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引用"季谦先生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给一位朋友的回帖"中的一部分:
德行」,即有規範的生活和動作。因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識和技能」的意義更深遠些,所以更「渺茫」些。不過,「德行」,還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現」,因此,也是可以觀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認為是有「標準」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觀地評審出成績來。但畢竟這是比知識還要深刻而活轉的東西,所以必須要有一點良心的家長和老師,才能注意到這裏。也必須政府的頭腦比較清明了,才會注意到這裏。
教育工作中,最難教學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國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憫人之懷抱,又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志氣,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嚮往等,這是從生命內在而發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處」,在所謂「天命之謂性」處。這本來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源頭,也應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遠莫測,所以難以調理,所謂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識知者鮮矣!
-----------------------
从此文中,可见先生的大理想是培养人的"德性"(个人认为,先生说的德性,直指根本即中国人说的道之用),也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德吧,大学中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想儿童读经至少应该有:致知,诚意,正心的作用.目的绝不是背会几本经典那么简单.
经常听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有没有前生来世我不知道,但有人确实有天赋,这与前世有没关系不说,但与受孕-怀胎-出生过程中外界环境的影响肯定密不可分,所以 我们应抓住每一个环节施以积极的影响.
读经很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里的人基本已无疑议.但读经的方式方法以及时间长短争论较多,但我想这很难统一,也没办法统一.孩子的情况,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家长的认识程度期望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求同存异,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了,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吧
[ 本帖最后由 lightwind75 于 2009-1-7 13:13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