔圣的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
孔子曾经说过:“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这句话大家都比熟悉。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个“居”和“谋”的最高学习境界,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方法就蕴含在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全过程之中。这个方法,也就是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经典诵读,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百艺,学习其他各种东西、各种知识道理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对于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的治学而言,要想接近圣贤的思想和品格,攀登学术的巅峰,承前启后地创造、继承发扬精粹,就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技术。这,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五步学习法。
这种古典的学习法流传至今,在我们绝大多数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中,只是承传了第一步的“迅速掌握”,而其它的四步则已经大都被我们遗忘。即使在音乐界,虽然前四步都还多少保留着一些。但是能够达到第五步者,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即使达到了第五步的境界,也不敢言,怕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
我们在经典诵读之中、在道德修养真实实践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又继承得如何呢?我们在“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五阶段学习方法的实践中,做到了哪一步?恐怕连“学而时习之”,我们许多人都还未做到。
我们在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有几个人实现和达到了一些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的:“我看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对着我笑了”的状态?“老爷爷身上发着很强的光,老爷爷身上有很多眼睛对着我看”我们达到了没有?——许许多多的成人都难以达到。幼儿的这种“看到了”,那就是进入了真实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像我们所办的试点的小朋友,当诵《三字经》时,看到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爷爷,是留着小山羊胡、穿着蓝布颜色衣服的古人。那是谁?那就是作者啊!那才是诵读经典的真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成人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幼儿经典诵读非常容易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而孔子如此高的智慧者却要通过五个步骤,以至于“苇编三绝”才能实现和达到这一境界?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和推广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要深入到胎婴养虚、幼儿养性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们考虑到这个战略性没有?想一想,孔夫子那么高的智慧者,还得通过五个步骤才能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进行探讨的同学们,请想一想,你们的智慧能与孔子相比吗?我们的时代也不同了,我们的心灵状态、蒙尘的厚度,也不能够同日而语了。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期盼着:诵上两句、诵上一遍,跟在后面起起哄,就能获得大智慧。——可能吗?!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子的教导,按照孔子的学习方法,去刻苦地实践,才能进入上乘的境界。在这个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的骄傲和懈怠。
我们刚才说了和这个幼儿的差异。人生进入十五岁以后,后天的智识逐步完全展开,后天阴我智识就是先天慧识最大的障碍和最坚固的壁垒。这,是我们难以像七岁前儿童那样“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一个关键。但是,胎婴、幼儿、少年时期内,人们的后天智障还处在从无到有、逐步诞生与形成的阶段。他们的经典诵读没有壁垒的障碍,最容易进入学习事物的最高境界,很快地、自然地就步入“与古人居”、 “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
而青年、成年、老年人,由于后天的智障已经形成,并且不断被不自主地强化,形成高墙厚壁。不经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不可能穿过或者翻越这些堆积得非常厚实、坚实的智障。所以在这些人生阶段,如果希望能学有所成的话,也就是说在少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如果人们希望学有所成,开慧益智,他们的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就必需严格遵循“恭、熟、忘、合、灵”和孔子“迅速掌握 →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的学习实践方法。这个“灵”和“感悟作者”,内涵其实是一样的。
青年、成年、老年的经典诵读学习,要想超越自我,突破智障,最佳的办法是正确地运用智识,在“恭、熟、忘、合、灵”和“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下一番苦功。
在经典诵读中,要“熟念精思,含英咀华。浴心沐身,畅泳感悟”。
“熟念精思,含英咀华”,就是经典诵读的基本的前提,也是“恭”、“熟”的前提。在诵读经典时,运用“恭、熟”之诀和在“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上下功夫。精思熟虑,口不离经典,心不弃经典,在兹念兹。
“浴心沐身,畅泳感悟”,就是将心和身整体、全部地溶置于经典之中。如鱼在水,视经典如水,心和身灌注浸泡经典的上善之洁水、圣水之中。此上善之水渗入体内所有体液之中,不分彼此,融为一体。
“畅泳感悟”,就是要将心身整体完全溶入经典的意境和思想之中,毫无挂碍地畅游泳动在经典的上善之水中。外水内水同一水,经典的思想和能量如水似雾包裹心身、渗透心身;身体内的一切之水,生命的一切液体皆类同此上善之水,我在水中,水在身中,彼此无分;经即是身,身即是经。我的精神,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意识,完全溶入到经典的思想之中,彼此无分,一灵独耀,毫无挂碍地畅行泳动在经典的精神之中,体悟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感格经典的精神内涵,参悟作者的心灵;感而遂通,心心相印,共处一境。这样,也就会自然获得经典的真髓而融会贯通;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获得圣贤们的直接教导。
社会上的婴幼儿经典诵读教育中,当许多孩子一旦突破了太极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后,常常表现出举止失措,无法解答和正确进行深入的指导。这种现象,也是一些经典诵读方法难以长期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释疑解惑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在已经实践过“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实践者身上,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或者借鉴他们的经验进行辅导,才能确保经典诵读的健康深入发展。
当我们的学习一旦进入了“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之中以后,其中的原则,就是要特别注意恪守《老子·德道经》中的教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由于一旦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境界以后,就是进入了慧识充分开启的状态,是一种“玄同”的必然现象。既是经典诵读五字诀中的“灵”字阶段,也是迈入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初期的“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这种“玄同”和“灵”相,是一种非稳定性的初期开慧现象。其稳定性最容易被自己智识的语言所损伤与破坏,容易发生“言者不知”的阻断现象。孔子也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这些都是严肃的忠告,也就是随意说出以后就难以继续深入地全知、深知,或者继续与古人居与古人谋。
所以在出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的早期,在“玄同”的早期、“灵”的早期,要 “知者不言”,等待慧识的稳定,达到一种不会再被后天意识所能产生的智障再次封闭的阶段以后,也就是当达到了慧识与智识能够并驾齐驱之时,才可以适当谈论一些内容。古人讲:“言语道断”,也正是此理,而并不神秘,只是智识与慧识之间转换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方法。
老子的“众妙之门”、孔子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我们所介绍传统的“恭熟忘合灵”诵读经典的学习方法,都是人类智识通向慧识的桥梁,是常道通向大道的门户。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培贤育圣,要全面科学地掌握好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将经典诵读科学地展开来,并且指导于实践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00:4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simple_99 的帖子

运用老子《德道经》这一万经之王,建设道德的心灵和开启慧心之窍;
运用《周易》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开启慧智头脑,建立天人合一的理念;
运用《大学》《中庸》《论语》培育儒者的品格与风骨,成为入世精英;
运用《黄帝内经》医典之祖,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的人才;
运用《弟子规》《格言连壁》规范制约后天意识,培补道德品格之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4-29 00:48: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43 , Processed in 0.0929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