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7 15:48:28
|
只看该作者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疑问:
“习惯是一种很固执的东西,它的养成和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
所以,我很怀疑,平时很粗心的人,到大型考试时会很细心?”
这个问题有时间我会展开说,这里简单说几句。
从我们成人的角度很容易得出这样的逻辑,一个人平时吊儿郎当,关键时刻怎么靠得住?
因为成人的马虎主要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了这个人就不想把工作干好,关键时刻肯定没戏。
但孩子不一样,孩子作业马虎常常是思维缜密度问题,他可能不喜欢做作业,但不至于说故意把
作业做错。所以由于马虎错了大多情况是因为他思维不缜密。但是通过老师的叉叉,他认识到问题了,
哎呀,这个我会,不该错,反而对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清楚,以后就可能避免这个问题了。
然后在关键的考试中,他就会把正确的答案做出来。
另一方面,真正到了高考阶段,孩子已经心智已经成熟了很多,儿童期理性思维不发达,到了青少年
期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发达,他会利用一套程序化的东西来对抗马虎。
那时的马虎,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概念不清,熟练度不够等等,可通过专门化的训练
来补救。这时,错题依然是个宝贵的东西,很多学习高手都有错题本,这些东西比做对的题目更有价值。
这里你说的习惯,是跨越了儿童期与青年期的东西。儿童期有儿童期该有的习惯,青年期有青年期该有的习惯,
你不能说把儿童培养出青年人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同样不能拔苗助长,应遵循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