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老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环漫画刊物所形成的危害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4-3 20:39:58 | 只看该作者
奥特曼,绝对不能进入我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4-5 14:43:25 | 只看该作者
老易一个帖子提供的信息量太多不好讨论。

单说对连环漫画的态度,我觉得那位“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简直就是反应过度!要不他就压根没看过优秀的漫画作品,要不就是他的宽容度极低,只认可他那类作品是艺术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4-5 14:4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l2000 于 2009-4-3 15:18 发表
我看没有家长喜欢奥特曼,真的是很弱智无聊的东西
可是小孩子就是喜欢看
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正义与勇敢战胜了邪恶。



奥特曼没什么艺术性,人物和故事也很模式化,不过好歹还算有个故事。我陪孩子看过几集,感觉也并不是宣扬暴力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低俗的内容。我觉得还能接受。

不能接受的倒是某些国产动画,比如最近在播的《爆丸小子》,那个弱智呀,我连说都不想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4-5 14:52: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 14:14 发表


这个春节我见到一个从小热爱奥特曼的小孩子,如今读小学3年纪,他的粗鲁和无礼让我心痛不已。他竟然会冲着大人,勾勾手指头,说:"过来"。还会为了要玩别人的手机里的游戏,而去推醒大人,问:"你的手机呢?" ...



我不是奥特曼的支持者,不过我觉得这个孩子的无礼表现不一定和奥特曼有关,倒是和他的父母对他没有进行礼貌教育有关。


奥特曼里的人物,都是彬彬有礼的。(怪兽除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4-6 11:01:2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很喜欢奥特曼,他小时曾说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猫吃鱼,狗吃肉,看奥特曼打小怪兽。。。
当初我们是鼓励孩子看奥特曼,因为他小时候像女孩子一样显得很柔弱,我非常担心他的性别定位,我喜欢他能够多有些血性,现在孩子大了,已失去了对奥特曼的兴趣了,他对人非常有礼貌,从未表现出攻击性,但在我看来还是少了些男子汉的烈性,所以有时电影有些动作片,我会经常带他去看。我认为只有家长的拳脚亲身示范中孩子才会真正有攻击性。

关于漫画,我认为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我给孩子买了近二百本国内外优秀的绘本,从小就读给他听,到现在他看也不看,他的选择是漫画,他看得津津有味且觉得非常有趣,我觉得很好,读书不只是为了得知识,还有乐趣,孩子有这个乐趣我认为没有必要剥夺,读书比看电视好,看电视厄扼杀了孩子的想象,读书哪怕就是漫画也一样可以给孩子很多的想象空间,现在美国的大片50%以上都是从漫画改编过来的,所以不必看成洪水猛兽;

相信我,看多了之后这些,孩子必然必有高一级的追求,他迟早有一天会觉得漫画不能满足他而去寻找更高的书籍的,就像我的孩子,现在不喜欢奥特曼了,却要求我给他买一只PLEO小恐龙玩,很高级的选择,可怜我的钱包买不起啊。。。

[ 本帖最后由 心香如意 于 2009-4-6 11: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4-9 10:47:06 | 只看该作者
反对漫画,感觉没什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4-21 09:07:3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买过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籍,因为,孩子是我最杰出的作品,对我而言,看书寻求帮助教育孩子的经验没有错误,关键是要看如何看书,如何利用书籍更好的为我服务很关键。老易的质疑精神和对事件的深入探究精神值得学习。以上帖子的最大启发是,不要盲从。按照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我们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4-21 13:58:09 | 只看该作者
绝大部分家长是反对漫画的,但同时漫画是非常吸引孩子的。就像网络游戏,电子游戏机等,都深深吸引孩子的。所以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用好的兴趣吸引住孩子是一种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6-17 21:07:57 | 只看该作者
外行说点自己的看法,搏大家一笑。

关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我认为斯特纳夫人的看法是客观的。蒙台梭利不主张孩子幻想,而是引导他们专注地“工作”,认识客观世界。我想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是源于当时的儿童教育过于强调幻想和游戏了,大人都是以哄和应付的口气与孩子说话,态度一点也不认真,浪费了孩子很多时间和智力。就像“汽车”,不告诉孩子正式的名字,而用儿语“这是嘀嘀”。

正如中国古代先哲所说:过犹不及。过于强调幻想,和排斥幻想,都有各自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还要掌握一个度。而且每个孩子都不同,也要因人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7-1 00:10:5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期待能看到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5 , Processed in 0.0742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