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万物未生之前的先天的、无极的,不可名状,无法用意识充分表述的状态,古人把它叫作“无”,可以用象、数、理、炁中的“○”来表示。万物的生成就从这种状态开始。万物一开始生成,就进入了“有”的状态。“有”是万物之母。
“有”也就是“德一”。道化生宇宙万物,最初是进入:德一“状态。道有德一生万有。德一是万物生化长养的根源。因此说,有是万物之母。道化生万物,是有形与无形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无形的炁(无字加四点)与有形的器(器物的器)同时存在。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以上,是对“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简要解释。
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可以这样解释。但是在内修内证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逗号取消,读作“无名,万物之始也”。其含义就是,太极黑里面的没有办法定出名来的那才是万物之始。我们体内那些看不到的生命,才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肉体形成的根本和基础。
接下来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的道形成了万物,才用这个有名的形态来进行后天的繁衍。所以这个有名和无名,无名是根本,是起始,是原动力,是原生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无名把握住。主次一定要分明。
古代早期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分段落。一篇文章如何断句,全凭自己思悟。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的德道经,既没有标点,也不分章节,更没有篇名,八十一章是后人划分的,标点符号也是后人添加的。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对章节和句子的划分,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推敲和斟酌。另外来讲。古代经典的读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接下来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ào)。
故,所以的意思。
恒,通行本是“常”。
欲,泛指后天有为的意识和心念。
无欲,即不受后天意识和心念干扰的心理状态。
眇,左边一个目字,右边一个少字,也可以读miǎo。
眇,在这里有多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双目垂帘,微留一线之光,或者反观内视。睁着眼睛的时候属于阳,完全闭着眼睛的时候属于阴。双目垂帘,微留一线之光,属于执两而用中。睁着眼睛神光外露,肝气通过瞳孔散发到外面,另外,睁眼也会受外面的物象干扰,“五色令人目明”,不容易感格道的存在。所以前提是心常要处于无欲的状态,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在垂帘状态的状况下去内观,去体会,去感悟。通过垂帘内观,可以感知种种妙象。
第二种含义,这个眇与巧妙的妙相通。在道德修养实践中,有很多微妙、玄妙、神妙,奧妙、灵妙之处。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妙不胜言。
第三种含义,这个眇在读与miǎo的时候,与虚无飘渺的“渺”字也相通,有遼遠,遙遠,高遠的意思。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所以要放下后天欲念,进入无为状态,内观“非恒道”的各种妙象,内观身国中各种奇妙的变化。
要想知道、合道,复返先天,复归于道,就应当经常保持无欲状态去进行实践。无欲,就是没有阴我心的意识活动状态,意、眼、耳、鼻、舌、身这六识(六根)不妄动,听命于阳我心的慧觉思识。主动进入没有后天意识、欲念妄意等心理活动的状态中。心和大脑都处于无极,先天、无为的心身状态,处在无欲的内环境之中。在无欲的状态中,通过体感心悟、慧眼妙运和心观神运,垂帘而观或者闭目而观,观察自然万物之中内蕴的玄眇(妙)、解读造化的本来面目,进行对道和德的全面体悟与实践。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个口字旁的“噭”,指非恒名众生对呼唤的回应。要经常性的在后天有为意识的参与下,通过双目垂帘,内观非恒名的应答以及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呼唤非恒名的时候,的确是有回应的,并且可以观到非恒名性体的形象。在刚开始呼唤的时候,它们往往是瘦骨嶙峋的模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长期缺乏营养。有了德一能量的充足供应,它们才有旺盛的活力。但是好多人不修这个德,不证这个道,只知道消耗自己仓库里面储备的“先天肾炁”。长期以来只消耗,不补充,精神营养肯定是严重匮乏。通过经常性的呼唤,同时经常为他们输入德一能量,他们就强壮了,精神了,整洁了,漂亮了,实现由阴向阳的正向转化。
我们解读“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修证道德,明德体道,应当经常在没有后天意识干扰的情况下,运用无为意识仔细体悟和观察其中的妙象。在处于后天意识活动为主的状态时,要注意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微妙现象,及时进入无为意识状态进行体悟和实践。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兩者同出。两者,指的是哪两者呢?可以有多种理解。按照上下文的承接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含义就是指眇和噭。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兩者”之后的一段话,是对上文妙与噭的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妙与噭这两种现象,共同诞生于道的生化之中。两者都是道由无极状态向太极状态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都是阴阳属性中最接近道性的现象。这两者由于都具有层级性地接近道境的作用力,所以都称之为玄象或者玄态。
除了妙与噭,道和名,无与有,也都源出于道○和德一,名称虽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实质都是道和德。
玄:本意是隱蔽而深遠;也指颜色,黑而帶有赤色叫玄。玄的引申义又指多維空间、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双重弦线才能觀察到的现象统称之为玄象。
有:在古汉语中,有没有的“有”与一个又一个的“又”相通。“有”是“又”的通假字。比如古人说“七十有三”,就是“七十零三”的意思。“有”在作为“又”的通假字的时候,可以直接读作yòu。
玄之有玄,即玄之又玄。意思是一条玄再加一条玄。玄妙的玄与太极弦线的弦相通。玄之有玄也指太极图中间,由阴侧的弦线和阳侧的弦线重合而成的S形弦线。因为是两条弦线相重合,因此称为“玄之有玄”。
太极图具有全息性的文理基因,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可以作多种解释。从修真意义上说,太极图中间的S形弦线可以理解为噭和妙的重合。同时把握住噭和妙,时时心感体悟噭和妙,及时进入慧观、心观,观察噭和妙,进行道德回归的实践,就是实践玄之又玄。
众眇,即众妙,在古代修真界中分为微妙、玄妙、奇妙、神妙和仙妙五种不同的层次和能量级别。仙妙是全面复归大道状态的能量级和深层次。噭也称微妙,是众妙的基础。不同层次妙的能量与级别,对大道具有各不相同的体验和心身质量变化。
噭虽然是后天意识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微妙,但它却是进入先天无欲状态,获得玄妙的基础和阶梯。噭是洞穿人欲识障的突破口,也是进入无欲观妙的通道,只有将这两者同时掌握好并且进行长期的实践,才能迈入众眇之门。
众眇之门,就在无欲和有欲之间,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在起心动念之间,就在身边点点滴滴之中。心为身内的君王,主宰内环境的变化,当人欲超过道德生理允许阈值的上限之时,众妙之门深闭,微妙这个众妙的基础被屏蔽,它的显现也就非常困难。人们心中的三个“心”,真我心、阳我心、阴我心中,阴我心是把握微妙进入众妙的最大障碍,只有用礼德再造阴我心,使它阳性转化,才能跨越意识障。阳我心的思识慧性,是掌握众妙的最佳心识。只有通过修心,增阳涤阴,由智转慧,将三心二意转化成一心一意,才能突破两道弦线,进入众妙之门。进入了无心无意无为的境界,就能踏入众妙之门,进而登堂入室。如果不从修心入手,不转化好阴我心意识,终生都难以进入玄妙之门,都难以获得了悟道德的真谛。所以说修心、修德、修中,是观妙进道的前提,是找到并进入众妙之门的阶梯。
如果我们用太极图来解释这个众妙之门,那么,这个门户就在太极图的中央。既要整体地把握阳鱼阴鱼中间弦线这个太极的“中”,更重要的是太极图整体圆的中心,这一中心最稳定,最容易突破,实现自由穿越阴阳状态。偏于阳波者往往智障过重,容易形成法执之心;偏于阴波者容易沦落为神迷状态。门户通道的安全捷径就在正中央。
修中众妙通,离中枉费工。道德修养实践者、明德证道者可以通过用中、体中、重中、尊中、悟中、大中、修中、贯中、证中、观中、合中、通中、解中、法中而逆转太极,使之回复为相对静态的两仪,进而逆变为旋极。当旋极当的黄色部分扩大到与边缘重合时,也就自然复归于道。
我们已经把《观眇章》逐句解读了一遍。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章不但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和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的性质和特征,而且隐喻藏诀地暗含着修身证道的两大方法,并且破解了众妙之门的奥秘。
通过解读《观眇章》,我们对大道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可非恒道和可非恒名这两大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的目的在于实践。
老师2009年2月1日(正月初七)发表的一段点评,有这样一段话:“真正静下心来,恒志不二地每天坚持诵读五千言一次至两次,坚持长期诵读,通过"形名学"的原理和汉字"文理基因"的全息表达作用,就能对你产生潜移默化、无为而治的巨大效果。经典诵读的方法,就是最为可靠而且又最为可行的“无为而治”身国,可惜你不见得能做到而已。能做到时,半年到一年以后,自己心身的一切都将会彻底改变,包括报缘的外环境也会全部改善。因为“无为而治”,能改变一切,品与质,因与果,内与外,全在其中。”“内壮是根本,内壮并不在于多少法,诚恳忠信地坚持诵读就能改变这一切”。
老师的这些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大家结合对《观眇章》的解读,认真细致地学习老师的2月1日的最新点评,以促进和强化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