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3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法与儿童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1 19: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这个我们平日里最习以为常的活动如今也成了教学法,
听起来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可是,结合现实就不觉得奇怪了。


我们的课堂,是以讲授为主的,老师跟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对话。
西方国家的课堂,对话可以随时展开,你不用举手,老师讲到什么地方
你突然来了灵感就可以打断老师。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孔子的教学,柏拉图的教学,都是与学生在对话中完成的。


可惜孔子没有把教学法总结成理论,这个工作倒由巴西一位教育家完成了。
此人是保罗·弗雷勒,系统阐述了对话这种教学法。


弗雷勒首先概括了讲授式课堂的缺陷:



1.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
2.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3.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4.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
5.教师总是执行纪律;学生只有遵守。
6.教师有权选择并制定规定;学生则遵守规定。
7.教师有主导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
8.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从未被征求过意见)则要适应这些教学内容。
9.教师利用自身的威望成为知识的权威,反对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只能听从教师。
10.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



这是大约50年前弗雷勒对于讲授式教学的概括,
用来描述我们今天的课堂依然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习惯于把这种教学法称为填鸭法,灌输法,它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容器,
更激烈的说法是,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垃圾桶。


弗雷勒有个标新立异的说法,认为这种方法是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银行帐户,
老师则是存款人。老师在银行账户里存的钱越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越差。


我的看法,还是垃圾桶的比喻更形象一些。


弗雷勒提出的具体方案乏善可陈,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谈谈老易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觉得对话法是特别适合家庭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对话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家庭里,家长与孩子
拥有大量这种两人之间相处的机会。


此外,对话几乎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不会损害他的视力,
也不会扭曲他的脊柱,反而会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高明的对话,还会启发孩子思考。


许多成功者在回忆家长的教育时,很多时候都提到与家长之间的对话,
比如下面这个于丹的例子:



在我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父亲教育我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让我和整个社会接触,和有修养的人接触,在接触中陶冶我的心灵。他经常带着我去和一些学者见面谈话,让我从小感受这些文人的学识素养。很多时候,父亲带着我和一群叔叔在一起,问我:“三人行必有吾师,你数一数,这里有你多少个老师啊?”我经常会数出2.7个、3.4个等带小数点的老师来。一开始,父亲和那些叔叔们都很奇怪,我怎么会数出带有小数点的人数来呢?“因为这个叔叔刚刚吐痰了啊。”我会这么说。这样,那个刚刚吐了痰的叔叔就很惭愧。他们就说起“君子慎独”这个概念——在人多的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些都给年幼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这些小节让我体会到“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以为别人看不见就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


父亲认为,阅世和读书一样重要,眼界决定世界。于是,父亲经常带着我到大自然中历练,让我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不等到我真正站在开满花朵的杏树下,父亲不会告诉我“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非要等到我亲眼看到麦田,父亲才会和我说什么叫“麦浪滚滚”。我对自己接受的这种家庭教育非常自豪,开放宽松,有利于我的成长,虽然父亲要求我背古文名篇,但也是能记住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强求。因为在父亲看来,一个人的悟性比记性更重要。


还有大物理学家费曼的例子: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我想像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我爸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最终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一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
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
      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广片树叶上去产卵。”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
    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
    果然,父亲没错。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我们知道课堂是以灌输为主的,如果家长回到家里接着灌,效果可想而知。
    有人会觉得这种对话法需要很高的思想水平,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所以家长们加强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9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cheng917 + 2 + 2 我很赞同,受益非浅.
wangtutu + 2 + 2 精品文章!
walkingpig + 1 + 1 很棒,我希望我能跟孩子这样交流
昨日乱昏山 + 2 + 2 学习一下。
棠棠妈 + 2 + 2 我要加强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3-11 20:08:45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灌的问题,而是用多大压力的水龙灌的问题。但你也无法证明这样灌就不合适,也无法建议合适的水压值。因此对话的仍旧对话,灌的仍然灌,这样有何不好?

孔子对其教学方法是有总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渗透于“行”中)。“不耻下问”(“问”和“学”构成教学整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是教学的前提)。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3-11 23:30:2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传统的影响,几千年来都是以圣贤书为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背的。

科学来到中国还很晚,到现在真正了解科学精髓的人还很少,因此大众很难了解掌握科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3-12 11:11:28 | 只看该作者
我家每晚上床后都有聊天时间
孩子主动要求:聊聊....
然后我们就聊聊
内容很多,有时候是小知识,有时候是幼儿园发生的事,有时候是英语儿歌
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寻找话题
看了这个帖子,我觉得应该引导一下,好好利用这个聊天时间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老易 + 5 + 5 支持。
wangtutu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3-12 11:24:0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老易高产
我还需要消化一下
不过通过跟老师对话
还是很见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12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3-11 23:30 发表
这个是传统的影响,几千年来都是以圣贤书为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背的。

科学来到中国还很晚,到现在真正了解科学精髓的人还很少,因此大众很难了解掌握科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先秦还是不错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今天没有做到很多他说的。秦以后就不行了。汉代还有个史学闪光点司马迁,但居然被……唐有诗歌这个闪光点,但那已经与教学活动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6:34: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11 20:08 发表
不是灌的问题,而是用多大压力的水龙灌的问题。但你也无法证明这样灌就不合适,也无法建议合适的水压值。因此对话的仍旧对话,灌的仍然灌,这样有何不好?

孔子对其教学方法是有总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


灌在某些时候也许是高效的,
但大多场合是比较低效的教育方式,能有更好的为什么不用更好的?
对话法只是替代灌的方法之一,我也介绍了一些其他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3-13 10:02:3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费曼是这样长大的,难怪他写的书那么生动可读。

现在儿子常常问为什么。在他刨根问底的追问下,我感觉对话法对家长的要求真是高啊!其实无论哪种学习方法,家长的水平高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高水平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正面影响着孩子,而水平不够的话,只能寄希望于社会机构的所谓“正规学习”,那效率怎么能跟生活中渗透着的教育相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4-1 11:28:34 | 只看该作者
要想家长不采用灌输,那对家长要求的太高了,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家长的能力了,做合格的父母怎么那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4-2 14:24: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孩子看到了发电机的电刷,问了我一个问题,电刷是干什么用的?我拿不准。好像是交流电变直流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03:33 , Processed in 0.146667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