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双利存款: 挂羊头卖狗肉
2008年下半年,汇丰银行的“双利存款”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件:
方先生是汇丰银行的贵宾客户。2008年7月18号,客户主任张小姐根据方先生的投资意向,向其推荐“双利存款”产品,方先生在没有细看各项文件的情况下,就投入17多万美元和11多万加元购买了这款投资产品。没想到1个月后,由于汇率的变动,他因此损失了30多万人民币。而直到这时,方先生还不知道原来“双利存款”不同于普通的存款,而是一种存在风险的投资。后来,方先生把汇丰银行告上法庭。
双利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加外币期权。显然,该产品与外币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会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时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而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反过头来,再看方先生诉汇丰银行的案件。至于该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是否尽到风险提示的义务,方先生是否对产品熟悉后才签字,以及双方应当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不想去细究,相信最后法律会做出公正的裁决。
七、投资型保险:
本末倒置的代价
投资型保险主要有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三类。“收益+保障”是投资型保险最大的宣传卖点。
我们先看看那些保险代理人是怎么说的。“与基金相比,投资型保险具有保障功能,当投资者的身体状况出现意外时更凸现其重要性”,“与传统的保险产品相比,投资型产品具有投资理财的功能”,“这个保险有保底、免税和分红多种功能。5年下来,你可以得到很多收益,比存5年定期要值得多。现在,一般人都买几万、几十万的这种保险,没有人存5年定期了”,类似的说法有很多。
而事实上,投资型保险也确实在引领市场潮流。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投资型产品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79%,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
然而,我们不仅要问,投资型保险果真能兼顾高收益与高保障吗?答案是不一定。下面详细解释。
第一,投资型保险归根结底应当是一种保险产品,但由于产品设计上过分偏重投资功能,投保人如果只盯着投资收益,就容易造成保障不足。“保险的核心作用是保障,将保险完全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是国内许多人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的形成可能与保险公司的销售策略,甚至与一些保险营销员的误导销售有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教授说。
第二,投资型保险的高收益,也与高风险相伴随,靠资本市场的行情“吃饭”。2008年如果你买了万能险,结算利率在下半年还一度冲高到6%,但随着降息通道的打开,10月各公司结算利率已经普遍回调到5%左右,此后2个月更是节节败退,12月公布的最新一期结算利率普遍向4%关口逼近;而如果你买的是投连险,并在年初把资金都转到了进取型账户中博取收益,年底有的已缩水近一半。
八、石油看涨产品:
从天堂到地狱
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盘中突破100美元/桶大关,而随后7个月,国际油价的走势更是让分析师们大跌眼镜。从2月份开始,国际油价从85美元/桶附近起步开始了一轮史所罕见的上攻行情,到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短短不到半年时间,涨幅接近90%。8月份是由盛至衰的分水岭。这时,国际油价从接近150美元的高位掉头向下,在随后的5个月里,令人瞠目结舌地雪崩至35美元附近,跌幅接近80%。
伴随着国际油价如过山车般的刺激表演,那些看涨油价的金融产品也就经历了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成为2008年最忽悠人的理财产品之一。
九、雷曼迷你债券:
梦碎“低风险”
传统意义上,债券是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品;不过,雷曼发行的“迷你债券”却是打着“债券”名号的高风险衍生产品,让香港投资者欲哭无泪。
稍微有些投资常识的人都知道,债券是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品。如果有这样一种债券放在你面前,利率比银行定期存款稍高,而推销的工作人员又问你“相不相信李嘉诚,相不相信汇丰银行”时,你会不会动心?很多投资者动心了,并把辛苦赚来的钱投了进去,但最终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血本无归。
那雷曼迷你债券到底是什么呢?它是由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为发行人、以雷曼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为安排人、以雷曼特殊金融公司为掉期交易对手、以雷曼控股公司为掉期交易担保人,面向零售投资者发行的一系列信贷挂钩票据的总和。其本质属于一种结构性债务工具。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在金融海啸中破产,使迷你债券发行人失去了掉期合约的交易对手(雷曼公司),导致此类产品合约终止并需平仓,其直接后果是要变卖债务抵押证券,用以偿还投资者的投资。由于债务抵押证券价格因金融风暴严重缩水,雷曼迷你债券投资人也就不得不面临巨额损失风险。
十:黄金
天下没有不贬值的商品
只要通货膨胀抬头的时候,黄金就会受人们的追捧,2008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理财专家都推荐人们买黄金,投资黄金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最理想工具,并且可以规避政治、经济的动荡。甚至有专家断言,“黄金将是最后一个涨价品种。”
但实际上,以上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买黄金抗通胀,有可能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之中,并且有不少的假设条件在里面,而现实未必如此。
首先,黄金抵御通胀暗含的条件是,无论何时黄金都能与商品直接交换,交易方便且对方乐于接受。但实际上,现代社会遵循的交换模式大都是黄金——货币——商品。换言之,黄金必须换成货币,然后才能买东西。在这种模式下,金价的增长至少要超过通胀率,才能保证黄金的保值功能。而我们知道,金价并非一直在上涨,是有起有伏,最近30年就没有超过CPI的涨幅。
如果未来社会不可能回归到以黄金做实际货币的古代,随身带几锭金子、银子就能吃饭、住店的话,黄金是不是最好的保值手段就得重新考虑。
其次,如专家所言,黄金可以规避政治、经济的动荡,大家也明白“乱世藏金”的道理。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的时候,人们更乐于接受黄金,其保值功能得以很好地体现。但问题是,出现上述情况的概率有多大呢?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黄金还真是无用武之地。对普通百姓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投资工具。
一句话:电视、网络上整天充斥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根本就是忽悠人的说法。仔细想想,即使是学习金融专业的人也很难弄明白的事情,你我怎么可能明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