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匣兄寄来的蔡老师弟子规的讲座, 很有感触。上午送儿子去乐队,路上和他分享讲座的内容,问他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手上有一样你非常喜欢非常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儿子不加思索答道: “我自己先尝一口,再分给爸爸妈妈还有旁边的朋友, 又补充道, 如果只有一点点,那就先问别人要不要.”
这个回答, 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又问: “为什么你要先尝一口, 再分给大家?”
儿子不以为然地说, “我想尝尝看是什么味道,是不是真的好吃!”
“如果你以前吃过,知道那非常好吃呢?” 我追着问.
“那我也想吃一点.” 儿子很诚实的答道.
我想了想,决定不直接评价他的选择, “如果是爸爸妈妈,你觉得我们会怎么做?”
“如果阿公,阿婆(爷爷,奶奶,外婆)在, 一定先给他们吃. 他们不在的话, 先给我吃.”
接着我把蔡老师提到的三种回答(给父母;给孩子;自己吃)告诉儿子让儿子判断.儿子觉得给父母和孩子都是对的,因为爱父母,也爱孩子. 只想着自己是不对的.
晚餐时, 告诉他爸早上问儿子的问题, 让他猜猜儿子的回答, 他爸说: “我相信儿子一定会分给爸爸妈妈,阿公阿婆,或者其他人, 不过, 他会先sample一点.”呵呵,真是知子莫如父. 儿子在一边不好意思地笑了.
“你看他平时, 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们留一份, 自己也是个小馋猫,什么都要先sample一下.” 他爸解释道.
想想,可不是嘛. 我一直觉得儿子很懂得share, 很尊敬长辈,知道爱家人,也引以自豪, 却忽略了细节,其实潜意识中,还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 相信今天的交流也能让儿子想一想。
| | 送交者: 笑菡 2008月11月29日18:33:57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 回 答:先想到谁? 由 风轻云淡 于2008-11-29 14:40:03 | | 好儿子, 真情流露, 很真实很诚实. :-)我听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讲过, 控制潜意识的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加强的. 不是他不愿意, 孩子就是孩子.
现在做孩子真好,我们小时候太压抑自己了, 做什么事都想去讨大人欢心, 尤其是女孩子.
|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29日21:14:35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 回 答:好儿子, 真情流露, 很真实很诚实. :-) 由 笑菡 于2008-11-29 18:33:57 | | 倒过来了,
西人心理学有它历史文化的背景依托,而且分弗洛依德与荣格两大渊源。弗洛依德
这一脉下来,强调人的生物性,割断人的文化和社会存在,“潜意识”其实就是一
个欲望和本能的深海,这个东西可以说既是弗洛依德发现的,也不是弗洛依德发现
的,因为从古希腊而降的整个西方世俗文化,就是一种欲海情天的文化,所以按照这
种逻辑,从本我、自我到超我,是一个不断自我控制的进程。
但荣格这一脉的心理学理念则完全不同,现代发展可读弗洛姆的著作。荣格这一脉
的观念,很接近东方人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其实在人的本能中,既存在利己的
一面,也存在利他的一面,东方文化注重把人人与生俱来本能的、自然存在的良知
诱发出来,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而成就一种美好、自然、健康的人格。所以在东方文
化来看,人的「本我」本来就是善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善,就象种子要发芽、抽
枝、长叶一样,教育就像给小树绑个小棍棍,让它长直而己。
古人讲“赤子之心”,“童言无忌”,就是讲一种天然的本真和天真,非常纯净,
纯洁。没有一丝的杂染和欺骗。孩子一生下来,他只有生命的本能,然后能够分辨
自己与他人,然后才形成“自意识”,再发展是“自我”,再往后才可能发展为
“自我中心”以及最后的“自私”。所以生命的本能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从生命的本
能发展成自私,中间有许多阶段,而这又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自然过渡的,所以教育
的意义也正在这里。
爱的教育、同情的教育、感恩的教育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也就是唤醒孩子
自我生命的那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唤醒内在自然存在的本能和良知,这些东西都不
是外在于每个人、每个孩子的,生命的感动无法从外部注入,就象我们读小说、读
诗歌会同悲同喜,但我们的欢笑或眼泪出自我们的内心,不是作者给予我们的。所以
中国人把良知称之为“天良””── 因为那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当然心地的天良有浅有深,有露天矿也有深藏矿,深藏矿不易开发却常常包含无价
之宝,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指这个,不是说浪子给“修理过来了”,
“教好了”,而是说教育帮助他打开本来,所以他“良心发现”了。
我妹妹怀她大女儿时,看了十几本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书,讲话怪怪的,我马上批判
邪见,跟她说这些书你一本也不要再看了,因为你不懂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和深层
语境,读之有害无益。
现在她两个孩子在家里完全是按中国传统教育,当然是那种真正可以称之为中国传
统的教育,结果呢?两个孩子身心成长都很正常健康。如果她们在中国,完全可以
成为中国孩子的榜样,而在美国呢?咱们再等等看,嘿嘿。
| | 送交者: 笑菡 2008月11月30日12:11:09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 回 答:倒过来了, 由 Box 于2008-11-29 21:14:35 | | 很多时候觉得东西方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大分歧. 有时候我也困惑.
昨天赶着出门, 少说了两句. \"儿子很懂得share, 很尊敬长辈,知道爱家人,也引以自豪, 却忽略了细节\" 我本来是想说只要儿子懂得share,尊敬长辈,爱家人的道理, 行为上的细节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控制的.
看了匣子兄的帖, 又细想一下, 很多成年人的自私不得体的行为, 不少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 即使他们认为自己心里并不这样想的, 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话说回来, \"从小看到大\", 父母在孩子行为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是, 怎样教育孩子才是对的? 大小子很小我们就教他要SHARE, 家里来的小朋友, 一定要和小朋友SHARE他心爱的玩具. 他这样做了, 但当他到西方小朋友家去, 想玩别人的玩具时, 西方人家长人的教育方法是\"That\'s his toy, if he wants to share with you, it\'s great; if he doesn\'t, it\'s also his choice.\" 弄的我和大小子都傻傻的. 儿子问我, \"为什么我不SHARE就不行, 他不SHARE就可以?\" 后来我就知道了, 不能太认真, 否责我跟三四岁的孩子解释不清楚.
亲戚家里有三胞胎孩子, 其中一个儿子有很严重的ADHD, 女儿从小不容忍兄弟的怪异行为和声音, 常常取笑他, 家长也制止不了. 那时孩子们八岁, 亲戚很苦恼, 一筹莫展. 我问她为什么不能教育女儿对兄弟要有耐心和爱心, 没有耐心爱心也起码要有家规, 不能说的话就不能说,不不能做的事就不能做. 亲戚说儿童心理医生说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 心智发育不成熟, 有些想法和行为是不能强加于他们的, 会适得其反, 影响正常儿童的发育 (记不清了,大致如此). 当是我听了惊讶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只想骂那个儿童心理医生混蛋.
有些书的确是不能看, 越看越糊涂, 就象我老爸常说:\"医生的话你都敢全信?\" :-) |
|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30日13:41:17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 回 答:很多时候觉得东西方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大分歧. 由 笑菡 于2008-11-30 12:11:09 | | 有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儿童教育理论”其实是个非常狭义的概念。第一它不是西方传统的,第二他它只是美国现代的,第三它不是美国“精英文化”的儿童教育理念,这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教育理论其实是无根的。
我们当代中国人教育孩子是比较惨的,惨就惨在文化的根断了。其实儿童教育的根
在“家教”,而家教的根在传统。你看美国的犹太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印度
人。。。真正好的家庭,关起门来的教育都是自己文化传统的教育。我们中国人的
家庭关起门来只能大眼瞪小眼,根本就没有传统可教孩子,这本身就是大危机。而失
去自身传统,就没有比照和参考,无法对美国当代儿童教育理论进行判断、取舍和
补救。其实美国这套儿童教育理论到底好不好是明摆著的现实,看看美国中、小学
教育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中国人自己讲的话往往是人微言轻的,而事实上《爱的教育》中就曾指名道姓
地批评美式现代教育,认为那是一套误人子弟的东西,我第一次读到这种观点的时
候也颇为震惊,想不到西人对此也有这样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再比如你说到“That 's his toy, if he wants to share with you, it's great;
if he doesn't, it 's also his choice.”这看起来一方面赞扬了孩子们分享的精
神,一方面又教育了尊重和理解,以及个人权益和自由,好像一举数得。但问题就
在于,分享和独占本身就是非此即彼、互不兼容的,父母在这里并没有给孩子一种应
有的正确判断和指导,相反地,等于在告诉孩子分享和独占是一种个人选择,而且
那是每个人的权力和自由,而这个权力和自由显然比那个 “great”重大不知凡几。
所以这种讲法政治上正确,但对心智开启的蒙童来讲,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次第的无的
放矢,没有轻重、主次、缓急、远近之分,所以西人教育的确很粗糟,而这句话用
来教孩子本身是有问题的。
其实我曾经不厌其烦地讲过,西方文化是一种世俗、宗教的二元文化,西方人的心
灵结构也是一种二元的心灵结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身边的西人都不信教,他们就
不受这种二元文化心灵结构的影响,这就好比中国人切断历史传统近百年了,但文
化深层的东西,还是存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只不过藏得深而不自觉罢了。象上
面你引的这句话,sharing和choice是同等真实的,前者是西人人格中宗教意识的那
个自我,后者是西人人格中世俗意识的那个自我,我们中国人的孩子没有这样双重
的文化背景,这句话听去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自私。而且更深一层来讲,这个sharing里面有没有包含对别人的关爱呢?还是仅仅意味著“众乐乐”而已?这又是个很大的问
题。
你老爸讲得很好,一句顶一万句,嘿嘿。
|
|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30日15:30:19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 回 答:嗯,这个读懂了,上面的又读了两遍,谢谢 由 风轻云淡 于2008-11-30 14:10:04 | | 我的帖不必那么认真,但蔡老师弟子规的讲座倒是值得认真看,他背后其实是有几位真正的高人,他这套
教法是一套慎终追远的真正传统的人性化的教法,孔孟无它,“安心”二字而已。
很高兴看到你和儿子之间能有深入的沟通,这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
|
|
|
|