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11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樊正伦《养生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5 15:3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天的时间看完,很多内容只是浅谈辄止,可惜可惜。把不错的内容尽可能提炼出来了,供朋友们参考。祝大家身体健康。


因为食物不卫生引起的腹泻、腹痛:
绿豆汤,加一点糖,加一点盐,喝汤吃豆。绿豆皮性甘、寒,清热。绿豆里仁补脾胃。糖和盐,防止脱水。
食物中毒,在体内反应的是一种湿和热,以热为主,令人不断拉稀,细菌才有发展的空间。绿豆清热,能够改善病人体内的状态。

顺四时:
平房冬暖夏凉,人能得天地之气而生。现在的楼房只有天气没有地气。
温带四季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生病。”
“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冬天屋里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千万不能太高。
夏天开空调,多少开些窗子。电扇让它冲着墙吹,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夏天自备扇子,小大由之,扇的是自然的风。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天,无论男女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春天气血往外走,正是肝血不足之时,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减轻春困,减少疲劳。
夏天,尤其是中老年同志,应该吃一点生脉饮(药店有售)。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效的方子。里面有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补气,五味子收敛心气,麦冬清肺热。生脉饮,防止夏天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症状。
秋天,方便的时候吃点秋梨膏。梨的金气最重,秋气最重。梨花白,“白色入肺”,梨润肺、止渴,可以入肺经,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向里走。
冬天,男同志以精气为主,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吃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同志,尤其更年期前后,重在补血,吃一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把它们做成膏状服用;过了更年期的妇女,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

起居随四季而变:
春天,《黄帝内经》:“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天黑睡觉,早上早点起床。经常到外面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
情志上,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的情志也应该积极生发。春天一定不要郁闷,否则肝气受影响。
夏天,“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可以晚点睡,但不能超过晚11点。早上五六点就起来。简单说,跟着太阳走,有助于人的阳气向外生发。
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秋天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一到黑天就奔鸡窝走,鸡只要进窝了,你就睡觉,鸡出来了你就起来,这就叫与鸡俱兴。这样你的气血就符合秋天往里逐渐储藏的状态。
秋天忌悲,要是过悲,会伤肺。
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冬天天地都在闭藏状态中,如果你过多、过早、过激烈的锻炼,毛孔会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
冬天不要惊恐,否则不利于肾气内藏。

夏至和冬至:
冬至最冷,夏至最热。这两个节气的前后几天好好在家睡觉。因为遵循着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春分和秋分,是人们最应该出去活动的时候,有助于气血从里边向外走或者从外向里边走。

春捂秋冻:
春天,是气血从里向外走的时候,毛孔从闭合向开放走,如果这时候多穿一点衣服,有助于毛孔的张开。
秋天,气血从外向里走,毛孔从张开走向闭合,穿太多了,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秋天以不冷为度,但不要冻着。
秋冬时节,气血走向里面,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夏天的时候,饮食要相对清淡一点。
春秋二季,出现疾病就要找医生。因为春秋是中医最好治疗的最好时机。

一天睡个子午觉:
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这两个时间就是一年的冬至和夏至,很好地睡觉了,阳气不会耗散掉。中午哪怕眯上半小时二十分钟都管用。晚上别熬夜。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就是稻米,小麦,老玉米,小米和黄米。
五果,包括桃、李、栗、杏、枣;
五畜,是猪肉、羊肉、狗肉、鸡肉等;
五菜,就是各式各样的蔬菜。
五谷养命,五果帮助消化,五畜补益,五菜补充作用。
五谷中最好的是小米。熬小米粥,千万别把表面的粥油撇掉,那是小米的精华,益气键脾。小孩脾胃生发力最弱,常常会腹泻,喝了粥油之后很快会好。
如果有条件,在新大米下来的时候买点新大米,新鲜的粮食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
治疗虚寒性胃溃疡(吃完大米饭觉得难受的那种),天天吃烤馒头片,一年就好。馒头是小麦做的,本身温性,烤后增加火力,益于虚寒性脾胃。
荞麦偏寒,生长期只有两个月,并不具备很强的营养。夏天热,吃进去会觉得舒服。
黑豆入肾,绿豆入肝,红豆、赤小豆入心经。

口味反映身体的需要
怀孕女性,血都去养胎了,造成自身肝阴不足,酸入肝,所以那时侯特别想吃酸的。
成年人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但,浅尝辄止。
现在大棚里养出来的菜,只有其形没有其神。
茄子八九月份成熟。秋末开始下霜的时候白菜最好。(顺应季节的蔬菜,望广大内行朋友补充,今是知之甚少。)

男八女七,适当调节饮食:
男成长周期是偶数8,女生命周期是奇数7。所以小孩上学时候,小男孩你让他晚点上,要不然老比不过小女孩。
男同志顶峰32岁,女同志顶峰28岁。过了顶峰年龄之后,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一定要注意:早上、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要吃的清淡点。
老年人最好两顿饭,早上9点多钟,下午3点多钟。
老年人吃东西,要软一点,少一点,温一点,在吃的过程中细嚼慢咽,因为唾液就是最好的消化酶。
女性为了减肥只吃菜,很快就只剩下菜色,是没有健康的一种颜色。

糖尿病,在中医上是消渴病:
以米为好。荞麦是寒性的,经常吃点荞麦。米是偏寒的,温性的食物容易助长热,所以还是建议用米。小米更好一些。
糖尿病,第一种吃出来的。第二个病因就是淤出来的,郁闷。淤久就化热,气血不能正常流动。这种热打乱了身体内的平衡。
中医的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上消,是糖尿病初期,主治在肺;中期是中消,主治在脾;下消主治在肾。

勤动脑体不动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当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中,气血就会正常运行。
肝主怒。女士如果和先生吵架,一定要告诉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哭的时候,肺气旺盛起来,就把肝气平下去了。
如果无缘无故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特别烦恼,吃一点平肝降逆的药,让中药调整调整就好了。
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黄帝内经》:“头为储阳之汇,四肢为储阳之末。”阳气就得动,不动就会老化。
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一动五内俱焚。凡是长寿的,思维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读书看报,而且经常出去活动。
怎样做到恬淡虚无呢?是要正确地去对待人生。人的一生,不要怕累,二不要怕苦。
送一副长寿的对联,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
“尽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做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无妄为则无不为。”
春天不要老想着收成。你已经付出了你百分百的努力,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想我敢于天地日月同辉,很快就能平静下来,然后就睡着了。
如果你的欲望总是高于你的能力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法平静下来。用舍得得失的精神去对待钱财,麻烦事就少多了。
很多长寿的老人,最大的养生秘诀是放得下、看得开。保持良好心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条。
更年期。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49岁为主轴。男同志从50岁到60岁,56岁为主轴。
17-19岁,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经常睡不着觉,心烦易怒,因为他的气血越来越旺盛,重新组合,他的情志得不到一种控制,这时候需要调整,而不是治疗。可以用养血、平肝、清热、化痰这种中医方法,帮他度过青春期,就好了。
在一般情况下,自我精神的调养,是至关重要的。调情志,一定不让它过度。

是药三分毒:
夏天拉肚子吃点霍香正气。
小孩有点轻微感冒,用点小儿至宝丸;如果有积食,用点王氏保赤丸。
作为父母在孩子十岁之前,两件事必须做:第一,每天晚上的天气预报一定要看,明天是什么样的气候,该给他穿什么样的衣服;其次,孩子大便完了,一定要观察一下。大便反映孩子的饮食状态。如果大便特别干燥,味道特别大,吃点王氏保赤丸这类的药,疏通体内的积热就不容易外感了。
50岁以后就开始坚持服中药调养。要注意多喝点骨头汤,以髓补髓,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
50岁以上的同志,最好的锻炼是每天走路。走到身上微微有汗,气血运动起来就可以了,不要大汗淋漓。
“三高”症,即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三七止血效果好,很多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血就不流了)服用三七粉一定要坚持。我自己也是每天早上服用5克,晚上服用5克,像冲茶似的,冲了就喝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3-25 17:17: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20:08:35 | 只看该作者

就是看了此贴而买的

呵呵,就是看了您的帖子赶紧买的书呢。
如果樊教授能亲自写一部书就好了。讲座整理出来的真不够过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20:09:37 | 只看该作者

犹豫

就是看了樊大夫的最后一篇文章后,犹豫着读完《老子》之后是读《论语》还是《易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3-25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樊大夫的一本书。是田原对他采访的书。记得里边有樊大夫说他小时候最怕过寒、暑假,因为那时,他的姥姥会让他背大量的孔子,孟子。他后来学的中医,也跟他的传统文化底子深厚有很大的关系的。

我看了<扶阳论坛>书。166页的内容是刘力红老师对他的学生讲课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学习要求。我只把最最关銉的地方录入一下。

 第二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是应该有区别的,因为中医它是很清楚地建立在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一门学问,就是说它的基础是传统文化。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诸子百家的文化,乃至于佛家的文化,这些都叫传统文化,那中医跟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也可以说中医就是用它们组装而成的。所以你们要了解综,在座的有人读过<论语>吗?有读过论语的请举手,五个,好,谢谢!你们传统班有多少个同学啊?三十二位。六分之一还不到啊。你们仅仅是读过,对吧,思考过没有呢?没有。孔子是何许人也,过去每一个地方乃至于第一个乡差不多都有文庙,在一点的家族自己的祠堂里都立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25 22:10:31 | 只看该作者
孔子是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一个老师,那么我们作为读书人,都不去碰一碰他老人家的东西,那我们算什么读书人?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做到。<论语>可以说是孔子精神的一个整体反映,也是中国读书人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那们我们读书人,应该看一看他的东西。现在看也并不为晚,坦率地说,我大学也没有读过<论语>,为什么没有读呢?没有人叫我读。学中医就行了。学<中医基础>,<方剂学><伤寒论>这些就行了,读什么<论语>呢?但是经过那么几十年,今天我的体会就感觉到读它很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3-25 22:41:26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它没有讲中医,但实际上它在讲中医的道理,尤其,它在讲做人的道理。我们讲中医是什么?中医为“仁术”。那么,将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仁”的是哪一位啊?就是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倡导“仁”,实践“仁”,而这恰恰就是医的精神。我们想成就医术,却不去实践它的精神,这样能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3-25 22:42:40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我看还有10多页需要录入,我录的又太慢。以后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4 06:48: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4 16:15:0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内容不错,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6 , Processed in 0.1007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