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推荐】季謙先生談讀經教育問題的回復以及問題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8 14:4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读经教育问题的回复以及读经问题本身

1、关于读经问题的百问百答
2、现在我重读一次,觉得还真有意思
3、关于问题以及问题本身
4、所有的复杂丰盛,都要植根于简单明白
5、为什么会出现有大家都要等着王财贵的「终极答案」的「假像」
6、所谓「打稻草人现象」
7、希望朋友们多多熟悉理论及各种疑难之起处以及其回应方法
8、王教授是否经常碰壁,碰得多了,理论才纯熟的
9、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我还没开始出来推广以前就都预备好了


1、关于读经问题的百问百答

日期:  2004/02/16   发言人:  xxx   
主题:   王教授答问集   
   以前王教授提起过,有好多读经问题解答,包括在此联谊中心的解答,篇篇精彩,耐人寻味!是否有收集汇总,或可通过邮件将电子文文件集,提供给我等指导、解惑,细细品味吗?不胜感激!!

日期:  2004/02/16   发言人:  王财贵   

   读经问题的百问百答,或许对某些人真有帮助。但一向以来,都是随人而问,我随机而答,并非事前有全盘的规划。如要全面照顾到,或许除了现有的之外,我还要代想一些也许会发生,但尚未有人提出来的问题,自问自解一番,以求更完善。--不过我曾经说:所有问题其实皆已在读经说明手册中解决,--我是通想了所有问题而后写手册的,所以并没有一个问题留下来。--后来我对所有问题的解答,其实都是那本手册之发挥而已。因此,有人把手册看了三五十遍,甚至七八十遍,他就全无问题了,而且可以替我解答他人的问题,答案都是不谋而合的。--因为问题是人发的问题,只要是人发的问题,不管如何多变,必定有其路数,而那些所有路数都从同一个根源发生之,也必从同一根源解决之。古人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也。--天下国家之大,其治乱之道亦不外此理。
   又,纵使现成已有的问答,现在也尚未着手集结。不知谁肯做这件事?
不过,我知道您是没问题的人。——因为您关心读经,并常来本联谊中心,而我可以猜想您很用心看。   


2、现在我重读一次,觉得还真有意思

日期:  2006/11/15   发言人:  小琛   
主题:   请王教授讲解一点关于安排阅读的理论
日期:  2006/11/20   发言人:  南徐   
主题:  Re:感谢赵升君先生的辛苦集粹   
能够如此方便、集中地一览王教授关于阅读的观念,非常感谢赵升君先生的辛苦集粹!
日期:  2006/11/20   发言人:  王财贵   

赵升君君所作集粹确实不简单,不但我自己都不知道到那里捜寻,就连我原来写过那么多意思都忘记了。现在我重读一次,觉得还真有意思,而且,几乎没有想要更改的地方。甚至我觉得我自己也受益,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我自卖自夸,但我想,可能因为我一向以来回答问题,都是尽心尽力,实话实说,所以「历久弥新」呢!
想起韩愈杂说有一段文章甚是精巧可读(韩愈的文章如此精巧者不多,就好像杜甫的小绝句不多。一方面因为少见,所以稀罕,一方面是「牛刀割鸡」,所以小中涵大,游刄恢恢,特别有味。)如下: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3、关于问题以及问题本身

日期:  2005/03/18   发言人:  史马蒂   
主题:   关于朱子治家格言之争辩:具体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碰到类似问题 (经典内容和当代观念差异太大)﹐或者孩子有疑问时﹐大家觉得该如何处理呢﹖是以一句时代不同﹐观念有异﹐轻轻带过﹖或者干脆避(某些部份)而不读﹖还是承认即使经典里也可能有一点点泥沙﹐但不要因噎废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光是指责人家鸡蛋里挑骨头﹐似乎不太有建设性。

日期:  2005/03/20   发言人:  王财贵   

史马蒂先生所言甚是,凡发言最好有建设性。不能把问题随意带过。而史先生所举数种方法,皆可用。其实也大概只有这些方法了。以下,我顺着这个意思,略说几句:
我常思考,认为提出类似疑难的总根源其实是起因于对读经教育的不够理解。因此,如要解决这些疑难的最佳方法,也就在于:让他清楚整个读经的意义,甚至要让他明白整个教育的本质才行。
有时,连已经在读经了,但因只略慕读经之名,未能深入其理论的人,都自己不免有类似的情形,边读边疑。何况对理论一无接触之人,单凭其主观(或者从众)的一贯的思考,怎么可能不责难连连呢!
又,如果疑难提出来了,而我们果真就其责难回答了,因为读经教育,是一整套有体系的思想,不是一点一点可以辩明的,所以对方总是还有话说,或者是问题再引问题,层出无穷,或者是各执一端,绝不信服。真庄子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而世间人皆〔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争端永远难止难了,到最后常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真是白费口舌,更添对立。故庄子提出一个止息争端的好办法,叫做〔莫若以明〕。所谓〔明〕,以我的理解,即是能跳出自己偏见之外,平正地站在两端之上,通观两端,明知其所以争,既知己知彼,而其争便息。
现在,如有不理解读经的人,以一般的教育观,来看读经,总是横生疑端。而我是自信能掌握到他们所以生疑之原因的,因为我也是一般人呀,我也与一般人一样,在一百年来的教育观中长大的呀,故老实说,所有的质疑,其实都是老生之谈,了无新意,谁不知道他们所说的那些道理呢?(其实,一般的教育理论之所以会成为一般,乃是它被此时代之大部份人所接受。而既能被多数人所接受一段很长的时期,信之不疑者,想必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并非全无是处。只是其是处不尽,故应随时反省改善。而一般人却常执一般之见以为一切,自恃高则排他性强,不思长进。此人之常情也,实亦无可厚非。)
倒是读经,相较之下,反而是新的理论,虽然要了解它,也并不困难,但毕竟世人多忙,往往顺俗了事。尤其是自以为走在时代前端的人,谁还能虚心地静下来好好了解这表面上看起来就很迂阔的理论呢?
所以我才说在还没出来推广时,我就知道了所有会发生的疑问,因此,历年来各种质疑,在我看来,都并不以为奇怪。但如对起疑的人,考察其实情,却发现这些人真的尚不理解读经之意义,甚至有的连接触也没有,就直觉地反应。也曾好好建议他们来了解一下,他们总也不听。所以我常说他们的心灵是很片面化的,而不是多元的,他们的态度往往是很固执的,不是开放的。
所以,从某方面说,不作回答,暂时减少与人争论,可少立几个敌对的人。把精神收回来,埋头努力再做推广,乃是比较好的,或者说最为务实的解决方式。所以,选择不与人争论,并不是一味地要唐塞或逃避别人的质疑。
史先生希望能有针对性的回答,其实,也是可以答的。只是,这些问题常是一些假问题,即是一些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种没有深思的情形下发生的问题,但他一定要问。如告诉他,这不是问题,恐怕他反而生气呢。对这些假的问题,如虚与委蛇,作假的回答,固是相欺骗;而若真正的回答,对方又不一定接受。总之,常让我觉得两面为难。
不得已,处理之道,分为数层:
第一, 直指其所疑,本无道理。譬如说,经典内容与当代观念的差距问题。这其实是个假问题,是一个不懂何谓读书的人才会发生的问题,如真读书人就不会有此问题。如这里还有问题,那他真的没有一本书可以读了。
因为读书的意义在明理,而一方面,理常是以事来表现,不要说古事多已过时,即使是今日美国的事,也不合我们直接套用,须有些转换,转换之机窍就在〔因事明理〕,心思愈活的人,愈能从别的时空之事提练其中永恒之理,而运其理于目前之事。另一方面,读书愈多,积理就可能愈厚,也就愈有明理用理的能力。读经,一方面选择涵理最富的文章,一方面鼓励多读。涵理富,则精华着多,读经多,则所积之理厚。若经典中有不适之处,皆可因其认理之明心思之活而运化之。四书五经老庄诗易之选为教材,以此。其它如三字经,弟子规,或朱子治家格言等,皆大体可称得上醇粹者。若真有少数之事,所谓不合时宜者,吾人如能深入一步看,则其理亦通。如所举听妇言,用俊仆诸事,其主要的旨意是作者教人和睦警愓荒乱之美意,假如代以现代之家庭生活,犹是好的劝告,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何要理解成〔性别歧视〕?如此不明重点,本未倒置,岂算读书?有人亦指弟子规中,遇长者,急趋揖,过犹待,百步余;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语,说在此交通快速的时代里,那里去趋揖长者,还待过百步?又说,现时代,那有人还守三年之丧?等等这些疑难,皆不会读书之过也。
第二,虚与安慰,请其衡量利害,明白害处甚少而寛心。如不能直从理上转换,有人解难说:经典上有些瑕疵是难免,但瑕不掩瑜,犹可接受。此种说法虽已出于同情,但却近乎乡愿了。其实,并不必这样说,因为人生就是人生,读书就是读书。只要所读书是有相当益处的,他多读,久之,便会明理。读书是挑好书读,不是挑一无毛病的才读。只要作者的心灵大体是醇正的,则大体无问题,通读其书,受用总比受害多,就是可以读的书了。如大部份是醇粹的,则称为经典了。但,若存心找楂,连经典都可以找出一些〔封建遗毒〕,则将无一本书可以读了。
第二, 删去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使教材干净化,让人没话讲。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这样做,对孩子的一生,反而不见得好呢。因为他的转换(转事为理,或转古为今)训练的空间少了。为什么要这样防范严格呢,就如怕他走路跌倒一样?又,如果这个人提一点,削去一些,那个人又一点,又削去一些。是不是有人提,就删呢?还是事情闹出来的就删呢?是使事情更复杂的方法哩。
第三, 向学生解释这些有问题的句子,让他转换过来。这也不失为可行之道,只是这都是孩子读得太少,才会怕其受害。如孩子读经多了,何必斤斤于几句呢?譬如,要减少人间的性别歧视,主要是让百性明理,明理的人,明理的社会,自不会有性别歧视。而不是常去解释性别歧视的问题,就没有性别歧视。经典是道理的会聚所在,是明理的最好教材。我认为,如让朱柏庐这种人生活在现代,他应不会性别歧视才对。
总之,如能明白读经的道理,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出现了,也很容易沟通。即:孩子的生命资质,在读经中日渐成长高明,家长老师高兴都来不及,纵使读了几句有问题的经文,会觉得那么严重吗?
第四,有关经文太深的疑问。其实,治家格言算是半白话的浅东西了。提出这种问题,是真不了解读经的基本理论的。至于为何可以读,甚至必须读那么高深的教材,这不是读经理论要故作立异之举,乃是语文教育文化教育智慧教育本应如此。不明此理,永远有难题。
第五,有关为何要背诵的问题。也是顺儿童学习心理而发展出来的方法。至于又问为何小朋友不想背,还要强迫他背?其实,只要想想:也有许多小朋友明明不喜欢数学,为何一定要他算数学?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又,喜欢不喜欢背经,也不是家长自己可以知道的,总要试试看,观察看看。又,试试看的人,总要先有些诚意,有些鼓舞。当今天下,不是有许多孩子读得相当高兴相当自然么?
第六,凡是读经教学的老师,本来就应自己相当了解读经的意义,而且要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就要向家长说明清楚,愈清楚愈好,将来愈没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又要用许多理论短文或案例加强倡导,了解愈深,就愈无疑问。支持的家长愈多,家长间互相影响,问题也会比较少。又如提问了,最好是建议他再深入了解读经理论,最后如尚不通,则可以征求其它家长同意,全班的孩子读,这个家长的孩子不必读。反正老师是额外的教学,又不考试,不读的可以不必读。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得已的,因为老师明知读经好,而别人家的孩子要读呀。所以,还是回到最先的一句话:一面尽力教学,教出成果,一面埋头加强倡导。因为问问题的人,往往不是站在教育学理的立场,而是功利的,功利的人,等到成果出现了,他就没话说而转为支持了。如提问题的人,是为了教育学理,往往也是跟着时风走而已,并非真有教育学的研究,如果读经普遍被接受了,他的心向也就转过来了。所有这些问题自然消失了。
再补充几点:
第九:遇不可去处,且让开一步。凡是提问题的人,他本也是在为教育着想,想要孩子更好。其心与我们完全一样。我常常觉得人间最大的遗憾不是善与恶的斗争不息,而是两个好人,却不能合作。其相批评,相毁灭甚至比善恶相斗还要凶猛。所以,我常想:如果有人对读经有意见,他原也是出于一片真诚,也是可敬的。则一时不能相知相惜,我们可让的地方就让一让,且将缺憾还诸天地吧。
第十,我们永远敬佩支持读经的学校和老师们。原来能在学校推动读经,就已经了不起。遇到了像这次的事件,确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困扰,学校总要有生存之道,所以面对有力人士及媒体压力,总是要谦退一步的。但如不会因此全面放弃,就更值得敬佩了。
第十一,开设读经特别班与读经学校。最能解决此类问题,且真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建议学校成立读经加强班,将有意愿的家长之子女,集中在此班,则可大量读经,而不受指摘。在台中县大里市崇光国小已有此种设计,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但愿如此做的学校恐怕还不多,所以,开设读经学校,依然还是必要走的一步路,基金会的成立是有必要性的。。
以上,想要把这一问题澈底解决,不觉写得多了,多费读者时间了。盖苦口婆心,故辞繁不杀,敬请朋友们见谅。   


4、所有的复杂丰盛,都要植根于简单明白。

日期:  2006/05/09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鼓励参加五月二十一的「第七届读经在家自学亲师座谈会」
“在家教育”,已然成为世界教育界的新潮流。
在美国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其比率超过百分之三,亦即全美国有将近两百万人在家自学。而比率年年增长中。
如依此比率,在台湾,现在应有十至十五万人。但如今,含官方及私下,却不到一千人。其中读经者虽占半数以上,亦只有数百人。
半年一届的「读经在家自学亲师座谈会」,三年多来,已办了六届,原由华山书院主办,是台湾推动读经在家自学效力最大的活动。
第七届即将于本月二十一日在台北举办,因为在家自学,家庭所负的责任是很大的。所以这届的规划,特聘曾昭旭老师就爱情与家庭问题主讲,期待家庭都能幸福美满,营造美好的心灵环境,以协助孩子的成长。
至于在家自学相关的理论及申请办法等实际问题,因为都已有定案可循,故本届采取数据提供方式。而有关教学实务及问题,则有小组座谈,并且最后由我与与会者互动问答。
有参加过的人表示:其实,参加本活动更大的收获,还在于看到那么多的同道,交到那么多的朋友。
因为有的朋友已参加多届,有的教学已经上路,有的还在摸索,有的刚想参加,有的还不甚了解。为照顾多种层次,故基金会策划人员,对本届课程作此安排。
内容丰富,精采可期。现在尚有名额,尚可报名,有意者请速!

日期:  2006/05/19   发言人:  王财贵   
教育,本来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就如同做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天不变,地不变,道不变,人性亦不变时,天下是没有新鲜事的,尤其读经,千秋万世,总是如此,更不应有什么新意的。
「读经在家自学亲师座谈会」本来的设定是在家读经自学理念的倡导,而读经在家自学,是很简单的观念。几分钟,至多半小时,就可以完全了解了。所以历来的座谈会,所讲的都差不多,因为没有新鲜的东西可讲。就好像十几年来,倡导读经,讲了一千场演讲,总是一样。不是我不想进步,乃是,道理就只有这样,讲对了,就对了,没得变了。变了反而就错了。
有关读经,或在家读经,了解了,就去实践,实践了,就有成效。实践起来,愈是单纯,成效愈大;愈是三心两意,愈办不下去。事情就这么简单。
而近来,之所以会有人需求座谈会上要有「更进一步,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可能是已经实施了在家自学的家庭或老师,遇到一些困境,想要寻求解决之道。如是此意,则无怪乎此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因为这里面有多如牛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绝大部份是因为「丧失了那读经的初衷」,意即,没有认真做读经,三心两意起来。尤其是不了解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责任,一种期待,一种智慧的方向,而不是功利的数学的计算。即,只是这教育大体是明显的向上的向善的进步的,即是好的,即是可取的。但有许多听了读经的理论后,让孩子读经了,孩子品性已经改善了,他就进一步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差错,孩子已经一日千里了,他就想要让孩子一日万里。
老师和家长,都紧张起来。于是今天发现,读经还有这个毛病,明天又发现还有那个毛病,于是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对读经,对在家,失去了原初的信心,产生了「信心危机」。他们已经忘了,这是在做教育,不是在组装机器。
他们也已经忘了,如果用别种教育,问题还要多得多,还要严重得多。他们把一切问题都要在读经中解决,而且要求立刻解决!就在这不合理的希求上,读经在家自学的人心心惶惶,希望有互相分享讨论的空间。
其实,教育路上,会是有问题的。问题,有时是可以解决的,有时是不能解决的,有时是不解决反而是对的。
这山望见那山高,就会有许多不安出现。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供参考,但如果硬要学下来,也不保证就是好的。事情往往是初发心那一剎那最对的,许多人生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回归原初的一念之诚,不解自解。复杂丰盛,固好,但,所有的复杂丰盛,都要植根于简单明白。
有许多在家自学的学园,挪来改去,最后还是回归要「单纯」。
易传云:「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当然,天地人生,还是有困顿的。所谓「德行恒易以险,恒简以知阻」。这些阻险,是在天地演化,人生实践的历程中,必然要遇到的事。然而,排除阻险的智慧和力量,还是来自于原初易简的诚意和信心。
所以,初要在家自学的人,请来参加,几句话,将令你豁然开朗。
已经久有经验的人,也请来参加,因为可能稍离了初心,再回来补补元气,应是有意义的。
此外,如有相当成功经验者,亦应本着饮水思源之心,回来协助灌溉此一荒芜之地。切莫有了一点基础,即自顾自己,不照顾后来者,且又回头过来批判也。
不过,对已经出发走过一段路的人,如果不屑与初进阶的人在一起,觉得没收获,基金会或许可以考虑办另外的座谈,而这种座谈,所谓问题多如牛毛者,可能时日要多些,大家才能畅所欲言也。

日期:  2006/05/18   发言人:  丁丁   
主题:  是否可以讨论成立读经学校相关事宜   
「读经学校」一直是台湾朋友心中的一个隐隐的伤痛,看到大陆气象万千、气宇轩昂的读经学校,一所所地成立,台湾的朋友真是好生羡慕……
羊妈妈提议,是否在5月21日第七届「读经在家自学亲师座谈」聚集有心支持的相关人士,讨论如何整合四方资源,筹办一个能够完全落实王老师理念的全日读经学校,先在此公告。希望听听大伙的建议。

日期:  2006/05/19   发言人:  王财贵   
丁丁之建议,乃是许多人之心声。
当然此事可以在那时谈,如时间不够,也开个头。
此座谈会之用意,即是第一,让初阶者,略知理论。第二,让老经验者,分享共论。
有些人对在家读经己有相当的经验与思考,如同儿女已长成,应负点当家之责了。
本座谈会,即是大家的家,而当家者,是你们大家了


5、为什么会出现有大家都要等着王财贵的「终极答案」的「假像」

日期:  2007/02/01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读经全球交流网要停一个星期吗?   

又,上帖有一个意思还没说,就发出去了,在此补足一下:(这也是交流网存在的好处之一,因为它可以重新编辑,而本华山网无此功能,所以如对已发之文欲有所修改,只能望洋兴叹。)
黄奕说,大家都好像等着王财贵的「终极答案」。我想这是「假像」而已。因为交流网是从内到外真诚的开放的,任何人都可发表他的意见,甚至与读经不甚相干而亦有相当文化性的帖文,都「照登不删」。所以,对于读经问题,如有人持与王财贵不同的见解,当然亦「照登不删」。但素来所以常有王财贵有所说,而众友即以之为准者,乃因王财贵说得真是好哩(嘻嘻!但还没完!),所以大家其实是「服善」,而不是「服从」,「服从」常是忍气吞声的不得已,「服善」则有先得我心之悦乐,「服善」也是「经典情操」之一也。
其实,因为有关读经教育的问题,现在还在起步倡导阶段,而读经的理念既发自王财贵,以我所知,他这个人又对文化教育问题,知其事关重大,是以常怀戒慎恐惧之意,日行三省其身之功,信口不敢开河,应问犹如扣钟,故出言必持之有故,立意每斟酌再三,当然说来理既直而气亦壮,好像「得理不饶人」,其实是「一个理字三人抬不动」,纵千万人也抬不动。所以才有「终极答案」之假像也。
在读经推广与文化复兴之道上,我也时时希望有更多如王财贵者出现,则我有如「千手千眼」矣。我更希望有许多超王财贵者出现,则我不仅会「服善」而从,必以之为师也。必至此境地,而读经志业与民族文化方有真正远大之前途。若我只是我,读经界只像眼前景况,尚未足以语天下大事也。黄奕之虑深矣!但,且等着瞧吧,等读经理念渐渐普及了,有较多「学者」参与进来了,其理论之繁琐,立言之精确,实验之真实,声躁,耳聒会让人目眩神摇的,到时,热闹起来,你才知道又是一番麻烦也。   


6、所谓「打稻草人现象」

原主题:[转贴]喜欢数学的女孩反对祭孔

其实台湾没有什么人反对读经,
以我所知,大陆也没有什么人反对读经。
扩而大之,天下有理性的人,是不会反对有理性的事的,如果读经是对的,是好的,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之所以出现虽是理性,依然遭受反对之事,皆起因于该反对者并不了解实情,却执己之意,强加于人,而后批评之,怨怒之。
这就是所谓「打稻草人现象」,即自己结了个稻草人,而后私下无情加以攻击,当然很容易就把稻草人打倒了,而在一旁高兴地庆祝,还责怪对手为何那么脆弱呢。这是一般人间乃至学术界常见的事,不足为奇。(这是人类常犯的迷失之一,因为有一种劣根性,不愿多方考察,而惯一意孤行,这乃是心灵怠惰之表现。若深刻反省,你我平日也常犯此病呀,可为大戒!)
其实,听听这种反对者的口气,往往是义愤填膺的,可见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人(即使骂街之泼妇,她也是为伸张公道),如此之人,本是可敬的,他实无歹意,只因着不了解,才起这么大的嗔心。我相信,如果我们这方真是有道理,而又能说动他们,让他们也真了解的话,他们以其维护正义之心,也会转头过来,一起为我们说话的。
所以,凡是遇到这种言论,我都反头过来想一想:是我不对?如不是我不对,是我没说明白?或他没有机会听到我说?如果有机会让他听说了,还不能得到赞同,一定是我品性或学问不足以服人了。当今之世,还坚持己见,故意唱反调的人是不多了,尤其像一个「爱好数学的女孩」,应是一个有头脑有正义的人,何至于无理取闹呢?
先儒云:凡我不能感人,皆我诚意未到。
有关反对读经的问题,于今自处,只有倡导再倡导。毕竟读经之法已沉寂将近百年,而今日之读经,又有不同于古人者,读经理论虽不复杂,但也须深入一番才能了解。
故吾人推广读经之首务,是一再加强倡导,相信反对读经的人将日渐减少。
至于要解消对中华文化的反对情绪,那就比较难了,因为「文化」现象不像读经那么单纯,除非有相应之心,同情之感,否则,心中一横,任举一处,皆可尽情攻击之,而愈解愈烦,引成决裂。故最好是放着,等着,因为他也自觉没有错,他是要维护「人间正义」,所以不惜咒诅先人。态度愈是激昂,才愈显其维护正义之真。
我相信风气会转的,文化正在深植,激烈者,总要归于平正。
王阳明九岁时,有诗云: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
事有多途,理未易明,夸夸而谈者,实宜自制。
然,能有阳明九岁智慧的人是不多的呀!


7、希望朋友们多多熟悉理论及各种疑难之起处以及其回应方法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 2006/08/30 09:24pm 第 1 次编辑]

清羽所总结三问题,很精到,
不错,就是如此,
而且也只不过如此。
而如此如此的问题都已有苦口婆心之回答。
虽然最后可归诸福份因缘,
但凡人听命,君子立命,
不尽义则不能知命之所在而立之。
故君子之立命,实即「造命」,
倡起风气是也,
易传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曾国藩解之云:「风气既成,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端在吾人尽力耳。
而于读经理论愈熟者,愈有说服之力,
故希望朋友们多多熟悉理论及各种疑难之起处以及其回应方法,
若方法用尽,而尚不能解其惑者,吾人亦可以无憾矣。
若理论不熟,自己都一知半解,
遇难便倒,则是自家应反身自修也。
能救一个算一个,
天下之人固不可救尽,
但亦不可轻易放过一个,
一个不放过,天下亦当下即已救尽也。


8、王教授是否经常碰壁,碰得多了,理论才纯熟的

下面引用由kevin在 2007/01/25 00:47am 发表的内容:

我想王教授可能也经常碰壁,碰得多了,理论就纯熟了。当然,这是我猜测,或许王老师在推广读经前的20年里理论已经思考成熟了。但这成熟一定是阅读了诸多五四以后反对读经教育的声音后才成熟的。

温玉之料,是的,我对 Kevin 之说,是「唯唯,否否」!
我不是「踫壁多了,理论才成熟」,而是成熟了,明知道会踫壁,才去踫。果然,不出所料,四面踫壁。但亦不出所料,我没倒,倒是壁一面一面渐渐倒了。只因壁是假的,中庸所谓「不诚无物」是也,而我是真的,所谓「诚者,物之终始」是也。
我也不是「阅读了诸多五四的反读经声音才成熟」,乃是看到他们到处踫壁(几十年来,中国遵照五四的指示,左冲右突,终于「精神抖擞,走向失败」(北京冯哲语)),而我就成熟了。孔子所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BIBLE 所谓「不要跟随恶人的脚步」,易传所谓「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是也。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天地人类之全史,读一通,何止历五千年之吉凶悔吝,练数万里之得失成败?若需处处踫壁然后成熟,你有几个大头?
中庸所谓「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易系所谓「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是也。


9、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我还没开始出来推广以前就都预备好了

日期:  2005/03/17   发言人:  家长   
主题:   请问王教授对今日报载有关儿童读经争议之看法及建议。
日期:  2005/03/18   发言人:  王财贵   

虽然楼主点名问我,我倒想让朋友们多多发言。
因为这是大家的事,是大家可能会面对的问题,每人要能善自处理才好。
类似这种问题,历来已是屡见不鲜。而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好几种,在我还没开始出来推广以前就都预备好了(不然,如自心尚有疑惑,怎可言推广?又,遇事便倒,如何推广?)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不作答。因为有时愈辩愈麻烦。
我一向的自我勉励是:只要我们一直诚恳的推广下去,久之,读经的人愈多,读得愈久,社会的文化气息愈浓了,提这些问题的人就会愈少,提问的口气也愈会客气些。原来,社会已经愈来愈祥和了。到了没有人再提这种问题的时候,世界就大放光明了。
从这事件的报导看,质问的家长和议员,其口气都相当缓和了。而联合报的第二篇,引吴桂竺先生的话为首,一下子说得很中肯。国语日报也较多地引家长及其它支持者的言论。这些现象,比三五年前好多了。
而我们也可以推知,广大的默默不言的家长老师校长们,对读经都渐渐有了正确的体会。如果提问的人,还不能平正地看待学问,还要用「特别放大」的手法挑毛病,最后吃亏的是他自己。
就如,虽然有许多哗众取宠的电影,可以在圣经书中,找到不少讥嘲污辱耶和华和耶稣的材料。但千百年来,却依然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断地从经典中见到幸福与爱,而从读经中受益。那些电影,则不旋踵,连片名也被忘记了,何况编剧和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2:55 , Processed in 0.31026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