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私塾女孩袁小逸尝试学校教育的实验报告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20:04:2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现代家庭报》2009年1月13日报道zt (2009-02-02 19:48:01) [编辑][删除]
标签:媒体 清河中学 现代私塾 应试 袁小逸模式 在家上学 后续教育 杂谈   分类:杂谈、教育与媒体

      “海量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

当代私塾与现代学校的博弈

            本报记者  陈励耘





清末时期,在浙江绍兴城里最著名的私塾,当属鲁迅曾就读的“三味书屋”,如今,在浙江嘉兴市里,也有一家著名的现代私塾——博士私塾,之所以称之为“博士私塾”,是因为开办这家私塾的老师袁鸿林,他拥有北大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私塾开办至今已有5个年头,袁鸿林也有了第一个“半成品”:袁小逸。袁小逸,今年9岁,是袁鸿林唯一的女儿。

袁鸿林为了证明他教出的孩子也能与现在的学校“接轨”,去年9月,袁鸿林将女儿送到当地的一所中学,就读初二。上了三个月后,因体力不支,袁小逸回家休整了一个月,目前她正在迎接期末考试,也正向外界证实着袁鸿林的教育成果。



人物素描:



袁鸿林:1957年生,海盐人。他的小学和中学几乎都是自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后在跨国企业工作,经商。5年前,因深感女儿“无法适应学校教育”,遂将女儿袁小逸带回家中全身心培养。现在他的“私塾”从海盐搬到了嘉兴,除了女儿,私塾还收了来自来自杭州、广州、成都、无锡等地的孩子,最小的男孩才4岁,最大的14岁,学费每个月2000元。

“3岁开始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这是袁鸿林的私塾教育计划。

袁小逸:1999年出生,从三岁多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已经有一篇小论文发表,目前正在写自己的第三篇论文,以及自传,等自传定稿后,她还要将其翻译成英文。

袁鸿林不在家的时候,袁小逸就会学着父亲的样,有模有样地教其他孩子,孩子们都戏称她是“9岁小师爷”。

去年9月,袁小逸参加了期中考试,之前,她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类型的试卷,这次她英语考了80多分,语文考了40多分。



博士私塾的“既定方针”



采访“博士私塾”,记者最先联系上的是袁小逸。她有一个人气很旺的博客,从她的博客上发现,袁小逸是个玩博客的老手了,当博客还是个新玩意儿的时候,她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博客。从年龄上看,1999年出生的袁小逸,6岁左右就开始上网记录自己的生活了。

记者给她留了言:“袁小逸,你好,我是《现代家庭报》的记者,想采访你,可以吗?”次日便得到了她简洁明快的回复:“好的,我的宅电是***。”当很多孩子还在听着《狼外婆》的故事,不敢给陌生人开门时,9岁的她对待媒体已经如此老练,这让记者很惊讶。带着疑问,记者询问了袁鸿林:“将女儿暴露在媒体面前,是不是为了‘出名要趁早’?”袁鸿林笑笑说:“让女儿面对媒体,是我锻炼女儿的既定方针。曾有朋友诚意地提醒我,在媒体面前要保护好孩子,甚至最好回避媒体。但我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最好的保护就是学会应对媒体,其中包括选择媒体、甚至在必要时对媒体说‘no’。很多神童就是因为承受不了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压力,最后导致失败。”

在袁小逸的博客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要引用,须征得本人同意,我拥有所有的版权。”小小年纪是如何知道这些权利的?袁鸿林解释:“她都是看英文书籍的时候看到的,像隐私权什么的,她都知道。”

提起对女儿的教育计划,“积极面对媒体”仅仅是小小的一部分,从4岁到14岁,袁鸿林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计划。袁鸿林告诉记者,当初他也没有想让女儿走私塾这条路。

说起当年将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中自己教时的情形,袁鸿林记忆犹新,“刚开始是女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一上课就生病,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给女儿的教育更适合她,也更有效。”于是,他当起女儿的专职教师。那段时间,袁鸿林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袁鸿林给女儿开设的课程包括古文、英语、数学、美术、音乐,教材有《新概念英语》、《论语》、《古文观止》等。袁鸿林说,他从来不教孩子拼音,训练语言就以英语为主,日语和法语为辅。袁鸿林解释,英语的拼读规则与汉语拼音相似,学会英语,拼音就自然通了。而日语的写法与汉字结构相似,这样汉语就不用另外学了。所以,在他的课程中,没有现代汉语,只有古文。

闲时,为了让女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接触,袁鸿林还招收了五六名同龄孩子陪读。袁鸿林将课堂搬到了公园里,在大自然中上课游戏,这就是袁小逸的“百草园”。袁鸿林说:“我主张让女儿尽情地运动、尽情地玩,培养孩子玩要玩得、学要学得的习惯。玩过之后,要能马上静得下来,这就很不容易。”



博士父亲否认女儿是神童



2008年9月,为了实施既定“既定计划”的另一部分,袁鸿林根据袁小逸的学识水平,将她送到了嘉兴的一所普通中学里,读初二。他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社会来检验私塾教育的实际成果。“在美国,学校与家庭学校已经从对立演变成互补,希望女儿到学校后,能成为中国学校孩子与私塾孩子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袁鸿林说。

9岁就读初二,因此袁小逸有了一个“神童”的称号,对此称号,袁鸿林极力反对。“我没有发现女儿有什么天赋,她不是神童,她的资质很普通。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绩,只能说明私塾教育更适合她。”

然而,因为有考试和回家作业等,这种高强度的初中生活并不是袁小逸的“理想社会”。

很快,9岁的袁小逸体力不支病倒了,上学时间变成半天,期中考试后,她再次离开校园,回到了袁鸿林的私塾。临近期末,休整了一个多月的袁小逸又背起书包,回到了学校准备期末考试。

袁小逸有位同学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小袁在学校是寡言的,同桌李腾处处让着她,后桌也不兴跟小孩子混一块嘻嘻哈哈,她在教室很安静,安静到不知她何时来,又何时离开。”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在私塾里还是在跟记者的交谈中,她是个活泼的孩子,经常在袁鸿林背后最鬼脸,敢反驳记者。为什么袁小逸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她在学校里那样,其实是故意沉默,因为她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袁鸿林如此解释。



女儿眼中的学校与私塾



那么在袁小逸眼中,她是如何看待学校的生活的呢?“我去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证明我年纪比他们强!而且这样的学习只是一种体验,这也为我的自传能提供点素材。这种体验以后会不会持续还不一定,这都看以后的发展。”袁小逸信心十足地回答记者。

学校生活对于9岁的袁小逸来说,其实有很多是非常新鲜的,例如“上课发言一定要举手,在我们私塾,想说话随时都可以,根本不需要得到老师的同意,还可以坐在位子上回答。还有,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一大早去学校抄作业,还有还有,同学们之间有人谈恋爱,这些在私塾里都没有的。”当然,这些都是袁小逸偷偷发现的,因为好多同学总会对她说:“你还小,你不懂。”袁小逸对记者说:“其实,我什么都懂的。”

“海量的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这是袁小逸最不喜欢学校的地方,但是学校也有让袁小逸很留恋的地方,“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

“学校的学生有寒暑假,你们私塾有吗?”记者问。“没有,但是我们天天有得玩。”袁小逸开心地说。

“那爸爸的私塾有不好的地方吗?”袁小逸沉思了一会儿,“有,DADDY(爸爸)的教育精确度不够,我老写错别字,还有写字速度太慢,所以我的语文成绩那么低,这都是因为我从小是用电脑打字的,不像学校的学生天天抄写练习。”

袁小逸对记者说,她的野心很大的,出论文集,出自传,翻译都是最近的任务。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超越博士爸爸,“其实我现在有些地方就已经超过他了,她不会钢琴我会啊。”

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袁鸿林一年前将私塾从海盐搬到嘉兴,“孩子现在的教育需要到大城市了,将来可能还要搬到更大的城市,甚至出国。”

采访中,袁鸿林说,他的这个私塾还属于试验和摸索中,既然是试验,那就不能排除失败的可能。对于女儿的未来,袁鸿林不怕耽误了孩子吗?

“我每一步都是认真研究的,我对自己、对孩子、对私塾都很有信心。我也相信国家的政策会逐渐改变。在美国,家庭毕业生是很受社会欢迎的。”

袁鸿林告诉记者,当初他发现女儿的英语翻译能力不错,希望女儿能向同声翻译发展,但是女儿一句:“像个传话筒,真没意思。”袁鸿林就再也没有刻意引导孩子向哪个职业发展了。

袁鸿林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拿到国家的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我相信我的女儿以后在社会上生存,还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那时也能证明我的私塾教育也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现代家庭报》2009年1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6-14 14:51: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的三岁送去幼儿园,去了十二天,前十天还好,后两天就抵触了,而且行为反常就退园带在身边教了,不过我没有那么大的目标与决心。袁老师真是值得我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6-15 14:51:19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可以要您的联络方式吗? 有些问题想和您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9:51:41 | 只看该作者
我博客上有联系方式:http://blog.sina.com.cn/xiandaisish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0 00:41:20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父亲,伟大的家庭教育!自己也有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教育的感受,但是没有您这么博学,也很担心怕耽误了孩子~!!其实很羡慕小逸能这么快乐的学习,我儿子一年级,可是在学校不太快乐,正在犹豫要不要转学~~~~~~
真不知道现在的教育体制为什么这样,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可悲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20 00:45:40 | 只看该作者
整个体制如此,转学意义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20 10:13: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选择的吸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08 , Processed in 0.08020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