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个心理学调查题,大家可以给孩子做做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7:14:2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进行的研究,他用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对5~13岁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上面只是他其中的一个故事。


他得出了一个儿童的道德发展两个阶段理论。


皮亚杰测试的结果是,较小的孩子会倾向于小明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碗;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小明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工作中无意间发生的。


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大约出现在5~8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多就是更坏),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

第二个阶段称为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约始于9岁以后,约在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因而称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与其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的。自律道德的出现约在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1-8 17:14:2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故意的,应该没有过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7:31:0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皮亚杰的理论,我也能想出来,但差别是我是“悟”出来的,是不可靠的东西,可能对也可能错。人家西方人,哪怕明知他是对的,也要靠实验去证实,这就是所谓科学的态度。

其实我也想到了,在我们国家测试,可能结果和他的会有所差异,主要是年龄会大大的下降。

中国的孩子学习知识早,所以自律阶段会提前出现。而且中国是强调泛道德的国家,所以孩子被灌输的比较多,会导致孩子的自律阶段提前,或者是假的自律阶段。

小的孩子一般好管,因为只要是父母说的、老师说的,他一概相信(当然父母意见不一致,或者和老师说的不一致,孩子就会学会钻空子),这时候孩子比较听话。

孩子从7,8岁开始,变得不听话了,这是因为他开始进入自律阶段了。

中国的传统是讲大道理,孔子的很多东西,你绝对无法说他错,因为他是很对的道德,可惜是圣人的道德。做父母的也一样,大道理讲得多了,可实际上不仅自己包括身边的人都不能做到,因而当孩子进入这一时期后,就会对父母的权威性,产生强烈的怀疑。

这种强烈的怀疑在我一个朋友身上都快成了极端。我们几家人一起吃饭,孩子的妈妈说我点了这个菜,我女儿最爱吃的。女儿马上接话说,谁说我爱吃,我一点都不爱吃。其实我们也知道那孩子确实喜欢吃那个。所以到了极端,哪怕是对的东西,只因为是妈妈说的,孩子也要强烈的反对。

我听太多的做母亲的抱怨说:我道理都跟他说了,他就是听不进去。

我就会经常对他们说,看看自己是不是道理说得太多了,下次还要注意自己所做的呀,言行一致孩子才能真的信服。而喋喋不休,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让大家都不舒服。

关注孩子的变化,自己也要变化,靠读经永远不可能建立孩子的道德观,要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给孩子做榜样才好。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1-8 18: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1-8 18:41:40 | 只看该作者
“小强的过失更重一点,因为小明是想做好事才打破的碗,可以原谅。
而小强却像小偷那样偷东西,才打破了碗,所以小强更严重一点。”
女儿(7岁)口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9-1-8 20: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儿子六岁三个月,他的答案是小明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了15只碗,而小强只打了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9-1-8 22:00:38 | 只看该作者
10岁男孩,觉得小强的过失重,因为小明是帮妈妈做事,不是有意摔坏碗的,而小强则是为了偷糖吃,行为不好。

我提醒如果洗一次碗打坏15个碗,那他洗两次碗,俺们家就没碗吃饭了,他仍然坚持原答案,理由如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22:46:31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6岁以前的都会认为前者过失大,现在看来是不错的,在中国似乎6岁开始分化,国外似乎要到8、9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1-8 22:50:41 | 只看该作者
QQ,这个教授有没有再做年龄大点的?有没有到哪个年龄段又会回复到认为小明过失大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23:1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9-1-8 22:50 发表
QQ,这个教授有没有再做年龄大点的?有没有到哪个年龄段又会回复到认为小明过失大点?


没有见过,不过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对更大年龄的做过调查,并有一套理论体系,不过一些人对她的结论,尤其是后两个阶段不太认可

摘抄一些给你参考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编辑]
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1.水平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如,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交换就是“你帮我抓痒,我也帮你抓痒”,而不是根据忠义、感恩或公平来进行的。如,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2.水平2: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如认为海因茨偷药的动机虽然不坏,但是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不该这么做。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行为是否被允许为衡量标准。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如对海因茨偷药为救治妻子,这合乎情理。但偷窃行为又为法律所禁止,因此偷药又是不应该的。这阶段学生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别人也去遵守。
  3.水平3: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如他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有的发问: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死活赚钱,对吗?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如,他们对海因茨的行为表示赞许,以为这是对允许药店老板牟取暴利的一种反抗。人的生命比财产更宝贵,为了救人危难,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这种认识突破了既存的规章制度,不是从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从道德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与判断。
[编辑]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评价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
  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如只有少数成人(甚至大学生)达到阶段5,达到阶段6的更是少见,在儿童道德判断中存在着某些回归现象等等。因此,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科尔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些"过渡阶段",如阶段1和阶段2之间存在过渡阶段1/2,阶段2和阶段3之间存在过渡阶段2/3等等。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基本阶段模型没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9-1-9 08:17:28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我有点转向
如果一个贪官说我贪污是为了给妻子治病
也是可以减刑的 对吗
可是贪官贪污的钱是公众的
也许这笔钱是更多人的救命钱呢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9-1-9 08: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8 17:34 , Processed in 0.14725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