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美国教育所读到的 (2008-12-31 08:43:59)
标签:美国 教育 大眼 小眼 36天 之旅 教中学 杂谈 分类:教育杂谈
我们要办什么样教育,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看完两本美国教育纪实,掩卷长思,心绪难平。
这两本书,一本是《大眼小眼看美国》,作者陈强,2006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他的女儿陈韵也随父母到哥伦比亚市Lee小学五年级和Lange中学六年级学习了一年半时间,书中记述了父女二人对美国社会生活观察,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更关注的是女儿陈韵——一个受教育者的小眼中美国教育。一本是《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作者李希贵,北京十一中校长,原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是教育者眼中的美国教育。
一、对生命的尊重高于一切
小作者陈韵同级生Jennifer,不幸在去年夏天车祸死亡,班主任宣布,周末Jennifer的家人将到学校来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一周年追思活动。
活动可以自由参加,感觉不舒服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看书。校长和Jennifer的家人搬来了一棵小树,伴随着同学们朗读威廉•华兹华斯的《致蝴蝶》,老师们和Jennifer的家人一起植下了那棵纪念树,树的一旁插着一只金黄色的蝴蝶,因为Jennifer最喜欢蝴蝶,这首诗也是课前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学习、朗诵的。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学校教育中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胜于一切形式的教育,为了逝去的学生开追思会,生前熟识的教师的同学参加,而且地点是在校园内,在国内恐怕很多学校不见得会这样做,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吗?是因为中国人本性含蓄?恐怕都不是很好的理由。关键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唯有尊重生命的观念深入每个教育者,首先是每个校长的心里,才能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看到,在我的同行中,这样的意识已越来越深刻了,无论是印度洋海啸,还是汶川地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抓住了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悼念活动,而且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遇有灾难,媒体首先关注的是伤亡情况,而不是首先关注财产损失,在国外事变中,政府越来越关注中国侨民,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存状态。关注生命,才能给人以幸福和希望,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谁是课堂的主人
在李希贵校长的书中,记述了李校长邀请美方专家戴维先生,一起观看课堂教学实况录像的一段对话。
看了一会儿录像片, 戴维先生问到:“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 ”,而且,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观看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时,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当戴维先生看到一位老师对答对问题的学生说:“很好,坐下!”,不禁感慨地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当李校长告诉他,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这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是我们的课堂每天都重复的场景,是我们在学生主体性前提下做的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突然,有人给我们递过来一面镜子,说看看你自己,我们这才审视起自己,原来,再平常不过的事也有不正常的地方。新课改推行的时候,提的理念是“先下岗,再上岗”,是让旧的教育思想下岗,学习新课改理念再上岗,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说得很多了,做得又怎么样呢?这不是李校长的问题,这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近期的《中国教育报》连续刊出几篇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的文章,介绍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评,先思考再讨论,先归纳再总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中国特色的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尝试吧。说明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从认识层面逐渐落实到实践中来。只有整个社会、所有关注教育的人都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都更新自己的学生观时,我们的回答才不会显得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三、实践能力从何而来
中国转学到美国读书的学生中,很多因为成绩优秀,可以跳级,美国小学五年级班上,有的甚至还在练习12以内的乘除法,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美国课堂上学生能说出“1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我们的学生不一定答得出来。
在陈韵的数学课上,班主任提供了很多食品让学生挑选,并要在盒子上找到它的重量,就势讲解了美国计量单位和十进制计量单位的进率。第二天的课堂又换上了大米、豆子、盘子、袋子和砝码等物品,让学生用大米、豆子去估约1盎司、1磅和1千克。
美国的教学重在实践,老师经常用生活用品做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作者感叹到:在国内很少有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另一本书《我在美国教中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师让学生上课时去街心公园采集标本等等这样的场景,反观国内一些城市连学校春游这最基本的实践机会也要剥夺了,又何谈实践能力。好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科书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但我们的课堂还要不断持续改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绝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去这实现,创新精神必须在创新中培养,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
四、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
小作者陈韵的小眼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每读到这些事例,好比我们去别的学校参观,看到他校别开生面的做法,或一笑置之,或心生赞许。有一件事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班主任Toulon女士表扬学生的办法——“钱”,自然不是货真价实的美元,而是她平时奖励给同学们的假钱,有不同面值和颜色,图案是老师和同学一起设计的。根据学生表现,两个月发一次,每个学生得到的从200多元到近千元不等。学生拿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是年底拍卖会可竞买实物,有人出手阔绰,有人囊中羞涩,拍卖的气氛异常激烈,拍卖的物品从可口可乐到圆珠笔都有。二是老师还想办法回收学生手中的钱,可以选择了花“钱”买15分钟在操场上玩,有时老师还把爆米花到班上,以每一小盘100元的价格出售……
学校的疯狂活动,让我们觉得好玩,学生可能也会觉得好玩。在学生“比阔”的过程中,体现了德育真实的份量,学生“偷懒”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在这些疯狂活动的背后,看到的是老师处心积虑的设计,是游戏,是一颗童心。有人说,要与孩子说话要“蹲下身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蹲下身子”的老师,“蹲下身子”就能多掌握一种沟通的技巧,使我们的思想、语言都用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成为他们的朋友,也就会多一点欣赏的空间。
中美教育的差距很大,基于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这并不妨碍我们以邻为镜,多一点对他人的借鉴,多一点对自身的反思,才会激励我们不断创新。在“全球化3.0”时代,全球因信息技术而更紧密结合,文化交融,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我们的学生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就要从现在做好准备,就要从教育做好准备。
2008年12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